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98286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doc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doc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

一、清末期美术教育

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摧残了中国人的肉体,也重创了中国人保守的思想。

当人们从民族落后的反醒中寻求解答时,人们开始重视经世致用,以物质生产为目的实用知识,重视科学,重视以美术教育的形式培养为洋务实用的美术人才。

应科学与实业的需求近代学校教育应运而生。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内设船政学堂。

其教学科目除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外,还包括画法。

1867年又设马尾绘事院,培养制图专门人才。

随后,开设有图画(制图)科的新式学堂日渐增多。

我国近代教育活动家张之洞于1902年创办的(1904年正式开学)两江师范学堂(初名三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

图画成为所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

1906年,学堂监督(校长)李瑞清奏请获准,创办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第1个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

“学科以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科,兹单以图画言之,西洋画(铅笔、木炭、水彩油画),中国画(山水、花卉),用器画(平面、立体)、图案等。

”图画手工科的设立采用了资本主义国家美术教育体制,所设课程全面而完备,并且注意突出美术师范教育的特点。

图画手工科开设的课程为:

教育为总主科;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主科;国文、英文、日文、历史、地理、数学、体操为副科。

学生须通过预科文理普修方可进入图画手工科学习。

自此,保定优级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广东优级师范学堂、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设有图画手工科(班)。

辛亥革命后,一些已建的师范学校,如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成都高等师范、通州师范相继开办了图画手工专修科。

1852年间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内开始附设“土山弯画馆”。

画馆属工艺工场的一部分,但主要是为天主教培养宗教画人才。

学生是中国的天主教徒,教师是法国传教士。

教学采取工徒制,内容包括擦笔画、木炭画、铅笔画、钢笔画、水彩画和油画等技法,课堂作业主要是范画临摹。

该画馆还于1907年出版了《绘事浅说》、《铅笔画贴》等书,影响较大,对中国的美术教育,对西画在中国的传播有一定推动作用,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西画画家,徐悲鸿先生称之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

清末,一些有志于美术教育的知识分子,模仿日本和欧美的美术教育体制,开始尝试新的美术教学方法,编写出版“美术教科书”。

俞复创办的“文明书局”1902年印发了一套学堂蒙学课本,其中就有丁宝书编写的《新习画帖》5种、《铅笔画帖》4种,《高小铅笔画帖》3种。

商务印书馆也出版了徐永清编绘的《中学用铅笔画帖》8册,这些教材对我国新式美术教育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以吴汝纶等人到日本的考察报告为基础,草拟了《学堂章程》,同年8月15日奏准颁布,也就是《钦定学堂章程》,也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近代学校系统,虽已公布,但并未执行。

1904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合作对《钦定学堂章程》修改,,于1904年1月(农历癸卯年底)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即《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它是我国经法令公布,正式在全国实行的第一个完整的近代学校体系。

它对整个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癸卯学制”将学前教育的“蒙养院”划出学校系统之外,将小学到大学分为三等六段。

其中,第一为初等教育,内分为初等小学堂(学制为5年)和高等小学堂(学制4年)二段;第二为中等教育,设中等学堂一段(学制为5年);第三为高等教育,内分三段,初步构筑了以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为三条主干的国民教育体系。

《奏定学堂章程》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思想下,决定:

初等小学“图画”、“手工”列为加授科目,作为“随意科目”。

其中,初小图画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练习手眼,以养成其见物留心,记其实象之性情”。

手工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练习手眼,使能制作简易之物品,以养成好勤耐劳之习”。

高等小学“图画”为必修课,每周2课时,“手工”列为兼授科目。

其中,高等小学图画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观察实物形体及临本”,通过教学“练成可应用之技能,并令其心思于精细,助其愉悦”。

手工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制作简易之物品,养成其用心思耐劳烦之习”。

中等学堂“图画”为必修课,每周1课时,共计4学年。

中等学堂图画教学目的是“习画者,当就实物模型图谱,教自在画,俾得练习意匠,兼讲用器画之大要,以备他日绘画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

从《奏定学堂章程》的规定中可看出,设置图画、手工课的目的是“以养成其见物留心,记其实象”,“养成好勤耐劳”,“练成可应实用之技能”。

培养毕业后“以备他日绘画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

应学制改革的需要,1906年,李瑞清呈准学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添设图画手工科,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美术系科。

图画手工科以教育、图画、手工为主课,音乐、文化为副科。

图画包括中西绘画及几何、投影等用器画;手工包括纸细工、黏土细工、石膏、竹、木等工艺美术。

为我国培了第一批美术教师,其中汪耒白、吕凤子、沈溪桥、姜丹书、李促乾、吴溉亭等人成了中国第一批著名的美术教育家。

清末的“癸卯学制”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使中国教育开始全面摆脱自我封闭,融入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大潮,奠定了图画和手工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清末的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由于对科学和物质文化的重视,原本被我们忽视的属于“技”的那部分美术教育借助于这一时机在我国各级教育组织中迅速出现,形成了与“艺”的教育并举的局面。

至此,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格局正式形成。

也奠定了现代美院与工艺美院并存、基础教育中的绘画与工艺并存、社会中画家与工艺美术大师并存的基础。

二、民国初期美术教育

1911年,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史所未有的重大进步,不仅标志着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向新兴民主共和体制的转变,也极大的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活力。

1906年,王国维先生在中国首倡美育,并且提出在中国要以美育取代宗教的缺位,所谓“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

1907年,蔡元培先生大声疾呼:

“以美育代宗教”。

鲁迅先生也在1907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以及1912年发表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极力推崇美育,将美育主张与艺术创作结合起来,希望通过艺术提倡美育,传播宗教。

1912年1月9日成立了中央教育部,蔡元培任第一任教育总长。

1月19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

7月10日,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召开了中华民国中央临时教育会议,确定了民国教育的基本框架。

9月3日,中华民国第一个《学校系统令》公布,因1912年为农历壬子年,史称“壬子学制”。

其后至1913年间又颁布了不少法令,合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新学制将整个学校系统分为三等五段,其中普通教育,初等小学校学制4年,儿童6岁入学,为国家义务教育,毕业后可升入高等小学或实业学校;高等小学校学制3年,毕业后可升入中学、师范学校;中学校学制4年,毕业后可升入大学或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

该学制沿用了10年,在中国学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小学校令》,其中规定:

“初等小学校之教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女子加课缝纫。

”“高等小学校之教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男子加课农业,女子加课缝纫。

1912年11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其中规定:

“中学校之学科目,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并认为图画课的要旨:

“在使祥审物体,能自由绘画,兼练习意匠,涵养美感。

”手工课的要旨:

“在练习技能,使制简易物品,养成工作之趣味、勤劳之习惯。

”并规定,图画课第1-3学年,每周为1课时,第4学年每周为2课时,所学内容:

自在画、用器画。

自在画以写生为主,并授临画之法;用器画当授以几何画。

手工课4学年每周均为1课时,所学内容:

以天然物之模造及简易日用器具、各种细工,并示以材料之性质及工具之保存法。

女子中学校手工以编物、刺绣、摘棉造花等为主。

民国初期的美术教育提出了培养学生“养其美感”、“涵养美感”的审美能力。

可见,美术教育中的审美功能在民国初期的学校教育中已经得到了重视。

在蔡元培先生等人的倡导下,美术教育思想已由过分的看重“技”的培养,又向“艺”的方向略略倾斜的一下。

蔡元培先生不仅从理论上全面和深刻地提出了将美育与世界观教育结合起来的国民教育思想,而且身体力行,精心呵护美育团体及学校。

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私立美术学校蓬勃发展。

1909年,周湘在上海先后办起中西美术学校及布景画传习所,传授西洋绘画技法。

丁悚、乌始光、刘海粟、张眉荪等人曾在此学画。

后来中西美术学校改名为中华美术学校,这是中国学习西方美术教育的开端,这是我国第一所私立美术学校。

1910年中国人自行编写的《各科教法》正式出版。

1911年,乌始光、刘海粟、丁悚、汪亚尘兴办上海图画美术院,192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学校,1921年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这是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第一所正规美术专门院校。

1912年4月1日,浙江两级师范(现为浙江大学)开学复课,同年秋,增设高师图画手工专科,学制3年。

当时的教师有李淑同、樊羲臣、姜丹书等人。

在之后的几年间,以美术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或者开有美术教育课程的学校大量涌现。

1915年,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开设3年制手工图画科,教师有李毅士、陈师曾、郑锦、丁荫(美国人)等;

1915年,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开设3年制图画手工科;

1918年4月15日,在蔡元培的倡导下国立北京美术专科学校(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成立,郑锦为首任校长,这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院校。

三、“五四”至抗战前的美术教育

1919年的“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义革命阶段。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教育进行了较多改革。

教育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学习对象由原来的日本、德国转向美国。

1919年5月1日,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

在中国两年多,他在胡适、陶行知等人陪同下,当时11个省举行了70场演讲。

杜威宣传实用主义的哲学与教育主张,为中国打开了通向实验科学和现代文明的窗户。

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通过了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的学制改革方案,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受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壬戌学制几乎是美国学制的翻版,规定小学学制6年,分初高两级,初级4年,高级2年;中学校学制6年,分初高两级,初级3年,高级3年,这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教育体系的基本形成。

同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聘请各学科专家开始草拟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

经委员会评论决定扩大小学图画教材范围,作业增为绘画、塑造、剪贴(原属手工教材)3种,并将建筑艺术、雕刻、工艺美术等列为欣赏和研究项目。

1923年6月4日,教育部公布了《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有“目的”“程序”“方法”和“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四项内容。

《纲要》指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

“启发儿童艺术的本性,增进美的欣赏和识别的程度;陶冶美的发表和创造能力;并涵养感情,引起乐趣。

”《纲要》按6学年段划分,每个学年段又分欣赏、制作、研究3个学习领域。

教学内容注重选择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让学生用美术的形式来表现。

并对美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作了详细规定。

关于欣赏领域,《纲要》认为:

“欣赏一项,向来大家甚注意。

但在普通教育的美育上很为重要。

我国社会欣赏美术的程度很低,学校中应该特别注意。

所以学校宜设法多备些美术品,使儿童时常欣赏。

”关于研究领域,《纲要》认为:

“研究的问题,是制作或欣赏时遇着了困难才发生的,所以不宜单独教学,最好多备参考品,遇必要时就揭示在教室里引导儿童自己比较研究。

倘使徒用学理的讲解,就没有价值。

”关于制作领域,《纲要》认为:

“可分绘画、剪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