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大2012年心理学第二次作业.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97688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开大2012年心理学第二次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上海开大2012年心理学第二次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上海开大2012年心理学第二次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上海开大2012年心理学第二次作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上海开大2012年心理学第二次作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开大2012年心理学第二次作业.doc

《上海开大2012年心理学第二次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开大2012年心理学第二次作业.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开大2012年心理学第二次作业.doc

2012年上海开大心理学第二次作业

一、单选题

1.在社会心理学发展初期,(C)等人认为社会心理学实际就是“研究态度的科学”。

A.斯宾塞B.阿诺德C.托马斯D.贝因E.特里普利

2.哲学心理学家斯宾塞和贝因认为(E)是一种把个体的判断和思考导致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或先有倾向。

A.感觉B.评估C.理性D.经验E.态度

3.(C)等人首先使态度成为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

A斯宾塞B阿诺德C托马斯D贝因E冯特

4.(E)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的或神经的准备状态。

A.斯宾塞B.特里普利C.阿诺德D.托马斯E.阿尔波特

5.态度作为一种统合性的心理过程,是行为的(A)。

A准备阶段B思考阶C行为阶段D判断阶段E.评估阶段

6.态度一旦形成,便较为稳定,成为(C)的一部分,从而影响到人的整体行为。

A.个体心理B.个体态度C.个体人格D.个体印象E.个体思维

7.态度对个体自身内隐的风靡一时活动以及外观的行为表现,都具有一种(B)的影响。

A.动机性B.动力性C.判断性D.评价性E.强制性

8.(B)是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

A.从众B.服从C.选择D.规范E.强制

9.态度的(A)所包含的主要是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

A.意向成分B.理性成分C.认知成分D.思考成分E.评估成分

10.态度的(E)所包含的主要是对事物的了解和评价。

A意向成分B理性成分C评估成分D思考成分E认知成分

11.社会环境对个体态度形成的影响有(D)。

A从众性B服从性C规范性D.选择性E.强制性

12.态度的(B)所包含的是对事物的喜爱或厌恶程度。

A态度成分B情感成分C认知成分D判断成分E评估成分

13.在态度的三种成分中(C)是基础。

A态度成分B情感成分C认知成分D.判断成分E.评估成分

14.心理学家霍夫兰提出了一种以信息交流过程为基础的态度改变模型——(E)。

A.定向模型B.态度模型C.改变模型D.交际模型E.说服模型

15.要改变目标对象的态度,(B)的说服具有更好的劝导效果。

A.态度转变B.情绪唤醒C.情感融洽D.以理服人E.以情动人

16.增加我们对所选择的的( A),就可以起到减少不协调的效果。

A.正向评估B.反向评估C.双向评估D.换位评估E.不定向评估

17.降低对于放弃事物的(A),能减少不协调。

A正向评估B反向评估C双向评估D换位评估E不定向评估

18.认知不协调理论是(A)首次提出来的。

A费斯汀格B霍夫兰C阿诺德D托马斯E.艾里克森

19.(B)之间有三种情况:

协调、不协调、无关。

A意向因素B认知因素C情感因素D社会因素E自我因素

20.(C)和社会干扰是社会影响的主要方式之一。

A社会评价B社会抑制C社会促进D社会助长E社会反应

21.社会促进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使他的活动完成,提高他的活动效率,所以又称为(D)。

A.社会干扰B.社会影响C.社会帮助D.社会助长E.社会反应

22.(D)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干扰他的活动完成,称为社会抑制。

A.社会促进B.社会评价C.社会影响D.社会干扰E.社会反应

23.查荣克以动机和内驱力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A)强化说。

A.优势反应B.劣势反应C.动机反应D.内驱力反应E.情绪反应

24.(A)是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加思考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

A.优势反应B.劣势反应C.动机反应D.内驱力反应E.情绪反应

25.(B)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A.服从B.从众C.内化D.社会化E.格式化

26.(A)是指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A服从B从众C内化D社会化E.格式化

27.弗洛伊德认为有两种支配人的行为的本能,其中一种是生的本能,称之为(A)。

A.力比多B.达那多斯C.图式D.内在归因E.自闭性

28.生活中有一种经常发生的,会影响到正常社会生活的现象,这就是(C)行为。

A.干扰B.晕轮C.侵犯D.从众E.自闭

29.(C)行为主要是一种外显行为。

A.干扰B.晕轮C.侵犯D.从众E.自闭

30.许多事实和研究证明,人类个体的利他性行为,主要是一种后天的(C)行为。

A.教育性B.自然性C.习得性D.遗传性E.强制性

二、多选题

1.对“态度”含义的正确理解,包括(ABCE)。

A.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B.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

C.态度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D.态度是外化了的心理过程

E.态度是对一定社会刺激的心理反应倾向,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联系之中形成的

2.态度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的特点有(ABCD)。

A.社会性B.统合性C.主观经验性D.媒介性和动力性E.多元性

3.凯尔曼的研究认为,态度形成的阶段依序为(ABD)。

A.模仿或服从阶段B.同化阶段C.异化阶段D.内化阶段E.外化阶段

4.在凯尔曼看来,态度的形成(或改变)开始于两亇方面,它们是(AE)。

A.出于自愿,不知不觉地开始模仿B.出于情绪变化,一时冲动

C.出于认识提高,自我改变D.出于遗传因素,天生就有

E.产生于受到一定压力后的服从

5.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有(ABDE)。

A.社会环境的影响B.家庭的影响C.心理状况D.团体的影响E.观察学习

6.社会环境对个性态度形成的影响具有(ABDE)。

A选择性B持久性C一元性D多元性E.复杂性

7.社会环境对个体进行影响的方式主要是通过(ABCDE)。

A.社会规范的要求和制约B.社会准则的要求和制约C.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育D.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E.文化的熏陶

8.形成中性态度的原因主要有(ABCDE)。

A.对事件的认识不够B.对事件的了解不够C.对事件的顾虑不便表态

D.由于当事者自身的人格E.由于当事者的个性特点

9.综合史密斯等人和卡兹的态度功能理论,概括起来,态度的功能有(ABCDE)。

A.工具性、适应性功能B.功利性功能C.自我防御的功能

D.价值表达的功能E.认识和评价的功能

10.态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包括(AD)。

A.态度对行为的影响B.态度与行为的脱节C.态度与行为的对立

D.行为对态度的影响E.态度与行为的并立

11.对人们从事的行为会影响到其内在态度变化进行解释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有(ABC)。

A.认知失调理论B.自我感知理论C.学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E.凯利的三维理论

12.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有(ABC)。

A.态度结构方面的因素B.行为反应方面的因素C.态度主体自身的因素

D.社会环境构成方面的因素E.自然环境构成方面的因素

13.从行为反应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影响行为与态度一致关系的因素有(AD)。

A.单一行为和多重行为B.功利性行为和非功利性行为C.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

D.即时行为与长久行为E.传统行为和非传统行为

14.在霍夫兰提出的“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中,涉及因素有(ABCD)。

A.说服者B.传递的信息C.被说服者D.情境E.媒质工具

15.在说服和态度改变的过程中,说服者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其中,说服者的专业性是指说服者的(ABCDE)。

A.所受的教育程度B.专业训练C.社会经验D.年龄E.职业和社会地位

16.在说服和态度改变的过程中,影响被说服者对说服者相信程度的因素,有说服者的(ACE)。

A.人格特征B.外表仪态C.讲话时的信心D.意图E.动机

17.在说服和态度改变的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指(ACE)。

A.信息的差异性B.信息的平等性C.信息的情绪性D.信息的科学性E.信息的组织性

18.在说服和态度改变的过程中,被说服者的特点也会影响到说服效果。

它们包括被说服者的(ABC)。

A.原有态度的强度B.心理免疫程度C.人格特征D.教育程度E.体质状况

19.认知不协调产生的主要来源有(BD)。

A.决策前的不协调B.决策后的不协调C.行为前的不协调

D.行为后的不协调E.学习中的不协调

20.费斯汀格认为,各种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一般会表现为(ABC)。

A.协调B.不协调C.无关D.完全吻合E.完全不吻合

21.有些社会影响是强制的,如(ABCD)。

A.法律B.纪律C.法规D.学校教育E.组织活动

22.有些社会影响是自发形成的,如(ABC)。

A.习俗B.流言C.时尚D.與论E.宗教

23.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有(AE)。

A.优势反应强化说B.挫折侵犯理论C.认知不协调理论D.凯利的三维理论E.评价理论

24.有他人在场评价时,影响活动者提高行为动机水平的因素有(ABCDE)。

A.活动者觉知评价的程度B.评价者的身份C.评价者的态度

D.活动者的年龄E.活动者的个性

25.导致从众现象产生的心理因素有(ABD)。

A.相信他人的心理B.寻求安全的心理C.获得满足的心理D.忠于集体的心理E.希望完善的心理

26.下列说法中,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不从众可能引发危险的有(ABC)。

A.枪打出头鸟B.木秀于林,风必摧之C.出头的椽子先烂

D.人贵有自知之明E.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27.社会心理学家对从众行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其中最为经典的实验研究是(AB)。

A.谢里夫的实验B.阿希的实验C.弗罗德·阿尔波特的实验

D.费斯汀格的实验E.霍夫兰的实验

28.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ABCD)。

A群体因素B个体因素C刺激因素D.文化差异E.自然差异

29.服从和从众的夲质区别体现在(ABD)。

A.压力来源不同B.发生方式不同C.作用途径不同D.造成的后果不同E.行为的方式不同

30.服从的意义有(AB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