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一月考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6189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8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一月考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年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一月考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年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一月考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年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一月考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年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一月考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一月考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

《学年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一月考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一月考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一月考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

A.地区冲突消失B.“冷战”思维终结

C.多极格局诞生D.国际力量对比变化

5.作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农作物最早由中国培植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商朝甲骨文中有卜问天雨、卜禾(谷熟之意)的记载,如“帝令雨足年”。

还有王亲自从事农作的记载,如“王黍于南”等。

这些卜辞说明

A.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时期 

B.占卜活动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

C.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的经济活动 

D.重农抑商政策从商朝开始推行

7.下列图文材料反映了

《天工开物》节选

①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 ②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③耕犁没有突破性的创新  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8.淅川下寺曾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大量青铜礼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模工艺。

这一发现,把我国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一个多世纪。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

A.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鼎盛时

B.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

C.青铜器的铭文有助于印证古代史料的真伪

D.春秋时期各国主要使用青铜器进行农业生产

9.《三辅黄图·

未央宫》:

“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

”《汉书•百官公卿表》:

“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

”这两段文献资料中涉及的都是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私营手工业

10.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

中国最早将丝绸这张“名片”送往西方是在

A.战国B.汉朝C.宋朝D.明朝

11.宋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标榜的士大夫,不顾传统道德的指责,“不耻事贾,牟取暴利”。

这表明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宋人商业观念发生变化

C.政府允许士大夫兼职经商D.士大夫对理学持怀疑态度

12.下表最能体现

时期

春秋战国

唐宋元

明中叶后

发展

出现

逐渐发展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A.官营手工业发展的史实B.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史实D.民营手工业发展的史实

13.春天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机。

假如你和你的同学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宋朝时的杭州,你们会看到或遇到

A.挂着“青州会馆”匾额的牌楼下一位老板模样的人穿着棉织长衫与人对话

B.在某一商店,你购买了一件精美绝伦的粉彩瓷花瓶

C.张老板又新购买了几十台织机,机房规模扩大了

D.乘船在运河游玩,品尝当地小吃,欣赏两岸繁华的商业景象

14.据考证,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再铸过钱,但成都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白银成为主流货币B.铜钱取代铁钱

C.民间发行交子,对铁钱的依赖降低D.经济萧条,对铁钱的需求减少

15.右图是《万里茶路》示意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

这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200余年,长达万里的中国“茶叶之路”。

这反映出清代

A.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过程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被打破

C.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D.工业文明推动的商品化浪潮

16.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

①牛耕②花楼机(织布机)③翻车④水排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7.明代蒋以化《西台漫记》中记载: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材料中反映的经济新现象是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大户小户相互依存 

C.丝织部门分工细致D.机器生产成为新宠

18.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

“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

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A.天津地区 

B.上海地区 

C.苏杭地区 

D.珠三角地区

19.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

这一变化反映了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

C.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20.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21、表3

贞观十三年(639年)

天宝十二年(753年)

地区

户数

占总数之百分比(%)

北方道

1370569

45.1

4922183

55.0

南方道

1671302

54.9

4051451

45.0

表3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

据此可知

A.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

22.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

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由节俭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

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妇女,甚至农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A.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经济结构出现质的变化

C.拜金享乐为社会普遍认同D.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

23、明清时期的一位学者分析说:

“必有兄老先营货殖于前,子弟方得专事读书进取,以致身通显。

是故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

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

天下之士多出于商。

”根据这则材料,可以判断明清时期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商人地位提高,“士首商末”的观念已经被打破

C.商人入仕,开始掌握政权,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商人经商动机与西方不同,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

24、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B.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

C.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D.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2.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52分)

25、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

“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

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

——《资本论》第1卷

(1)战国、两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非常重视水利建设。

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8分)

材料二 

如图1、2所示

唐朝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为东京。

宋周邦彦在《汴都赋》中说:

“舳舻相街,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闵讴楚语,风帆雨辑,联翩方栽,钰鼓镗铃。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

“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资治通鉴长编》记栽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上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摘自2016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示例》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城市发展上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北宋东京城市发展的趋势。

(12分)

材料三王家范认为,在自然经济中,农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是低消费;

中小地主也是“节俭型”消费,大部分人的消费水平很低。

那么,是谁支撑起城市商业的繁荣?

主要是国家开支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和奢侈性消费,是畸形病态的消费结构,在表面繁荣下,生产者却日益贫困,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怪象。

中国城市是朝廷控制的政治中心,都市为官僚、皇室提供生活、消费和娱乐,农村只起供养作用……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都被消费了,没有剩余财富转化为资本,……这样,商品经济始终未得到充分发展,不能从根本上完成瓦解自然经济的历史使命。

——任世江《商业、城市的繁荣与农民的贫困化》

(3)据材料指出“社会怪象”的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何不能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

(1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市舶初设江苏太仓,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罢,复设宁波、泉州、广州市舶司(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

三大市舶司中,“宁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广州通占城、暹罗、西洋诸国”。

1757年,清政府关闭宁波、厦门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据《明史•食货志》《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从事外贸事务的机构的特点。

指出材料一中明清王朝奉行的经济政策,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要重要得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

——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2)从材料二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三台中学实验2017级高一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CDCDD6---10CACBB11---15BDDCC16---20DADAC21---24BDDD

25、

(1)战国:

秦国蜀守李冰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或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为秦的统一提供了大量的粮食。

)西汉:

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黄河水患,对于促进东汉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用极大。

(8分) 

(2)不同(6分):

A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北宋东京打破了坊市界限;

B唐代长安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

北宋东京打破了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服务业发达,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夜市和早市进一步发展。

C北宋东京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唐代长安;

D唐朝长安位于西部高原,北宋东京位于中原腹地.

趋势: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

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世俗化;

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6分)

(3)表现:

城市商业繁荣,而生产者却很贫困。

(2分)

原因:

小农经济居主导地位,束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统治者长期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社会的传统观念不利于商品经济意识发展;

统治者将财富大多用于消费而没有转化为资本。

26、

(1)特点:

有规定的管理和贸易区域;

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

(4分)

政策:

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2分)

影响:

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经济的发展,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巩固统治);

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于发展;

使中国社会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

(仍答两点,4分)

(2)示例一:

论题:

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

阐述:

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这与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和秦汉王朝定都关中密切相关;

(4分)南宋以来,基本经济区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黄河流域过度开发、魏晋到两宋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紧密相联。

小结:

可见,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

示例二:

基本经济区对王朝的统治具有战略性影响。

基本经济区对历代王朝的统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秦汉王朝依托关中地区建立政权并完成对全国的统一。

南宋能够实现与北方金政权的长期对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江南基本经济区的支持;

(4分)历代统治者均重视对基本经济区的开发与控制,例如,元明清以来统治者改建大运河,加强漕运和海运,确保对南方的有效控制。

可见,对基本经济区的开发与控制,事关王朝统治的安危。

示例三:

元明清统治者有试图把海河流域发展成为基本经济区的战略思考。

南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大;

元明清王朝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分离,首都北京的物质供应仰仗南方,耗费巨大。

(4分)海河流域乃京畿要地,是京杭大运河漕运和南北海运必经之地,还是连接东北、蒙古、西北的枢纽,战略位置重要,拥有成为一个基本经济区的地缘优势;

把海河流域建立一个基本经济区,不仅有利于拱卫京师,维护北部边防安全,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南北方经济的平衡发展。

可见,将海河流域发展为基本经济区是元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其统治而力图实现的战略构想。

示例四:

水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影响基本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始终在黄河中下游或长江中下游地区。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而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水利资源富足、经济腹地广阔,成为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具有必然性;

(4分)历代王朝都重视基本经济区的水利建设,战国到秦汉,关中平原修建了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历代治理黄河,开凿和改建大运河等举措,都进一步巩固了基本经济区的核心地位。

可见,对水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是国家基本经济区建设中重点考量的因素。

(考生若从次等基本经济区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阐述合理,同等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