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练习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59493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6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练习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练习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练习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练习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练习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练习Word格式.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练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练习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练习Word格式.docx

D.集市上真热闹,购物的人摩肩接踵,陈列的商品更是让人眼花缭(liá

o)乱。

5.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

A.蒙昧(mè

i) 

 

滞留(zhì

) 

和蔼(ǎi) 

粗制滥造(là

n)

B.拭目(shì

氛围(fè

n) 

洗涤(dí

广袤无垠(mà

o)

C.积攒(zhǎn) 

匿名(nì

狼藉(jí

杳无消息(yǎo)

D.憎恶(zēng) 

炽热(chì

踌躇(chú

因地置宜(zhì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2018年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节目,由撒贝宁担任主持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著名主持人曾宝仪、著名音乐人庚澄庆共同组成鉴赏团,从文学、音乐、情感等多个角度深度剖析,共同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

成龙、杨洪基、王力宏、王俊凯、凤凰传奇、谭维维等近百位经典传唱人用流行传唱经典。

(材料二)

电视节目形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节目立意的创新。

”《经典咏流传》抛弃了音乐节目的竞演模式和文化节目的答题模式,重新研发出一种“轻赛制、重传播”的架构,核心诉求紧紧围绕古典诗词的旋律新编、歌曲演绎、大众传播,强化时代性和时尚感,从而让主流的经典再次成为流行的先锋。

同时,节目还引人微信“摇一摇”互动模式,观众在收看的同时达成分享,发酵和引爆二次传播。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沉寂了近300年的诗,通过支教老师梁俊和山区孩子“纯净到让人心疼”的演唱,一夜之间刷屏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圈粉无数。

(材料三)

康震在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诗言志,歌咏言,古人和诗以歌,造就了一首又一首传唱至今的经典。

但是经典怎么样才能流行呢?

《经典咏流传》旨在“再造当下的流行和未来的经典’,将文学性和音乐性合二为一,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上升到全民参与的高度。

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但经典文化的‘共同情感’从未改变。

伴着优美的旋律重温这些动人的文字,我们仍能感受到我们的先祖对美好的追求、对生命的感悟。

”当代知名作家梁晓声也表示,节目在未来的影响,会激活古典诗词,“让我们的孩子们既唱了歌,同时又熟悉了古典诗词,这个意义非常之大”。

(材料四)

《经典咏流传》走红后,不少家长给孩子购买古诗词方面的书籍,但也有批评的声音说这是盲目“跟风”。

对此,多次担任《中国诗词大会》嘉宾评委的蒙曼老师认为,先不妨有一个浪潮存在,然后再推动建构。

家长可以把书、音频、视频放在那儿,孩子只要表现出兴趣,就赞美或提点他,但不必强求每个孩子都必须喜欢。

家长要忌市井气。

家长表现出兴趣,对孩子是最好的引导。

6.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经典咏流传》走红的原因。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传唱人中,不仅有成龙、杨洪基、王力宏、王俊凯等名人,也有普通人。

B.一首沉寂了近300年的诗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与社交媒体的推动不无关系。

C.康震认为,经典要流行,应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升到全民参与的高度上来。

D.针对家长给孩子买古诗词方面的书籍这一盲目的“跟风”行为,蒙曼提出了批评。

(二)阅读小说《木头伸腰》及其评论,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木头伸腰

何雨生

①市长以前曾是位小有名气的作家,所以上任伊始,对市里的文教工作便非常热心,鼎力支持。

这不,在他的倡议下,市里正轰轰烈烈地举办一年一届的“桃李杯”全市作文大赛,他亲自担任了大赛评委会主任一职。

②他这个主任可不是名义上的或象征性的,他身先士卒,放着有空调的办公室不坐,深入基层,跟着他亲自挑选的一干精兵强将一起奋战在批阅作文的第一线。

冷了喝口白开水,搓搓手,跺跺脚;

饿了啃上一口干面包,任劳任怨,以身作则。

功夫不负有心人,市长终于在这次大赛上发掘出一个好苗子。

③作文是市里最偏远的一个叫桑木桥的小学(那里素有市里“大西北”之称)的学生写的,光看题目就很别致——《木头伸腰》。

市长情不自禁地读出声来:

“你可曾听过木头伸腰的声音?

我们坐在教室里,有时便会听到阵阵‘咯吱吱’的响声,仿佛屋梁上有许多魔鬼在狂笑,我们很害怕,大人们说那是木头伸腰的声音……”

④市长激动地拍着那篇作文,禁不住舞之蹈之:

“听听,听听,多么鲜活的语言,多么新颖的想象力!

真希望多听到这些来自民间的声音!

”见有人光扑闪着眼睛在发愣,市长便老到而又富有感情地介绍起来:

“乡下的房梁都是木头的,其中有的树木在做梁条时还未停止生长,所以有经验的木匠在盖房时,两根梁条之间总要预先留出一点空隙,以便木头伸伸腰、长足劲。

据说黑松林那儿有座东寺庙,你悄悄地走到正梁下面,乍一抬眼,便清晰可见有一条缝……”

⑤众人纷纷为市长渊博的学识所倾倒。

结果,这篇《木头伸腰》以绝对优势夺得本届“桃李杯”作文大赛唯一的一个特等奖。

⑥颁奖大会热烈而又隆重,与会代表对这样一件功在当代、泽披后世的活动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会上,市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称这次大赛使我们聆听到真正来自底层的心声,其间他又举了那个《木头伸腰》的典故。

⑦不过,唯一遗憾的是,那个唯一获特等奖的小作者不知什么原因却缺席了,未能到现场来领奖。

⑧会后,本次大赛赞助方之一的国际大酒店举办了盛大的招待酒会,宾主双方觥筹交错,其乐融融。

席间,秘书匆匆赶来告诉市长;

桑木桥小学校舍因年久失修,房梁断裂,今天上午坍塌了两间教室,死伤十多名学生……

(选自《青春》,有删改)

【选文二】

关于小说《木头伸腰》

凌焕新

微型小说有时采用一个具有内涵的细节,就能以少胜多、以微知著,显示出幽婉耐品的艺术魅力。

《木头伸腰》就是这样以细节见长的佳作。

作品选择了独特而富有创意的“木头伸腰”这一细节,它是小作者作文比赛获特等奖的主要原因,蕴含着辛酸而丰富的意味。

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想象和眼光记叙着危房吱吱作响的细节,显示出小孩的天真稚气和美好的童心。

他并不理解危房吱吱作响的危险性,只是把它当作木头伸腰时“魔鬼在狂笑”。

作为评委会主任的市长虽然欣赏这篇作文,但他并没有重视作文中所记叙的危房事实和即将引发的危险性,而是作了另一番“大人”的“创新”解释:

“木匠在盖房时,两根梁条之间总要预先留出一点空隙,以便木头伸伸腰、长足劲。

”结果颁奖会后,竟得到一个连市长在内都感到意料之外的噩耗;

这所“木头伸腰”的小学教室坍塌,死伤十多名小学生,那位获奖作者不知是否也在其中,这是一场多大、多惨的悲剧。

市长从孩子的作文中竟没有听清楚他们童声的呼喊,而错过了补救的良好机会,真令人扼腕痛惜。

这样的细节处理,这样的巧合,无不叫人击掌赞叹。

细节人人会用,各有巧妙不同,独创而又意蕴深厚则是它铁铸的门槛。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8.阅读【选文一】,说说作者借助该小说讽刺了什么社会现象。

9.说说【选文一】第⑤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众人纷纷为市长渊博的学识所倾倒

10.【选文一】第⑦段中划线句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11.阅读【选文二】,说说凌焕新是从什么角度切入精要评论该小说的。

12.你觉得小说《木头伸腰》中还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写作亮点?

请结合原文举例说明。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张贵勇

①国庆节,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毁”了。

“7天时间太长,孩子学习过程中断那么久,思维也松懈下来,还没来得及巩固的知识点,回到课堂还得花更多时间找回来”,一些家长高大上的理由,使孩子的黄金周不再“黄金”。

②假期补课真的有用吗?

孩子休息几天就是罪过?

孩子一刻不得闲地学习,才不负光阴?

其实,闲暇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自主掌握的时间。

”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此种望子成龙之心情也能理解,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

③许多家长常告诫孩子,学习要从硬记转向理解,从死学转向会学,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从操控转向激励,从依循经验转向尊重规律。

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是合格家长的标志,才能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和智慧。

相对而言,孩子能不能成才,很多时候真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

④其实,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

一位家长的话似乎代表了不少父母的心声——“许多同事的孩子不但会背唐诗宋词,还能唱歌跳舞,有的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让我既羡慕又担心,生怕自己的女儿落在别人后面。

”这种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就像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结果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父母劳心费力、焦虑不堪,孩子没有闲暇,没有幸福感,变得厌学乃至厌世。

而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培训机构。

⑤大到孩子的身心成长,小到某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们都要认清规律,懂点“科学”。

以外语学习为例,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只要是外国人就是外教;

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外教课;

中国老师不如外教,教不好英语……种种认识均陷入了误区。

懂“科学”的家长们不会过于看重牌子、招生宣传简章,而是审查外教资格证。

⑥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提,是家长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家庭教育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孩子多游戏,多感受世界。

学习外语时,给孩子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或陪伴孩子听读英文绘本;

到了假期,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⑦眼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该过度宣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经,而是要回到教育常识上来,让孩子有玩耍、发呆的闲暇,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倘若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航,兼顾孩子的年龄、性别等普遍规律和个性、爱好等特殊规律,那么家庭教育也该是另一番可喜的面貌。

(选自2017年10月9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3.给划线字注音。

(1)松懈(______)

(2)不二法门(______)

(3)钵 

(______)

(4)废寝忘食(______)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5.第①段有何作用?

16.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

1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期补课,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这种想法一定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

B.一个合格的家长在于,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C.不懂“科学”的家长会陷入知识的误区,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D.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18.现实中,超前教育不再局限于中、高考竞争,已发展到从早教识字背诗,“小升初”选拔学生。

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么看待的?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

“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⑤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

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

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

③民:

指汉族。

夷:

指当地少数民族。

④屠沽:

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⑤再:

同“在”。

⑥过:

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钓鱼:

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 

遂:

于是,就

B.怀民亦未寝 

寝:

睡觉

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过:

经过

D.归舍已三鼓矣 

鼓:

动词,击鼓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欣然起行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B.放杖而笑 

强饮三大白而别

C.予欣然从之 

山间之朝暮也

D.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

21.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四、句子默写

2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一鼓作气,再而衰,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

(2)____________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3)____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人生自古谁无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零丁洋》)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6)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望岳》)

(7)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己亥杂诗》)

(8)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

(《陋室铭》)

五、诗歌鉴赏

阅读宋朝宋祁的《木兰花》,完成后面小题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23.本词上片是通过哪几个物象来表现风光好的?

24.前人评论这首词时曾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是全词最传神的字眼。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25.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名著阅读

26.下面是《水浒传》中的一段话,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这一天,他们走到野猪林的险恶去处,董超、薛霸便把林冲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欲将林冲打死。

正在这时,林中突然飞出一条禅杖,将水火棍一隔,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

(1)《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反映 

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的主题是“ 

”。

(2)文这段话出自哪一个情节?

涉及的主要人物有谁?

(3)林冲为什么会被董超、薛霸捆在树上,意欲打死?

请简述其前因后果。

七、综合性学习

27.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侵华日军对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

2017年12月13日是第4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也是死难同胞80周年祭。

当日,你所在的黄桥中学九

(1)班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⑴(了解一幅公益广告)公祭日当天,一幅由黄桥男孩朱彦参与创作,配文为“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的公益广告漫画(图一)在李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热传,戳中无数人的泪点。

图一 

图二 

图三

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说说这幅公益广告画为什么“戳中无数人的泪点”。

②运用对偶,为这幅广告画拟一个标题。

⑵(解答一个物候问题)李老师转发图一时,还拍了张公祭日当天黄桥街景照片(图二)发到朋友圈。

受他资助的广东学生小粤看了后,随即拍下当地街头一景发给李老师(图三),表示对两地迥然不同景象感到不解。

李老师让你用“气象物候”知识向他作解释

⑶(参加一次集体活动)为了举行80周年祭,黄桥初级中学准备活动演出,九年级

(1)班向市少年宫借了8套演出服装,请你补全下面借条的内容和落款。

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于2017年12月14日前归还,借期之内如有损坏,本班承担全部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八、作文

28.校文学社就校刊《小草》征稿事宜进行了讨论,以下是讨论内容节选:

社长:

《小草》现在有这些栏目缺稿件,我们得发动全体同学来参与投稿:

亲情时光、校园漫步、诗路花语、开心乐园。

社员甲:

我们得对投稿作品提一些要求,首先得原创,不得抄袭。

另外要思想健康,感情真切,文字生动。

社员乙:

以前我们的稿件是由各班团支部书记收集,这觉得这个渠道比较慢,也挫伤一些同学的写作积极性。

这回我们就让大家自由投搞吧,写好了可将稿件可投到我们教学楼三楼文学社的信箱里。

社员丙:

另外格式上要做出一些规定,这样便于审稿和校稿。

来稿统一用A4纸打印,题目下方注明班级和姓名。

为了方便同学投稿,也鼓励大家用邮箱投稿,我们的邮箱号是:

520520@。

截止日期就定在7月的12号下午5时。

我们的启事至少得提前一周发出去,这样好让同学有写作的时间。

请根据讨论内容,拟写一则征稿启事。

要求:

①信息全面、准确、有效;

②语言简练得体;

②符合文体要求;

④字数不超过200字。

2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一次班会课上,老师让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从教室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

第一个是捧着书走过去的,第二个是唱着歌走过去的,第三个是笑着走过去的,然后越来越五花八门:

跳着走的,侧着走的,斜着走的,摔跤了爬起来走的......

最后,每位同学都愉快地从老师那里得到了奖赏。

请以“经历是一种收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1、

2、

3、

4、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