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3532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四、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

青少年心理自身的内部矛盾构成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即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五、青少年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发展的整体加速与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特点

1.青春期的萌动与社会规范的矛盾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3.闭锁性与要求交往的矛盾

4.言行不一的矛盾

5.自傲与自卑的矛盾

第二章青少年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

一、主要心理学派关于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观

(一)青少年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主要的青少年心理学理论有霍尔的心理复演说、霍林沃斯的心理断乳理论、彪勒的肯定期和否定期理论、斯普兰格的心理第二次诞生理论、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勒温的“场论”、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奥苏贝尔的人格再构成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几种主要的青少年心理发展观

1.霍尔的心理复演说

霍尔认为,个体的发育和发展是种系发生的各主要阶段的再现。

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霍尔将青年期称为“疾风怒涛”的动荡起伏不稳定的时期。

霍尔用复演理论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有一定理论价值的。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人格结构观

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结构。

(2)人格发展现包括:

口唇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生殖期。

3.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

华生对心理发展所持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

认为环境和教育是个体行为发展的惟一条件,提倡教育万能论。

二、青少年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

(一)青少年心理研究的一级方法学

研究的方法可分为三大类,即真实验法、准实验法和非实验法。

1.真实验法

真实验法又称实验室实验法。

真实验法是研究者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于一定的仪器进行的实验。

2.准实验法

准实验法也称现场实验法或自然实验法。

它是指日常生活的情景中,对某些条件进订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3.非实验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青少年心理学研究中最普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对象的行为、动作、语言和表情等外部表现来了解和分析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2)调查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被调查者心理和行为的资料的方法。

(二)青少年心理学研究的三级方法学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三章青少年期的生理发展及其对心理的影响

一、青少年生理的变化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蜂期。

我国女性的青春期一般始于10—12岁,男性比女性要晚两年左右,大约始于12—14岁。

到20岁左右时达到生理发育的成熟。

青少年生理发育集中表现在三方面:

(一)身体外形的变化

1.身高的变化

2.体重的变化

(二)体内器官机能的变化

1.心脏的发育

2.肺和呼吸系统的发育

3.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三)性的成熟

在青少年的发育中,最富特点的现象是性的发育。

性的成熟包括第一性征(即性器官、性机能)的发育成熟和第二性征(即性的体形、体态)的出现。

1.第一性征的成熟

2.第二性征的发育

二、身体变化对心理的影响

青春期身体变化对心理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社会对这种身体变化的评价和态度发生作用的。

(一)一般影响

青少年体态的变化必然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容貌、风度等各方面的关注,表现出爱美之心日益加强。

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存在着早熟与晚熟的现象,这种差异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及其社会化的进程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月经初潮的心理适应

女性第一次出现月经,叫月经初潮。

月经初潮对女性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对早熟的和对此毫无准备的女性影响尤为明显。

(三)遗精对心理的影响

关于遗精对男性的心理影响的研究表明,男性首次遗精的主要心理体验依次为害羞、新奇、恐慌、无所谓等。

(四)青春期提前对心理的影响

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年龄有提前的趋势。

青少年生理成熟早于心理成熟是构成青少年情绪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三、性成熟带来性意识的萌发

性意识是关于性的心理因素的总称,具体包括个体对自己和对他人性别的认识,即对两性生殖器官在发育过程中所产生各种变化的认识,对男女之间关系的认识,对自己向往和爱慕异性那种比较特殊的感受或体验的领会和理解。

(一)性意识的发展阶段

赫洛克认为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疏远异性厌恶期,二是向往年长异性的“牛犊恋”期,三是积极接近异性的狂热期,四是青年后期正式的浪漫爱情期。

我们把性意识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性意识的潜伏期

2.两性疏远期

3.性意识初步形成的爱慕期。

此时的青少年不但被年龄相仿的异性所吸引,还会对身心发育相当成熟的年长异性产生好感,这就是所谓的“牛犊恋”。

4.性意识成熟的恋爱期

(二)青少年性意识萌发的特点

1.渴望了解性知识

2.对异性的好奇与爱慕

3.在异性面前表现紧张和兴奋

4.性冲动的产生

四、青春期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多层次的性教育体系,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性知识、性道德观念系统

(二)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适时适当展示教育内容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分洪引流

五、青春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青春期性生理保健教育

(二)青春期性心理的教育

性心理是指人对性生理变化、性别特征、两性交往关系的内心体验。

(三)性的道德教育

(四)性审美教育

第四章智慧的腾飞

一、认识的概述

(一)什么是认知

认知也称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认识结果,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二)认识发展的内涵

构成认知的几个心理成分按照特定的关系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的两种基本功能是同化和顺应。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三)青少年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整个青少年学生时期都处于认识发展的迅速上升时期。

概括地说,个体在初中阶段认知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占优势,但在很大强度上还需要经验的支持。

到了高中阶段,认知结构不断完善、抽象逻辑思维进入了成熟阶段。

二、青少年注意的发展

(一)青少年注意发展的特点

1.从以无意注意为主向以有意注意为主过渡

2.不论何种注意,都在逐步深化

3.注意品质不断改善,即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这四个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青少年感知觉的发展

(一)青少年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1.青少年感知觉特性的发展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知觉整体性的特点。

初中学生已经能够根据经验,对事物加以组合、补充、删减或替代,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解。

在知觉常性方面,由于受逻辑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相比有所差距。

2.青少年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进入中学后,其观察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具体体现如下:

(1)观察目的的更明确

(2)观察时间更持久

(3)观察内容更精细

(4)观察角度更概括

四、青少年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内涵

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

(二)青少年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1.青少年学生记忆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随年龄增大记忆力不断提高,到16岁(高中一、二年级)趋于成熟。

2.同一年龄的青少年学生,受所记忆性质的影响,记忆效果不一样。

3.青少年短时记忆广度随年级增长而不断增大。

4.随年龄增长,青少年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效果都不断提高,但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5.青少年学生机械记忆在10岁左右急剧上升,而后就停滞不前,而以理解记忆为主要记忆手段。

6.青少年学生形象记忆和语词抽象记忆都在发展,但抽象记亿最终在中学阶段占了主导地位。

五、青少年想象的发展

(一)青少年想象发展的特点

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

2.想象趋于现实化

3.想象内容更加复杂,抽象概括性更高

六、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思维的内涵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二)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

1.逻辑思维处于优胜

2.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青少年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

4.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性

(三)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构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是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即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七、青少年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一)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保证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和学业上。

(二)培养学生适当的学习紧迫感,以提高其注意的稳定性。

(三)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和自身注意品质的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意志力的锻炼。

(四)适当的休息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

八、青少年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

(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技巧

(三)拓宽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其观察质量

(四)重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观察的作用

九、青少年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一)重视复习、善于复习

(二)运用联想,积极实践

(三)调节情绪,减轻疲劳

(四)明确目的、树立信心

(五)动脑动手,多实践

十、青少年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在教学中教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

2.适当运用变式

3.教师要适时作出语言概括

4.让学生自觉应用概念与原理

第五章青少年情感的发展

一、情感的概述

情感是人对事物的一种不同于认识过程的反映形式。

是通过体验,对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和事物与主观预期之间关系的反映。

可分为情绪、情感和情操。

二、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特点

(一)青少年情绪识别能力发展的特点

(二)青少年情绪体验的特点

1.情绪体验的易感性与兴奋性

2.情绪体验易起伏波动

3.情绪体验丰富多彩

(三)青少年情绪表现的内隐性与外显性并存

(四)青少年情操的发展,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三、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成因

(一)生理因素

(二)学习因素

(三)人际交往因素

四、青少年建立健康情绪的途径

(一)对青少年的批评和表扬应适时、适度

(二)建立温暖、积极向上的班级体和校园文化

(三)向青少年介绍情绪自我调试的方法

1.理情绪疗法

2.行为放松疗法

3.环境调适法

第六章青少年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概述

人格是个体内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的基本特征。

二、人格形成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形成理论强调自我成长在人格发展中的地位,提出青春期是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

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即:

第一阶段(0—1岁)信任对不信任。

第二阶段(1—3岁)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

第三阶段(3—6岁)主动性对内疚。

第四阶段(6—11岁)勤奋对自卑。

第五阶段(11—20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20—24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第七阶段(25—65岁)生殖对停滞。

第八阶段(65—死亡)自我完善对绝望感。

三、青少年需要的发展

需要是人格积极性的源泉和原动力,是指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青少年的典型优势需要有:

1.与异性交往的需要。

2.友谊的需要。

3.独立自主的需要。

4.理解和尊重的需要。

5.成就的需要。

四、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青少年自我评价的特点

(1)评价的独立性

(2)评价的概括性

(3)评价的广泛性

(4)评价的稳定性

2.青少年自我体验的特点

(1)自我体验的丰富性

(2)自我体验的深刻性

(3)自尊感

3.青少年自我调节的特点

青少年自我控制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自我控制能力在不断增长,但还很不成熟,很不稳定。

五、气质的内涵及其在青少年期的特点

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气质类型包括

(1)胆汁质;

(2)多血质;

(3)黏液质;

(4)抑郁质

六、青少年性格的发展

性格是人格表征系统中最重要、最显著的方面,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主要由四方面特征构成在人身上的独特结合。

即:

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研究表明:

初中前后是青少年性格发展的骤变期,这一阶段是性格形成与教育的关系时期。

七、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

(一)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

(二)掌握人格教育的技术

1.支持技术

2.认知矫整技术

3.行为矫整技术

(三)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五)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

(六)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第七章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

一、品德的概述

(一)道德和品德的概念

道德是一种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指社会为了协调和控制社会生活而向其成员提出的,并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支持的一系列行为准则的总和。

品德就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一贯的心理特征。

道德与品德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品德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整体道德体系中的一部分。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品德的动机系统

2.品德的心理特征

品德的心理特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3.品德的组织形式

品德的组织形式包括定向、操作和反馈系统。

二、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

(一)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发展

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道德概念的理解、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观念形成等方面。

(二)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情感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道德情感的内容,二是道德情感的形式。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道德行为是一种意志行为,它具有自觉性,是在道德动机的推动下达到道德目的而采取的行为。

三、青少年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

(一)提高青少年道德认识水平

(二)丰富青少年道德情感

(三)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

四、青少年品德问题行为诊断及矫正

品德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两种形式。

品德不良是指个体经常发生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

针对青少年不良品德心理的特征可实施以下具体的矫正方法:

(1)动之以情,唤起自尊

(2)了解动机,对症下药

(3)提高认识,明辨是非

(4)坚持行为训练,增强抗诱惑力

(5)寻找外部原因,形成教育的合力

第八章青少年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一、人际交往的概念及归因理论

人际交往是指由协同活动的需要引起的交往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认知及相互作用的复杂多变的联系过程。

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的起点,它有这样几个基本特点:

(一)交往是信息的沟通

(二)交往是人们的相互认知。

印象的形成和归因是构成人际认知的重要部分。

1.印象的形成

第一印象是指观察者在第一次与对方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

2.归因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论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认为人们为了预见他人行为、有效地控制环境会致力于寻找行为的因果性解释。

解释的原因一般可归结为两方面:

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

凯力的三维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中,主要通过行为者自身、行为所指对象和行为产生时的环境这三方面的可能原因进行比较来寻求和判断行为的真实原因。

(三)人际交往是一种相互作用

人际互相作用的种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感染;

2.暗示;

3.说服;

4.模仿。

二、人际关系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叫人际关系。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接近性;

2.仪表特点;

3.相似性;

4.互补性;

5.特质因素;

6.自我暴露。

三、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特点

(一)交往对象的变化

(二)交往方式的变化

(三)择友特征的阶段性变化

四、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特点

(一)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

1.与父母在心理上的断乳

2.与父母间的矛盾

(二)青少年与教师的关系

1.师生关系的变化

2.师生关系的典型模式

(三)青少年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

1.青少年同龄团体的特点。

青少年的同龄团体有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之分。

2.青少年友谊的特点。

青少年期友谊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选择性;

(2)稳定性;

(3)亲密性。

五、创设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

(一)促进师生间的理解与互动

首先,客观、准确地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端。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青少年。

第三,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有效手段。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气氛

1.确立班级发展目标

2.改善班级中的沟通渠道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三)培养青少年进行有效人际交往的能力

1.树立交往的自信

2.把对方看成重要人物

3.学会倾听和自我表露

六、指导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第一,正确地看待父母。

第二,学会理智地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与父母的沟通。

 

第九章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的影响

2.体质因素的影响

3.性别和年龄因素的影响

(二)心理社会因素

1.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

(1)亲子关系

(2)父母的教养思想,教养态度及教养方式

(3)父母亲的文化修养及个性

2.冲突、挫折及防御机制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一)隐匿性与突发性

(二)多元性与单一性

(三)无知性与盲目性

三、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及其矫治心理障碍包括神经症、性变态、人格障碍、心身疾病及康复期的精神病等。

(一)神经症的种类与防治

1.抑郁症

抑郁症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对抑郁症的预防与矫治主要有以下方法:

(1)支持性疗法

(2)重建自我概念法。

2.恐怖症

恐怖症是指病人具有一种在正常情况下对某一特定物体、人际交往或处境,产生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

恐怖症具体的矫正方法有:

(1)满灌疗法

(2)系统脱敏法

(3)自我精神分析法

3.强迫症

对于强迫症的矫治方法主要有:

(1)思维停顿法

(2)满灌疗法

4.焦虑症

对焦虑症的矫治方法主要有:

(1)默想对抗法

(2)松驰疗法

5.神经衰弱

(二)人格障碍

典型的人格障碍有:

1.偏执性人格

2.分裂性人格

3.反社会性人格

4.自爱恋型人格障碍

5.回避性人格障碍

6.强迫型人格

(三)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指由于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组织或器官等方面的疾病。

(四)精神病

精神病通常指精神疾患中的一组重性精神疾病。

青少年中常见的精神病一般是功能性的,主要有:

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精神病和偏执性精神病等。

第十章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