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
《网络舆情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舆情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日期: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导师签名:
日期:
注意事项
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
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
2)原创性声明
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
4)外文摘要、关键词
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
6)论文主体部分:
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
2.论文字数要求:
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
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
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
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
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
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
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
5.装订顺序
1)设计(论文)
2)附件:
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
指导教师评阅书
指导教师评价:
一、撰写(设计)过程
1、学生在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治学态度、工作精神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扎实程度
3、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技术线路的可行性;
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5、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出勤情况
二、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三、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
设计是否有创意?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建议成绩:
(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指导教师:
(签名)单位:
(盖章)
年月日
评阅教师评阅书
评阅教师评价:
一、论文(设计)质量
二、论文(设计)水平
评阅教师:
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
教研室(或答辩小组)评价:
一、答辩过程
1、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点和见解的叙述情况
2、对答辩问题的反应、理解、表达情况
3、学生答辩过程中的精神状态
评定成绩:
教研室主任(或答辩小组组长):
(签名)
教学系意见:
系主任:
网络舆情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伴随着的是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人们参与网络的热情越来越高,网络已经承为人们参与网络舆情、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网络成为民众表达舆情的重要窗口,网名们在网络上就国家发生的重大事情发表中自己的看法,并且还积极参加到监督国家政府部门依法办公上来,网络已越来越在我国的政治社会生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舆情也在因网络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得到迅猛发展,网络独特的传播特点也使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网络舆论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便利性、隐匿性,导致在网络上发布假消息和谣言非常容易,少数别有用心的网民利用光网络的便利,有意散步假消息甚至谣言,以期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
对于网路舆论的引导,我们国家政府和媒体一直在进行探索,如何正面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的正面作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
网络舆情;
政治稳定;
引导舆情
一、网络舆情基本概念的分析
1.网络舆情的含义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1]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
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舆情的获取只能通过社会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效率低下,样本少而且容易流于偏颇,耗费巨大。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往往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看法,网络舆情可以采用网络自动抓取等技术手段方便获取,效率高而且信息保真(没有人为加工),覆盖面全。
2.网络舆情的特点
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
网络传播具有无限性,具有强影响力的公共事件一旦发生,网友就会很快将自己所看到的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手机短信、手机上网、论坛发帖,网络聊天等形式传播出去。
在网络世界中,传者与受者的身份比较模糊,这种特点就造成了网络传播的传受同时性,这种特点速了网络传播。
在官方消息不确切、语焉不详的情况下,更促使网民传播自己的揣测。
具有信息准确性特点。
在以前信息普遍不发达的去下,传统舆情效率低下,不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并不能相对完整的反映社情民意,而网络舆情因其信息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信息获取全面即时,准确度高。
具有负面性批评的多,肯定的少的特点。
网络舆论不乏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声音,而且往往以更强烈甚至是极端的方式呈现这种道义力量。
特别是在涉及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等重大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面前,网络舆论能够迅速激发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舆论声势和爱国热情。
近年来,在拉萨7.5”事件、奥运圣火境外传递受阻和抗震救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通过网络舆论的力量井喷式迸发出来,爱国网民作为一个新型社会群体走到了时代前台。
具有非理性情绪宣泄多,理性思考少的特点
网络舆论通常比较感性化、情绪化、简单化,具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
网民作判断、下结论,往往仅凭个人好恶和直观感受,缺乏深入的思考,也不讲究起码的思维逻辑,网络舆论因此常常充斥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夸大其词、耸人听闻之辞,在表达方式上也呈现出偏激、粗俗的倾向,甚至不时出现一味谩骂、恶意攻击的帖文。
具有从众性“马太效应”的特点
“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是舆论传播的一般规律,网络舆论尤其如此。
一个事件发生后,最早出现的观点和意见往往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会给后来的讨论定下基调和方向。
人们常常倾向于相信这些“先声”,容易认同它的价值判断,附和它的意见主张。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认为,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他们的感情和思想会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
网络舆论的这种从众性和跟风效应尤其明显。
具有扩散性“雪球效应”的特点
网络舆论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当一个事件和议题产生后,舆论会如同滚雪球般不断衍生、聚合、裂变、扩散,其传播的速度、波及的广度及影响的力度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
网络舆论的扩散性,一方面使这种舆论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这种动员能力在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等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几种负面效应:
一是随着一种舆论快速度、大范围、高强度地扩散,其基本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没有人去质疑,哪怕只是谣言,也会被网民信以为真并反复传播;
二是随着某一热点的关注度不断上升,网民会自觉不自觉地出现认知夸大的倾向,导致集体性的认知失真、反应过度;
三是一些个案容易被人借题发挥、恶意炒作,以求对现实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有的背后甚至隐藏着险恶的政治目的。
具有逆反性挑战权威的特点
网络舆论经常呈现对正统思想观念、主流意识形态的逆反心理,表现出反传统、反主流、反权威的价值取向。
这种心态的极端表现,就是对政府政策、官方言论、主流观点、社会精英、富裕人群统统持怀疑态度,怀排斥心理,宁信其错,不信其对,宁信其坏,不信其好;
一些有违社会公德的人和事,在网上不仅很少受到抵制,反而受到追捧。
这种极端化的心理状态,在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网民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具有虚拟性与现实生活的反差的特点
互联网的兴起,为人们在真实世界之外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空间。
由于隐匿了姓名、形象、身份等信息,人们在网上就像穿着隐身衣、戴着假面具,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约束力大为弱化。
许多人在网上发表意见时信马由缰、毫无顾忌,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形成强烈反差,他们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在现实生活中既不可能去说,更不可能去做。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造成网民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的某种程度的分裂,也造成网络舆论与真实民意的反差。
网络舆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民意,在很多时候是难以作出准确判断的,这就降低了网络舆论的决策参考价值
二、网络舆情空前发展的现状的分析
舆情古已有之,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公众对自己所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随着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当网络传播成为社会信息的重要传播方式时,一旦社会出现突发敏感事件,公众舆论会迅速集聚在网上,网络舆情事件也就随之形成。
影响网络舆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民的规模,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442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
由于网民的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大,互联网的普及率越来越高,预示着我国网络发展进入了一个大时代,网民们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占了好大的比重,网上聊天、网上游戏,网上电影,以及网上购物成为了网民们的首选。
影响网络舆情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
。
毋庸置疑,网络发言平台的拓宽延伸了网络舆情的发展,这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媒介技术自身产生的社会影响。
尤其是2010年网络微博的出现,据权威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81亿,随着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美国纽约的成功上市,这必将带来新一轮的网民热潮。
微博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舆情事件呈现上升趋势,舆情的疏导与管理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化。
总的来说,随着中国经济的越来越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网络参与性越来越频繁,网上冲浪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网民们的责任意识也越来越强,社会的进步也不可避免的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一种矛盾没处理好必将在网络上带来新一阵网络热潮,人们在网络上宣泄自己的种种不满,他们不再保持沉默,他们会主动和其他不知情的网民诉说自己的不满,他们要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一时间网上铺天盖地的论坛发帖、各种群里的发言、留言,积极声讨,“江西宜黄自焚案”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钟家为了抗拒政府的拆迁,公然在政府人员来家里拆迁时往自己身上浇汽油,点燃,致使钟家父亲当场烧死,母亲和一个姐姐严重烧伤,不久,就有人将现场的图片上传到网上,并配上很醒目的文字,顿时,网上就炸开了锅,申讨政府的的骂声不绝于耳,各种攻击政府的行为比比皆是,在强大网络舆情压力下,宜黄县政府作出了调离县长的决定,过了好一段时间,这件事才从网络上渐渐平息下来。
三、网络舆情对我国当前社会的政治的影响
互联网舆情已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高度重视、积极回应,因此互联网也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
总体上,中国的网络言论得到开放,管理水平正在提升,政府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也变得更加客观、科学。
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以及部分网民一件的非理性等缺陷的存在,网络舆情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从而扰乱社会正常秩序,混淆网名试听,消弱政府权威,冲击政府公信力,最终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一)网络舆情对社会政治稳定的积极作用
1.对政府的作为与不作为起到监督作用。
网络舆情因其具有无与伦比、与生俱来的自主性和平等性使网络们拥有了对政府行为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网民们自发地在网络上就网络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及对政府部门作出的决定作出自己的看法,监督政府行为,对于政府作为与不作为提出自己的意见,而政府部门也可以根据网民们的反映情况,对他们作出的决定进行一个具体的审议,对于好的行为继续倡导,对于有错误的地方积极改正,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具体行政行为。
2.为公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可以充分反映民情,体现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所有人都可以运用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
信息的传播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随时随地、时时刻刻可以与他人沟通交流。
随着网络舆论的发展更多的人在网上参政议政也使得网络问政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政治。
网络问政有利于人们从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做到敢说话、说实话,同时也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民情,想群众所想,做群众所做,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人民主人翁的低位。
3.推动防腐工作跟好的开展,提高政府及其各级官员觉悟,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政治氛围,打造纯洁的干部队伍。
腐败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防腐工作也是长期又艰巨的任务,近几年来,我国大力打击腐败分子,加强防腐工作,所以在防腐治腐问题上颇有成效。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网络的开放,公民可以自由开放的发表自己真实的言论,官员的言语行为也都在网上公开,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百姓的监督。
4.提高行政行为决策效率。
传播具有无可比拟的速度优势,使得信息传播高效且准确,政府部门要出台某项政策,可以在网上展开民意调查,通过网民的积极参与,搜集各种阶层网民的意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晓这一政策的民众支持率,再对总体形势作出预判,对民众不满意的地方加以修改,并且参考民众的请求性意见,快速准确出台这一项民众满意的政策。
因此,通过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无缝对接,使我们政府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根由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网络舆情对社会政治稳定的消极作用
1.络舆论使大多数网民只是片面的看待问题,不能够清楚的分析事物的对错,具有从众心理。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整天被各种信息所包围,随便通过一部手机就能知晓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大事件,真正做到坐在家里看世界的地步,可是,在如此多的信息中,我们难免会接触到许许多多的虚假消息,然而我们由于不是事件的当事人,并不能真正辨别哪些事情是真的,哪些事情是假的,这就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他们利用网络的这种缺点,在网上发布虚假消息,利用网民们的从众心理,大肆炒作,从而达到自己的非法目的,“郭美美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11年6月20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因为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由此而引发部分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并且感叹,“我们捐的善款竟然被红十字会的领导们用来包女人了”,自从郭美美事件后,红十字会收到的善款一个季度比一个季度少,中国红十字会陷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尽管通过警方调查证明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没有任何关系,并且也查明了此次郭美美事件使一次严重的商业炒作,并且刑拘了炒作的幕后黑手,但是公众对于中国红十字会仍然充满了不信任。
2.网络舆论消弱政府的的公信力和凝聚力。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已不仅仅局限于关注那些我们日常所关注的事情了,我们可以轻轻松松的点击外国的网站浏览信息,但是外国的文化与我们的截然不同,我们难免会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另外,一些反华势力组织利用这一点,在网上发表对中国共产党不利的信息,并且针对国内发生的大事件加以丑化,负面扩大化,影响网民对我国社会的认识和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近年来西方媒体在网络上报道的新疆7.28事件所进行的负面报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网络舆论可能造成虚假信息的泛滥。
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网民们随心所欲在网络上发布信息,不受限制,而且由于发布信息的隐匿性,不通过特殊手段难以查出信息源,所以免不了网友们咋网上发布虚假信息,其中有的是为了牟利,有的是报复,而又的仅仅是为了开一句玩笑话,但是往往这种行为却给当事人造成严重的后果,近期热议的“人肉搜索”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虽然人肉搜索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它可以借助网民的力量帮助我们找到我们想找到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用好这一工具,往往就会给当事人带来严重的后果。
4网络舆情容易引起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使得许多网络事件在没有弄清楚对错的情况下,疯狂的散播,产生聚集效应,近期在广东汕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就是一个好的例证,2014年9月26日,广东汕头莲塘发生群体性事件,当地大量群众冲击市委大院闹事,打砸办公大楼和工作人员在多次劝解警告无效情况下,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劝离、清场处置,对不听劝告挑头分子实行强制带离。
据公安机关调查发现,“9·
26”事件是一起少数挑头人物肆意煽动挑起,有预谋、有组织借机闹事,被抓捕人员涉嫌冲击国家机关、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绑架、妨害公务、故意伤害、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的违法犯罪案件,事件的组织者仅仅是因为警方在7月7号的一次抓赌,受到公安机关的处理,心中耿耿于怀,多次在网上发布“汕头警察太牛了,平时没见这么积极,今天亲眼目睹警察打死人,上千防爆警察打死人,很牛嘛”谣言,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经审查,李某供认他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是其捏造虚构的。
网络舆情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传播速度快,影响快,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安全稳定。
四.加强管理,正面引导网络舆情向社会和谐发展。
可以说,当今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如水银泻地般浸入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已经成为广大群众表达诉求、抨击时弊、建言献策、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成为群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成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一支新锐力量乃至“神兵利器”。
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效用,实现反腐与网络的良性互动。
要“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如何准确把握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对于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抓体制,推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化。
注重加强机制体制建设,确保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体系。
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
当突发舆情发生时,立即抽调相关人员集中办公,第一时间研判舆情,第一时间调查核实,弄清事件或问题真相,确保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落到实处。
信息发布组立即将事实真相发布在主流网站,让群众了解事件真相;
网络阅评组组织力量进行跟贴、回贴,引导网络舆论方向;
经各部门协同作战,使该舆情得到有效控制。
2、抓队伍,推动舆情引导力量整合化。
注重发挥各方优势,有效整合各方资源,舆情引导力量不断加强。
选聘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熟悉网络知识的干部作为网络舆情处置工作联络员,负责网络舆情的收集、编辑和报送工作,虚拟社会应对能力脆弱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采取以会代训形式,不断提高联络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确保及时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掌握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最佳“黄金时间”。
3、抓巡查,推动敏感信息发现全域化。
认真落实互联网信息巡查处置责任制,全方位开展网上巡查工作,确保第一时间发现敏感信息。
提高敏感、热点信息的发现率和处置率,有效制止不良网络舆情在互联网上的炒作,对于发现的不良炒作信息以及虚假信息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处理。
4、抓法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现阶段,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健全,没有专门弄针对网络舆情的法律法规,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