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动物门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0542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94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索动物门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脊索动物门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脊索动物门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脊索动物门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脊索动物门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脊索动物门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脊索动物门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索动物门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脊索动物门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胚胎发育中出现

血液循环

完全双循环

恒温

胎生or卵生

卵生

胎生

哺乳

变异

前肢变为翼

代表动物

上下颌

附肢

胚膜

体温

无颌类

鱼形类

无羊膜类

变温动物

软骨鱼纲

有颌类(颌口类)

硬骨鱼纲

四足类

羊膜类

恒温动物

海鞘

文昌鱼

头和躯干

之分

固着生活

无内骨骼,靠水流产生内压以支撑身体

无骨质骨骼,脊索是主要支持结构

顶端两个开口

顶部入水管孔,侧面出水管孔

体外具被囊

分表皮和真皮

一个背鳍、尾鳍、臀鳍,一对腹褶。

无偶鳍

肌肉

集中在背部两侧,由60多对未分化的肌节组成,肌节间以结缔组织的肌膈分隔,两侧肌节交错排列

消化道

入水管孔—咽、食道、胃、肠、肛门

口、咽、肠

咽部腹侧有内柱,内柱中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

内柱有富集碘的功能,与脊椎动物的甲状腺同源

在咽部完成

咽部

排泄器官

无集中的排泄器官,仅在肠的弯曲处有一团具排泄机能的细胞

无集中的肾脏,排泄器官是咽壁背方的肾管(。

肾管一端有肾孔开口于围鳃腔,另一端以管细胞

紧贴体腔,代谢废物渗透→管细胞→肾管→肾孔→围鳃

腔→体外。

雌雄

同体

异体

受精

异体体外

循环

开管式,血液无色,血液的流动每隔几分钟就周期性地改变方向

闭管式循环,血液无色(腹大动脉、入鳃动脉的基部收缩推动血液流动),无血细胞和呼吸色素;

氧气渗透进入血液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退化。

仅一个神经节,由此发出若干神经分支到身体各个部分

有脑泡,脑泡向前发出两对“脑”神经,神经管其余部分在每1体节发出1对‘脊’神经。

前庭

出现

幼体

具三大特征,神经管前膨大成脑泡,并具眼点和平衡器

被有纤毛

发育和变态

逆行变态:

脊索消失;

神经管变成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开始营固着生活

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神经胚

1.圆口纲是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类群,主要表现在:

体内仍然以脊索作为身体的支柱,尚未真正形成脊椎;

虽然七鳃鳗出现了头骨,但只是由包围脑和感觉器官的软骨囊所组成,结构很简单;

只有背鳍、尾鳍,没有成对的运动器官;

只有一个鼻孔和嗅囊。

但从七鳃鳗的一些构造又可以看出圆口纲是脊椎动物中的一个类群,如软骨质的鳃笼;

鳃位于鳃囊内,且来源于内胚层。

脊椎动物:

七鳃鳗、盲鳗

(1)主要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其寄主主要

为其它水生生物

(2)七鳃鳗身体呈鳗形,身体分为头、躯干和

尾等三个部分,用角质齿锉伤寄主的皮肉吸食,舌头象唧筒一样吸食寄主的血和肉

(3)单个鼻孔,其后为圆口纲特有的顶眼(也称松果眼),具有感光作用(虽然它也有晶体(lens)和视网膜(retina));

眼大而无眼睑;

)具7对鳃裂

(4)皮肤裸露无鳞片,内有许多腺体

(5)唯一的皮肤衍生物:

角质齿

(6)全身骨骼均为软骨性骨骼和结缔组织构成,无硬骨,3)圆口纲出现了保护脑的软骨,但这种结构尚比较原始,还不能称为脑颅;

支持鳃囊的咽骨是由鳃笼(branchialbasket)的软骨构成,它们由9对弯曲横行的软骨弧和4对纵行的软骨条编织而成,最后一对横行软骨为一呈杯状的软骨,它包住心脏,所以也称围心软骨(pericardialcartilage

(7)鳃弓不分节,鳃囊来源于内胚层;

无偶鳍;

内耳只有两个半规管;

无上下颌;

口圆形;

体外无任何坚硬结构

(8)消化系统:

消化腺:

出(9)呼吸系统:

(10)循环系统:

(11)感觉器官:

嗅、听、视和侧线

嗅:

背部中央的单鼻孔

听;

七鳃鳗仅具内耳,仅具前后两个半规管(盲鳗只有一个半规管)

视:

眼1对,到了成体时才露出皮肤(已具备脊椎动物眼的基本结构,但由于动眼肌肉的排列方式比较特殊,它的视觉调节主要由角膜肌的收缩来完成);

七鳃鳗还有松果眼,下方有顶器

侧线:

七鳃鳗在头部及躯干两侧有纵行浅沟,沟内有感觉细胞群,并有神经纤维相连,称为侧线。

与鱼类不同的是,这种侧线仅仅位于皮肤表面,而非埋于皮肤内的侧线管。

(11)排泄生殖器官:

(12)神经系统:

鱼纲

皮肤衍生物

1.富含粘液腺细胞

2.具鳞片

3.色素细胞和发光器

肌肉系统

1.分节排列

2.肌肉的兴奋性与水温有关

3.发电器官:

防御、攻击、探测方位和求偶。

口→口咽腔→食道→胃→肠→肛门

(1)口腔-消化道/消化腺

口腔:

口-舌-口腺-口腔

消化道:

与文昌鱼相似,尚无胃的分化,肠内有盲沟

消化腺

口腔有单细胞黏液腺,但其分泌的液体内无消化酶。

肝脏、胰脏(大部分鱼类肝脏和胰脏分开,只有鲤科鱼类为肝胰脏)

现独立的肝脏,分左右两叶,位于围心囊后;

没有独立的胰脏,有胰细胞,其中一类细胞称为酶原细胞,主要分泌蛋白质分解酶,被认为是胰脏外分泌的前驱;

另一类细胞与糖代谢有关,相当于胰腺的内分泌部分。

1.鱼类的鳃直接位于鳃裂内,起源于外胚层。

2.唧筒压水

快速游动冲刷鳃表面

圆口纲的鳃位于鳃囊内——起源于内胚层。

成体七鳃鳗的咽后部有一支向消化道腹面分出的盲管,称为呼吸管(盲鳗无呼吸管);

呼吸过程:

外鳃孔括约肌打开,让外界含氧量较高的水进入鳃囊进行呼吸,然后再从外鳃孔中排出。

心脏

小0.2%

神经系统

由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构成

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五个部分。

脑神经只有10对。

虽然只有一个鼻孔,却有1对嗅神经

1.脑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A.端脑:

由嗅叶和大脑组成B.小脑发达:

其发达程度因种类而易C.脑神经10对)

2.小,仅占体重的0.005%。

脊柱

1.双凹形椎体(灵活性差)

2.分化较小,仅分为躯干椎和尾椎

3.脊髓:

充满整个脊柱

视觉器官:

听觉

听觉(平衡)器官为内耳,它被包裹在头颅颞部的骨迷路中

三个半规管:

前半规管、后半规管和水平半规管。

如果半规管被破坏,会导致鱼类身体会失去平衡。

球状囊:

尚未分化,与听觉机能有关→切除后将丧失听觉机能。

排泄系统

鱼类的肾1对,位于腹腔背面,在演化上属于中肾

一对长形的肾脏,从发生看,属于中肾。

自肾的腹面各有一对输尿管。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卵生。

仅有一个生殖腺(精巢或卵巢),无生殖导管

循环途径

单循环(出鳃动脉、入鳃动脉)

与文昌鱼基本相似,不同的是出现了真正的心脏:

一心室一心房,心室接腹大动脉,心房通过静脉窦接受左右经脉回心脏的血。

软骨鱼

硬骨鱼

黏液腺、毒腺、色素细胞、盾鳞

黏液腺、毒腺、色素细胞、骨鳞、发光器

身体分节

头、躯干、尾(最后一个鳃裂为头和躯干的分界,泄殖孔为躯干和尾的分界)

头、躯干、尾(鳃盖后缘,肛门和泄殖孔)

5对鳃裂

鳃间隔发达

鳃盖(单个鳃孔)

鳃间隔退化

喷水孔

多数具有

少数具有

尾型

尾部侧扁,多数为歪尾型

多数为正尾型

鳞片

盾鳞

骨鳞:

硬鳞(原始种类具有)、圆鳞、栉鳞

完全由软骨组成

多数种类完全硬骨化

形成方式:

软骨化骨、膜骨

肩带

成半环形,咽颅后方,肩胛乌喙骨+肩臼

泄殖腔前方,为一横列的坐耻骨

鳍骨

基鳍骨、辐鳍骨、鳍条

脑颅

由完整的软骨盆构成

在软颅的基础上骨化,骨化区为筛骨区、蝶骨区、耳骨区、枕骨区

咽颅

通常有7对鳃弓组成。

第一对颌弓、第二对为舌弓,后5对为鳃弓。

在软弓基础上骨化

鳃盖骨系

鳃盖骨、前鳃盖骨、间鳃盖骨和下鳃盖骨

韦伯氏器

鲤科鱼类所特有。

能感受水流方向、压力和水深的感受器

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动脉圆锥构成

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动脉球构成

罗伦氏器

特有

交配器官

鳍脚

受精方式

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

大多数体外受精(卵生或卵胎生)

硬鳞

圆鳞

栉鳞

来源

表皮与真皮共同形成

真皮形成

真皮

形状

盾形

斜方形

圆形

与圆鳞相似,游离端有齿突

特点

1.棘突:

向后伸出皮肤。

2.基板:

埋于真皮内,内有髓腔,血管、神经进入髓腔内。

3.外层为釉质,由表皮形成。

4.内层为齿质,由真皮形成

5.人类牙齿的同源器官

其表面含有能发光的硬鳞质。

根据圆鳞的构造特征可以鉴别鱼类的年龄和种类。

幼体形态似鱼,用鳃呼吸,有侧线,依靠尾鳍游泳,发育中需经变态,才能上陆生活。

体形

1.蚓螈类、有尾类、无尾类

2.身体一般分为头、躯干、尾(除无尾目外)和四肢(除蚓螈类外)

3.前肢短小,四指;

后肢五指,具蹼

1.头、躯干和尾部,颈部明显;

2.体表被鳞片;

3.四肢发达(蛇目除外);

4.前后肢均为五指(趾)型附肢(蛇目除外);

5.指(趾)端具爪;

6.具外耳道。

1.表皮+真皮

2.光滑裸露

1.表皮角质层增厚,表层中沉积大量角蛋白(作用:

防止水分蒸发;

蜕皮),缺少皮肤腺体

2.真皮:

比较薄,由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1.多细胞腺体,多粘液

2.色素细胞

3.少数种类尚有鳞片,但埋于真皮中

1.角质鳞、角质盾片、真皮骨板、爪、色素细胞

骨骼系统

1.不仅有与鱼类相同的躯干和尾椎,还出现了陆生脊椎动物特有的颈椎(虽然两栖类的颈椎仅为1枚寰椎)和荐椎(1枚)。

2.头颅:

平颅型;

骨化程度不高;

双枕髁;

下颌的麦克尔氏软骨仍然保持软骨状态;

颌弓与脑颅之间以自接型连接(陆生动物特有);

舌弓和颌弓不相连

3.脊椎:

大多数种类的椎体为前凹形椎体,少数种类为双凹形。

•出现颈椎的分化

4.附肢骨骼:

肩带:

上乌喙骨、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骨和锁骨构成。

固胸型弧胸型

胸骨:

由上胸骨、胸骨和剑胸软骨构成

腰带:

为支持后肢的一组骨骼。

有成对的髂骨、坐骨和耻骨构成。

5.四肢:

陆栖脊椎动物的附肢类型----五指型附肢

1.比两栖类进步:

骨化程度高,软骨少,分区明显。

1.中轴骨骼

脊柱:

已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椎体结构和关节形式似两栖类。

--与两栖动物相似

龟鳖类:

无胸骨----无胸廓。

蛇类:

无肩带和腰带,颈椎、尾前椎、尾后椎。

蜥蜴类:

尾椎椎体的中部被未骨化的盘状部分分成两半,“断尾”就发生在这个部位,再生的尾椎骨只呈软骨管状。

2.头骨:

骨化程度高;

高颅型;

枕部有4块枕骨围绕枕骨大孔,其中基枕骨和外枕骨共同构成单个枕髁;

次生腭的出现,使内鼻孔后移;

眶间隔;

颅顶孔;

头部两侧(颞部)骨片有穿孔现象;

下颌:

麦克尔氏软骨在下颌骨化成关节骨

3、带骨和附肢骨骼

(1) 

肩带:

典型,由肩胛骨、乌喙骨、前乌喙骨、锁骨、间锁骨(上胸骨)构成。

其中肩胛骨和乌喙骨最为稳定,各种类群都有。

2) 

腰带:

由坐骨、髂骨和耻骨构成,与两栖类不同的是坐骨和耻骨分开,形成耻坐孔,左右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联合——闭锁式骨盆。

(3) 

附肢:

五趾型附肢;

趾端具爪。

1.向着有四肢肌肉发展并分化的肌肉系统

•肌肉的分节现象消失,附肢肌肉趋向达发。

•轴上肌占整个身体肌肉的比例减少。

•由于成体的鳃弓消失,管理鳃开闭的肌肉演化为咽喉部肌肉。

•用来运动的肌肉往往是拮抗肌。

1.有肋间肌和皮肤肌分化的肌肉系统

2.颈部和脊柱发达和加强——轴上肌有进一步分化

3.肋骨出现——胸部的斜肌分化出现肋间肌

4.皮肤肌的出现,可以调节皮肤的活动,特别是活动角质鳞片

口、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回肠和空肠)、大肠和泄殖腔。

1.口腔:

(1)由于出现了次生腭,口腔和咽有了明显的分界,内鼻孔后移。

不同种类的内鼻孔发达程度不同,以鳄鱼最为完整。

(2)多数种类的上下颌缘及腭骨、翼骨上有齿着生。

同型齿、异型齿

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

龟类无颌齿,具角质鞘。

(3)舌:

舌呈肌肉质

(4)口腔腺体发达

5)开始出现盲肠(Caecum

1.口无唾液腺,无咀嚼功能

2.消化腺包括肝脏、胰脏和胆囊等。

呼吸系统--

1.原始的肺式呼吸和皮肤呼吸

1.呼吸形式:

鳃呼吸、肺呼吸、皮肤呼吸(水中)和口咽腔呼吸(空气中)

2.两栖动物的肺呈囊状,为最原始的肺

1.完全的肺呼吸

1.肺

1对,囊状,内壁有比两栖动物更复杂的隔壁(似蜂窝状),肺壁有弹性纤维和平滑肌构成——于空气接触表面积扩大

2、与两栖动物比较,由于爬行类颈部发达,肺脏后移,使肺和咽之间的器管延长,且有半环状软骨环支持的气管和支气管的分化。

3.除保留两栖类借口底运动的咽式呼吸外,由于出现了胸廓和肋间肌——胸腹式呼吸(所有陆栖动物都是采用这种呼吸方式的)

水栖龟类:

用副膀胱辅助呼吸

循环系统

----原始的不完全双循环

1.原始的不完全双循环

2.其血液循环由鱼类的单循环演变为双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

3.血液循环系统----混合程度较高的循环系统

幼体:

一心房一心室----单循环

成体:

二心房一心室和静脉窦、动脉圆锥----不完全双循环。

4.淋巴系统:

从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比较完整的淋巴系统。

淋巴液成分:

血浆、白细胞,无红细胞(作用:

防止皮肤干燥,有利于皮肤呼吸。

淋巴器官:

脾脏(spleen):

位于肠系膜上,主要功能为破坏衰老的红细胞,制造淋巴细胞。

1.混合程度减低的循环系统

1.心脏

爬行动物心脏与两栖类相似,仍然为一心室二心房,但心室部分开始有了分化。

静脉窦明显退化(心肌、血管肌肉的增多和动脉压的增高,静脉窦的作用相对缩小)

2.动脉系统

心脏不具动脉圆锥,动脉不象两栖动物那样,先从心室发出发出动脉弓,而是从心室发出三个独立的血管,即左体动脉弓、右体动脉弓和肺动脉由心脏单独发出,且每个动脉干的基部都有半月瓣。

3.静脉系统

前腔静脉一对,后腔静脉一根,肺静脉一根,

排泄器官----体液调节器官

1.体液调节器官

2.表皮出现了角质化,但角质化程度较低,同时表皮内还有很多黏液腺,使皮肤的通透性仍然较大。

在水中,大量的水回渗入体内,由发达的肾脏不断地向外排水。

在陆地,皮肤反过来成为蒸发表面,短小的肾小管不能有效重吸收水分,因此,蛙类不可能远离水源,也很少在白天活动。

2.肾脏:

一对,位于腹腔背面。

输尿管

比特氏器

脂肪体

泄殖腔

1.以后肾代替中肾机能的排泄器官

肾一对,多叶

输尿管通向泄殖腔背壁。

大多数种类无膀胱(除少数蜥蜴类外)。

后肾是所有羊膜动物所特有的排泄器官(虽然胚胎期爬行动物仍然经过了前肾和后肾期)。

2.排泄方式

由于爬行动物为真正的陆生动物,为卵生羊膜类,其排泄的尿液的主要成分为尿酸,而非两栖动物、鱼类以尿素为主

3.其它排泄方式

盐腺

1.脑由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构成

•大脑:

大脑背面出现零星的神经细胞(大脑皮层)--原脑皮。

内具第一、二脑室。

•间脑:

位于大脑底部。

松果体位于背面,脑垂体位于腹面。

•中脑:

为一对圆形视叶。

•小脑:

呈扁形,不发达,与其运动能力有关。

•延脑:

为三角形脑室(第四脑室

•脑神经10对(无羊膜动物特征

2、脊神经和交感神经链

1.有新脑皮产生的神经系统

2.两大脑半球分化显著,扩大圆球状或三角形,向后掩盖间脑。

大脑的增大,主要是大脑腹壁及纹状体细胞增多增厚的缘故

3.新脑皮:

大脑半球出现了由灰质,即新脑皮,但新脑皮尚处萌芽状态,大脑增大仍然以纹状体为主。

4.具12对脑神经(羊膜动物的特征)

感觉器官

1眼:

出现了眼睑

2听觉:

出现了中耳,包括鼓室、鼓膜、耳咽管、耳柱骨

1.所以适应水生生活的一些感觉器官,如侧线等完全消失,而视觉、听觉和嗅觉更趋发达,此外还出现了红外感受器的分化。

2视觉调节方式:

(1)由横纹肌组成的睫状肌调节晶体的曲度;

(2)调节晶体与视网膜间的距离。

l少数种类(如蜥蜴)的视网膜突出形成栉状体,也具有调节焦距的作用。

具瞬膜。

顶眼(顶器或松果旁眼)现代爬行动物颅顶骨已经封闭,也无顶眼,但在锲齿蜥和一些蜥蜴仍然具顶眼,可称为“痕迹器官”。

顶眼的存在与生物钟有关。

3.爬行类也具有中耳和内耳,且中耳稍微内陷,有了外耳道的雏形,这对保护鼓膜有利

3.嗅觉器官:

由于次生腭的发生,使内鼻孔后移,鼻腔容积增大,且鼻腔内出现鼻甲骨(鳄鱼发达,而鳖不发达),外包鼻腔黏膜,上有嗅觉感觉细胞,为嗅觉部位

4.4.其它特殊感受器

蛇的红外感受器、颊窝、唇窝

生殖

1、生殖器官

2受精方式:

体外受精或体内受精

3.生殖方式:

4、变态

5、孵化

1.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的生殖方式

1.生殖系统的结构

体内受精:

雄性的泄殖腔壁外翻突出形成交接器,交接器组织内有丰富的囊状体,充血时可突出于泄殖腔外,交配时插入雌体泄殖腔内,并能借交接器上的沟将精液输入雌体的泄殖腔内,精子在泄殖腔内或上行至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结合受精。

分类

蚓螈目、蝾螈目、蛙形目

喙头目、龟鳖目、有鳞目、鳄目

两栖类

爬行类

颈椎

仅由1枚颈椎(寰椎)

除了有颈椎外,还有枢椎分化,使头部活动更加灵活。

荐椎

1枚

2枚,使后肢与中轴骨骼的连接更加牢固。

肋骨

椎体无肋骨

颈椎、胸椎和腰椎椎体两侧具肋骨。

胸廓

胸廓由胸椎+肋骨+胸骨构成----有助于呼吸。

附肢骨骼

(1)鱼类出现了成对的附肢――胸鳍和腹鳍。

(2)胸鳍和腹鳍与中轴骨骼联系不紧密,只是悬挂在腹壁肌肉中――运动能力不强。

(3)附肢骨骼通过关节与带骨相连,但附肢内的骨骼间无可动的关节结构----单支点运动。

7.鱼类表皮中富含黏液腺细胞----分泌黏液,其主要作用是:

黏液腺的功能:

润滑体表;

减少游泳时水的摩擦阻力;

保护鱼体使之免遭病菌、寄生物和病毒的侵袭;

迅速凝结和沉淀泥沙等污物;

增加皮肤的不透水性,维持体液平衡,特别是回游性鱼类;

有些黏液腺细胞可转化为毒腺。

8.两栖动物的黏液腺:

分泌的粘液有助于防止皮肤干燥、抵御病害侵袭保证皮肤呼吸的正常进行

12.鱼类消化道的多样性

(1)杂食性鱼类:

无胃肠之分,口腔无齿,但咽齿发达。

如鲤形目鱼类。

(2)肉食性鱼类:

具口腔齿和咽齿,可帮助咬住食物,胃肠分化明显。

(3)硬骨鱼类:

幽门盲囊

(银鲳)和软骨鱼类:

肠道内有螺旋瓣——可以扩大吸收的表面积

13.(gillrakers)

14.鱼鳔的功能:

A.主要是调节身体比重,能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

B.呼吸(除肺鱼、总鳍鱼等少数鱼类外);

C.感觉——韦伯氏器;

D.发音。

鳔的发生:

由原肠管突出形成,和陆生脊椎动物的肺是同源的结构

15.心脏中瓣膜的功能:

防止血液倒流

16.鱼类体液调节方式总结:

淡水鱼类对离子渗透的调节方式有三种:

1.皮肤(及其衍生物)减低对外环境水和无机盐的渗透。

2.通过肾过滤产生大量的稀释的尿。

3.排泄小管对盐份的重吸收

正是有与上述三种调节方式的协同作用,完成鱼体渗透压的调节。

海水硬骨鱼类的调节方式:

1.皮肤减低水和无机盐的渗入;

2.通过肾产生浓度即低,尿量较少的尿液;

3.大量吞食海水,弥补身体水分的损失;

4.利用泌盐细胞排出过剩的盐分。

同样上述四种调节方式是协同作用的。

鱼类中肾的调节作用

可通过肾将水排出体外(原尿中的一价和二价无机盐离子经排泄小管的重吸收而回到血液,所以最终排出体外的终尿中的离子浓度非常地,主要成分为水----维持体液平衡)

海水鱼类的肾单位较少,海鱼每天要吃的海水量约占体重的25%左右,以保持体内的水分,海水鱼类的鳃上具有泌盐细胞,能将血液中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

两栖动物的肺呈囊状,为最原始的肺,主要表现在:

(1)肺囊为表面有血管分布的薄囊状体。

这种结构的肺尚不能满足其代谢需求,尚需要以皮肤呼吸的方式进行呼吸。

(2)没有真正肺呼吸种类具有气管和支气管构造,仅具喉气管和肺相通。

(1)两栖动物动脉系统的分化

•动脉圆锥:

内具螺旋瓣,具有有限度分离含氧血和缺氧血的作用。

•具有左右体动脉弓和肺皮动脉弓。

•左右体动脉弓在背面会合成背大动脉。

(1)静脉系统的分化----具有肝门静脉和肾门静脉的静脉系统

•前腔静脉:

2支,分别收集来自左右两侧头部和前肢的回心脏血液。

•后腔静脉:

1支,接受来自身体后部以及内脏回心脏的血液。

龟:

盾板+骨板

鳖:

革质+骨板

鳄:

角质鳞+骨板

1.鸟类的身体结构向适应飞行生活发展

(1)体表覆羽。

(2)骨骼轻而有气腔,愈合现象明显。

(3)骨骼肌的肌体趋向分布于身体的中心,使鸟类飞行时重心稳定,有利于维持平衡

(4)以喙取食,以对鸟类前肢特化成翼的一种补偿。

(5)有复杂的气囊系统与肺相通,不仅可以为鸟类提供高效的呼吸系统,同时也是重要的“冷却”装置。

(6)心脏容积大,搏动频率高,血流速度快,能保证剧烈的飞行运动中所必需的养分和代谢产物的运输需要。

(7)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高度发达,为鸟类的飞行生活所需要的动作协调、飞行定向和定位、复杂的行为和捕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皮肤和皮肤衍生物的功能:

是动物体表的致密覆盖物。

其主要功能是保护体内环境的稳定,防止外界的机械、化学和物理损伤,并能抵御细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