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精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79545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精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精品文档格式.docx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精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精品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精品文档格式.docx

黄花岗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进程。

保路运动,为革命造成有利时机。

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进行长期的秘密宣传和组织工作;

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在武昌成立机关,为起义作准备。

B、革命党人在情况突变的情况下,主动机智地抓住战机,互相配合。

C、革命党人充沛的革命激情和勇于牺牲的战斗精神。

(3)影响:

A、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各省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2、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武汉三镇——湖北)

性质:

革命党人联合封建军阀、官僚和立宪派组成。

关于立宪派

立宪派是资产阶级上层分子,

基本主张:

既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改革,也反对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代表人物:

国内:

张謇国外:

康有为

基本组成:

由维新派转化而来,包括部分地主、绅商。

在辛亥革命进程中的作用

对立宪派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后,一部分立宪派倾向革命,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

立宪派领导的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斗争,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帝国主义被迫“中立”。

消极作用:

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使革命潜伏失败的危机;

立宪派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在革命队伍内部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了和谈条件,使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辛亥革命失败。

3、各省宣布独立(湖北——全国)

4、南京临时政府和《临时约法》

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政权性质:

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法令措施:

废除了一些封建制度和陋习,促使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减轻了人民负担,使民主共和观点进一步深入人心,具有进步意义。

对外政策:

《告友邦书》对帝国主义国家抱有幻想。

评价:

进步性:

A、政权及性质。

B、成立后,设立了参议院,颁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的《临时约法》,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

C、在政治、经济、文教、社会生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进步措施,具有积极意义(见上)

局限性:

A、一些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使之潜伏着危机。

B、为取得帝国主义支持,《告友邦书》中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C、虽一度顶住来自帝国主义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的压力,但最终还是屈从于袁世凯及帝国主义的压力,交出革命政权。

②颁布《临时约法》

A、制订原因:

维护共和制,防止独裁,确保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

B、指导思想:

民权思想。

C、性质: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

D、意义:

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具革命性和进步性。

在人们心目中进一步传播了民主共和的革命思想。

虽未能制止袁世凯专权独裁等倒行逆施,但对于动员社会舆论,杜绝封建帝制在中国复活却起了积极作用。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手段及过程;

2、窃取原因:

①革命党人软弱妥协;

②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施加压力。

③袁世凯采取欺骗手段。

④革命阵营中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三、意义

1政治: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2法律: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3思想:

使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④经济: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失败

(一)失败之处:

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二)失败原因:

(内因)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性和妥协性

1、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告友邦书》对帝国主义国家抱有幻想)

2、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

三民主义未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派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人民群众支持。

而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得主要力量,无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3、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

①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

②“二次革命”国民党人虽掌握一些军队,但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

③护法运动依靠军阀的力量。

4、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松懈的

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力图以中华革命党重新组阁,挽救革命,但未果。

5、未发动人民群众。

典型例题

●结合史实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被称为“近代一场更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如何?

完全意义:

①有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同盟会)②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③一定程度上唤起了民众(论战、起义)④推翻了帝制,颁布《临时约法》,使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最高水平。

软弱性:

①无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告友邦书》)——纲领

②脱离人民群众。

(革命宣传局限在知识分子之间且掺杂着大汉族主义)——方式

③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结果

●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同:

①背景: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中华民族灾难深重。

②目的:

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希望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都是进步和爱国的。

③领导阶级及其两面性相同。

④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妥协性和软弱性,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⑤结果有相同的一面:

最终都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异:

①主张(政治纲领)

戊戌变法:

领导阶级是维新派(资产阶级上层)理论依据:

进化论;

目的:

保留清政府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制。

辛亥革命:

领导阶级是革命派(资产阶级中下层)理论依据:

三民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性质: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③结果:

(戊戌变法)法令基本被废除。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根据辛亥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的成败,分析其社会条件方面的差异和影响。

①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不同:

英国: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较大发展,资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时机成熟。

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但仍较薄弱,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参与革命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时正处于20世纪初帝国主义时代,不具备良好的革命环境。

②国家性质于敌对势力强弱不同:

当时是独立完整的封建国家,革命的敌人主要是国内腐朽的封建势力。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须同本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斗争。

③结果和社会影响;

是资本主义发展强烈要求的产物,尽管资产阶级妥协,但在人民推动下有所克服。

最终胜利,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是中国资产阶级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产物,在内外压力下,妥协性强烈。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后,经历了哪几次短暂发展时期?

试述每次发展的主要原因、影响及受挫原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

第一次:

①原因:

甲午后,外国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影响:

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运动。

③受挫原因:

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使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严重阻碍。

第二次

辛亥革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反对军阀,掀起新文化运动。

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使资本主义工业重新受到列强压制。

基本结论:

①资本主义作为新兴的生产方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有机会就要发展。

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要求发展民主政治,在当时是进步的。

③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尤其是后者)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这说明,不彻底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资本主义充分发展是不可能的。

●中国近代史上实行过哪几次“新政”,简述其背景、内容和影响。

提示: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新政;

1898年戊戌新政;

清政府1901年“新政”。

【注意点】

第一节

1、第一个资产阶级①政治团体:

兴中会;

②维新团体:

强学会;

③革命团体:

兴中会④革命政党:

同盟会。

(注意在同盟会成立前后的组织)

2、纲领:

①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②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广州起义:

①第一次:

1895年(兴中会成立后)②第二次:

1911年4月(同盟会成立后)即黄花岗起义。

4、区别维新派和革命派创办的报刊。

5、资产阶级革命派①初步形成:

兴中会成立②已经形成: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6、区别维新派与顽固派;

革命派和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性质。

第二节

1、总理衙门①1861年设立②1901年《辛丑条约》中改为外务部。

2、主要人物:

①保路同志会:

蒲殿俊。

②荣县革命政府:

吴永珊。

③保路同志军:

龙鸣剑

湖北军政府①都督:

黎元洪②纪元:

黄帝纪元③军旗:

十八星旗。

南京临时政府①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②纪元:

公历、中华民国纪元③国旗:

五色旗。

第三节

1、注意《中华民国全图》①黑龙江、吉林范围②特别区域(今无):

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

③今无省份:

奉天、直隶、阿尔泰区域、外蒙古。

④今增加省份:

上海、海南、宁夏、重庆。

⑤注意都城、省府名称。

2、封建制度:

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

1912年2月12日。

②农村封建剥削制度消灭:

1953年土改。

③我国封建制度消灭: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④三座大山被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1949年新政协会议召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