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气象物候教案 苏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934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气象物候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气象物候教案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气象物候教案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气象物候教案 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气象物候教案 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气象物候教案 苏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 气象物候教案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气象物候教案 苏教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 气象物候教案 苏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气象物候教案苏教版

专题《气象物候》

教学目标:

1、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

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

二、学习过程:

1、学习《塞下曲六首(其一)》

(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诵读、理解、赏析),找一同学准确地有感情地读这首诗。

(2)齐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内容,并体会诗所表达的意思:

到了五月,祁连山仍就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天寒地冻。

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

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跨着的剑,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如: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句中就可以抓住重点词“晓”和“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了不禁肃然起敬,为之击节赞叹。

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

“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4)了解本诗中有关物象知识的记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这里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夏历五月,按理是一年中炎热的季节,可是祁连山上只有皑皑的白雪,哪里有烂漫的春花,原因是高度差异。

(5)背诵这首诗。

2、因第二首还是李白的诗,让学生试着自己去阅读、赏析。

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自己心中所想,提自己心中所惑。

教师只是在学生解决不了时,给予适当地补充。

提高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

(1)《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

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讨论明确:

“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2)了解本诗中有关物象知识的记载。

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说明:

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

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

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

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3、学习第三首《塞下曲》

(1)学生交流作家、作品等文学知识,如有不再近一步补充。

(2)自由朗读这首诗,领会它的意思。

提示:

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惊起高高地飞,敌军趁着夜色偷偷地溃退,将军正要率领骑兵追击,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了战士们的弓箭刀枪。

(3)选择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如:

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没有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而用侧面烘托,没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情景,所谓“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扣人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4)了解本诗所含的物象知识

“月黑雁飞高”月黑雪猛,非大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定有敌情。

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5)背诵这首诗。

4、学习第四首诗

(1)了解苏轼及其代表性的作品。

惠崇,北宋僧人,能诗能画,尤擅水禽。

(2)自由阅读这首诗,体会其内容。

提示:

竹林之外,有三两枝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

蒌蒿已经长满了岸边,芦芽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时节啊。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提示:

注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4)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本诗。

(5)了解诗中有关的物候知识:

(看到了蒌蒿满地、芦根发出短芽,就想到了河豚正在溯江而上。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还有那些诗中体现了物候现象?

例如: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认真阅读这组文章,从多面角度多侧面了解有关云识天气、物候和物候学中的物候的知识。

引导学生对每篇文章的观点、价值观一一进行考察。

(一)阅读《看云识天气》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1、说出课文的说明结构:

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

第1段:

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

第2—6段:

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看形态/看色彩);

第7段:

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2、了解如何看云识天气,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填表比较各种形态云的特征、所在位置及与之相应的天气情况。

3、课文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课文说明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类别、打比方等)

4、了解文中所出现的气候物象的知识。

如: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文章末尾提醒我们“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说到天气预报,以前的天气预报,仅仅预报一下明天的天气,而现在的天气预报,既预报天气,也介绍有关天气、物候方面的知识;既讲究科学性,也注意趣味性,这样,既吸引观众去看,也能起到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

5、思考•质疑:

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你能科学解释吗?

(二)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了解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1、说一说你的理解:

大自然的语言是指什么呢?

2、通读课文,说说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说明的?

1-3节:

从现象说起,以四季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介绍物候现象和物候学;

4-5节: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6-10节:

介绍物候现象四个因素,又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这样说明言之有序,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不能等量齐观;

11-12节: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总结与讨论:

《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课文运用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相结合的说明方式有什么好处?

二、拓展延伸:

(1)比一比、赛一赛,以小组为单位,看谁搜集、整理的天气物候的谚语多

如:

①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②炮台云,雨淋淋。

③江猪过河,大雨滂沱。

④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⑤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⑥棉花云,雨快临

⑦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成语示例:

风起云涌烟消云散雨后春笋雨过天晴晴天霹雳)

(2)讨论:

有了高新技术测天气,还有没有必要凭人们的经验来观察天气?

三、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篇文章《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地感受了说明文的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气候物象方面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我们应像前人一样多观察、多积累,争取了解更多的知识。

四、作业布置

1、完成书后思考质疑;

2、观察近几天云彩的变化和天气情况的变化,能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释吗?

3、运用已学的物候知识,解释下列诗句中的物候现象:

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说明:

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

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游庐山大林寺》: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说明:

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

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1)课时

课题:

书法---写字基本知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

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

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

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

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1、书写姿势:

做到“三个一”:

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

2、了解钢笔的性能:

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

1、基本笔画包括:

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

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四、作业:

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

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

我的思考:

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

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

(2)课时

课题:

书写练习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

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

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

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

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杏:

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

(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

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

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

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

雨:

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

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

江: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水第二点略向外展;右边“工”字上横是短横,下横是长横;中竖略斜。

南:

上横短;下边两竖内斜;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