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考热点专题综合测试5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6643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高考热点专题综合测试5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高考热点专题综合测试5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高考热点专题综合测试5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高考热点专题综合测试5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高考热点专题综合测试5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高考热点专题综合测试5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docx

《高中生物高考热点专题综合测试5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高考热点专题综合测试5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高考热点专题综合测试5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docx

高中生物高考热点专题综合测试5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高中生物

专题综合测试(五) 生命活动的调节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下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据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⑤部分的液体增多

B.在发生过敏反应时③的通透性会增强

C.如果该图为胰岛的局部组织,摄食后,B端液体胰岛素含量明显高于A端

D.①中的液体成分来源于④和⑤

解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和血糖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①代表淋巴,②代表淋巴管壁,③代表毛细血管壁,④代表血浆,⑤代表组织液,⑥代表细胞内液。

淋巴中的液体成分只来源于组织液。

答案 D

2.(2012·清苑调研)如图是反射弧示意图。

其中E表示感受器、A表示效应器。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处进行电刺激,则在A、E处均能测到膜电位变化

B.②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将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C.②处进行电刺激,则B处将会出现兴奋传导现象

D.①处进行电刺激,能引起C处释放递质、传递兴奋

解析 图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E→D→C→B→A。

①处进行电刺激,因突触部位兴奋单向传递,则C处不可能释放递质、传递兴奋,在E处也不能测到膜电位变化;②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应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答案 C

3.(2012·长沙模拟)如图表示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没有②和⑦的参与

B.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图中参与调节的内分泌腺不止一种

C.若血液中甲状腺激素⑥的量明显增加,则③和④的量可能会减少

D.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可构成一个反射弧

解析 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下丘脑的一些细胞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再通过垂体分泌的激素而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则代谢增强,产热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就是通过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的反射弧完成的;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参与调节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故相应的内分泌腺不止一种;因负反馈调节作用,若血液中甲状腺激素⑥的量明显增加,则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答案 A

4.(2012·山东)如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解析 本题以图示的方式考查了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方式。

图示中的①②③三种信息传递方式分别对应于教材上的实例如下:

①对应于教材上的实例是甲状腺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经血液循环运输到靶细胞处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②对应于教材上的实例是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中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这一靶器官的过程;③对应于教材上的实例是神经元产生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靶细胞)而完成兴奋传递的过程。

显然,在体温调节中三种方式都存在。

方式①②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信息传递缓慢,且存在反馈调节,方式③不需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速度相对较快。

但方式③也是需要通过体液的,因为上个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是经过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组织液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

答案 B

5.(2012·东北三校联考)成年健康小白鼠下丘脑的部分结构被破坏后,其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解析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小白鼠下丘脑的部分结构被破坏后,体温不能维持恒定,环境温度低,其体温也低,则其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类似于青蛙等变温动物,即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耗氧量减少;D项错误的原因是耗氧量的多少并非单纯与酶的活性有关。

答案 B

6.(2011·广东理基)现象Ⅰ:

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Ⅱ:

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D

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

解析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弧都是完整的,否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应;现象Ⅰ是非条件反射,中枢在脊髓,现象Ⅱ是条件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两个现象中现象Ⅱ参与条件反射的神经元数量更多些,而参与二者缩手反应的相关肌细胞数量相当。

答案 B

7.(2012·四川测试)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也无法产生

B.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仍能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

C.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体液免疫无法产生

D.正常小鼠免疫产生的淋巴因子,加强了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了免疫的相关知识。

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可以进行,因为抗原不一定要通过吞噬细胞处理,可以直接传递给T、B淋巴细胞完成特异性免疫的过程;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但体液免疫中抗原是可以直接传递给B细胞完成体液免疫的;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等没有特异性。

答案 B

8.(2012·中山四校联考)如图为过敏反应的原理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为抗原首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表现为发作迅速,反应强烈

B.图中首次进入人体的过敏原与再次进入的过敏原的类型可相同,也可不同

C.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其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图中靶细胞释放的组织胺等物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等

解析 A错误:

抗原首次进入机体并不能引起过敏反应,而是产生抗体结合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形成致敏靶细胞;B错误:

图中再次进入的过敏原与首次进入的应是相同的,否则不能引起组织胺的释放;C错误:

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其调节方式为体液调节。

答案 D

9.(2012·长春实验中学月考)科学家初步研制出H5N1型禽流感疫苗,应用前必须进行动物实验检测其效果,将未感染H5N1型病毒的一群健康小鸡分为甲、乙两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组小鸡存活是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B.甲组小鸡第二次注射病毒后产生的抗体比第一次产生的多,反应更快

C.乙组小鸡全部死亡是因为体内没有足够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

D.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禽流感病毒,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

解析 病毒在体内引起的特异性免疫既有体液免疫又有细胞免疫,先是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随血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细胞免疫清除侵入宿主细胞的病毒;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是更快、更强;抗体不能作用于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

答案 D

10.(2012·甘肃联合模拟)如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C处,A、D点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

D.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解析 由图甲知,刺激C处均可引起A、D处膜电位变化,但由于CD间有一突触,故A处的膜电位先变化,而D处的后变化,A错误;乙图中F为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形成突触前膜,①为突触后膜,②为突触间隙,③为突触小泡,内含化学递质。

由于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通过突触间隙向突触后膜传递,所以B、D错误;③中的化学递质通过外排作用释放到②中,故C正确。

答案 C

11.(2012·绵阳检测)某同学查阅生物学资料得知:

“植株的幼叶能合成生长素防止叶柄脱落”。

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该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植株进行实验,实验中所做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

①选取3株同种、大小和生长状况一致的植株,分别编号为甲株、乙株、丙株 ②将3株全部去掉顶芽 ③将3株全部保留顶芽 ④将甲、乙两株去掉叶片,保留叶柄,丙株保留幼叶;再将甲株的叶柄横断面均匀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乙株叶柄横断面不做处理 ⑤将去掉叶片的甲、乙两株叶柄横断面均匀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⑥观察三株叶柄脱落情况

A.①③④⑥B.①②④⑥

C.①③⑤⑥D.①②⑤⑥

解析 首先要选材,其次要去掉顶芽,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结果造成干扰,因此有③的选项排除。

在B项和D项中,⑤的处理缺少对照,故排除D。

答案 B

12.(2012·北京西城模拟)某植物正常受粉形成幼果后,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幼果,可能出现的是(  )

A.种子明显增多B.形成无子果实

C.部分果实脱落D.果实生长不受影响

解析 因题目交代该植物正常受粉形成幼果,则不能形成无子果实,B错误;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能防止落花落果,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则可能会导致落花落果,形成幼果后使用则会引起部分果实脱落。

答案 C

13.(2012·佛山质检)下列过程中,哪些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③葡萄糖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⑤血红蛋白和氧气分子的结合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⑤

解析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是在细胞内合成的,合成后才可分泌到内环境中;②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故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③为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发生在细胞内;④过程发生在血浆中,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⑤过程发生在红细胞的内部,而不是在内环境中。

答案 C

14.(2012·苏州期末)下图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玉米胚芽鞘的伸长生长的影响,按以下图示方法处理中,去除尖端的玉米胚芽鞘会向右弯曲的是(多选)(  )

解析 从曲线图可以发现,10-8ppm时接近最适浓度,此时的促进作用大于10-4ppm和10-10ppm时,所以A和B向右弯曲。

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可以得知C向左弯曲,D弯曲不明显。

答案 AB

15.(2012·江苏)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

B.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提供生长素

C.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保花促果但不能疏花疏果

D.密封贮藏导致水果各种激素合成增加

解析 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通过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过程或调节细胞的代谢过程实现的;顶芽的生长不需侧芽产生的生长素,相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还会积累在侧芽部位造成顶端优势;生长素类似物也有两重性,不仅可以保花促果,也可以疏花疏果;密封贮藏时,细胞有氧呼吸受到抑制,能量供应的减少会使激素合成减少。

答案 A

二、简答题(共40分)

16.(10分)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将茎段自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后,浸没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茎段的半边茎会向切面侧弯曲生长形成弯曲角度(α)如图①,α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如图②。

请回答:

(1)从图②可知,在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茎段半边茎生长产生的弯曲角度可以相同,请根据生长素作用的特性,解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