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报告管理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5186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报告管理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报告管理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报告管理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报告管理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报告管理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报告管理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报告管理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报告管理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报告管理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菌龄一致、发育同步、易于鉴别;

菌丝片段多、萌发点多、封料面早;

在培养基上生长迟缓期短,萌发快、定植早;

整齐健壮、抗杂菌,出菇早、出菇齐,转潮快、成品率高、产品一级品率高;

便于管理;

接种便捷、利于机械化、自动化操作;

是工厂化生产的一次技术革命,也是茶树菇工厂化生产的必由之路。

项目拟建天津市茶树菇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实现自主研发的TJSD-LSI-60液体菌种培养器进行茶树菇液体菌种生产和使用,进行茶树菇工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周年、绿色高效培殖、鲜品保鲜、菌糠再利用等产业化集成技术示范。

在天津滨海地区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通过引领、示范、孵化、辐射、带动,加快茶树菇工业化进程;

能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和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项目实施可有效解决当前食品存在安全隐患,严格控制生产全程,确保进入市场、百姓餐桌的食用菌农产品质量安全,并采用可追溯机制,杜绝食用菌食品质量安全隐患。

项目实施可有效利用滨海地区盐碱化土地,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对环境友好的前提下,通过茶树菇的工业化生产,实现低耗、高效、绿色、循环型生产,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可有效增加土地单位产值。

因此项目实施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可促进我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一条新路,形成天津市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项目产品市场与竞争分析

,仅占全部食用菌总产量的2%,多数产自福建()、江西()、山东()、浙江(2万吨),天津市2009年食用蕈菌总产量达6万吨,其中茶树菇仅为200吨,%,由此可见,全国、天津市茶树菇总产量偏低,所占食用菌总量比例极小,因此茶树菇市场前景十分可观,项目实施建成反季节智能温室后,反季节的茶树菇将更受人们欢迎。

项目实施地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中塘镇,在环渤海经济发展带中独特优势,及津、京、唐三大消费优势区,尤其是天津滨海新区这一高端消费区域,机遇难求,市场需求极大,项目实施不仅出售主打产品茶树菇干鲜品以外,二期建成冷库后可实现鲜品的保鲜,同时能将优质的液体菌种出售给周边农户,项目实施最后产生的菌糠有机肥,也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实现多产品自主经营模式。

进一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实现稳定收入的能力。

3、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开发内容

(1)、茶树菇液体菌种生产及其应用技术。

(2)、茶树菇出菇菌棒的发菌技术。

(3)、茶树菇育菇管理技术。

(4)、茶树菇鲜菇采收、保鲜技术。

(5)、茶树菇生产环境消毒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

(6)、茶树菇菌糠再利用技术。

4、项目创新点及研究方法和工艺技术路线

(1)、主要技术特点

项目采用的液体菌种技术具生产周期短、速度快;

接种便捷、利于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一系列特点。

整体茶树菇工厂化生产是集液体菌种生产、出菇菌棒制作、发菌、出菇管理、采摘保鲜、菌糠在利用于一体的全套集成技术体系,是整个工厂化生产技术核心,也是未来蕈菌工厂化生产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

(2)、项目创新点

①、填补天津市茶树菇工厂化培殖示范基地空白。

②、首次采用集茶树菇液体菌种生产、出菇菌棒制作、育菇管理、采摘保鲜与加工、菌糠再利用等全套集成技术。

(3)、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根据项目实施地具体情况,对整个茶树菇工厂化运行体系的方案优化,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集约化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和一级商品率。

(1)、液体菌种生产及其应用技术

生产推广茶树菇等液体菌种。

重点抓控温、控湿、通风、增氧、避光,提高单位体积的优质菌体产率和纯度。

液体菌种生产工艺流程:

提纯复壮→生产母种的制作→母种质量的检验→液体菌种培养基的制备→摇瓶接种→摇瓶培养→一级种子罐接种→一级种子罐培养→二级种子罐接种→二级种子罐培养→生产罐接种→生产罐培养→质检(生化与微生物检测)→使用反馈→再创新完善。

(2)、出菇菌棒制作与发菌

严格按照标准化模式制作菌棒,出菇菌棒的发菌在于提高成品优质率,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率,及时处理污染的菌棒,严格把握发菌四个条件:

暗培养;

环境干燥;

适宜的温度;

常通风换气。

(3)、育菇管理

育菇管理工艺:

将四个等级的菌棒分别排场→将达生理成熟的菌棒进行搔菌→养菌→低温为主的刺激→疏花疏果→育菇→采菇→保鲜。

采用5层架,一端出菇的方式,并对室内水、气、热、光等环境条件进行综合控制。

(4)、鲜菇采收

当茶树菇菌盖长到七八成熟,菌盖馒头状时采收。

采收后,立即清除菇脚,并打扫场地,停水养菌。

(5)、保鲜与加工

降温、停水12h后采收,及时去杂、修剪、分级,鲜品在4℃~10℃下冷藏,可保鲜20d~25d。

也可置于通风处的晒席或网筛等晒具上将菌褶朝上晒干。

一般3d~4d可以完成干燥。

茶树菇的浓郁之香烘烤后更为突出。

茶树菇的烘干烤制工艺流程为:

采收→剪柄去杂→分级→烘筛上晾晒24h→进干机烘烤→成品封装。

用茶树菇干燥机干燥应分为三个阶段控制烘烤温度。

第一阶段,先使机内温度降低,一般36℃~40℃,再摆放鲜菇,菇体受热后,逐渐调至子实体的表面干燥温度45℃~50℃,机内湿度达近饱和状态,及时采取最大通风量使水蒸气迅速排出机外,这样可固定菌褶直立不倒伏。

此时,应控温36℃大约4h。

第二阶段,子实体内脱水,待菇形基本固定后,将烘烤温度由36℃逐渐升高至50℃,以后每h约升高2℃~3℃,待机内相对湿度达10%,维持10h~12h。

技术关键控制温度稳步上升到50℃后必须恒温。

否则将会造成菌褶片倒伏,色泽不亮。

同时,应及时交换干燥筛的位置,使其干燥一致。

第三阶段,为整体干燥阶段,50℃~55℃干燥3h~4h`烘烤至八成干时,再次58~60℃烘烤,直至烘干为止,含水量达11%~12%以下。

代料茶树菇转干之比一般为9~10:

1。

在一般15℃以下,相对湿度50%,封袋遮光保存。

(6)、菌糠再利用

为达到充分利用生物能和更好满足环保的要求,利用菌糠重点研制市场对路的蔬菜专用有机肥。

其菌糠利用率达90%以上。

堆制有机肥还于菜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从而形成了生态环境的良性生物循环,实现物质和能量高效优质转化。

利用菌糠研制有机肥技术路线:

精选无污染的菌棒菌糠→进行粉碎→彻底灭菌进行理化分析→添加有益成分→搅拌均匀→进行不同的培殖试验→生物统计→确定专用肥用量标准→包装→订单试销→正式销售。

图1茶树菇工业化生产技术流程图

5、经费预算、资金筹措方式及来源

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其中单位自筹140万元,申请市财政资助资金60万元,,设备费10万元,能源材料费174万元,实验外协费5万元,差旅费2万元,,,。

6、项目进度安排

2012/04~2012/09原料购置、准备工作;

2012/10~2013/03液体菌种生产,,推广农户培殖茶树菇20亩;

2013/04~2013/10液体菌种生产,,推广农户培殖茶树菇20亩;

2013/11~2014/03液体菌种生产,,推广农户培殖茶树菇20亩;

2014/04~2014/10液体菌种生产,,推广农户培殖茶树菇30亩;

2014/11~2015/03推广农户培殖茶树菇30亩,总结、结题。

7、预期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成果应用、产业化衔接情况

(1)成本分析

单室年鲜菇总产量:

(4万棒/周期×

4个周期×

×

65%生物学效率)

单室年销售收入:

(×

12元/kg)

单室年成本:

单室纯利润:

=

利润率:

%(÷

(2)效益分析及其成果转化

①、项目总培殖面积2760㎡(6室×

460㎡/室),,,,,。

②、为农户提供优质菌种,3年推广农户茶树菇种植面积120亩,,。

240人得到就业,技术培训960人次。

③、,用于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

8、研究工作基础及条件

大港XXXX发展有限公司已建成茶树菇工厂化温室10栋,室内生产总面积5900余㎡,相关配套设施比较完备,茶树菇批量培殖效果良好,人员合理,能够保证项目正常有序进行。

作为技术支撑的课题组2002年~2009年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9项,在研课题1项;

公开发表论文27篇;

副主编农业院校教材1部,专著8部。

获奖5项,国家专利2项。

通过自主研发成果转化推广蕈菌种植10621亩,实现经济效益11446万元,创汇128万USD。

课题组已成功研制TJSD-LSI-60等系列设备,完成了茶树菇等液体菌种生产应用,具有多种菌类液体菌种生产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形成了一套完整茶树菇液体菌种生产技术规范,2006年项目液体菌种技术在珍稀食用菌生产中的应用顺利结题,批量生产,获得成功,并形成茶树菇地方标准1项,并进行了科技成果登记。

9、承担单位简介及合作方式

(1)天津XXXX发展有限公司

天津市XXXX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公司位于滨海新区大港中塘镇马圈村南,占地220多亩,主要进行茶树菇工业化生产,是集茶树菇等珍稀蕈菌的生产、保鲜、加工、销售于一体现代农业珍稀蕈菌企业,公司现有正式职工15人,注册资金200万元,总资产1360万元,一期建设投入资金550万元,现已建成工厂化生产茶树菇智能温室10栋,菌种生产车间1栋,生产总面积约5900平米,基地建成投产后年产茶树菇2148吨,年产值280多万元,拟带动周边农户新建日光温室300亩,,目前一期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正处于试营运阶段。

公司为该项目提供实验场地及必备设施;

负责项目具体实施,提供实验记录原始资料。

(2)天津师范大学蕈菌研究所

1985年,天津师范大学周碧华创立食用菌室和天津市食用菌协会。

1989年,生物系主任邵伟批准成立郭成金主持食用菌研究开发室。

2009年,天津师范大学蕈菌研究所成立,旨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繁荣经济,提高天津师范大学社会贡献率,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为人类提供天然、营养、健康的优质食品、生物药品及活性物质生物制剂;

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农民,促进农民增收,造福于人民;

为国家培养蕈菌生物学硕士以上的专门人才提供研究平台,为本科生提供就业、创业见习平台,为社会再就业人员提供科学技术培训平台,为企业提供创新科学技术支撑平台,使天津师范大学蕈菌研究所成为特色明显,自成体系,重点研究领域拔尖,培养人才过硬、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成果转化迅速直接的楷模;

使之成为现代大学办学强调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创新及知识社会服务的典范,推动高校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该所主要以珍稀食用蕈菌、药用蕈菌及有毒蕈菌三类为研究对象,共6个研究方向,构成一较为完整的体系,具体如下:

⑴通过育种野生菌种驯化、紫外诱变技术育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育种、基因工程技术育种为生产提供优质菌株;

⑵通过建立珍稀蕈菌细胞生物反应器,走发酵工程之路,获得菌丝体从中提取活性物质,为生产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提供原料;

⑶建立蕈菌种质资源库、基因库,向全世界收集保藏蕈菌种质资源;

向社会提供优质菌种,固液体菌种;

建立该所自己的网站,信息化服务于社会,收集有关信息;

⑷实现产、学、研、科、工、贸相结合,与企业共同优化创新农业设施、工厂化、集约化、高效生产蕈菌模式,为企业和广大农民提供高新技术支撑;

⑸蕈菌鲜品保鲜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延长货架时间,优化、强化、延伸蕈菌产业链;

⑹蕈菌病虫害研究及其综合防治;

食用菌高效栽培后菌糠再利用研究及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其工程设计。

该所为公司技术依托,拟建天津市首个茶树菇工厂化生产基地,服务滨海新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率先实现滨海农业现代化。

该所在项目中主要负责项目策划、技术研究、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

(3)产权归属

天津师范大学蕈菌研究所享有独立全套的茶树菇厂房设计、设施设备的选型、包装设计,制种、培殖、保鲜、菌糠利用及加工保鲜技术知识产权。

10、项目负责人及主要成员简介

郭成金,男,59,大学学历,现为天津师范大学蕈菌研究所所长,天津市首批科技特派员,天津市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天津市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2002年~2009年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9项,在研课题1项,公开发表论文27篇;

副主编农业院校教材一部,专著8部;

2007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专利2项。

通过自主研发成果转化推广10621亩,经济效益11446万元,创汇128万USD。

获2007年度UNDP项目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2008年、2009年被聘为天津市科学技术奖评审组评审委员。

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部颁发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2010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1年02月12日,获天津市北辰区农业经济委员会获颁发2010年现代农业科技特殊贡献奖。

2010-2013年,受聘天津市人民政府顾问团设施农业组专家之一,具有较高的信誉度。

11、企业发展规划

企业拟在3年之内建成集茶树菇等珍稀蕈菌的生产、保鲜、加工、销售于一体现代农业珍稀蕈菌企业,基地建成投产后年产茶树菇2148吨,年产值280多万元,拟带动周边农户新建日光温室300亩,。

总体项目分为2期进行。

一期建设项目(2010年09月-2012年08月)建设土地面积27亩。

完成总体规划,作好可行性论证,开始进行基础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拓市场,启动生产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珍稀食用蕈菌智能温室、常规温室管、理服务中心、道路、给排水设施等公用工程,使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目前一期建设基本完成,正处于试营运阶段。

(2012年09月-2013年09月),建设土地面积33亩,主要为工业化生产车间的建设以及生活休闲区的进一步完善。

在一、二期建设过程中,包含少部分预留发展用地,暂时均作为绿化用地,为后期发展预留。

项目资助可以进一步完善一期建设,进行规模化试种,摸索全套生产体系,实现稳产,高产打基础,通过自主营运,正常运转后资金的积累,并为二期工厂化建设好准备。

因此此时资助对于企业长足的发展意义重大,也为企业进一步升级,做好精品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12、风险分析

课题组从事液体菌种生产及其蕈菌培殖研究20余年,项目主要技术为液体菌种生产及其应用技术,该技术已取得科技成果登记以及形成天津地方标准1项,前期批量培殖效果理想,技术可行性较高。

项目主实施单位所有工作人员和实验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劳动、安全培训,持证上岗,按操作规程进行,落实安全责任区,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能够确保生产人员安全。

项目可以向市场出售液体菌种和茶树菇,其中茶树菇为珍稀食用菌,连续几年来国内外及其天津本地区市场需求极大,产品供给严重不足,项目实施单位能够保证原料和鲜菇稳定、充足、源源不断供应,因此市场前景极好。

项目实施产生的废塑料袋进行统一回收集中,销售于关部门再利用;

出菇完毕剩余的菌糠制备专用有机肥用于经济作物,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还可以再次培殖鸡腿菇,生物学转化率达60~80%;

因此项目实施物质、能量得到充分循环利用,无三废生产,对环境友好。

政策方面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中央各部委连续7年出台的1号文件,明确提出改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政策方面对于涉农企业,尤其是现代农业类型企业将给予大力扶持。

总之,从市场角度看,该项目市场需求巨大,而且具有持续性。

从技术角度来看,其技术成熟度较高,不存在技术推广方面的困难;

从经济角度看,由于市场需求大,产品利润率高。

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因此,该项目风险极小,并具有有技术、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前瞻性,建议尽快予以深度论证并尽快投资上马。

天津XXXX发展有限公司

2012-03-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