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748050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俗学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民俗学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民俗学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民俗学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民俗学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民俗学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民俗学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俗学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民俗学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民俗语言与民

间文学。

20.广义的民俗语言包括:

民族语

言和方言。

(7)

21.狭义的民俗语言包括:

民间俗

语、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

黑话、酒令等。

22.民间文学是指由人民集体创作

和流传的口头文学,主要有神话、民间

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说唱

等形式。

23.民俗学的内容包括:

民俗学原

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

学方法论、资料学等六大部分。

(9)

24.民俗学的任务,是帮助我们认

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

实社会生活。

25.研究民俗的种种实用价值,如

开展民俗旅游活动,开发民间工艺、烹

饪、服饰、医药、民间文学等方面的产

品等。

(10)

26.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

民俗的

集体性、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民俗

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类型性、民

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

(11-22)

27.民俗的集体性主要体现在:

俗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几乎无法找

到原来的倡导者和创造者;

民俗的集体

性不排除个人因素,即个人的创造,必

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个人行为构

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发展永远是集

体参与的结果;

民俗在流传过程中变得

复杂、丰满,正是集体再加工的结果。

(11-12)

28.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

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

延续性。

(13)

29.民俗的扩布性则指民俗文化在

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

的横向传播过程。

(15)

30.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

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

体。

31.正常的扩布方式通过三个步骤

完成:

采借方对新民俗做价值判断;

二,做取舍选择;

第三,做加工改造后,

置于本民族的民俗文化传统中。

(16)

32.非正常的扩布是在战争、灾荒、

瘟疫等突发事件造成大规模的迁徙,民

俗文化一起转移出去,有的与当地的民

俗文化相结合,有的相对独立地保存下

来。

33.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

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

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

活的一部分。

民俗文化是在一定的政治、

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只要

经济基础不变,即便是社会发生了巨大

变革,民俗文化仍然具有稳定性。

(17)

34.民俗的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

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

化。

(18)

35.民俗是靠语言和行为传承的,

这种方式决定了民俗在历时的和共时的

传承过程中,不断适应周围环境而做出

的相应变化。

变异实际是民俗文化机能

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

在。

变异是民俗文化保存和发展的内在

动力。

36.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是指

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

守的标准。

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

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

式,与上层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有所

不同。

所谓民俗类型,是指某些民俗在

内容或形式上的大同小异。

(20)

37.民俗的规范性是指,民俗文化

的实质是民众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规

则,这种模式和规则对于客观环境(包

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适应

性。

它具有观照民众集体心理的生存需

要的特点。

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

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

和习惯规范中行事,以得到心理和环境

的协调和平衡。

(23)

38.民俗的服务性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

其次,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其三,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

众的审美需要。

(24-25)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1.在我国物质生产民俗中,居于中心

地位的是农业生产民俗。

(40)

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

然的关系。

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

面:

地域性;

季节性;

功能性;

科学性。

3.农业民俗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

它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41)

4.农业民俗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一是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二是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三是卜农事丰歉、祗福、禳灾的习俗;

四是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

五是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

六是农业生产过程习俗;

七是农业娱乐习俗。

(41-48)

5.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

(49)

6.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的核心文化价值意识,在于经济效益的实际功能需要。

(50)

7.“饲牛”,“爱牛”,“惜牛”,“收牛魂”等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重视牲畜动力资源——耕牛的文化内涵,是农耕、畜牧民俗文化序列的独特表现。

(50)8.渔业海上占验习俗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传承的特点,是世世代代渔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一定程度上符合科学道理,一直具有为渔业生产服务的特性。

(53)9.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中最杰出的创造“百工五法”指的是矩、规、绳、水、悬。

(57)

10.我国古代工匠行业习俗主要有:

艺谚艺诀、师承制度、职业行话、行业禁忌、祖师崇拜等几个方面。

(60-62)

11.民间工匠的艺谚艺诀是历代工匠祖祖辈辈经验的积累,是研究工匠技艺传承风俗的宝贵材料。

(60)

12.职业行话,亦称行业语,是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

(61)

13.我国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即师承关系的系谱性,技术传授的封闭性,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62-63)14.师承关系的系谱性主要体现在师徒关系的亲缘化和工匠来源的地域

(62)

15.集市交易中最具民俗特点的是

小商小贩各种各样招徕顾客的叫卖声和

敲击声,以及出没在骡马市场和大宗交

易中的“中人”(即掮客,俗称“牙子”)

的活动。

(65)

16.我国的集市贸易,并不局限于

农村,在许多大城市,都曾出现过专卖

性的集市,如很多大城市都有骡马市、

羊市、珠市、盐市等,都是过去专卖性

集市的所在地。

17.行商可分两大类:

一类是资金

雄厚,长途跋涉,进行大宗交易的商队;

另一类是小本经营,挑担背筐,上山下

乡,走街串巷的货郎小贩。

18.凡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

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的,均称坐

商。

(66)

19.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在

幌子、字号牌匾、店堂标牌、商标、广

告以及商品的包装形式诸方面。

(68)

20.自古以来,各重要交叉路口及

交通沿线都有凉亭、车马店、货栈、码

头之类供客人歇脚、食宿、存取货物之

用,它们都是民间传统交通设施中不可

分割的组成部分。

(70)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1.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

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

(73)

2.物质生活民俗最先只以满足生理需

要为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

民俗不仅是生理需要,同时也包含了安

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

现需要等高层次的需要。

3.物质生活民俗的每一个方面,几乎

都是该民族传统观念的外化,它不仅造

成民族成员之间的共识性,产生彼此身

份的认同感,而且还可以强化其宗教信

仰、伦理观念和政治观念,增强其内聚

倾向。

4.饮食民俗包括:

日常食俗、节日食

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和特殊食俗等

五个方面。

(74-82)

5.水稻、麦子,加上小米、玉米、高

粱、豆类等,构成我国日常食俗的主食;

蔬菜、肉类、蛋类和饮料是主要的副食。

(75)

6.祭祀食俗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

念,祭品被人们当作神人相通的中介,

认为食用祭品就可以得到神灵祖先的福

佑。

(80)

7.一些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中还保留

着原始的平均分配的传统;

在平均分配

食物的时候,妇女起着主要的作用。

(81)

8.民间服饰主要包括四类:

衣着,各

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

(84)

9.服饰发展到今天,大体经历了四个

阶段:

最初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

暑为主要目的;

第二阶段,除遮身蔽体

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

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

的标志;

第四阶段,还能反映出某些社

会观念、政治观念的变化。

(84-85)

10.服饰有五个方面的构成要素:

即质、形、饰、色、画。

质是服装原料

的性质;

形是服装的样式;

色是服装的

色彩;

饰是佩带的饰物;

画是服饰的花

纹图案,包括人体自身上的图画,即文

面文身。

(86)

11.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主要有四个方面:

崇宗敬祖,强调礼仪

伦常;

求吉心理;

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86-89)

12.服饰的发展趋势:

简便,大方。

(90)

13.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了

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于天然空间,

第二阶段是人造居住空间。

(92)

14.中国古代的居民住房,主要有

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

半穴居、井干式、

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房。

(94)

15.居住方式的选择,与自然条件

有直接关系。

北方气候干燥寒冷,故多

建造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的房子,居住

空间主要在地面;

南方气候炎热,潮湿

多雨,故南方民族多采用干栏式建筑,

房屋悬空构建在木柱之上。

16.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

为广泛。

中国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的四

合院中体现得最充分。

四合院的第一个

特点是院落四面均有墙壁而无窗户,被

称为封闭观念的符号;

第二个特点是房

子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

规定。

家长支配全家的地位,在住房位

置上即有充分体现,所以它是家长制的

符号;

第三个特点是专门设有堂屋,堂

屋中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

婚丧、

寿诞之礼在此举行,所以四合院是中国

人伦理的符号;

第四个特点是四方房屋

之下皆有檐下回廊,中有天井,成为家

族成员交融感情的场所,所以四合院又

是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

(95)

17.在各民族的干栏式住房的陈设

布置中,有一些习俗却是共同具有的:

重视中柱,把中柱视为一个家庭或家族

的核心徽征,被看作是列祖列宗的灵位,

以及人神联结的地方;

竹楼中必有火塘,

这是世俗家庭生活与宗教活动的地方,

它是家庭生活必需之物,是家庭的象征,

同时,也是火神、祖神栖身来往之地,

是家庭成员与神灵相互沟通的地方,是

人们生活中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心。

(96)

18.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

俗特点:

聚族而居,房屋式样大体相同,

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民房低于官

府,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

筑民俗中随处可见。

(97)

第四章岁时节日民俗

1.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

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131)

2.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节日文化记载着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也显示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水平;

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民众那种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节律。

3.岁时节日的形成,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是有相对固定的节期;

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

4.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

一是自然崇拜;

二是灵魂崇拜;

三是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

(135-137)

5.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和温床,祈望人寿年丰是岁时节日的人生寄托,是节俗形成的原发性动因。

(138)

6.汉代,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139)

7.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

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都在起作用。

主要有五方面:

一是神话传说的嵌入;

二是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三是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

四是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

五是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139-143)8.春节俗称年节,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祭祝祈年的日子,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145)

9.元宵节燃放灯火之俗始于汉武帝祀太乙神,佛教传入后,与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之仪融合。

因有官方大力倡导,遂在民间广为流传。

(146)

10.清明属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

清明节是农事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

同时又是岁时节日,它融合了古代上巳节、寒食节的有关风俗。

特别是中华民族尊亲敬祖、隆宗重嗣的传统习俗,在清明节表现得分外集中动人。

(146-147)

11.农历五月初五,是为“端五”或“重

五”。

古代“五”与“午”相通,因此,

“端五”亦称“端午”、“重午”。

是日有

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故又称“沐兰节”。

端午节的起源,诸说并存,从传统节俗

活动的内容来看,端午节最初与祛邪、

除毒、避瘟、止恶等观念紧密相关则是

可以肯定无疑的。

经演变,纪念屈原,

成了端午节一切活动的恒定主题。

(148)

12.在中国人心目中,中秋是一个

象征团圆的传统佳节。

其起源,与古代

秋祀、拜月习俗有关。

在它的形成过程

中,月宫嫦娥神话的附会、渲染,又起

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149)

13.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

日、月逢“九”,且“九”为“阳数”,

故称“重阳”,也称“重九”。

(149-150)

14.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是:

一、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二、浓厚的

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节俗的内容与功能

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150-152)

15.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

的伴生物。

所有节日的节期,井然有序

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

化,应和着农业生产的节奏,张弛有度、

自然和谐。

(151)

16.现代节日,多是适应现代生活

的需要,或是在某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一些纪念日或社会公共活动日。

因为它

们也是以年为周期,循环往复,且各有

特定的活动内容,因而具有了“节日”

的形态,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节日”

的功能。

现代新节日,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色。

它体现着时代变革过程中,人类

为争取自由解放和一切合法权益的奋斗

精神,展示着人们热爱祖国、崇尚科学、

尊重知识、敬老爱幼、尊重妇女、保护

环境、造福后人的新的时代风尚。

它们

丰富着我们民族的节日文化,并以新的

内容、新的风采对传统节日的节俗活动

给予积极的影响。

(154)

第五章人生仪礼

1.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

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

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

葬礼。

(156)

2.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

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

集中体现了

在不同社会和民俗文化类型中的生命周

期观和生命价值观。

3.民俗学家范?

热纳提出的“通过仪

礼”认为人生仪礼具有共同的意义,就

是都可以使人实现从一种社会状况向另

一种社会状况的转变。

从这个意义上看,

这些仪式过程都向人们展示三个阶段,

即“脱离仪式”、“转变仪式”、“合入仪

式”。

(157)

4.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

可以

看作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大体

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

个阶段的内容,而以庆贺生子为中心部

分。

(158-162)

5.中国民间的求子仪式纷繁多样,按

观念与手段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

向神灵祈子;

二是由旁人送子;

三是性

器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

(159-161)

6.孕期习俗包括:

孕妇禁忌;

孕期馈

送;

接生方式等三方面。

(161-162)

7.生命降生仪式称为“洗三”;

进入人

群仪式称为“满月”;

预卜前程的仪式称

为“周岁”,要行“抓周”仪式。

(162

-164)

8.在汉族历史上有男子二十岁行冠

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的规定。

(165)

9.我国汉族为主的民间社会中,近世

成年仪礼可分为三种类型:

与婚礼相结

合的成年礼;

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

成年礼;

相对独立的成年礼。

(165-167)

10.自然年龄不是人成熟的唯一尺

度,只有经过成年礼的承认,人才具有

社会成熟的意义。

(169)

11.成年礼强化青年人对自己性别角色

的认识,使他们从生理成熟进入到社会

价值观上的成熟。

12.成年仪礼最终要使经过严格考

验和训练的年轻人拥有正式社会成员的

标志,如改变发式和服装、佩戴特殊装

饰品、文身与凿齿等身体变形、新命的

名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也是表明年轻

人身分发生变化的寻常标记。

(170)

13.我国一般的婚姻形态表现为:

一夫一

妻制;

择偶范围,“同姓不婚”被作为规

则;

“门当户对”是一种择偶的理想标准,

反映出社会等级地位观念;

在择偶方式

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传统社会

中必须通过的第一个婚姻程式。

婚姻很

大程度上要受到家庭、家族及其他社会

关系的制约。

即使在今天,在一般农村、

城镇,普遍人皆重视婚礼程序的完整进

行,实际上反映出“男娶女嫁”、婚后从

夫居而建立新家庭的一整套社会文化规

范。

(174)

14.中国古代的婚姻仪礼“六礼”指的是: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80)

15.近现代,丧葬仪礼的仪式主要有:

终、设床、沐浴更衣、报丧、大敛、选

择墓地及落葬日。

(182-183)

16.让死者回归大自然的落葬方式有:

葬、水葬、天葬、树葬。

(184)

17.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的落葬方式

有:

墓葬、塔葬、悬棺葬。

(185)

18.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而再生的

落葬方式有:

火葬、瓮葬。

(185-186)

第六章民俗信仰

1.民俗信仰的对象主要有:

灵魂、自

然神、图腾、祖先神、生育神、行业神

及后起的人造众神。

(188-193)

2.术士主要包括山、医、命、卜。

即地理先生、风水先生,以阴阳五行为

指导,为民间选择房基地、坟地。

医指

巫医,将巫术与医药疗法结合起来,为

人治病。

命即算命先生,推算人生前途。

卜指占卜师,运用各种占卜工具和方法,占卜吉凶祸福。

(196-197)

3.巫的职能主要有五种:

第一,预测人的命运的好坏;

第二,主持祭祀活动;

第三,驱疫求吉巫术;

第四,主持人生仪礼;

第五,主持神判,处理纠纷。

(197-198)

4.祭祀的四个要素:

必有明确的祭祀对象;

有主祭人和参加祭祀的人群;

有一系列祭祀程序;

进行奉献,为神灵提供衣食所需。

(201)

5.民俗学的经典著作曾将巫术分为两类:

一类是模仿和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

另一类是接触或感染巫术,认为两种事物接触时彼此会产生一种长期的感应关系。

(202)

6.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是:

突出的功利性;

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

较强的包容性;

较大的渗透性;

俗信化趋势。

(206)

民俗不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永恒伴生物,而且是一种由社会的主体--人民大众创造和享用的基础性文化.从层次上看,民俗与官方的、上层的所谓"

精英文化"

相对而言,是处于社会中下层广大平民百姓的文化;

从其形成来看,它是集体性的、群体性的人的意趣展现和生活习惯;

民俗还具有联系传统与现实的性质,它从古代、近代沿习而来,又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

民俗是人类在生存活动中为持存发展生命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民俗的文化结构的模态化证明,民众不仅生活在物质形态的文化中,更生存于精神信仰性观念文化中.人类与民俗相伴而生,从远古一直走到现代.民俗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