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450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安排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仍然分四个领域编排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领域,继续教学整数的除法和乘法,包括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应用这些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继续教学分数,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首次教学小数,有一位小数的意义、读与写、大小比较、加减计算等知识;还教学时间单位年、月、日,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较大的质量单位吨。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初步教学轴对称图形;继续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较简单的几何体,用图形表达看到的形状;教学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平均数的含义,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用平均数描述和分析一组数据的基本状况。

联系上面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了六次实践活动。

“我们的试验田”是场景型的活动,在试验田场景里提出并解决与数学有关的实际问题;“运动与身体变化”是专题研究型的活动,用统计的知识与方法,研究体育运动引起的脉搏和呼吸的变化情况。

其它都是操作(制作)型的活动。

另外,还编排了十多篇“你知道吗”,大致有两类内容。

一类是与数学知识有联系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如划分一年四季的温度标准、大自然和建筑里的对称现象、物体在月球上的重只是在地球上的等。

第二类是有关数学的历史故事,如我国明朝“铺地锦”的乘法计算、古代和近代测量长度和物重的工具、出土文物上的几何形状、古代表示小数的方法等。

这些内容能拓开学生的视野,增多知识,激发对数学与学习数学的热情。

编排了十多道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满足部分地区、学生的需要。

下面分单元介绍教材,提出的教学建议供广大数学教师参考。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除 法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从二年级(上册)起教学除法,在二年级(上册)、(下册)和三年级(上册)里各有一个单元教学除法。

册次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

认识除法,口算表内除法。

用除法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

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及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并验算除法。

口算比较容易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把“和”或“剩余数”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两部分内容。

在计算这部分内容里又有口算、笔算与估算,以笔算为重点和教学主线,把口算与估算的教学与笔算有机结合、交融安排,使三者相互促进。

在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里,既有已经教学的一、两步计算的问题,还有连除计算的两步解答的问题。

前者结合笔算教学带着练习,后者编排例题新授。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第1~10页教学计算,第11~14页教学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5~16页是全单元内容的复习和整理。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口算的内容和教法。

本单元教学的口算有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的除法,如800÷2、300÷6。

还有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商是几百几十的数或几十的数,如690÷3、280÷70。

在这些口算里,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的除法在笔算之前,安排例题教学。

其它口算都安排在笔算之后的“想想做做”里教学。

第1页上面一道例题教学600÷3,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是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前提。

教材从现实情境中引出600÷3,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思考算法并相互交流。

表面上看,学生的算法各不相同,实质上各种算法是相通的。

所以,通过交流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从6÷3=2类推出600÷3=200。

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题里及时引导学生应用这种思考,并在表内除法、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之间建立一种结构性联系。

第13页练习二第3题教学其它口算,以已经掌握的口算带出新的口算。

其中第

(1)小题的前两组口算,从表内除法带出几百几十(或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后两组口算从比较容易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带出相应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

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知识间的结构性联系,通过推理获得新知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2)小题是对比题组,把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商是几百几十和商是几十的口算题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能加强对除法法则的理解。

2.笔算的教学线索和教学活动。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分两段进行,先教学计算法则,即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的最高位是百位;或者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的最高位是十位。

各安排一道例题。

再教学商里有0的除法,包括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两种情况。

商中间有0的除法,安排两道例题,商末尾有0的除法,在练习中带出。

这样的安排,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算法。

在具有扎实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数学思考也有所发展。

(1)关于笔算法则的教学。

教材不是把法则呈现给学生,也没有把算法示范给学生看,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算法。

一共编排两道例题教学计算法则,第1页的986÷2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三位数;第3页的312÷4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两位数,两道例题设计的教学活动是“估计—感受”“思考—体会”“比较—综合”。

·“估计—感受”。

笔算前,在具体情境里估计得数,感受应该先把被除数的哪一部分除以除数。

如986÷2的商是4百多→先把被除数的9个百除以2;312÷4的商比100小→先把被除数的31个十除以4。

·“思考—体会”。

两道例题都由大卡提出一个关于商的最高位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理性的思考。

如商4百多,“4”要写在百位上;31个十除以4得7个十,“7”应写在十位上,从而体会商的最高位的规律。

·“比较—综合”。

第4页第3题对同组两题商的位数不同进行比较与研究,得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2)关于商里有0的除法的教学。

第6页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第6~8页在得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某一步如果是0除以一个数,这一步商0;第9~10页在得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某一步虽然不是0除以一个数,但不够商1,这一步也商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教学分三步进行。

首先从实际情境引出0÷3,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商是0。

这是学生首次接触0除以一个数的除法计算,要体会这样的除法是存在的,商0是合理的。

然后从0÷3=0类推0÷4、0÷9的商也是0。

感受这样的除法算式很多,虽然除数不同,但被除数都是0,商也都是0。

最后在较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并应用到相应的计算中去。

第6页下面的例题和第9页的例题都是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前一道例题,让学生应用已有的计算知识与经验,试着计算306÷3,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估算、口算或者笔算,在交流中理解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

教学后一道例题,在笔算过程中,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解疑,突出十位上“不够商1就商0”。

商中间是0的除法竖式有简便写法,这种写法要通过“呈现—比较—思考—模仿”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

首先仔细看教科书里的简便写法,再把这种写法和“萝卜”的竖式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这样简写。

然后模仿这种写法的竖式,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逐渐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3.对估算的教学安排。

本单元的估算教学始终伴随着笔算,在笔算的前、后都安排了估算。

四道教学笔算的例题,都在笔算前先估计,通过估计为笔算导向。

或是体会笔算应该先把被除数的哪部分除以除数,或是体会商里应该有0。

笔算教学后,又过估算总结计算法则。

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商是三位数;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商是两位数。

第5页练习一第2题要求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是在估计商是几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安排这样的估算有两个目的,一是进一步巩固除法计算法则;二是熟练除法的试商。

教材引导学生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如第5页第3题明确提出“估计一下,谁跑得快一些”;第15页第6题只要估一估就能知道200元钱可以买到的玩具。

4.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先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后用纯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

图文结合呈现的实际问题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境,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图画和对话形象、直观、题意容易理解;生活经验有利于感受数量关系,容易想到解题的方法。

也应该看到,图文呈现的信息源多头,几处同时呈现的信息缺少先后顺序。

而且部分有用的信息隐含在图画中,有些比较明显,容易发现;有些比较隐蔽,不容易挖掘。

教学图文结合呈现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三点:

一是通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搜集有用的数学信息特别要挖掘隐蔽的信息。

二是通过说图意引导学生整理图文里的有用信息,理出数量间的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步骤。

三是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并通过交流体会策略的多样,但不要求一题多解。

纯文字方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把重要的数学信息精炼且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了,收集和整理信息的任务比较轻。

但是,缺少形象、直观的情境的支持,准确理解题意以及数量关系比较困难。

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独立看题,留足复述题意的时间。

通过复述,完整地理解题意,唤起生活中的表象积累。

二是寻找、组织有直接联系的已知条件,理出解题思路。

三是妥然对待某些暂时无法解释、不能理解的解法。

第二单元 年、月、日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教学了时、分、秒,本单元继续教学年、月、日,常用的时间单位就都教学了。

有关年、月、日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如平年与闰年、大月与小月、上半年与下半年、四个季度等。

年与月、月与日、日与时之间的进率也各不相同,教材以年、月、日三个知识点为框架,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把全单元内容分成三部分,第17~18页教学年、月、日的知识;第19~24页教学平年与闰年,在练习里带出季度;第22~23页是实践活动。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以年历卡为学具,组织多种学习活动,发现规律,获得知识。

教学年、月、日的知识,以2005年年历为学具,依次组织了四项活动。

一是在年历卡上找自己的生日,激发兴趣,学会看年历卡。

二是观察年历,交流发现,突出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都同样多。

三是把各个月的天数填在一张表格里,初步了解每个月有几天,看到多数月有31天,少数月有30天,个别月是28天。

引发把月份按天数分类的愿望。

四是接受大月、小月的知识,知道一年里有几个大月,是哪些月;有几个小月,是哪些月。

为了帮助学生记住各个月的天数,安排了三项活动。

第一项活动把第17页的表格里的大月涂黄色,小月涂蓝色。

用色差帮助学生发现大月与小月基本上是间隔的,但有两处并不这样。

一处是一月与三月这两个大月之间的二月不是30天;另一处是七月与八月,它们是连续的两个大月。

第二项活动是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一年里的各个月的天数,并交流记忆的方法。

第三项活动是用拳头帮助记忆。

让学生计算2005年全年的天数有两个目的,一是牢固记住每个月的天数,二是教学一个需要记忆的知识:

1年有多少天。

学生的算法是多样的,如把12个月的天数依次连加;把7个大月天数加4个小月天数,再加2月天数……充分交流算法,有助于记忆每个月的天数与全年的天数。

2.逐渐发现平年与闰年的规律。

教学平年与闰年的知识,采取“发现”与“接受”、质疑与解疑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三项连贯的学习活动。

第一项活动是观察2004年和2005年2月的月历,发现这两年的2月的天数不同,并产生疑问。

在此基础上接受平年与闰年的知识。

第二项活动是观察1997~2008连续12年的2月的月历卡,发现连续的四年里只有1个闰年,还有三个平年,并对此产生兴趣。

在此基础上教学判断平年和闰年的一般方法——把公历年份除以4。

第三项活动是阅读教科书第20页的底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