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一中高三年级第八次测试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743927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田一中高三年级第八次测试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田一中高三年级第八次测试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田一中高三年级第八次测试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田一中高三年级第八次测试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田一中高三年级第八次测试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田一中高三年级第八次测试1Word文件下载.docx

《新田一中高三年级第八次测试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田一中高三年级第八次测试1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田一中高三年级第八次测试1Word文件下载.docx

同样是孔子的弟子,子贡虽具有智力,但智力远比不上颜渊,可是他在政治上却表现了卓越的创造才能,曾被拜为鲁国和卫国的宰相。

A、政治创造才能与个人智力没有关系,关键在如何扬长避短。

B、孔子因材施教,造就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C、十根指头有长短,行行出状元,何必求全责备。

D、智力是创造才能的条件,但不是决定性条件。

二、文言文阅读。

(22分)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

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

忠和孝,是作君王和做父母最想得到的;

显达与荣耀,是做儿子和做臣下最希望得到的。

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不能实现他们的愿望,做儿子和臣下的往往也不能够得到显荣,这是因为不懂理义的缘故。

不懂得理义,是因为不学习的缘故。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一个学生,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博学而自己又有才能,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学生不能成为圣人的。

只要有圣人在,那么天下就治理的好。

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

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显得尊贵。

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

尊重老师就不会议论他们的贵贱、贫富了。

若能这样,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昭著了。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学。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

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

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

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所以老师施教与学生,也不计较学生的地位高低、财富多少,而只是重视学生对道义的态度。

一个人只要他的品行好,则所办之事没有不成功的。

所追求的东西就能得到,所希望实现的都能如愿以偿,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因为有了圣人。

圣人是从努力学习中来,不努力学习而成为名士的,还不曾有过。

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师。

老师受尊重,他的话就有人信服了,他的义理就会被人称述了。

所以自行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学生,呼唤老师来教的学生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学生不听他的教诲。

老师运用不能使人接受和听从的方法,而去勉强教化学生,想让道义行之于世,想让自身受到尊显,岂不距离太远了吗?

学者处在不能接受和听从教化的情势下,自行其是,要想使自己声名显达、身体安乐,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满身,又如同跳进水里又怕水沾在身上一样。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

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

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

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

也。

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大凡说教的人,总要使人感兴趣,不是喋喋不休只顾说。

如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感兴趣,却反喋喋不休说个不完。

不能使人感兴趣却生硬性说教,如同救一个落水的人却反而在他身上坠上一块石头,又如同给人治病却让人喝毒药一样。

让社会越来越混乱,昏庸的君主越来越迷乱的,就是由此产生的。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

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

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所以做老师的任务,就是要遵循事理,坚持道义。

只有遵循事理,坚持道义,老师的地位才会受到尊重。

王公大人不敢轻视他们,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对这样的老师进行朝拜也不会感到羞愧。

大凡君主和老师彼此会合而又和洽的事,不一定就能实现。

但如果丢弃义理,去追求不一定实现的遇合,而又想得到尊重,不也是很困难的吗?

所以,老师必须遵循事理,坚持道义,然后才能受到尊崇。

曾子曰:

“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

夫无父而无师者,馀若夫何哉!

”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

“无乃畏

邪?

”曾点曰:

“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

”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

“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

“子在,回何敢死?

”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

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曾子说:

“君子在大路上行走,可以看得出谁有父亲,可以看得出谁有老师。

对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其他的人又有什么办法呢?

”这说的是对待老师如同对待父亲一样。

曾参的父亲曾点派遣曾参外出,过了归期还不见回来,人们见了曾点都说:

“大概是遭到困厄了吧?

”曾点说:

“他即使遭到困厄,我还健在,他怎敢因为困厄而不回来呢?

”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时,颜渊落在后面,孔子说:

“我以为你被害了。

”颜渊说:

“夫子在,我怎敢死呢?

”颜渊对待孔子,就像曾参对待父亲一样。

古代的贤人,他们如此尊重老师,所以老师用尽全部心力来教导他们。

【注】

硾(Zhuì

):

使物下沉。

堇:

药草名,有毒,能毒死人。

畏:

通“围”,围困,困厄。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师达而有材达:

通达,博学

B、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苟:

如果

C、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要:

追求

D、圣人生于疾学疾:

厌恨,憎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王之教,莫荣于孝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B、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C、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而欲人之尊之也鸟倦飞而知还

7、用“/”为文中划“”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A、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B、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C、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D、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第Ⅱ卷

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3分)

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4分)

要想使自己声名显达、身体安乐,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满身,又如同跳进水里又怕水沾在身上一样。

9、结合文意,分析概述文中倡导的师生观。

尊重老师就像对待父亲一样,不以贵贱贫富议论老师,主动听从老师教化;

老师教学生应“争于道”,让学生有学习兴趣,用尽全部心力来教导学生;

通达博学的老师可以让学生成为圣人。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1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念奴娇·

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

,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

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

孝宗乾道元年(1166),作者从广西北归途中路过洞庭湖时,皓月当空,湖面如镜,触景生情,遂作此词。

洞庭湖相连的另一个湖。

指岭南地区。

作者曾任静江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

西流的长江。

(1)赏析“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3分)

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考张的手法,描写了作者汲取长江水以为酒,把北斗星当作盅,再请天上的星辰万象作为宾客来和他一起举杯畅饮的场面,气势阔达,豪情万丈。

(2)黄蓼园评此词说:

“写景不能绘情,必少佳致。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5分)

此词为月夜泛舟洞庭,写景抒情之作。

上片描写广阔清静、上下澄明的湖光水色,表现作者光明磊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

下片抒发豪爽坦荡、器宇轩昂的志士胸怀,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凌云气度。

作者即景抒怀,景情融合,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一切景语皆情语)举例:

(任选一句)

“玉界琼田”二句,与前两句形成对照,将视野放大的表象背后,是词人心胸的写照。

三万頃一望无际的湖面,飘在上面的一只小舟,大与小,动与静,这种比照的物态,既表现出一种空阔的境界,又显示出词人的豪迈、超旷的内在气质。

“素月分辉”三句,看似描写月光映照湖面通透的景色,实为词人心境的透析。

“表里俱澄澈”,不仅描写洞庭湖的上下通体透明,而且词人的心迹也净化澄澈,可说是物我相融,浑然—体。

“怡然心会”二句,由景入情,收束上阕。

“肝胆皆冰雪”一句,既与上阕“表里俱澄澈”相照应,又显示出词人的心胸坦荡,襟怀洒落。

“岭表经年”开头,本来表达的是人生的坎坷,但笔锋随“孤光”一转,借澄澈的月光充分表达了内心的坦荡,这种坦荡随洞庭的浩波弥漫开来,成就了“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的千古绝唱。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五更鼓角声悲壮,。

野哭千家闻战伐,。

(杜甫《阁夜》)

(3)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

(11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道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日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

斯特恩率领斯特恩研究小组成员一行与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及相关中国企业家探讨中国低碳型经济的发展之道时如此认为。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

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及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目前,除英国和欧盟走在前沿之外,日本也在研究迈向低碳社会的可能性和可行途径。

日本凭借其长期积累的能源效率和技术优势,以及在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拥有的雄厚技术,提出要把日本打造成全球第一个低碳社会。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

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

而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斯特恩指出,走向低碳经济可以有各种发展方向,如开放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或者发展碳搜集和埋藏技术,具体选择可以由各国根据国情做出。

目前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未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跨越式赶超世界的契机。

他建议,提高能效、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同时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如对碳排放征税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及全球联合对高新去碳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斯特恩称,估计减少排放只需花费占全球GDP1%的成本,但不行动导致的损失将达到全球GDP的5%-20%。

因此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完成温室气体的减排行动。

他同时呼吁,中国应在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到大国表率作用。

他预测,中国要在2050年之前削减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年经济增长率(GDP)可能下降2%-3%个百分点。

但是,这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12、下列不属于发展“低碳经济”措施的一项

A、开发包括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在内的新能源。

B、建立对碳排放征税、进行碳排放交易等强有力的价格机制。

C、根据各国国情选择合适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

D、联合全球力量研发部署碳搜集和埋藏等高新去碳技术。

13、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斯特恩在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低碳经济问题时,不仅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同时也指明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B、传统型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这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C、发展低碳经济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写社会提供操作性诠释。

D、斯特恩认为中国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会下降年经济增长率(GDP),但是,并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14、结合文意简述必须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联系实际,略举一例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能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

减少排放所需花费比不行动导致的损失要少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问略)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

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

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

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

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

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

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

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

——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

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

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

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

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

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

”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

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

”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

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

“是杰作。

”“杰作——吗?

这可有意思啦。

”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

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

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

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

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

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

我问道:

“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

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

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

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

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

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

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

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

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

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

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

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

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

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一九一九年四月)

15、文章中写了“我”三次审视《沼泽地》这幅画,简析作者的三次体味有何不同。

15、

由好奇到发现它的力量;

被它震撼而对作者肃然起敬;

体味到它的内在生命力而为之深深折服。

16、结合语境,分析“‘死了,是的,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我默念道”的含义。

16、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这个画家生前为焦躁与不安所折磨,沉浸在痛苦、危机中难以自拔;

从这个画家身后的寂寞中,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他生前更是不为人所理解的;

也传达出作者受其感染后的憾恨之情。

17、结合全文,赏析文中划线语句。

(6分)

17、

暗示了阴沉、颓废的画面对人影响,以及表象下所蕴藏的生命力;

(2分)

既反映出《沼泽地》作者所表现出的常人难以理解的生命的本质,艺术境界的独特,也表现了“我”的人生发现、价值取向。

(2分)与前文描绘的有个性的画面相呼应,升华小说主题。

(2分)意思对即可。

18、作品以“沼泽地”为题,表现了作者的精妙构思、匠心独运,请从小说艺术手法的角度加以探究。

(7分)

18、

作品内容是围绕一幅《沼泽地》的油画展开的,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1分)

全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沼泽地”作为一个象征,暗示的是一种受困其中、无力自拔的险恶境地,借“沼泽地”警示人们直面生命表象下蕴藏的困惑与痛苦、绝望与死亡;

运用了心理审视法,作者用心灵感悟“沼泽地”,意识到生命的本真,犹如沼泽地杂生的“草木”一般,生长于沼泽地又归结于“沼泽地”。

(3分)从其他角度分析,酌情给分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1题,12分)

19、阅读下面的新闻,写一篇250字左右的评论。

“十二五”期间,西藏自治区教育项目共规划投资80亿元,资金来源均为国家投资。

分年核定预算,实施学前教育设施建设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高中(职中)教育基础工程和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工程,另一部分财拨资金用于实施教师教育培训工程,新建自治区和七地(市)教师培训中心。

这预示着,中央财政“十二五”期间西藏教育专项财政保障资金将覆盖各个教育阶段。

“十二五”期间,西藏将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三包”免费教育规划,即包吃、包住和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

从今年1月起,西藏对学前教育阶段农牧民子女实行财政补助政策,对学前教育阶段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实行助学金政策,每生每学年补助标准均为2000元,边境县在园学生再增加100元,主要用于服装及装备。

这标志着西藏自治区农牧民子女及城镇家庭经济困难子女在学前教育阶段享受全免费教育,并享受补助及助学金政策。

从教育发展来看,国家投入加大了,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已实现免收学费政策,且对贫困家庭学生实施补助,有了这样的基础,加上对西藏地区的特殊优惠政策,才可能实现对农牧民子弟学前至高中教育的全部免费政策,也才能促进西藏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与繁荣。

从体现民族政策来看,西藏的免费教育走在全国之前,目前全国其他省市,乃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亦尚未实现从学前到高中教育的全部免费计划。

这一对西藏地区的特殊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藏族同胞的深切关怀,对西藏地区发展的大力支持。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德”,不关乎功利?

不然。

古“德”、“得”通。

所以,“德”也是“得”。

既为的“得”,也就不是“失”。

我寻思,“德”是“得”,但并非“妄得”“贪得”。

“妄得”“贪得”于自然,自然会来报复;

“妄得”“贪得”于社会,社会会来惩罚……

古诗中用“二三其德”来指责一痞子。

何谓“二三其德”?

就是俗说的“吃着碗里的,还想着锅里的”,即“妄得”“贪得”之徒。

马克思说,任何关于无功利的“道德”说教,只不过是“虚伪欺人的江湖话”。

透辟。

“德”也含“利”。

但不以一己利侵天下利,不以眼前利侵夺长远利,这样来定义“德”,大概能摆脱“左”“右”两边的干扰吧!

(1)“二三其德”源自何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