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版高考仿真练3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2602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岳麓版高考仿真练3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历史岳麓版高考仿真练3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历史岳麓版高考仿真练3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历史岳麓版高考仿真练3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历史岳麓版高考仿真练3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岳麓版高考仿真练3 含答案.docx

《历史岳麓版高考仿真练3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岳麓版高考仿真练3 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岳麓版高考仿真练3 含答案.docx

历史岳麓版高考仿真练3含答案

高考仿真练(三)

(时间:

6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

这种新现象反映了(  )

A.官僚政治秩序稳定  B.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解析】 材料主要的意思是说从战国到秦汉官员的来源发生了变化,不是在说官僚政治秩序的稳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自耕农阶层的分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到了从战国到秦汉时期官员来源的变化,从“州部”“卒伍”到“布衣”,说明了官员的来源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人才的流动,也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的稳定,故D项错误。

【答案】 C

2.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

这一变化表明(  )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解析】 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独尊”地位已经确立,材料不是在说儒学地位的确立,而是在强调儒学在确立其主流地位之后的变化,故A项错误;董仲舒只是用儒家思想“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所编的《唐律疏议》不是法律,只是“被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儒家所提倡的仁政思想不等同于法律,故B项错误;材料只列举了两个文官对法律有影响,不能证明“文官阶层主导立法”,故C项错误;董仲舒用儒家经典里的事例补充法律,长孙无忌用儒学理论解释法律,这说明儒家思想被运用于国家法律上,儒学理念逐渐法制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3.宋出现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

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最终白银获得政府认可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

古代纸币的兴衰表明(  )

A.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解析】 民间贸易突破官府垄断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不是宋朝,故A项错误;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不是停滞,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各专制王朝不受制约的政治权力,使得专制政府滥发纸币的行为始终无法得到遏制,事实上导致古代专制政权无法有效控制市场,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晚期并没有被削弱,反而是日益强化,故D项错误。

【答案】 C

4.恩格斯曾指出:

“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

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

”据此,恩格斯认为(  )

A.战争是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唯一机会

B.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

C.中国的自闭和崩溃状态必然导致战争失利

D.战争必然使中国变革统治体系和对外开放

【解析】 材料中“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说明是中日甲午战争。

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是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仍然只是部分开放,故B项错误;材料中分析的是战争的影响,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后引发民族危机,中国开始寻求变革政治体系的运动,故D项正确。

【答案】 D

5.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

“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

”“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

”在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

A.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

B.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

C.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

D.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

【解析】 “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说明革命不能解决民生问题,故A项错误;“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说明解决民生问题要靠和谐互助,故B项正确;材料与民族平等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故D项错误。

【答案】 B

6.右图“滑稽魂”漫画,为民国初年画家周慕桥所绘。

画中人物手拿一杆旱烟枪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

“取个火吧。

”漫画的内容反映出(  )

A.民国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

B.当时的民众生活深受西方科学影响

C.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

D.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

【解析】 漫画中人物不知道电灯无法点火,说明当时不可能普遍使用电灯,故A项错误;漫画讽刺了当时民众的无知,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生活贫困落后”,故C项错误;用电灯点烟枪正说明了“认知反差”,故D项正确。

【答案】 D

7.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商业经历了两个阶段。

首先,中央和各级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其次,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开展公私合营。

这两个阶段(  )

A.工商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共同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利用

C.发展目标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

D.分别属于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

【解析】 工商业的性质,通过三大改造转变为公有,故A项正确;前者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利用,后者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改造,故B项错误;前者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国民经济,后者是完成私有制向公有制的改造,故C项错误;两个阶段都是过渡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 A

8.罗马法体现了程序法优先于实体法的特点,在程序法方面作了很多规定。

如:

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如被告托辞不去或企图逃避,原告有权拘捕之;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但除自愿外,不必用有篷盖的车辆。

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

A.更好地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防止司法部门以权谋私

D.使原告的利益不受侵犯

【解析】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是制定罗马法的根本目的而非直接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罗列的若干法律都表明,程序法优于实体法,且程序法有很多规定,表明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都是维护司法的公正,故B项正确;司法部门以权谋私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所举关于原告的规定的示例,是为了说明程序法高于实体法,并不是为了保护原告,故D项错误。

【答案】 B

9.欧洲各地区农作物每粒种子的平均收益率(1500—1820年)

阶段

英格兰

法国

德国

1500—1549

7.4

6.7

4.0

1650—1699

9.3

6.2

4.1

1750—1799

10.1

7.0

5.1

1800—1820

11.1

6.2

5.4

上表主要表明(  )

A.英国农业生产持续大幅领先欧洲大陆

B.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C.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

D.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前提

【解析】 表格只比较英国、法国、德国农业生产的数据,不能说明持续大幅领先欧洲大陆,故A项错误;表格反映英国农业生产效率高,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的开展,农业比重在下降,工业比重在上升,工业革命并没有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故C项错误;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前提,但在表格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有学者认为:

“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割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

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

B.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

C.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

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解析】 题目要求的是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君主立宪制只属于英国,故A项错误;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因此不存在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美国和法国确立的是共和政体,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故C项错误;三国的革命都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推动人类向着民主化方向发展,体现了对民主权利和人权的追求,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有学者认为:

“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存在一些相同、相似点,两个运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顺向关系。

”其中属于两者“顺向”关系的是(  )

A.两者与世俗统治者(君主或地方长官)关系

B.两者都主张宗教信仰自由

C.两者都强调人的意志、理性与自由

D.两者都强调人的伟大,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

【解析】 两者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进行的反封建斗争,在一定程度上都依靠了世俗统治者的支持,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是以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来宣扬资产阶级思想,与宗教信仰自由无关,故B项错误;理性思想是在启蒙运动时期出现,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时代不符,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斗争,故D项错误。

【答案】 A

12.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地域相邻概念,出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组织。

不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展开了连横合作。

南锥体共同市场与欧盟之间开始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之间就政治、经济问题的探讨业已制度化。

这说明(  )

A.经济区域集团化已名不副实

B.“冷战”后的世界经济获得加速发展

C.经济合作的地域障碍日渐消失

D.经济区域集团化有导向全球化的趋势

【解析】 材料讲述的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而不是其名不副实,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而没有突出其加速发展,故B项错误;经济合作突破地域相邻的概念仅仅是其区域集团化发展的一个表现,故C项错误;地域概念被打破,不同集团之间相互合作,并且已经制度化,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导向,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分两部分,必考部分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选考部分从第15~18题中任选一题作答,15分。

共52分)

[必考部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留下祖训:

“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

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

宋真宗亲自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流颁布,李流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

“就说李流认为不可。

”真宗只得收回成命。

……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

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

但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

……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涌现学者型官员。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

……到了18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即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

……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

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文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

……在英国,常任文官实行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则,这同时也是西方国家文官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原则之一。

文官选拔考试的一般形式包括笔试、口试以及实际操作考试等等。

考试分两轮,首轮考试一般多采用笔试,复试则按所招文官的职位、类别的不同,采取相对灵活的录取方式。

文官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改革的原因。

(7分)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

(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