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B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2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9140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B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2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学B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2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学B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2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学B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2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学B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2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B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2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育学B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2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B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2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B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2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2.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不平衡性

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

13.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A.温故而知新B.不陵节而施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而时习之

14.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A.重要力量B.主要力量

C.内部动力D.外部动力

15.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A.安排课程表B.分析教学任务

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D.组织教学活动

16.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A.权利B.威严

C.权威D.人格力量

17.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是()。

A.隐私权B.人身权

C.名誉权D.荣誉权

18.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高水平的智力B.实践能力

C.健康体魄D.创新精神

19.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目标B.教学目标

C.教学计划D.教学大纲

20.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成为测验的()。

A.信度B.效度

C.区分度D.难度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

共15分)

1.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的实践活动。

2.隐性教育功能:

是伴随现行教育功能所表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如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学校照管儿童的功能等。

都是隐陛教育功能的表现。

3.义务教育:

是在法律的规定下,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名教育。

4.课程标准:

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性、连贯性、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5.教学:

是一利,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

共30分)

1.简述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

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饮、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2.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有哪些?

答:

(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3)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关系;

(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3.简述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1)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

(2)让学生学会收集、选择、处理信息,进而学会创造信息;

(3)促进学校教育手段的信息化、现代化;

(4)进一步建立信息库、信息网络,等等。

4.简述班主任的角色作用。

1)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

(2)班主任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

(3)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

5.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由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广泛性、灵活性、多元性,以及其生活形式方面的丰富、感官、煽情等特点,而相对应的学校生活则偏于古板、严肃、抽象与理性,特别是当学校生活更多地强调学习活动时,这种对比尤为明显。

其结果往往使学生感受到校外的生活世界十分丰富多彩,从而不自觉或自觉地受到各种影响。

学生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扩大学生交往的空间和活动范围。

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但是社会文化生活总是鱼龙混杂。

正视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将成为学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农业社会的教育具体的特征。

农业社会是人类进入的第一个文明社会,是指通过原始社会末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原始的渔猎采集方式中分化出来的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

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生产工具已经从新旧石器转变为手工的金属工具;

第一产业——农业已经形成,并成为主导性或支柱性的产业;

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除了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之外,还有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出现了私有制;

社会日益分化为两个对立的阶级,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人与人之问的关系也由原始的无差别的平等转变为人身依附甚至是直接占有关系;

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孕育产生了古代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以及古代宗教等,产生了一些古代文明古国。

与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农业社会的教育有以下一些特征: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说明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其对教育活动的规定性。

(1)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即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级)服务”。

这种质的规定性在于明确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使其培养出与一定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人;

二是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为两方面:

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即要使教育对象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服务;

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即要使教育对象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应养成哪些方面的素质等,正是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所具有的这种质的规定性,使它自身对各种教育活动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原则性,成为社会把握教育活动及人才培养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所在。

总之,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说明教育目的作为培养人的总体要求,总是内在地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对象发展的素质,反映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应用题(共15分)

分析学生发展对课程变革的影响。

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课程变革: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表现为整体性、连续性、阶级性和个别差异性。

课程变革要体现学生品德、才智、审美、体质发展的整体性。

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课程变革又深刻的影响。

它要求课程变革的目标要考虑身心发展的全面性与完整性,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课程变革要整体性地考虑,各门课程要互相协调,注重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

学生身心发展又呈现连续性和阶段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而又渐进的过程,但又体现出一定的阶级性。

因此课程变革要兼顾其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这就要求课程变革时要考虑课程结构的灵活性,既设置必修科目,也需要设置一定的选修科目,以适合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他们的个性和谐发展。

2.学生需要与课程变革:

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内部的选择必须同学生的内部条件结合,使学生产生掌握教学内容的生动活泼的能动的思维与活动。

3.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可以说,正是有待发展的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心智功能是最能敏感地接受教育的影响。

因此也是最有效地施加影响的发展区。

所以,课程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选择课程内容,实现新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然后再着眼于这个新的发展区去选择课程内容。

 

2010年4月《教育学B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

(二)

1.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B.埃及

C.希腊D.雅典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D.现代

3.下列教育家()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

C.苏格拉底D.昆体良

4.“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5.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B.卢梭

C.康德D.洛克

6.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教育目的B.教育任务

C.教育规律D.教育原则

7.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

A.实践的属性B.社会的属性

C.自然的属性D.现实的属性

8.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A.必然要求B.必然结果

C.心理前提D.必要保证

9.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A.教师B.学生

C.班级D.课程

10.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

A.基本要求B.基本原则

C.基本手段D.基本途径

11.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

A.基础地位B.中心地位

C.主要地位D.重要地位

12.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A.熟悉教材B.分析教材

C.概括教材D.理解教材

13.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

A.教学任务B.教学内容

C.教学规律D.教学原则

1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B.夸美纽斯

C.洛克D.卢梭

15.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A.讲授提纲和讲义B.教科书和参考书

C.教科书和讲义D.讲义和参考书

16.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A.条件B.任务

C.途径D.结果

17.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

A.实践能力的培养B.思维能力的培养

C.想象能力的培养D.创新能力的培养

18.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A.50年代B.60年代

C.70年代D.80年代

19.家庭木业工艺的代代传承。

这种以技能、技术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活动属于()。

A.广义教育B.狭义教育

C.家庭教育D.学校教育

20.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作用。

A.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影响B.主导

C.决定D.在校期间是主导的,放假时是自发的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教育目的:

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性倾向等方面的要求。

3.教师:

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4.教材:

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他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

5.教学策略:

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

从目前的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

(1)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

(2)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

(3)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2.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纵观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含义的各种表述,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

(1)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4)指人的自由发展。

3.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应具备哪些优势?

教师进行研究有很多优势,这些优势主要有:

(1)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要,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2)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因此教师能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教学的成效,了解到师生互动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是能从教育教学现场中、从学生的文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所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产生学习的知识,建构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

4.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的失范行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校园暴力触目惊心;

(2)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3)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4)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5.简述当代“教学”观的变革趋势。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1.论述工业社会的教育具有的新特征。

工业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形态,是以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为主要标志。

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生产工具从手工的金属工具转变为大机器;

第二产业——采掘、制造、加工等开始形成,并构成主导性或支柱性产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工业生产的基本动力;

在资本的驱使下,各种市场不断扩大和扩张;

社会统治和管理方式从农业社会的专制模式走向现代的民主模式;

社会关系从人身依附关系逐渐转变为物的依赖基础上的人的独立个性之间的交往关系;

日益健全的法律与道德或宗教一起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

科学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力量。

资本家更关心利润,而要提高生产效率,依靠的是技术的革新,机器设备的先进,更重要的是要有熟练掌握机器的劳动者,因而迫使劳动者要进入学校学习,义务教育应运而生,教育对象急剧扩大,对教师的要求也更加规范。

与这些特征相适应,工业社会的教育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论述人本位论的基本主张。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其特点是:

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

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的思想家,从人与社会的对立上来强调人本位的主张。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是典型的代表。

如果按照社会要求去培养人,就会阻碍这种本性的健全发展。

如果按照一定社会需求来规定教育目的的话,就会使教育成为一种强迫的、外在的过程,进而抹杀它的本性。

可见这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否定社会的倾向;

非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的思想家则不是从人与社会的对立上来强调入本位的主张,他们不否认人的社会性,不否认人的发展是有其社会需要的。

可见,这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只是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及社会的完善需通过个人价值及其发展的完善才能实现。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它在历史发展中的每一变化,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变革性,或面对社会,或面对教育自身。

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直到今天,也不失一定的合理之处。

但在变革社会和教育的探讨过程中,不免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和过激的观念意识。

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因此,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夏老师今年接了一个新班,他应该如何带领同学们组建这个班的班集体?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

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

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特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和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已的才能。

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经常性工作之一。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

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至正确的方向。

2010年4月《教育学B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三)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

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

共20分)

1.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B.科学技术

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

2.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3.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D.实质教育派

4.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A.控制作用B.制约作用

C.促进作用D.指导意义

5.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A.动力B.动机

C.条件D.基础

6.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洛克B.斯宾塞

C.赫尔巴特D.杜威

7.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这三个特征是()。

A.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B.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C.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D.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8.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

A.注意力B.观察力

C.思维力D.想象力

9.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的()。

A.启发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10.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A.布置作业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D.课后练习

11.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A.班级公共财产B.班级信息

C.学生D.班级资料

12.下列对教师职业表述比较完整准确的是()。

A.教师是教书的人

B.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C.教师是教育者

D.教师制度

13.我们说,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双基”(基本知识与技能)“二力’’(能力与体力)“三品质”(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学习品质)。

这其中是以()为根本的。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D.教育制度

14.我国的教学是以()为基础的。

A.发展学生的素质B.发展学生的能力

C.提高学生的技能D.知识的授受

15.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A.幼儿期B.儿童期

C.少年期D.青年期

16.班级体形成的基础是()。

A.一定的组织结构B.纪律、规范和守则

C.明确的共同目标D.教育的责任

17.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A.实践型课程B.研究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D.知识型课程

18.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腊B.埃及

C.斯巴达D.雅典

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D.定量评价

20.班主任的工作是从()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B.教育个别学生

C.了解和研究学生D.组建班集体

1.教育影响:

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