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18 文言虚词.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66806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25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18 文言虚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18 文言虚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18 文言虚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18 文言虚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18 文言虚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18 文言虚词.docx

《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18 文言虚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18 文言虚词.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18 文言虚词.docx

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18文言虚词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

考点趋势剖析

3年考情统计

题型示例

考点分析

命题趋势

自主命题省份3年多考。

2015·安徽,5,3分;

2015·广东,6,3分;

2015·山东,10,3分;

2015·湖南,6,3分;

2015·四川,9,3分;

2015·北京,10,2分;2015·天津,10,3分;

2015·浙江,17,3分。

考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北京、天津、山东、安徽、四川卷等考查了这个考点。

题型多为客观选择题。

从自主命题省份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对虚词的考查在题型上一般比较稳定,考查涉及的内容基本在考纲规定的范围内,15个文言虚词都涉及了,次数最多的是“以”,其次是“而”“之”“为”“其”“乃”,也涉及考纲没做要求的虚词,如“见”“更”“相”等。

因此复习备考的范围仅仅局限在考纲规定的这15个虚词还是不够的,适当扩展是需要的。

根据3年来的考情,可预测2016年文言虚词仍是有些自主命题省份的必考点。

考点分层透析

【典型例题】(2013·四川,9,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

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

比长,益自策励。

及壮,知向濂洛之,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

基则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这也。

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遂。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

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

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越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

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

宋终莫能用。

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

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

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训迪后,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

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

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

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

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之大方也。

及见何基,基谓之曰:

“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

”会之,盖柏字也。

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

大德中卒。

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官,祠履祥于乡。

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然负其经济之略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徒慕君之高义也

【解析】

C.且:

连词,并且。

A.其:

代词,这些/代词,他。

B.以:

介词,凭借/介词,用,拿。

D.之:

代词,这些,指何基、王柏的品性/助词,的。

【答案】C

【答题方法】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考生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试说明及题型示例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本次考试重点考查了“其、以、且、之”四个词。

A项两个“其”均为代词,代他的;B项分别为连词表承接和介词,用;C项同为连词表递进;D项分别为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

考点规律揭秘

一.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以”

用法归纳

介词

表工具、方法等

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

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宾语前置

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原因

且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

因、由于

表时间、处所,同“于”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牧羊》

在、从

表对象,同“与”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和、跟、率领、带领

连词

表并列或递进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而、又、而且、并且

表承接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而、或省去

表目的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而、来、用来、以致

表因果

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因为

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动词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

认为、以为

任用

复音虚词

以是、是以

无以、有以

足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啦)奚足以语文事?

(哪里够得上议论文章的事)

因此、无法、有机会、够得上

【示例1】

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答案】BG

【解析】

A目的连词B把C并列连词D顺承连词E因为F凭借G把H在

★“为”

用法归纳

介词

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wèi

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向、对

表动作、行为的替代

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同上

替、给

表动作、行为的时间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当、等到

表动作、行为的目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货殖列传序》

为着、为了

表动作、行为的原因

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因为、由于

表被动关系

读wéi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

语气助词

疑问句末,表诘问

读wéi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

动词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谁为汝多智乎?

《两小儿辨日》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根据具体情况翻译:

修建、变成、作、表判断、认为、创作等

【示例2】

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不足为外人道也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E.为赋新词强说愁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答案】CD

【解析】

A因为B是C对,向D对,向E为了F呢G“为所”表被动

★“其”

用法归纳

代词

第三人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过秦论》

他(们)

他的(他们的)

第一人称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我,自己

远指代词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指示代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其中的

副词

测度

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大概、或许

反诘

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难道

婉商

吾其还也。

《殽之战》汝其勿悲。

《与妻书》

还是

期望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可要

助词

补足

音节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游褒禅山记》

不译

连词

表选择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是……还是……

【示例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答案】B

【解析】

①他的②其中的③那④那⑤其中的⑥他,他们⑦我,自己⑧他,他们)⑨大概

★“之”

用法归纳

结构助词

表修饰

多于南亩之农夫。

《阿房宫赋》

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不译

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

《陋室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不译

音节助词

形容词、副词尾

顷之,执一象笏至。

《项脊轩志》

不译

调整音节

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赋》

无义

代词

代人、代物、代事

徐公来,孰视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鸿门宴》

他(们)、它(们)

指示代词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这、那

动词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往,到……去

【示例4】

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而”

用法归纳

连词

并列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

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而且、并且

承接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就、接着,或不译

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但是、却

假设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如果、假如

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连接状语,可不译

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你的、你

你的

复音虚词

而已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限止语气,罢了

【示例5】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答案】C

【解析】

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

★“于”

用法归纳

介词

表时间、处所、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