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0559自学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6678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0559自学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文学0559自学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文学0559自学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文学0559自学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文学0559自学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0559自学考试大纲.docx

《中国古代文学0559自学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0559自学考试大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0559自学考试大纲.docx

中国古代文学0559自学考试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代号:

00559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是网络传播专业(独立本科段)开设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

1.知识整合,将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与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整合起来,使应考者能够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时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2.内容优化,精选中国古代各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和经典作品,在作品选录上避免与中小学语文教材篇目重复,为应考者提供中国古代文学的不同视角,力求代表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知识性与赏析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以史代文,以中国古代史为背景,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为线索,串联中国古代文学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体现中国古代文学“文史结合”的特点,有利于应考者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悠久传统。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应考者通过学习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和有关知识,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和特色,扩宽视野,提高应考者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增强在网络传播实践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表达、审美创造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标是:

在中小学语文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相关知识和经典作家的重要作品,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悠久传统和主要特点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本专业必备的人文素质和书面写作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其任务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框架内阅读、识记、理解、分析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形成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基本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对文体、文学方法、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事件、文学流派的综合认识和评价能力。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

识记主要知识点,能对知识点进行正确判断和定位;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能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表达特点和艺术特色,能运用历史、文学、语言、修辞等相关知识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文学事件、文学现象、文学流派进行分析和评述;能熟记教材所选作品中的名篇名句。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在网络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中,本课程与部分课程具有相关性。

本课程是大学语文课的扩展、深化、提高,比大学语文课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地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并且更注重在“文史结合”方面整合知识,组织教学和考核。

与大学语文课相比,本课程更加强调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作家、作品、文学事件、文学现象、文学流派进行深度分析和创新性解读。

本课程是中国现代文学课的前端课程,学习本课有助于认识和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渊源,认识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变迁,从而更深刻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作品、文学事件、文学现象、文学流派。

本课程与平面广告设计、新闻摄影、动画编辑与设计有间接联系,本课程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化、文学、艺术、美学知识,对平面广告、摄影、动画设计所涉及的创意策划、审美传达、文案写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指导和应用价值。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的知识基础: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理论、美学、古代汉语、修辞学、写作学的一般知识。

本课程的重点:

先秦散文;汉赋、两汉史传文;魏晋南北朝诗文、文论;唐代诗文;宋代诗文;元代戏曲;明清小说。

本课程的难点:

中国古代文体;修辞;诗词格律;古代汉语语法与词汇;文言文阅读。

本课程的疑点:

中国古代文学思潮与流派;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变迁与时代发展变迁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文精神。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先秦国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

文学起源和先秦文学的发展概况。

2.掌握:

(1)上古神话与上古歌谣的特点;

(2)诗经的基本知识;屈原的生平与创作;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周易、论语、道德经、庄子的基本知识。

3.熟练掌握:

《将仲子》、《采薇》、《丰年》、《易经二章》、《郑伯克段于鄢》、《齐宣王见颜斶》、《道德经六章》、《论语五则》、《孟子二则》、《大同与小康》、《马蹄》的主要内容和创作特色。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考核知识点

1.文学的起源

2.上古神话和上古歌谣

3.诗经

4.散文的萌芽

5.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

6.楚辞

7.屈原

(二)考核目标

重点

识记:

文学的起源;《诗经》、屈原的生平与创作、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基本知识;《将仲子》、《采薇》、《郑伯克段于鄢》、《齐宣王见颜斶》、《道德经六章》、《论语五则》中的名句。

理解:

《诗经》与楚辞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的异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的主要思想和文学成就。

应用:

分析《齐宣王见颜斶》一文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分析《将仲子》、《采薇》、《郑伯克段于鄢》、《齐宣王见颜斶》、《大同与小康》、《马蹄》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次重点

识记:

楚辞的基本知识;《孟子二则》、《大同与小康》、《马蹄》中的名句。

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兴起的背景和原因

应用:

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分析先秦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般

识记:

《易经二章》中的名句;

理解:

文学起源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

应用:

从文学与历史结合的角度阐述先秦文学的特点;

第二章两汉国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

两汉文学的发展概况。

2.掌握:

(1)两汉政论文的特点;

(2)汉代文人诗的兴起;(3)汉赋的基本知识;(4)《汉书》的基本知识;(5)《史记》的基本知识;(6)汉代乐府民歌的基本知识。

3.熟练掌握:

《论贵粟疏》、《史记二篇》、《乐府民歌三首》、《涉江采芙蓉》的主要内容和创作特色。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考核知识点

1.两汉政论文

2.汉书

3.史记与司马迁

4.汉代乐府民歌

5.古诗十九首

6.汉赋

(二)考核目标

重点

识记:

西汉政论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史记》的基本知识;汉赋的基本知识;汉代乐府民歌的基本知识;《战城南》、《孤儿行》、《悲歌》、《涉江采芙蓉》中的名句。

理解:

汉代乐府民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汉赋的夸饰排比之美

应用:

结合《管晏列传》、《循吏列传》和中学阶段学过的《史记》篇目阐述《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分析《管晏列传》在人物对话、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上的特色;汉代乐府民歌与汉代文人诗的异同;

次重点

识记:

《汉书》的基本知识;汉代文人诗的基本知识;

理解:

汉代乐府民歌与汉代文人诗的异同;

应用:

分析《战城南》、《孤儿行》、《悲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结合具体作品对《诗经》和汉代乐府民歌进行比较分析;

一般

识记:

西汉政论文的特点

理解:

西汉政论文的修辞风格;

应用:

《汉书》与《史记》的异同;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国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概况。

2.掌握:

(1)南北朝诗歌的文体变化与发展;

(2)“三曹七子”与“建安风骨”;(3)正始诗歌与太康文人;(4)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基本知识;(5)骈文的兴起与盛行;(6)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7)南北朝文人诗与民歌;(8)魏晋南北朝文论的基本知识。

3.熟练掌握:

《蒿里行》、《七哀诗》、《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世说新语二篇》、《子夜四时歌》、《折杨柳歌》《哀江南赋序》、《文心雕龙·风骨》的主要内容和创作特色。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考核知识点

1.“初唐四杰”

2.陈子昂与诗歌革新

3.孟浩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4.高适、岑参的边塞诗歌

5.李白的生平与创作

6.杜甫的生平与戗作

7.白居易和“新乐府”

8.韩孟诗派

9.李贺、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

10.李商隐、杜牧的诗歌

11.“花间词派”

12.李煜与南唐词人

13.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和“古文运动”

14.唐代传奇

15.近体诗的格律

(二)考核目标

重点

识记:

“三曹七子”;“建安风骨”;“竹林七贤”;陶渊明田园诗;“二谢”山水诗;《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的基本知识;《蒿里行》、《七哀诗》、《文心雕龙·风骨》中的名句。

理解: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结合《子夜四时歌》、《折杨柳歌》比较南朝乐府与北朝民歌的异同;

应用:

结合学过的陶渊明作品阐述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特色;

次重点

识记:

鲍照诗歌;庾信诗歌;“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子夜四时歌》、《折杨柳歌》中的名句。

理解:

魏晋南北朝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成就;

应用:

分析《战城南》、《孤儿行》、《悲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结合具体作品对《诗经》和汉代乐府民歌进行比较分析;

一般

1.识记:

《哀江南赋序》中的名句。

2.理解:

阐述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特殊地位和重要影响;

3.应用:

结合对《文心雕龙·风骨》的观点讨论文学创作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第四章隋唐五代国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

隋唐五代文学的发展概况。

2.掌握:

(1)“初唐四杰”;

(2)初唐的诗歌革新;(3)孟浩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4)高适、岑参的边塞诗;(5)李白;(6)杜甫;(7)白居易和“新乐府”;(8)韩孟诗派(9)李贺、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10)李商隐、杜牧的诗歌;(11)“花间词派”;(12)南唐词人;(13)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和“古文运动”;(14)唐代传奇。

3.熟练掌握:

《春江花月夜》、《与诸子登岘山》、《王维诗二首》、《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李白诗三首》、《杜甫诗三首》、《长恨歌》、《韩愈诗文二篇》、《柳宗元诗文二篇》、《秋词》、《梦天》、《赠别》、《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更漏子“玉炉香”》、《清平乐“别来春半”》的主要内容和创作特色。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考核知识点

1.“初唐四杰”

2.陈子昂与诗歌革新

3.孟浩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4.高适、岑参的边塞

5.李白的生平与创作

6.杜甫的生平与创作

7.白居易和“新乐府”

8.韩孟诗派

9.李贺、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

10.李商隐、杜牧的诗歌

11.“花间词派”

12.李煜与南唐词人

13.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和“古文运动”

14.唐代传奇

15.近体诗的格律

(二)考核目标

重点

识记:

孟浩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的边塞诗;李白生平与创作;杜甫生平与创作;“初唐四杰”;“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花间词派”;“古文运动”;《春江花月夜》、《与诸子登岘山》、《王维诗二首》、《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李白诗三首》、《杜甫诗三首》、《长恨歌》中的名句。

理解:

陈子昂与诗歌革新;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和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杜甫诗的现实主义风格;“古文运动”的基本内容;

应用:

分析《春江花月夜》写景状物的艺术特色;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通过比较分析阐述李白与李贺诗歌浪漫主义的异同;结合学过的杜甫诗歌阐述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和人道主义精神;结合文学史从诗歌、散文、小说三方面阐述唐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影响。

次重点

识记:

李贺、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李商隐、杜牧的诗歌;温庭筠与;李煜与南唐词人;《韩愈诗文二篇》、《柳宗元诗文二篇》、《秋词》、《梦天》、《赠别》、《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更漏子“玉炉香”》、《清平乐“别来春半”》中的名句。

理解:

“新乐府运动”的主张;李贺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李商隐、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李煜词的思想艺术特点;汉代乐府民歌与汉代文人诗的异同;阐述“新乐府运动”与诗经、汉乐府、南北朝民歌的联系与区别;

应用:

分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的艺术特点;将《送薛存义序》翻译成现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