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65371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docx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docx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

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

一霍姆林斯基生平

霍姆林斯基(1918年11月28日-1970年9月2日),生于乌克兰列明楚格市帕夫雷什镇附近奥麦尔尼克存的一个农民家庭。

氏的父亲是一个农民,但是他一直关心、重视自己子女的教育和学习。

1926年霍姆林斯基到离家不远的农村七年制学校上学。

1933年进入列明楚格师学校学习,时间为两年。

1935年,17岁的霍姆林斯基又回到家乡的母校当小学教师。

在小学,霍姆林斯基一面努力工作,不断注意总结工作经验,一面作为波尔塔瓦师学院语言文学系的函授生接受高等师教育。

1939年他取得了中学教师书。

在卫国战争开始后应征入伍,在战场受伤痊愈后,在1947年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一直在这一岗位上勤奋耕耘直至1970年9月2日逝世。

除了卫国战争初期参军和养伤的短暂岁月,他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

他勤于思考,不断探索,撰写了大量教育著作,总结历史和现实的教育经验,揭示教育与教学的客观规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他在两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极推动了联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他的著作生动的反映了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况,是对学校工作的高度艺术概括、提高和再现,因此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他本人也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

他在教育实践中撰写了多部著作。

如:

1956年《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1959年《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维埃爱国主义》,1961年《学生的精神世界》、《青年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1963年《青年一代的道德理想》,1965年《维埃学校中个性的培养》、《和青年校长的谈话》,1969年《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70年《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等。

二综述

在王天一老师著的《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人民教育,1992年7月)一书中,他是从霍姆林斯基的基本教育信念、体育、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智育、劳动、劳动教育、审美教育、教师问题、学校管理与领导等几个方面来介绍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的。

在此书中王天一老师从基本道德素养、道德教育的主要容、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是三方面来介绍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理论的。

在这本书中王老师写到:

“霍姆林斯基深信,道德教育是多方面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关系到一个人终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

一个人将来走什么样的路,向什么方向发展,对社会对人类能做出多大的贡献,这首先关系到他在青少年时代受到什么样的道德教育。

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培养和形成未来公民必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道德品质。

公民基本道德素养如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尽可能的考虑别人的利益,愿为社会多做贡献,富于同情心以及跟不良现象进行不妥协的斗争精神等,这是做一个公民应具有的最起码的道德修养。

所以,霍姆林斯基把这种基本道德素养又称为公民道德基础。

公民道德品质是建立在公民道德基础之上的,是在基本道德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

公民道德品质是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一般说来,首先是从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开始,接着是高尚道德情感的培养,进而确立坚定正确的道德信念,最终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

在霍姆林斯基看来,坚定的道德信念和崇高的道德理想,是公民道德的最重要的、最高的要求。

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坚定道德信念,具体是指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信念。

而他所说的崇高的道德理想,最后归结到实现共产主义的远想。

因此,他确认这种信念和理想才是公民最高的道德品质。

可见,霍姆林斯基是把道德教育和实现最高政治信念和最重大的社会理想完全联系起来了。

正始从这一意义上,他把道德教育看成全面发展教育的灵魂和核心。

在阅读文献《浅探霍姆林斯基之德育思想》、《基于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学校道德教育审视》、《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及其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义》、《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的启示》、《和谐教育——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核心思想解读》及《马卡连柯与霍姆林斯基》等文献中对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介绍和王天一老师对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大致一样,但是可能是文献的缘故这些文献对霍姆林斯基的与思想的介绍没有王天一老师介绍的全面。

所以,在以下对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介绍主要是按王天一老师著的《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进行介绍的。

三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

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道德,认为它在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

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都不能脱离或忽视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一句话,在霍姆林斯基看来,道德教育是其全部教育理论的灵魂。

(一)基本道德素养

基本道德素养也就是公民道德基础。

霍姆林斯基把造就个性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作为社会主义联教育的总目标、总任务。

道德教育的目的便是要在未来公民,身上培养公民精神。

青少年时期是奠定公民基础的关键时期。

他把公民道德基础称作全人类的道德准则,在整个接受学校教育的青少年时期,未来公民从掌握初步的基本道德素养到认识、理解、形成共产主义的道德观点、信念、情感、品质、行为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最高的理想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霍姆林斯基让学生必须理解、掌握并见诸于实际行动中的基本道德素养,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应该懂得:

自己的每一行为和每一愿望都要考虑到对周围人的影响,绝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霍姆林斯基举了一个事例来说明这一公民道德教育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他说,当看到学校林荫道旁盛开着的玫瑰花时,就想去摘一枝,可是当你想到如果每个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愿望,那么开着鲜花的花坛不就会变成一片光秃秃的枝干了吗?

这不等于破坏了别人欣赏玫瑰花的美景吗(剥夺了别人赏花的权利)?

由此,你便打消了摘花的欲望,从而照顾到别人的利益,保持了环境的美。

这就是他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摆正了自己的欲望和别人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在走向良好公民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

2必须明白:

自己一直在享受着社会和长辈的一切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而且每时每刻都在这种创造的哺育之下成长。

作为未来的公民和社会成员,受良心驱使不应只是现成欢乐和幸福的享受着,而应当理解以德报德的深刻意义。

霍姆林斯基肯定的说:

“这一道德准则是公民道德异物感的最重要源泉”,即当青少年们在还没有真正理解和完全承担起一个公民所应尽的义务之前,在他们的头脑中或实际行动中已萌发了浓厚的义务感。

3需要清楚:

劳动创造一切,生活的幸福和快乐都是劳动创造的,只能用劳动来创造。

霍姆林斯基强调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儿童的劳动习惯,使之感到自己也是一个劳动者,认识到如果懒惰、散漫,无所事事或不认真踏实的学习都是可悲的。

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是道德之源,他不仅培养学生尊重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而且还可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个人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世界,从而获得了最高的乐趣——进行创造的乐趣,劳动的道德意义就在于此。

4应当记住:

要作一个正直的公民。

做一个善良的、富于同情心的人。

霍姆林斯基正确的断言,没有细腻的感情,缺乏同情心的人,就不可能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理想。

而缺乏同情心就会对人漠不关心,并从漠不关心发展到自私自利,从自私自利发展到冷酷无情。

这一见解至为深刻,这也是他从实际工作经验中概括出来的。

5不能忽视:

与种种不良行为和现象势不两立,并与之进行不妥协的斗争。

霍姆林斯基反复告诫:

“不能允许儿童对浪费、懒惰、懈怠、惨无人道现象,采取沉默观望的态度。

”“如果孩子们看到浪费现象和随便对待公共财产的行为,看到了懒懒散散、无所事事、阿谀奉承这样一些恶劣行为却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那是不能容忍的。

”这对于少年儿童进行初步的公民道德基础教育是很有教益的。

从上看到,霍姆林斯基是把尽量多考虑别人的利益,愿为社会多做贡献,热爱劳动,努力学习,富于同情心和与不良现象进行不妥协斗争的精神等概括为基本道德素养(又称公民的道德基础),公民道德的最高要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品质。

在霍姆林斯基看来,初步的道德素养(人类道德准则)和(热爱祖国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都是公民精神必备的容,也是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只是随着学生思想发展的阶段不同确定各时期具体任务,并提出适合于其受教育的程度和年龄特点的要求罢了。

(二)道德教育的主要容

道德教育容问题是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的中心问题。

霍姆林斯基关于道德教育容问题的论述主要课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培养和形成学生的道德习惯、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这些容都与公民基本道德素养和最高道德准则密切相关,而习惯、情感、信念和理想四者之间又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道德教育容中霍姆林斯基把确立坚定正确的道德信念作为道德教育的主旨。

只有确立起坚定的道德信念,才能为实现其崇高的道德理想而坚持不懈、顽强奋战。

但是,在霍姆林斯基看来,行成信念首先要从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开始,进而激发起高尚的道德情感,情感再转化成为信念,由信念上升为理想。

1、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习惯建立在基本道德素养之上,是基本道德素养在思想上的深化和在行动上的具体化,是基本道德素养的充实、发展、完善、和提高。

他强调,少年儿童通过道德教育首先必须形成必要的道德习惯。

霍姆林斯基说:

“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形成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你永远无法弥补的。

”这就有力的说明了在少年儿童时期朋友道德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和形成青少年的良好道德习惯,要从三方面同时着手进行。

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道德教育乃至通过整个教育注意提高学生社会政治觉悟,提高思想觉悟,提高其自觉性。

二是提供一切条件,让青少年尽可能多的学习和接触公民基本道德素养,千方百计使学生深入理解和领会公民社会道德准则,注意提高学生对道德真理和道德概念的认识,提高其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三是给予观察各种社会现象和人们相互关系的机会,使学生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表示关切并从认识上初步形成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在情感上表现出明确的爱与憎,进而提高自我肯定、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能力,形成公民的自尊感和责任感。

在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问题上霍姆林斯基明确提出三条规律,同时要求必须将自觉性、自尊感和责任感作为主导思想并贯穿于每天规律之中。

三条规律即:

第一,通过正确教育,是学生在少年时期就牢固形成主动帮助别人、乐于帮助别人的习惯。

第二,这条规律比第一条进了一步,他不再是求的别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怎样的评价,二是要对自己在对待劳动、对待父母兄弟、对待同学等方面的态度和行为作出评价。

第三,要求学生作出的行为和道德准则一致起来。

从这三条规律可以看出霍姆林斯基在关于培养和形成道德习惯上也是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

霍姆林斯基要求培养的道德情感,实际上就是他心目中的高尚道德情操,即个人道德修养。

道德情感是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道德情感与道德习惯的培养和形成有直接关联,它又是道德信念、道德理想以致个人世界观发展的基础。

霍姆林斯基对道德情感概念的论述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个人对各种事物现象所持的态度(包括对知识、岁真理的态度)。

“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

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

”道德情感就是个人对各种事物、现象的态度,它包括敏感性、同情心和义务感等。

霍姆林斯基认为,义务感是德育容的核心。

他认为,感情的培养不是局部的狭隘的任务,而是一个人道德面貌形成过程的本质。

学生对教师在阐发道德价值的实质时所讲容的敏感程度、思想反应和个人态度,取决于他们的善良情感的发展程度。

“我们深信,情感的敏锐性和情操的素养犹如一种动力,推动学生去思考道德教导和规劝的实质。

”霍姆林斯基把公民对祖国对社会的忠贞不渝的现身精神和义务感、责任感当成个人思想修养、个人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等精神生活的顶峰。

并且霍姆林斯基还要求公民把对祖国的义务和对社会的责任放在首位,并准备祖国的利益奉献一切。

他把这种精神视为道德情感教育的最高目的和最大成效。

这也是他的整个道德教育是最高目的和最大成效。

3、确立坚定的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