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的语法特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4833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的语法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对外汉语的语法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对外汉语的语法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对外汉语的语法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对外汉语的语法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的语法特征.docx

《对外汉语的语法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的语法特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外汉语的语法特征.docx

对外汉语的语法特征

对外汉语的语法特征

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三音节词是一个特殊的集合体,从数量上看,汉语里三音节词有增长的趋势.它既具有与占汉语词汇绝大多数的双音节词所共有的某些属性、特征,同时又表现出区别于双音节词以及其他词汇成分的特殊之处.从三音节词的语法功能入手,对其词类分布进行比较系统地、全方位地考察,可使我们对三音节词的词类划分及每个词类的功能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提到“体”(aspect),一般认为它是一种语法范畴。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说:

体是“动词的一个

语法范畴,用添加前缀、后缀或变化中间元音的方法来表示。

‘体’表示的时间概念不多,而是表示所叙述

的动作的类型和动作是否持续。

”(第30页)《语言学和语音学基础词典》说:

体是“对动词作语法描述

的一个范畴(与时和语气一起),主要指语法标志动词表示持续或表示活动类型的方式。

”(第41页)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形容词也有体的分别,所以《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说:

“体的范畴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过程”。

(第471页)

   现代汉语中是不是有在体的语法范畴?

有不少语法学家对此作了肯定的答复。

王力把体称为“情貌”,

他在《中国现代语法》中认为:

“大致说来,人们对于事情和时间的关系:

第一,着重在事情是何时发生的,不甚问其所经过时间的远近,或长短;第二,着重在事情所经过时间的长短,及是否开始或完成,不甚追究其在何时发生。

前者可以罗马语系(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为代表,后者可以中国语为代表。

(第151页)高名凯在《汉语语法论》中说:

“汉语语法构造,则没有时间,而有‘体’。

”(第189

页)由张斌、胡裕树给《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撰写的条目中认为:

现代汉语同古代汉语的差异,在

词类上的表现之一是“动词时态范畴的出现。

”(第178页)龚千炎在《谈现代汉语的时制表示和时态表

达系统》中说:

“现代汉语只有‘体’的语法范畴而无‘时’的语法范畴。

”[①]相比之下,否定的意见

不多,但确实存在。

徐烈炯在给《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撰写的条目中说:

“汉语没有时的形态范畴

有些语法学家认为它有体的形态范畴,例如‘着’表示进行体,‘了’表示完成体等。

但是这样的分类是

不够精密的,例如‘台上坐着主席团’的‘着’字表示的是一种静止的状况,而‘屋顶上盖着一层厚厚的雪

’的‘着’字表示的是动作遗留下来的状态。

至于‘了’,它确有完成体的功能(做了一件好事),但有时

‘了’和‘着’却很难区分。

例如‘开着窗户睡觉’:

‘开了窗户睡觉’,‘着’和‘了’在这样的上下文

里几乎是同一意义。

因此,汉语语法学家没有采用体的范畴,而把这一些词作为动词词尾或语气词来处理。

”[②]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有影响的语法教材和论著在涉及到这个问题时的下述做法:

不明确断言体的语法范畴的存在,但又介绍体助词。

比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版)中,是在说明动态助词“着、了、过”的时候才介绍由它们表达的几种体。

朱德熙《语法讲义》中认为“了、着、过”是动词

后缀,分别表示动作的完成,动作或变化的持续,曾经发生某事或曾经经历某事,他也不提及体、时态或动态。

大家知道,除去少数人之外,国内语法学家如果承认现代汉语中存在词的语法范畴,那么体便是唯一的范畴。

对于这样一种语法范畴,上述教材、论著的作者为什么要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呢?

我们揣测,这可能是为了控制教材的难度,也可能是服从整体的基本框架,但是不是他们也觉得直截承认体是语法范畴不太合适呢?

看来未尝没有这个可能。

   承认现代汉语中存在某些虚词,它们表示体的意义,这几乎是不可抗拒的。

如若不然,对“了、着、过

”这些助词又作何种解释呢?

然而,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承认现代汉语中存在体的语法范畴,则如上文所述,就有分歧了。

从表面看来,这种分歧并非原则性的。

因为不管怎样,毕竟大家都承认现代汉语中有表示体意义的手段,承认体意义是有几种类别,这就够了。

至于它们是否上升为语法范畴,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若能透过表面现象作一深入的思考,就会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可以轻视的问题。

体能否成为一种语法范畴,这个问题本身或许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对它的探讨涉及了对现代汉语语法学分类框架赖以构建起来的几条重要规则的反思,循此探求下去,我们得到的收益可能是极为重要的。

退一步说,如果我们仅仅把注意力限制在体本身的范围内,那么这种探讨也不是无足轻重的。

初步的考察表明,即使我们目前尚不能对现代汉语中的体能否概括为语法范畴作出明确的答复(因为它涉及的是一个全局性的思考),我们也能透过对此而作的辨析和思考,对现代汉语中的体概念有一个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

  在《理论语言学引论》中,莱昂斯区分了三种语法范畴:

首要(primary)语法范畴指词类,次要(secondary)语法范畴指时、式、格等,而主语、谓语、宾语等属于功能范畴(functionalcategories)。

按照这样分类,体若作为语法范畴属于次要范畴。

次要语法范畴又可称为狭义的语法范畴。

如高名凯所说:

“以狭义的意思来说,语法范畴则指一般语法学家在词类下所讨论的名、动、形容等词所有的形态变化所表示的那些语法意义的概括。

”[③]这种观点,和前文所引《语言与语言学词典》、《语言学和语音学基础词典》的说法都相吻合。

显然,它们的共同性源于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遵守,众所周知,这种理论得以建立的材料基础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主要是印欧语。

   正是在这方面,现代汉语吴现出另外一种面貌。

正如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的:

“汉语

语法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我国某些兄弟民族语言和西方语言里边用形态成分来表示的概念,汉语里边或者不作表示,或者用半独立的词来表示。

”(第1页)这些半独立的词(即虚词)在语法上往往有这样的特点:

经常附着在实词之上,全也经常附着在自由短语之上。

   利用半独立的词来表示体意义,是现代汉语表示体的主要语法手段。

这一点,在各家的研究中都有反映。

王力在现代汉语中分出七种情貌,除了普通貌是零形式之外,其他六种都用情貌成分表示。

这些成分按今天的一般说法,包括助词“着、了”,趋向动词“起来、下去”,语气词“来着”和动词重叠。

高名凯认为

现代汉语中有三种体,“这些词,除了叠动和加强是重复或连用词外,其他的则由补助词表现之。

进行体和起动体的虚词加在具有动词功能的词之前,这些虚词多半还带有规定者的意味。

完成体和结果体的虚词则是加在具有动词功能的词的后面的,这些虚词都是实词变来的,其本身本来可以具有动词的作用。

”[④]高名凯所说的虚词,今天分别称为副词如“正在、刚、才、恰”,助词如“了、过”,动词如“到、中”。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提到了五种体,其中三种用助词“着、了、过”表示,短时体(或尝试体)用

动词重叠表示,可能体例如“说得清”“听不懂”。

“说得清”“听不懂”之类,按吕叔湘的看法,是由在

复合动词中插入“得、不”构成的。

龚千炎在文章中分出了八种体,分别由时态副词如“曾经”,准时态副

词如“就要”,时态助词如“了”,准时态助词如“起来”和语气词如“来着”表达。

   以上各种表示体的手段,除去动词重复、连用、零形式以及动词“到、中”等之外,都是或多或少地具

有附着性的词,其中体助词或语气词是公认的半独立词(朱德熙认为“了、着、过”是词缀),至于时态副

词之类,有人不同意它们是半独立的词,但它们具有附着性是不能否认的。

   概括地说,现代汉语中用半独立的词表示体的意义时,它们的附着对象可以是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谓词性短语,又可以是一个句子。

例如:

   ①屋里的灯还亮着。

(“着”附着在形容词后)

   ②师傅们曾经不止一次地批评帮助过他。

(“过”附着在谓词性短语后)

   ③程斌终于找到一个没人坐的座位了。

(“了”附着在句末)

   ④洗干净了一盆脏衣服。

(“了”附着在谓词性短语后)

   ⑤今天星期一了(“了”附着在名词性谓语句末)

   这种现象表明,即使我们承认半独立的词表示体的意义是外部形态,也无法把有关体的形态变化看作是汉语动词、形容词所独有的特性。

这意味着如果在现代汉语中存在体的语法范畴,它并不仅仅属于动词、形容词。

由上文可见,一部分语法语学家在给现代汉语建立体的语法范畴的时候,已经表现出了一种把该范畴扩大到谓词短语乃至句子之上的倾向,只是由于他们尚未对此作出理论化、系统化的概括,这一点目前表现得并不明朗。

这一做法一旦变得明朗,则势必导致对体一类次要语法范畴的定义作出重大的修正。

果正这样的话,其影响无疑是重大而广泛的。

           三

   徐烈炯认为现代汉语中不存在体的语法范畴,其理由不外乎相应的概括缺乏一贯性。

应该承认,徐烈炯所指出的现象的确存在,它们的存在也不是偶然的。

比如“菜热着、上着石膏、晾着衣服”都可以或者表示

运动、动作正在持续,或者表现运动、动作造成的结果正在持续。

又如“他当了三年主任”和“他当过三年

主任”意思不同,但是“北京他去了三次”和“北京他去过三次”意思差不多。

“画了一幅画”和“画着一

幅画”意思不同,但是“穿了这件衣服真好看”和“穿着这件衣服真好看”意思差不多。

另外,还有一种现

象徐烈炯没有提到,即有时候用不用体助词意思也差不多。

《现代汉语八百词》曾指出:

表示复数的“们”

,表示完成的“了”等半独立的词,“它们的主要特点是缺少普遍性:

有的场合一定要用,有的场合可用可

不用,有的场合甚至不能用。

……‘你看见〔了〕没有?

’和‘我已经知道〔了〕,你甭说了,里边的加括

号的‘了’都可以用可以不用的。

”(第1页)在新闻报道尤其是新闻标题中可用而不用体助词主要是“了

”这种现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例子几乎可说俯拾皆是:

   ⑥浦东开发又有一个新题目(新闻标题)

   ⑦由市委、市府召开的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今天上午拉开帷幕。

(新闻正文)

   有时候标题不用“了”,正文则用“了”,如:

   ⑧英重新关闭与爱尔兰通道(新闻标题)

   ⑨英国警方5日重新关闭了爱尔兰与北爱尔兰之间的三条通道。

(新闻正文)

   根据普通语言学理论,语法范畴的建立是有条件的,“构成语法范畴的基础是对立关系,因此,范畴必

须包括两个(或者更多)相互处于对立关系的同类语法意义。

”[⑤]比如完成体和未完成体的对立。

兹维金采夫认为:

“语法意义用语言中具有体系性的某种标志来表达,这就使语法意义变成了语法范畴。

”[⑥

]对此我们的理解是指语法形式必须系统地表示语法意义,如果不系统,就不能概括出语法范畴。

用这样的标准衡量,现代汉语中的体的语法意义似乎无法上升概括为语法范畴,因为甚至像“了、着、过”这类体助

词在表示体意义时也缺乏一贯性,又何谈系统性呢?

不过,我们也应该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

一贯性是否意味着无例外。

如果承认一贯性并不排除例外现象,那么结论就可能不同了。

   弗·帕尔默在《语法》中说:

“英语的过去时不只是指过去的时间。

它还有另外两个功能。

”(第21

3页)即除指示过去时间,如Hecameyesterday.(他昨天去的。

)之外,还能一、用于间接引语,以便符合“时的呼应”这条规则,如HesaidhewenttoLondoneveryday.(他说他每天去伦敦。

)二、表示“不

肯定”,不太可能或不可能,如Couldyoupassmethesalt?

(您能否把盐递给我?

)IwishIknew.(我希望我知道(某件事))IfJohncame,Ishouldleave.(如果约翰真会来(这是不可能的),我就走。

)尽管存在上述两种用法,但是它们并没有阻碍语法学家从英语动词的形态变化中概括出“时”的语法范畴

,其原因在于英语动词的这类变化在本质上和现在时、过去时的表达存在系统的相关性,其他与此不一致的现象是非本质的,并且是有条件的,可以得到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