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文言文综合训练散文类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文言文综合训练散文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文言文综合训练散文类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即使
D.自以幸为天子近臣以:
认为
2.下列属于祝贺王参元家失火的主要意图的一项是()
A.阐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的道理。
B.肯定王参元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的才华。
C.改变王参元进而不能出士之上的现状。
D.表达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的愧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骇疑喜三个字,表现了的心理变化,后文叙议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三个字展开的。
B.认为王参元很有才华,但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这是王参元遭到世人猜疑的主要原因。
C.在贞元十五年就读到王参元的文章,在读后的六七年中一直没有对王参元的文章作出应有的评价。
D.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的想法,同时也针砭了当时诋毁人才的恶劣的社会风气。
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4分)
译文:
(2)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2分)
(3)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道学传序
陈献章
自炎汉迄今,文字记录著述之繁,积数百千年于天下,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
许文正语人曰:
也须焚书一遭。
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
广东左方伯陈公取元所修《宋史?
列传》中《道学》一编镂板,与同志者共之。
《宋史》之行于天下有全书矣,公复于此留意焉。
噫,我知之矣。
孔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
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
夫子之学,非后世人所谓学。
后之学者,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
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然莫知也。
夫何故?
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宜君子之忧之也。
是故秦火可罪也,君子不讳,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
夫子没,微言绝。
更千五百年,濂、洛诸儒继起,得不传之学于遗经,更相讲习而传之。
载于此编者,备矣。
虽与天壤共弊可也。
抑吾闻之:
《六经》,夫子之书也;
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六经》一糟粕耳,犹未免于玩物丧志。
今是编也,采诸儒行事之迹与其论著之言,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察于动静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者,而勿以见闻乱之,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一开卷尽得之矣。
非得之书也,得自我者也。
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
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也。
承公命为序,故及之。
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
先公勿斋先生宰新城,遗爱在民。
公称其家学云。
(《宋史》卷427)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已:
停止。
B.宜君子之忧之也宜:
应该。
C.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鲜:
很少。
D.夫子没,微言绝绝:
拒绝。
6.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认为是错误读书方法的一组是
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察于动静有无之机去耳目支离之用
乃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A.B.C.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焚书虽然是秦王残暴的行为,但也有可取之处,它对于当今学风的背理和有害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B.批判当今读书之人只是致力于记诵典籍中词句的学习方法,指出这样学习只会造成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的严重后果。
C.读经书的目的是求人之道,以明吾之本心,至于经学文字,它们不过如糟粕一样,本身并没有特别的价值。
D.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要求研究学习的人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探求自己的内心,在探求中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
答:
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
(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
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岂其虑之未周欤?
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
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
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
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
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
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
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
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岂其虑之未周欤?
虑:
考虑、思虑
B.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惩:
惩罚,引申为灭亡
C.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求:
请求
D.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几:
通机,机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其可怪也欤
B.而王莽卒移汉祚
固而近于费
C.光武之惩哀、平
寡人之于国也
D.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B.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C.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D.笼络当世之务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通篇一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
南康直节堂记
[宋]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
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
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
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
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
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
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
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诗》曰:
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
客醉而歌曰:
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
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
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
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
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1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揭:
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说:
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委曲:
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特立:
与众不同
15.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府史之所蹲伏B.惟杉能遂其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其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D.君以客饮于堂上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6.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或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对杉树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
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
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2)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3)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题。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
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
得志,泽加于民;
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所以又高农夫一等。
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
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
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
夫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
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
而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
一开口,人便笑曰:
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
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
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运有无,皆有便民之处。
而士独于民大不便。
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
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
要体貌他,要怜悯他;
有所借贷,要周全他;
不能偿还,要宽让他。
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
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
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
其务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鉴矣。
吾邑妇人,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
近日颇有听鼓儿词,以斗叶为戏者,风俗荡轶,亟宜戒之。
(清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有删减)
1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头锐面,更不可当小头:
削尖脑袋钻营
B、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抗怀:
抗击或者怀念
C、要体貌他,要怜悯他体貌:
以礼相待,尊重
D、皆作会别可怜之语会别:
相会和别离
1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对读书人持批评态度的一组是(3分)
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
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
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
A、B、C、D、
20.下列是对本文及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燮,清朝人,这是他写给弟弟郑墨的一封家书,他用生活化的语言谆谆教导家人,表现了一种亲民近农的思想。
B、对于种田之人,郑板桥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正表述了他的这一份情感。
C、文中也表现了对读书人的看法,他反对读书人一心追求利禄的思想,也表达了好人为坏人所累的担心。
D、郑板桥也自责自己只知命名本旨而不知会别可怜之语,对此他作了内省和反思,显现了民本思想。
2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泽加于民;
(2)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
(3)有所借贷,要周全他;
参考答案
一、1.B(孽的意思是灾难、灾祸)
2.C(文章借王参元家失火的事,劝王参元出来做官,积极从政,以发挥自己的才干,改变进而不能出士之上的现状)
3.B(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等内容不是的看法)
4.
(1)我刚听到这个消息时很吃惊,接着又怀疑起来,最后却非常高兴,原本打算慰问您,现在却改成祝贺您了。
(始、吊、更译对,各1分。
句意正确1分)
(2)但我偶尔在同事中称道您几句,还是有人挤眉弄眼,暗暗讥笑。
(窃译对1分,句意正确1分)
(3)烧黑了房屋,烧红了墙壁,来表示您家已经一无所有了,这样您本身的才能就能够自然显露出来而不受玷污了。
(黔、乃、污译对,各l分。
附译文:
收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了火灾,家里什么也没有留存下来。
我刚听说大吃一惊,接着又产生一些疑问,最后竟然感到非常高兴。
原本打算慰问您,现在却改成祝贺您了。
由于路途遥远,书信言辞又简略,因此还不能详尽地了解您受灾的情况。
如果真的烧得精光而一无所有,那正是我要特别祝贺您的原因。
您殷勤奉养父母,生活得很安乐,只希望过恬静舒适、平安无事的日子。
现在竟遭受到烈火焚烧的意外事情,而使您震惊恐惧,甚至连油脂、淀粉这样的东西,也许都供应不上了,我因此起初感到大为吃惊。
人们的言谈之中都说,事物的圆满或空缺,灾祸或幸福,都是相互依存化,来去无定的。
有的人将要大有作为的时候,开始总会经历一个困苦动荡、担心受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就有水火的灾害,就有小人的怨恨毁谤。
历经劳苦变动的磨难之后,才能奔上光明的前途,古时候的人都是这样。
但是;
这些说法不仅大而无当而且荒诞不稽,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因此就一定相信,所以我接着便对它产生了疑问。
凭着您读了不少古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又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所作所为都显示出您的多才多能,然而作官却不能超出众人之上,从而未取得显赫尊贵的地位,这里并没有其他原因。
京城的人都说您家里积存着许多财物,爱慕廉洁名声的人都怀有顾虑畏惧心理,因而不敢称道您的好处,尽管自己内心明白,但却藏在心里,含在嘴里不敢说出口来。
这是因为公道难以显扬,而世人又多猜忌的缘故啊!
谁要一开口,那些爱叽叽咕咕嘲笑别人的人,就认为他得了许多贿赂。
我从贞元十五年看到您的文章以后,藏在心里没敢讲出的赞赏的话大约五六年了,这是我只顾个人得失而长时间有负于公道,不仅是有负于您啊!
等到作了见习监察御史和礼部员外郎以后,我自认为有幸当了皇帝身边的大臣,能够畅所欲言了,并想借此机会荐举您,消除您胸中的郁闷。
但是当我在适当机会向同僚们称道您的时候,还是有人挤眉弄眼,暗暗讥笑。
我深恨自己道德修养还不突出,清白的名声还未确立,而被世人强加上许多罪名,与好友孟几道每谈及此都感到十分痛心。
如今您的家幸好被天火烧得精光,众人的疑忌也随之而全部化为灰烬。
烧黑了房屋,烧红了墙壁,表明您家已经一无所有了,这样您本身的才能就自然显露出来而不致辱没。
您的真实情况完全表现出来,这真是火神所给予您的莫大资助啊!
那么,我和孟几道几十年对您的了解,还不如这把火一个晚上给您带来的荣誉大呢。
从此您不仅被人谅解,而且会得到公开的赞扬,使那有话藏在心里的人,都能开口为您说话了。
出题考试,决定录取的主考官们,也都敢任命您官职而不再胆战心惊了。
这样一来,即使想像过去那样屈己受辱,难道还能办到吗?
在这方面,我对您抱有很大的期望,因此,我最后才特别高兴起来。
古时候各国有了灾祸,同等地位的国家都要向受灾国表示慰问。
春秋时许国不去慰问受灾国,有识之士都憎恨它。
现在我说的这些情况,与古代有不同的地方,所以在正打算慰问您的时候又而向您祝贺
二.(9分,每小题3分)
5、D(断绝)
6、A
7、A(并不是赞成焚书,是说他能理解许衡焚书一说)
8、(共10分)
(1)这是残暴秦王的行为,文正不忌讳谈它,实际上说的什么意思呢?
(关键词迹、果和何谓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
(2)不是赞成秦王的做法,大概是不得已啊。
(关键词与和盖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3分)
(3)承蒙陈公命我作序,所以写下这些话。
(关键词承和及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3分)文言文参考译文:
自汉朝以来,有文字记录的著作繁多,累积几百上千年,达到汗牛充栋的地步,还没有停止。
许文正对人说:
还必须再来一次焚书。
焚书这是残暴秦王的行为,文正不忌讳谈它,实际上说的什么意思呢?
广东左方伯陈公选取元代编修的《宋史列传》中的《道学》一编刻版印刷,和对此有共同兴趣的人一起研究。
《宋史》有全书在世上通行,而陈公又只专注这一编的研究。
唉,我知道他的本意啊。
孔子说:
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后世跟从儒家学习的人就多了,但说到像孔子一样忠信,就很少有人具备了。
为什么和孔子的话有这样的差别呢?
孔子所说的学习,不是后世之人所说的学习。
后世求学的人,只是记忆背诵罢了,只是讲究词章罢了。
这样,上天所给予读书人的,本来就是茫然无知的了。
什么原因呢?
士人们流连于众多典籍之中,而探求研究不够深入专一,耳目迷乱于各家之说,自己的智慧因而受到压抑和窒息,君子担忧这些是应该的啊。
所以,秦王焚书是有错误的,君子却不忌讳谈它,不是赞成秦王的做法,大概是不得已啊。
孔子死后,他精深的言论也就消失了。
经过一千五百年,周敦颐、程颢和程颐等许多学者相继兴起,在遗留下来的典籍中找到没有流传的经学著作,重新宣讲学习并传授它。
载于这一编中的,已经很齐备了。
既使同天地一起共享也是可以的。
但是我却听说:
《六经》是孔子的著作;
学习的人如果只是诵读它的文字而忘记它的精神实质,那么,《六经》就只是一种糟粕罢了,仍然不免于在读书中丧失自己的本心。
如今《道学》这一编,杂采了众多学者做事的行为和他们著作中的言论,研究学习的人如果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在其中探求自己的内心,对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进行观察,致力培养内在自我,而不是用眼见耳听的东西扰乱内心,除去耳目这些表面的繁琐的功用,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那么,一打开书卷就会有所收获了。
这不是说从书中的得到了真谛,而是说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所以,用我心去读书,随处都可以有收获;
只用书来增加我的见识,那么放下书卷就会茫然无知。
这是我所想献给陈公和各地同仁的浅薄的见解。
承蒙陈公命我作序,所以写下这些话。
陈公名选,字士贤,浙江临海人。
他的父亲曾在新城作县宰,对百姓的关爱深厚。
陈公自称这是他的家学内容。
三、9、答案A(B惩:
警戒,借鉴;
C求:
寻找;
D几:
先兆,预兆;
)
10、答案C(C项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A前作代词,解作他的;
后作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B前作连词,表折;
后作连词,表递进。
D前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后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11、答案C(A古:
智慧和力量;
今: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务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B古:
救活别人;
活着的人;
C品行不好,没有出息;
D古:
包揽;
拉拢)
12、答案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等乱出虑外的史实,说明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13、答案
(1)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但是(没想到)王莽最终夺取(或更换)了汉家的皇位。
(2)唐太宗听到了将有武姓人杀戮唐室子孙的传言,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杀掉。
(3)难道他们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
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
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
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
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
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
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
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