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整理的心理学重点文档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9775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己整理的心理学重点文档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自己整理的心理学重点文档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自己整理的心理学重点文档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自己整理的心理学重点文档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自己整理的心理学重点文档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己整理的心理学重点文档Word格式.docx

《自己整理的心理学重点文档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己整理的心理学重点文档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己整理的心理学重点文档Word格式.docx

奥地利的弗洛伊德是以为精神科医生,他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分析的学说。

他认为,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

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能够察觉得到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

这种欲望因为社会行为规范不允许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起。

它不同于察觉不到的通常意义上的无意识,为区别起见,后来经常将其叫做潜意识。

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前意识的概念,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

它是那些此时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是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搜索的情况下,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

本我、自我、超我,并认为三者平衡发展,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6、P1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优点是保持被观察对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

缺点是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消极等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表现,是一种较缓慢的进程。

2.实验法

优点是便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进行重复的验证,但由于是主试严格地控制实验条件,很容易使实验情境带有人为的性质。

3.调查法

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实施时虽然是以个人为对象,但其目的是借助许多个人的反映来分析和推测社会群体的整体心理趋向。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

问卷法questionnairemethod

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而分析和推测群体心理特点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可以同时向许多人搜集同类问题的资料,较省人力、物力。

采用问卷法需注意两个问题:

1、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被调查者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

访谈法interviewmethod

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问,在问答中搜集资料,分析和推测其心理特点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和施行。

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

4.心理测量法

最大优点是能数量化地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它不仅能作为研究方法,使研究更加精确、科学,而且还能为因材施教、人才选拔、职业指导、心理诊断和咨询提供客观的资料。

P23注意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P24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P26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P39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在他生活的前期和后期有所不同。

前期:

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三大部分,即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意识是清醒的,但却是无力的,不重要的,它只是心灵的外壳。

前意识处在中层,指那些此刻并不在意识之中但可通过集中注意力或者在无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经验。

也就是说,它随时可以浮现为意识。

而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它毫无理性,处于大脑的底层;

它是盲目的,却是广阔有力的;

它虽被压制在意识之下,但无时无刻不在暗中活动,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

因此,无意识在这一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起着支配的作用。

后期:

他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为本我,处于心灵的最底层。

它是盲目的、混乱的、无理性的,不知道好坏、善恶,只知道按“快乐原则”行事,是人的各种行为的最后根源和决定因素。

由于本我中包含人类的社会道德。

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动物式本能冲动,因而不为意识所接纳,构成无意识的内容。

第二次为自我,代表理性,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自己行为的意识,按照“现实原则”活动。

因为在“本我”支配下,人的欲望不可能得到全部满足,人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正自己的欲望,决定自己的行动,所以自我既压制、控制本我,又帮助本我实现自身的要求,协调本能要求和社会现实要求之间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层为超我,处在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理想化的自我,它以社会习俗和道德原则为标准,压制本能的冲动,不顾现实的利益得失,按“道德原则”行事。

在这三个层次中,弗洛伊德认为,意识的存在状态具有“瞬时性”,而在大部分时间却以无意识的形式存在。

他说,心灵的大部分或重要的部分所发生的历程在真正的动力意义上应该是无意识的。

缺点:

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的作用强调到十分不恰当的地步,认为无意识决定了人的一切活动,根本无视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重要调节作用。

这实质上是把人与动物混为一谈,抹煞了人与动物的根本界限,把有意识的人降低到了无意识的动物的水平。

不仅如此,他的无意识理论还具有泛论性的色彩,他把无意识归结为人的性本能、性冲动和性欲望。

在他看来,正是这种无意识的性本能、性冲动和性欲望被压抑,得不到满足,于是它们表现为精神病症状,或者是通过迂回的方式,如做梦、口误、笔误的形式得到伪装的满足,抑或通过升华以文学艺术创造、科学技术发明等形式表现出来。

这种把人类文明与文化活动的根源归结为性欲的压抑及其升华,表明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极度生物学化了,从而把无意识的研究带进了死胡同,使无意识披上了更加神秘的面纱。

P46知觉的种类

1.物体知觉

2.社会知觉

3.错误知觉

P48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这一页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从无感觉到感觉产生,例如从看不见到看见、从听不到到听到、从尝不出味道到尝出味道两者之间刺激强度的精确数值。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

绝对感觉阈限的值越低,绝对感受性就越高。

反之亦然。

这种关系的公式:

E=1/R(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是对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用差别感觉阈限度量。

感觉所能觉察的两个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也叫最小可觉差。

两者成反比。

对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在年发表了对举起重量的最小可觉差的研究成果:

即刺激的增加量除以最初刺激的强度是一个常数。

不同的刺激该常数(也被称为韦伯比例)也不同。

公式:

△I/I=K(I为原刺激量,△I为刺激物的变化量,K为常数)

P49知觉的特征与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P51记忆的种类

1.形象记忆

2.逻辑记忆

3.情绪记忆

4.动作记忆

P52记忆的三种系统

1.瞬时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的记忆

P54关于遗忘的假设四种

1.消退说

2.干扰说

3.压抑说

4.同化说

P56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P58思维的种类

(1)按思维凭借的媒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按思维活动探索目标方向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3)按思维过程是否有明确清晰的意识分类,可以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P62—65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知识表征的方式

2.动机水平

3.定势的影响

4.原型启发

5.功能固着的影响

6.个性特点

P73最后一句话……

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P77情绪的种类,第三点

1.按社会性划分,可分为生物性和社会性情绪

2.按复杂性划分,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

3.按典型状态划分,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如心情愉快时,干什么都有精神;

悲观失望时,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其特点是:

第一,缓和而微弱;

第二,持续时间较长;

第三,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

具体说来,心境按其强度来说并不强烈,但持续时间却相当长。

心境引起的原因往往是生活中的一般事件,如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个人的健康状况等。

但影响心境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的主观世界(人生观、世界观、理想、信念等)。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积极向上、乐观的心境,可以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增强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益于健康;

消极悲观的心境,会降低认知活动的效率,使人丧失信心和希望,经常处于焦虑状态,有损于健康。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如狂喜、绝望等。

第一,有激动性和冲动性,力毒强烈;

第二,发作短促,冲动一过迅速弱化或消失;

第三,发作通常由专门对象引起,指向性较为明显。

总之,激情有着强烈爆发性、短暂性和指向性三个显著特点。

引起激情的原因很多,通常是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强烈刺激。

如信仰破灭、亲人死亡或极端的喜悦、对立的意向和愿望冲突、过度的抑制或兴奋都可能导致激情的发生。

激情有双重作用。

积极的激情与理智、坚强意志相联系,能激励人们克服艰险、攻克难关,它是人的行为的巨大动力。

消极的激情可产生不良后果。

个体在激情状态下,认识范围狭窄,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后果。

但人的理智与意志可以驾驭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

3.应激。

应激又称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当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必须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选择,采取有效行动,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应激状态。

应激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一般应激状态使机体具有特殊的防御或排险 

机能,使人精力旺盛,活动量增大,思维特别清晰,动作机敏,帮助人化险为夷,及 

时摆脱困境。

但应激也会使人产生全身兴奋,注意和知觉的范围缩小、言语不规则、 

不连贯,行为动作紊乱,紧张而又长期的应激甚至会发生休克和死亡。

应激的某些消极表现是可以调节的。

每个人的个性特点、过去的经验、经受的锻炼和训练在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思想觉悟、事业心、责任心、献身精神,都是在紧张条件下,防止行为紊乱的重要因素。

P79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

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如果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符合这种道德规范的要求,则产生肯定的道德体验,心安理得或产生尊敬感。

反之,则产生否定的道德体验,如愧疚、痛苦或蔑视。

道德感的表现形式有三类:

第一类是反映个体对社会环境的态度方面的情感,如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第二类是反映对周围的人和集体态度方面的情感,如友谊感、同情心、怜悯心、责任心、眷恋心等;

第三类是反映对自己和自己行为的态度方面的情感,如良心、羞耻心、荣誉感、自尊心等。

2.美感。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

它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对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反映。

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

由于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和能力都不相同,因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体验也不一样。

不仅对美丑的评价、鉴赏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对善恶的评价也会影响人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3.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高级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和探求真理的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P83情绪的识别

1.情绪的外部表现与识别

a.面部表情

b.体态表情

c.言语表情

2.情绪生理反应与识别

a.植物性神经活动的变化

b.脑电波的变化

c.测谎仪

P97情绪情感对学习的影响

一般来说,高兴、愉快、喜悦、热情等积极情绪,对学习有促进作用;

痛苦、忧伤、愤怒、冷漠等消极情绪,对学习起阻碍作用。

当然,情绪对学习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如果个体对学习有很大是热忱,具有坚强的个性,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变消极情绪为重新努力行动的动力,那对学习的作用就是有益的了。

其中,焦虑对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因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情绪而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是呈“倒U形曲线”的关系,即焦虑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学习效率。

P107采取决定阶段

1.心理冲突(或动机斗争)

双趋冲突:

当一个人以同样的强度的动机去追求两个并存的目的,但又不能同时实现时产生的心理矛盾称为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当一个人遇到两个威胁而都想避开,但又不能全避开时的心理矛盾称为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当一个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相反的动机时(对己有利则想趋之,对己不利则想避之,既想要又害怕要)的心理矛盾称为趋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

有时,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而每一个目的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

像这种对几个目的兼具有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多重趋避冲突。

2.目的确定

3.选择行动的方法

P120能力的结构学说

1.英国斯皮尔曼——二因素说:

认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

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在因素。

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作业所必需的。

2.美国塞斯顿——群因素说:

提出构成能力的七种因素,分别是:

词的理解力,言语流畅性,数字计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记忆能力、知觉速度,推理能力)

3.美国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说:

认为智力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这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方体。

内容有五种,操作有五种,产品有六种,一共可得到150种结合。

每一种结合代表一种智力表现。

4.美国卡特尔——智力形态论:

按心智能力功能上的差异,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的形态。

流体智力手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晶体智力是以后天习得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主要指获得语言、数学等各方面知识的能力。

P121三元智力论

斯滕伯格(Sternberg,1985,1988)的智力理论强调在问题解决中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他认为智力包括三个部分——成分、经验和情境,它们代表了智力操作的不同方面。

他的智力理论也被称为智力三元论(triarchictheoryofintelligence)。

成分智力(componentialintelligence)是指个人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通过思维、判断推理以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

它包含有三种机能成分。

一是元成分(metacomponents),是指人们决定智力问题性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

例如,一个好的阅读者在阅读时分配在每一段落上的时间是与他要从该段落中准备吸收的知识相一致的。

这个决定就是由智力的元成分控制的。

二是执行成分(performancecomponents),是指人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如词法存取和工作记忆。

三是知识习得成分(knowledgeacquisitioncomponents),是指个人筛选相关信息并对已有知识加以整合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经验智力(experientialintelligence)是指个人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时整合不同观念所形成的创造能力。

例如,一个有经验智力的人比无此智力的人能够更有效地适应新的环境;

他能较好地分析情况,用脑筋去解决问题,即使是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经过多次解决某个问题之后,有经验智力的人就能不假思索、自动地启动程序来解决该问题,从而把节省下来的心理资源用在别的工作上。

有些人能很快做到,有些人却难以做到这一点。

这种能力就称为经验智力。

情境智力(contextualintelligence)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学得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应对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

区分有毒和无毒植物是从事狩猎、采集的部落人们的重要能力,而就业面试则是工业化社会的一种重要情境智力,他们的情境智力是不同的。

斯滕伯格的理论得到了对大脑前额叶受损病人的研究结果的支持。

例如,有一位以前很成功的物理学家,因为偶然的事故前额叶受损,痊愈后他虽然仍有很高的智商分数,却不能继续他的工作。

他能按指示程序进行工作(如开车),但缺乏适应环境的能力。

显然,这种人的行为缺少了智力中的一些重要成分,而这些成分却没有被大多数智力测验测量出来。

三元智力理论是当代智力理论的代表之一。

它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相契合,并将传统智力理论中的智力概念扩大了。

因为传统智力测验所测的智商只是智力三元论中的成分智力。

同时,该理论更贴近生活实际,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一个人的智力状况。

P122能力的分类

1.按能力的倾向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

就是我们所说的智力。

它是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一种具有多维结构的综合性能力。

个人认识过程中的各种能力,如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言语能力等都属于智力的范围。

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能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2)特殊能力:

是指在某些专业和特殊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般能力(智力)的某些特殊方面的独特发展。

例如,数学能力、文学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管理能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技术操作能力等都属于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相互联系构成辨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一方面,特殊能力的发展以一般能力的发展为前提,某种一般能力在某种活动领域得到特别的发展,就可能成为特殊能力的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在特殊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一般能力。

2.按能力创造性程度可分为再造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

(1)再造能力:

又叫模仿能力,是指能使人迅速地掌握知识、适应环境,善于按照原有的模式进行活动的能力。

这种能力符合学习活动的要求。

(2)创造能力:

是指具有流畅、独特、变通、创新及超越平常的思考与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符合创造活动的要求。

这两种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再造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常常是先模仿,然后再进行创造的。

3.按功能可分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认知能力:

是指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

2)操作能力:

是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如劳动能力、艺术表演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操作能力是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又成为顺利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

操作能力与认知能力不能截然分开。

不通过认知能力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就不会有操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反过来,操作能力不发展,人的认知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3)社交能力:

是在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力、判断决策能力、调解纠纷能力、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等。

这种能力对组织团体、促进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有重要作用。

p123智商公式

IQ=智龄/测验时的实际年龄×

100

智商是200分制,90~110分者属正常智力范围,120~140分者为聪明人,140分以上者称天才。

分数越低表示智力越差,70分以下者为智力低下,其中50~70分者属愚笨,25~50分者为痴呆,0~25分者为白痴。

P124能力的差异

1.一般能力的个别差异

2.特殊能力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P13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三个部分必须始终是和谐的。

他的人格理论过分强调本能的作用,是一种生物决定论的观点,显然是不科学。

但是这个理论对人格结构的深层研究特别是强调本我、自我、超我保持相对平衡的观点,是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的。

卡特尔的人格结构理论

卡特尔认为,人格特质是在不同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一致的行为倾向。

人格特质是人格结构的基本单元,通过分析人格特质的特点,可揭示个体的人格结构。

他还根据人格特质的独特性将人格特质区分为独特特质和共同特质。

前者是个体所特有的人格特质。

后者是许多人(同一群体或阶级的人)所共有的人格特质。

他还根据人格物质的层次性将人格物质区分为表面物质和根源物质。

表面物质是能够从个体外部行为中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是个体的行为表现。

根源物质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但对个体的行为起着制约作用的根源特质。

卡特尔认为,每个人都有16种根源特质:

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