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何处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9563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你从何处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你从何处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你从何处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你从何处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你从何处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你从何处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你从何处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你从何处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你从何处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昆仑神话中的汉藏民族远古图景、汉藏语系中的语言传承密码……所谓炎帝、黄帝,大约就是远古青海一代古羌部族的首领。

  我们的迁徙路线图正越来越清晰,但科学家们却并永远不会驻笔,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或许正在于他从不会停止从各种角度探索一个命题:

我们从哪里来,又向何处去。

  入中国记  “X女孩”的DNA检测结果显示,她既不是早期人类,也不是穴居人,而是一个此前未知的人类种群。

这一发现,意味着人类族谱至少有3个截然不同的成员:

现代人、丹尼索瓦人和穴居人。

  文/叶毓蔚  黄色人种的近祖之一,是3万~4万年前出现在中亚或南西伯利亚的Y染色体M242,它是M45的后代,他们被天山阻挡后,转向中亚和印度,然后一部分人移民进入了美洲。

这批移民至少分为三批,在不同时间到达美洲:

第一批是3万年前,由中亚来的部分人走过白令陆桥,到达美洲后南下,成为南美和北美南部大部分的印第安人;

第二批在2万年前,从南向北经中国东北到白令陆桥,占据了北美北部;

而大约3千年前,爱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从白令海峡到美洲,是第三批。

  另一支近祖M175,则继续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向东、向北迁徙,绕过中南半岛进入中国,他们是从东非来到东亚的第二波亚洲人:

晚亚洲人,也就是黄色人种,他们的扩散速度很快,从西亚进入印度河流域,穿过南亚次大陆北端,大约3万~4万年前到达东南亚地区,只用了棕色人1/5的时间,在两万年前的玉木冰河盛期,黄种人进入中国,由南往北分布,整个扩张开来。

  由于棕色人种到达较早,最初到达的黄色人种还没有能力和棕色人种抗争,后来黄色人种逐渐与棕色人种争夺地盘,由于黄色人种先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技术和体力上都占优势,他们逐渐得以对棕色人种进行屠戮和驱逐。

人类Y染色体迁移分布图  尽管这一事件已经非常久远,我们仍能从考古或者历史记载中发现蛛丝马迹,和DNA的分析结果暗合——在商代的人骨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棕色人种的成分,殷墟的祭祀坑里有大量异族俘虏的头骨,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是棕色人种;

同时地方史料记载,清代广东官宦家庭曾养过“小黑人”;

在台湾,最早到达的南岛语系原住民有着灭绝“矮黑人”的传说。

这些传说或史料,都是对这一事件的历史记忆。

黄种人对棕种人的屠戮和驱逐导致现在东亚人群中,棕色人种的标记M130非常少见,但现在仍存在的少量棕色种人可以证明他们曾经的历史——比如菲律宾吕宋岛中部、马来半岛北部的山地、安达曼群岛的亚洲黑人,印度半岛的达罗毗荼人。

  X女孩  此前,线粒体DNA检测结果还表明,非洲来的人类没有与其他古人类通婚。

但在2011年,古人和现代人细胞核DNA的重新分析对比表明,大多数现代人,都携带了当地古人类的DNA痕迹。

  事实是,现代人的祖先在10万年前离开非洲后,先后遇到了尼安德特人与丹尼索瓦人,并与之交融繁衍。

  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因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河谷的人类化石而得名。

30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生活的足迹,曾遍布整个欧洲和亚洲西部。

并且经历了此后的几次冰河期考验。

但在2.8万年前,尼人却消失了。

根据骨骼骨架重建的尼安德特人标本图。

  现代基因组测序研究表明,大约10万年至5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曾在中东地区与走出非洲的早期现代人发生过交融,而后,他们的后裔散居欧亚各地。

  至于丹尼索瓦人,那是3万年前上一个冰河时代的神秘人类种群。

2008年,在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山脉的丹尼索瓦洞,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人类的牙齿和指骨,一同发现的还有一些装饰品和珠宝。

丹尼索瓦人画像  指骨的主人,是一名5到7岁的小女孩,她被称为“X女孩”。

其DNA检测结果显示,她既不是早期人类,也不是穴居人,而是一个此前未知的人类种群。

  丹尼索瓦人在身体结构上与穴居人和现代人存在差异,但他们也是用两条腿直立行走。

他们的牙齿,与100多万年前灭绝的直立人等生存年代更为久远的人类祖先类似。

  之后,科学家们从新几内亚地区的居民中取得基因样本,对比发现美拉尼西亚人至少有4%~6%的基因来自丹尼索瓦人。

而东亚大陆上的彝族,受丹人血统影响也较大,与美拉尼西亚人相当——东南亚人群普遍与丹尼索瓦人有亲缘关系。

  这意味着,当时他们一定在亚洲广泛分布。

然而丹尼索瓦人对中国人(北京组)、日本人等的血统贡献,则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极为微弱。

  从西伯利亚到中国  证实远古人类曾从西伯利亚南下进入中国的另一个证据,是宁夏水洞沟遗址发现的石叶石核。

  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使用的石器,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通常都比较粗糙,且修理加工简单,北京猿人遗址也属于这一时期。

  但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东西方文化面貌出现了较大差异。

普遍认为,当4万年~5万年前,欧洲旧石器向具有中石器时代特征的狭长细石器形状过渡时,东亚大陆同时期的石器技术,仍然停留在旧石器时代。

1923-1924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石叶石核,它既具有华北旧石器的传统,也包含了欧洲旧石器的风格。

人们由此联想到,这是否可以说明它与西方文化有联系呢?

生产这些石叶的人群,是否来自西方?

水洞沟古人类居住遗址  当他们详细观察了阿尔泰地区、中亚几处重要旧石器中晚期遗址的标本后,终于信服:

水洞沟人的源头在北边,确切说在西北;

阿尔泰地区和中亚即使不是水洞沟先人的始发站,也是重要的驻足地。

  在这里,8万年前就出现勒瓦娄哇技术与石叶技术的混合体,前者最初发现于法国巴黎近郊勒瓦卢瓦-佩雷的一种石器制作技术,因为在打下石片之前,要对用来打石片的石核进行精心的修理,所以也称为修理石核技术。

  修理后的石核像个倒置的龟甲。

打下的石片薄而规整,常常不加修整便可当作工具使用。

石片背面布满石片疤,台面上也有许多小疤片,这些是修理石核留下的痕迹。

  因此,在遥远东方的水洞沟遗址中发现修理石核技术,无疑是当时的震惊性新闻[图十五]。

  5万年前石叶的生产,已是如此系统、成熟和规范,一些产品与水洞沟的出土物惊人地相似。

不仅如此,在丹尼索瓦等遗址,还出土了精美的刻有螺旋条纹的鸟骨和带有钻孔的兽牙、石珠、骨珠,最令人惊喜的是,这里竟然还找到了用鸵鸟蛋片制成的带钻孔的环珠,而这正是水洞沟人最明显的族群特征。

  由此,一条伴随着石叶工业扩张的人类迁入中国之路渐渐清晰:

大约在4万多年前,最早在西亚欧洲出现的石叶工业开始扩张,首先扩散到南西伯利亚;

在距今约2.5万年前,石叶工业又逐渐演变成细石器工业,开始在远东地区广泛传播,先后进入蒙古、东北、日韩和新疆,最后到了宁夏水洞沟。

甚至,近些年在中原腹地也发现了石叶工业遗存。

  隐藏于昆仑神话中的汉藏语族始祖源流  对远古人类自非洲迁徙到亚洲的路径考察之外,以本土各民族神话传说、歌谣、文献印证其基因源流考察,则提供了中国人起源研究的另一个角度。

  文/王冰  “西王母”真相  在《山海经》里,西王母是一位“穴处”于昆仑之丘的上古女神,其形象是“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并且“虎齿、善啸”。

从这段记载看,西王母很可能是西北昆仑山野穴洞之中的上古部族之女性首领[图四十四]。

  事实上,在汉藏语系民族中,穴居荒野而又形象类似西王母的女性主神,并非汉族独有。

如滇西北的普米族以白额虎为图腾,他们视虎年为吉年、属虎日为吉日,习惯以属虎之年或虎日出生的孩子为贵人,还要为此而宴请村邻亲友。

  他们信仰的主神“巴丁拉木”,意即“西番土地上的母虎神”,是当地最高的女性保护神。

普米人说这位女神喜欢“穴居”,所以将其供奉在山野洞穴中。

  不仅普米族,当地藏族、纳西族、摩梭人等,也都会定期对其进行隆重祭祀。

  对此,日本学者小南一郎认为,“巴丁拉木”女神与西王母之间,应有着直接关系。

据本民族传说及历史记载,普米族先民为远古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周围地区的古羌人。

这个地域,正是汉民族上古传说中的昆仑之地。

  后来,为寻找更适宜生活的乐土,普米族先民从高寒地带沿着金沙江、雅砻江谷地,渐渐向南迁徙到温暖低湿的川滇边境。

他们逐水草而居,曾在四川西大渡河两岸及雅砻江流域形成号称“百余国,户百三十万,人口六百万以上”的白狼般木等氏族部落联盟。

现代普米族群像  普米族之外,西南边陲滇川黔桂的彝族,同样是一个忠实的崇虎畏虎敬虎奉虎的民族,他们甚至有支系自称是“虎”:

滇西楚雄彝族以“罗罗”或“倮倮”自称,“罗罗”即虎之意。

而《山海经·

海外北经》也记载:

“有青兽焉,状如虎,名为罗罗。

”彝族老虎笙现代彝族群像(摄影/陈海汶)  彝族创世史诗《阿细的先基》记载:

混沌时代,宇宙间有一只硕大无比的老虎,它的眼变成日月,皮变成天,故银河似虎斑纹,肠胃变成江河湖海,筋骨变成山脉,虎毛变成花草树木。

这与汉文献《三王历记》等记载颇为相符:

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

盘古死,其血肉筋骨等分别变成天地万物。

  而据藏族学者岗-坚赞才让考证,传授《格萨尔》史诗的藏族女神贡曼杰姆,与汉族神话女主神西王母之间也有关联:

“贡曼杰姆和西王母,是古时居住在我国西部的同一历史人物,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中不同形象的再现。

”  在《格萨尔王·

门岭篇》中,贡曼杰姆吟唱道:

“若是不认识我是谁,在藏汉两地边界处,东北方木里碧湖里,是三友时间一主母,是母系空行之主尊,是无明众生之主宰,是格萨尔的保护神。

”又云:

“阿斯白岩石洞中,智慧空行静坐地,乃乃天幕是我名。

”显见,贡曼杰姆女神也是穴居于荒野岩洞中的女神。

  与之可能有直接关联的地名,是川甘青三省交界的甘肃省碌曲县郎木寺。

该寺全称“达仓郎木”,在藏语是‘虎穴仙女’的意思。

传说称,当年有位大师在当地一洞穴中修行时,教化了一只老虎,后来使之变为仙女。

碌曲县郎木寺  而《汉书·

地理志》载:

“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侧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对此,大多数学者认为,昆仑山当为积石山,瑶池则为青海湖,青海湖的古藏语名称为“赤雪杰姆”,汉语则将“杰姆”译作“王母”。

  从这些民族古老传说的互相印证,我们似乎可以推测,起源于西北地区古羌人的汉民族始祖,应该是一路向东迁徙到中原腹地,与土著的蚩尤等族先民融合,历经三皇五帝时代的经营,最终融合形成华夏族;

而另一支古羌人,则沿藏彝走廊南下,与地区土著的百越诸族融合,形成各系藏缅系民族。

  寻找汉藏语族的共同父系始祖  而遗传学研究,同样印证了汉藏语族的血统同源性。

  汉民族和藏缅系族群在向中原地区、西南地区的历史大迁徙过程中,分别融合了大量当地的土著血统成分,各自的母系血统组成杂驳,但甘宁青等西北地区的古代族群母系基因组成,与其他北方古代民族的差异性却不是非常明显。

这一来,解析古羌人母系血统源流就变得非常困难。

人类学家发现的汉藏语系族群同源性特征,主要是父系。

  此前,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个名为M117的Y-DNA遗传标记,这一遗传标记,定义了一个名为O3a2c1a的基因部落。

其广泛分布于从北亚到东南亚的庞大东方族群中。

但它更高比例地出现在汉藏语系族群之中,尤其是藏缅语系族群。

现代藏族群像(摄影/陈海汶)  在藏族中,此基因部落比例可以高至28.8%~52%,而藏缅语系小民族云南怒族中的比例,更是可高达62%;

在汉族中同样比例高达15%以上,是汉族中最庞大的基因部落之一。

  除此之外,汉民族与藏缅语系族群之间,其他普遍共享的高比例父系基因则很少。

如一个名为D的父系基因部落,在藏族等很多藏缅语系族群中比例都很高,其中四川平武的白马藏族最高,达75%,比例最低的则是青海藏族,但也可达22.8%。

然而在汉族人群中却非常罕见,反而高频于日本列岛,尤其是琉球人、阿伊努人。

  人类学家们据此推断,O3a2c1a-M117基因部落,最有可能与昆仑山、瑶池之地的西王母部落相关。

  但现在的问题是,在当前中原、西北等地的古代DNA样本中,仍未检测到此基因类型,使得O3-M117类型起源仍显神秘。

  目前发现此基因型的唯一古代族群,是春秋时代生活在今天内蒙古东南部赤峰市地区的山戎民族,出土于赤峰市喀喇沁旗的大山前晚期青铜时代遗址。

  人类学家们发现,从更细致的基因点位来看,这例名为大山前2号人骨的古代样本,体质人类学研究结果则显示,它与今天的华北汉族非常近似,只是面部扁平度等少量种系特征与北方民族接近,且与数例藏族样本、数例尼泊尔样本和1例彝族样本所分享,还有浙江、广东、四川、辽宁、福建、山西等地的汉族样本;

东北亚地区的数例韩国样本、日本样本及1例蒙古国样本,还有东南亚的几例孟高棉语族样本。

  不过,人类学家们同时表示,因为研究人员成功测出的Y-STR位点较少,所以并不排除某些样本只是偶然巧合,如果可比对的位点更多,其差异可能非常大。

  如此一来,西辽河地区还是此基因部落最早的故土吗?

  事实上,大山前遗址更多的人骨,是所谓的“古东北类型”,因其许多特征很接近今天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古代DNA测试则显示,他们主要属于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基因部落N,而不是O3-M117。

  对此,考古学家给出的解释是,“古华北类型”最早出现在西辽河地区的年代在青铜时代早期,与中原地区的夏商之际基本重合。

而属于此类型的古代居民,最早出现在内蒙古中南部的新石器时代。

因此,西辽河地区出现的此类型种系族群,很可能起源于西部地区。

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国墓地考古发掘现场,可以看到古戎人豪华墓葬。

  这与历史学家对戎人源流的考察结果是一致的:

古戎人分布在黄河上游及甘肃西北部,后逐渐东迁。

其中绲戎,也就是犬戎,于诸戎中尤强。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犬戎与申侯联合攻杀周幽王,迫使周室东迁。

而西辽河地区的山戎族,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一戎人族群的民族大迁徙过程中,逐渐迁徙而来。

由此,寻找西北地区的汉藏民族始祖人群,仍需要检测更多西北地区古DNA样本。

  羌族源流:

西北族群与南方族群的混合  从时间节点看,首先应当考察的西北古族,应是羌族。

这是东方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古老民族之一,在甲骨文里就已经有“羌”字了。

  根据汉族上古神话,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考古上,对应仰韶文化末期),黄河中游出现了炎、黄两大部落。

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不同表达,甲骨文中亦常互用。

  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起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

《晋语·

国语》:

“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炎帝属古羌族部落,部落众多。

  但《诗地理考》又云:

“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

”《后汉书·

西羌传》则说: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

”  可见,羌人起源又与三苗民族集团相关,并非西北地区土著民族。

现在研究者一般认为,于青海河湟地区,渭水上游草原一带的羌族,早在西周时期就活动于甘肃临洮一带,而现代羌族,则是当地土著与外迁来的苗民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最后形成的。

  羌族的Y染色体基因部落,也证实了这一点。

其组成较为复杂,其O3-M117基因型的比例,通常在10%上下,并不是特别高。

而根据《从Y染色体遗传结构看藏缅语族人群的起源》一文,其高频出现D基因型,由于此基因类型在苗族中比例也较高,而四川藏族比例也相对西北方更高,那么,是否此基因型代表汇入古羌人的三苗集团呢?

人类学家的回答是:

目前还尚不能做出定论。

  羌族样本中还出现高过30%的O2基因型,这一类型在华南地区民族中更为常见,这或许暗示着,羌族南下过程中融合大量南方土著血统成分。

  此外,羌族容貌通常处于一种介于北方民族、南方民族之间的混合状态,这同样暗示着西北族群与南方族群较高水平的血统混合。

  只是,考虑到汉族D基因型普遍低频或者缺失,且除青海之外,甘肃、宁夏等其他西北地区比例通常很低,这可能意味着,在汉藏分离之前的古羌人,较少这个基因部落,或者仅在青海地区常见。

于是,汉族的古羌人始祖,便可能是在甘肃、宁夏等西北区域一路迁徙到中原地区的,而非青海等地。

  但在考古学上,甘肃、宁夏与青海等地新石器时代直到青铜时代的考古文化,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这似乎又并无法明显区分假定的D基因部落和O3a2c1a-M117基因部落,而且,一组汉代青海陶家寨遗址的(或汉化的)古羌人,还是另一个O3*类型,与上述两个基因部落均不同。

  由此,古羌人的具体血统组成依然神秘。

  汉族源流:

炎黄都可能是古羌?

  而根据汉族上古神话,疑似古羌的炎帝部落,与黄帝、蚩尤部族集团共同关联着华夏族的渊源。

  黄帝族的起源众说纷纭,但他们与炎帝族的关系显然较为密切,或也是起源于西北地区的一支古羌人。

至于蚩尤族,则可能是炎黄二族迁徙而来之前的中原土著民族,它更早的源流,也可能与南方族群相关。

  汉族神话中有黄帝梦西王母授符一说。

传说中的《黄帝出军决》,是根据黄帝梦中西王母授符来进行战争决策的,据说:

帝伐蚩尤,乃睡,梦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裘,以符授之。

于是黄帝备之以征,即日擒蚩尤。

天鼋—周人心目中黄帝族图腾  由此可见,黄帝部族集团是在西王母部族的帮助下,打败了中原的世居民族蚩尤集团,从而成功入主中原。

这也暗示黄帝集团的最初起源地,同样可能接近西北地区的西王母部族,或者就是从这些西北古族中分离出来的支系。

  前文所述,汉族中普遍存在,且相对高频的大基因部落,便是与其他藏缅语系族群共享的O3a2c1a-M117基因型,这一类型,最可能标记西北起源的古羌人部落,且很可能伴随上古传说中的炎帝族、黄帝族东迁入主中原,而汇入后世的汉民族。

  这一基因部落在汉族比例通常略高于15%,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比例甚至更高一些。

而在目前解析的长江流域古代DNA中,都没有发现此基因部落,且兄弟类型(除苗瑶系族群常见的O3-M7外)也极为少见,由此推测,O3a2c1a-M117基因型当与秦汉之后,逐渐向南方迁徙的汉族人群相关。

  另外,藏语支常见的D类型,彝语支常见的F2,在汉族中普遍罕见,可见汉藏语族在分离之后,分别汇入了不同的始祖成分。

而汉族除O3a2c1a-M117基因型以外的血统组成,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差异。

如: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北方地区的汉族,与北方民族分享的C基因型比例普遍高于其他地区的汉族;

华东、华南地区汉族与南岛语系族群分享的O1基因型比例则更高,同时,北方汉族的O1基因型则非常罕见。

另一个高频出现在东南亚南亚语族的O2a类型,在南方汉族中也更普遍一些;

西北地区汉族则相对多一点西域血统成分。

  依据人类学特征的不同,汉族人群可以归入两个大的类型,即东亚类型的华北组,以河北、山西两地汉族为典型,另一个为华南组,以福建、海南等地汉族为代表,其他汉族人群大体介于二者之间。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古族,种系特征非常接近壮族等南方少数民族,也即大体介于华南汉族和东南亚族群之间;

到了青铜时代,中原地区的古代民族开始多了一些北方因素,与华南汉族接近程度较高;

现代华北汉族则更接近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西北和华北地区的古代民族,也就是先秦典籍中的戎狄系族群。

种系特征的变化似乎暗合西北地区古羌人起源的炎帝、黄帝集团与接近南方种系特征的蚩尤集团的融合相吻合。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

这种西北族群与中原族群在上古年代的融合现象显然不是在大约5000年前(也就是仰韶文化晚期)一蹴而就完成的。

因为就考古证据而言,仰韶文化晚期中原人骨特征与仰韶文化中早期人骨并无实质差异,人种特征非常接近,即使偶见一些细微变化,也是与大汶口文化所代表的东方族群的混血有关。

可见,炎黄集团东迁大战蚩尤集团的上古神话,可能只是一个数千年历史进程的缩影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