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7475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但是,探索者的道路从来不是平坦的,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有过成功,也发生了严重失误。

这一探索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到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探索的正确发展阶段;

从1957年下半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是探索的曲折发展阶段;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探索陷入歧途的阶段。

(插播视频:

《党对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和曲折认识》时间:

13’32”)

【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关于第一个内容的以下理论知识,任课老师可以不讲或者进行小结,直接进入后面的“小组合作项目——启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和理论成果

1、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然而,如何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摆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第一,从国际情况看,朝鲜战争结束后,国际局势趋向缓和,中国周边地区环境逐步稳定,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

党中央估计,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短时期打不起来,可能出现十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的和平时期,我国必须抓住和利用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国内经济建设。

第二,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上看,以苏联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建国以后,我国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学习苏联终究不能代替对本国建设道路的探索,何况苏联模式并不都是成功的,对此党和毛泽东曾早有觉察,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尖锐地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这不但冲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斯大林的神化观念,也暴露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震动,也为我党破除对苏联模式的迷信,解除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从国内形势看,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迅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积极性,同时也在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中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整个国民经济一度出现紧张局面。

其原因,一是由全党和全国人民希望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的迫切心情造成的;

二是由缺乏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所致。

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正是在这个国际、国内社会大变动的历史背景下,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慎重考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到底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的问题。

2、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从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到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召开,再到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集中体现了在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思想理论成果。

①1956年4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提出“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作出了正确判断;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以及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和方针;

③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理论及发展动力理论;

④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⑤提出了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问题的新思路;

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根本方针;

⑦制定独立自主的对外方针;

等等。

总的看来,党在八大前后所进行的探索,起步迅速、方向正确、成绩显著,具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和闪光的思想,为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进行的全面的卓有成效的探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这个阶段(1956年4月~1957年2月)的探索被称为“第二次伟大革命”的“前奏曲”。

(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阶段(难点)

这个阶段是从1957年下半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约8年半时间。

所谓“曲折发展”,是探索既遭到了挫折,却又在向前发展。

其突出的特点是出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上两个趋向并存的局面,一个是错误的趋向,一个是比较正确的趋向,即八大趋向的继续。

错误的发展趋向:

党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行为活动。

一方面是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犯了扩大化的错误,并在实践和理论上不断升级;

另一方面是在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上,犯了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左”的错误,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

究其原因,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

比较正确的趋向:

这一阶段,党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经济调整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①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的社会主义理论观点;

②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周恩来)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④综合平衡,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⑤坚持实事求是的传统,毛泽东带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⑥对工业、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进行若干有益的尝试;

⑦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提出社会主义国家防止“和平演变”的重大问题和措施等。

上述两个趋向的主要表现,实际上说明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指导思想。

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所产生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及其实践,提供了正面经验;

错误的发展趋向所产生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及其实践,提供了反面教训。

无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都是党的精神财富,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条件与理论渊源。

为邓小平领导的伟大改革指引了道路。

(三)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陷入歧途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

政治上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指导思想上犯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组织上犯了个人专断和过火斗争的错误、经济上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

十年动乱,使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受到极大削弱,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达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

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

党和人民的优良的传统和道德风尚在相当程度上被毁弃。

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盛行,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派性严重泛滥。

其危害影响之深远,至今尚难消弭。

从根本上讲,“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

“文化大革命”在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是各种社会矛盾以尖锐形式充分暴露的时期,因而也是经验教训极为深刻的时期。

邓小平总结说:

“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

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

”这是对“文化大革命”最恰当的评价和最全面、最辩证的认识。

正因为有了“文化大革命”的剧痛,才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至今的改革开放的巨大进步。

总之,从1966年到1976年这十年,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全国各行各业受内乱的冲击和影响,使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本来已开始缩小的差距又重新拉大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使我国错失了顺应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的难得机遇和大好时光。

然而,从1956年到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虽然也遭受过严重的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了自己的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小组合作项目】:

总结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失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反对照搬照抄马克思

主义理论和别国经验的教条主义。

毛泽东过去的成功就在于他坚持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他后来的失误恰恰在于他偏离了这个正确原则,把马克思针对在发达国家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某些结论,照搬到中国这种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这难免会发生失误。

第二,必须尊重科学知识,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主义的唯意志论。

民主革命时期,要取得革命战争胜利,需要尊重军事科学知识,遵循革命战争规律。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更需要尊重各种科学知识,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任何主观主义的唯意志论必然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

第三,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避免急于过渡和急于求成的冒进思想。

处在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战胜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这已经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事业。

要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更是一项十分艰巨和长期的历史任务。

既无现成的答案可供选择,也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任何急于过渡、急于求成的思想,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不仅不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反而打乱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第四,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和滥用。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思想影响的国家,要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和滥用,就必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切实保障全体公民的民主权利,使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

即使像毛泽东这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探索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时,犯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也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对一个领袖或政党来说,没有一种适当的权力制衡机制和纠错机制,既不能有效地防止错误于发生之前,又不能及时地纠正错误于发生之后。

这正是毛泽东晚年失误的历史悲剧所在。

要防止毛泽东晚年历史悲剧的重演,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总而言之,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都是我们今天继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宝贵财富。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固有的质的规定性。

但是,事物的本质并不容易使人直接感知,它必须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靠抽象思维去把握。

1.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从实际出发调整了经济政策,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但是改革开放每进一步,都会产生一些不同的意见。

原因在于实行这些新的经济政策不仅同过去关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和想法完全不同,而且从表面上看也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距离实现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的要求愈来愈远。

仿佛是从社会主义阵地上向后撤退,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出发,不能不产生这样的疑问:

按照这样的方向发展下去,社会主义能够得到巩固和发展吗?

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两种不同的方针政策,究竟哪一种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这就必须从理论上对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的正确性作出科学的说明。

由此产生了究竟应当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发概念,正是为了使我们能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社会主义,以便建设一个真正能够显示出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

(插播视频资料:

《理论主题》时间:

8’17”)

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从认识根源上来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二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此外,还有一些是我国长期小生产统治形成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例如平均主义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这种观念相当长的时间内往往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公平观。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提供的认识来源,当时对社会主义的普遍认识,就经济方面来说就是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即它同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所在。

这些方面被概括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征。

对社会主义这样的认识,其逻辑结论必然是:

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是要努力k扩大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的范围,努力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和计划经济的水平,努力创造条件减少社会主义社会中体现资本主义旧社会残余和痕迹的因素,也就是搞“一大二公”。

“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从表面上看似乎符合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结论,但在实践上却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使社会生产力正常发展遭到破坏。

因此,在实践中发生问题、遭到抵制时,又很容易被误认为资产阶级的反抗,而强调阶级斗争。

实践的发展和它所提出的问题,使人们进一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不是社会主义最深层次的本质表现?

是不是还有更高于它的、具有更高概括性的本质属性存在而我们没有加以注意?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正是为了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上把握住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

2.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本质》时间:

2’55”)

《和谐社会理论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5’59”)

1990年12月,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这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重要突破。

在这个基础上,1992年初,他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在谈到计划和市场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时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科学概括,完整地表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容,标志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正式形成。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

这一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3.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

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价值的统一。

对社会主义来说,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发展生产力,就不能摆脱贫穷,建不成社会主义;

而只讲生产力,不讲生产关系,离开共同富裕这个目标,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每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固有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因此过去人们不把它作为体现社会制度属性的范畴。

邓小平之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在社会主义本质之中,不是简单地出于社会主义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的逻辑推演,而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

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所必需的。

他之所以如此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从实际出发得出的结论。

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完全搞清楚,之所以不完全清醒,最重要的就是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也没有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因而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另一方面,离开了生产力的标准,变革生产关系也就失去了判断的根据,容易走上主观主义唯意志论的道路,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我国还处于并且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这个历史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也就更加重要。

三是适应当前的时代特征的要求。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尤其是我们的周边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如何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自己的问题,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表达社会主义的本质的。

这里用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共同富裕则是在中国具体条件下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的目标。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不是短期能够达到的。

共同富裕是在我国具体条件下经过努力能够争取实现的,它是实现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

同时,共同富裕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更加容易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相比,它更直接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物质财富的问题外,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说,还有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的问题。

一些人认为,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中,没有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因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

应当说这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曲解。

邓小平在这里没有直接提到通常所说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但并不意味着在他看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对社会主义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不具有本质的意义,也不等于否定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因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只能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前提;

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最终目的只能产生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不能依靠私有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去实现。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相对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这个更高层次的本质来说,它们是实现本质的手段,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离开实现目的的手段,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邓小平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

怎样看待现阶段,我国社会仍然存在着剥削现象,仍然存在贫富分化现象?

有些同学可能感到疑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一些三资企业中,难道没有剥削吗?

在社会上,有的下岗职工刚解决温饱,而有的人却腰缠万贯,这又难道不是两极分化吗?

”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来看待呢?

【分析】我们说,首先,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不是单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可以实现的。

它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在这种物质基础创造出来以前,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存在剥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其次,消灭剥削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消灭剥削制度,二是消灭剥削现象。

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在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剥削制度,但不等于可以立即消灭社会还存在的种种剥削现象。

彻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其提供物质前提,这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消除两极分化与消灭剥削是紧密联系的,剥削是两极分化的基础,而两极分化的发展又必然加深剥削、强化剥削。

最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把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完全做到。

总之,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逐步地得到充分体现。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个把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同时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与什么是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现实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把握住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科学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什么要发展?

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10年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

“党要承担起推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