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水平测试2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6938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水平测试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秋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水平测试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秋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水平测试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秋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水平测试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秋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水平测试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水平测试2Word文件下载.docx

《秋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水平测试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水平测试2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水平测试2Word文件下载.docx

“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

”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

“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

故址犹存……羽溃围南山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

”“东城,县东南五十里。

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

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3分)(  )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答案 D

解析 文中无此信息,属无中生有。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3分)(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

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答案 C

解析 A、B、D三项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和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C项却没有。

C项只是在陈述专家、学者的行为。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答案 B

解析 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易水不寒

卢世龙

①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

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②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

世间孤胆除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

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③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

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

然后,春夏之季,慢慢融化。

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④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

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⑤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

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

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⑥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

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耐。

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

如同一个小小的“!

”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

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

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

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

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

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的沙地踩出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的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

有沙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

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

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

原来,水是有的。

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秋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

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①,积成汪。

⑦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

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凼的底部是个啥模样。

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

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

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

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

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⑧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

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地扑来。

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耐。

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

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

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

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

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

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⑨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⑩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⑪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

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⑫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

遂问,这是易水河吗?

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

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

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秋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

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

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地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归属之地。

[注] ①凼:

音dà

nɡ,水坑的意思。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慷慨悲壮的英雄荆轲写起,引出易水的生存现状,意在表达作者对易水严重污染的痛心,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作者对易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的人文精神滋养,就会迷失自我。

C.文章取材十分广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D.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

答案 A

解析 A项,意在表达作者对易水承载的人文精神消逝了的痛心。

5.文章第③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表现古代易水河水清澈透明、富有生机的特点。

②表现古代易水滋养“水草游鱼”,养育“大地生灵”的作用。

③与后文易水“断流”“沧桑不堪”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思考。

(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某段内容的作用。

要从这一段落在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入手,内容上先考虑所写景物的特点,再结合本文的写作用意分析深层次的养育作用。

结构上考虑其与上下文的关系,通过分析上下文,不难看出与后文形成对比。

6.在文章第⑪段里作者为什么说“易水不寒,心寒”?

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答案 ①易水如今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满目苍凉,不似英雄时代的易水。

②易水河床干枯,只存纤毫,失去了所承载的人文精神。

(每点3分)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问题的原因。

首先分析易水景象今昔的不同,让人心寒;

再从易水所蕴含的精神意义方面分析,如今已失去了它的承载意义,让人心寒。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路遥,一位充满着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家

郭军平

山原起伏、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既是一块贫瘠落后的地方,也是一块英雄辈出的地方。

明末最大的农民起义就是从这里发起,撼动、摧垮了腐朽、垂死的朱明王朝。

高迎祥、李闯王的故事在这里代代流传。

再向北,就通向了浩瀚的沙漠、辽阔的草原,成吉思汗的英雄故事也在这里代代流传。

处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叉地带的陕北人民,既有着固守家园的传统思想,也有着粗犷豪放、改变穷苦命运的游牧文化思想。

在这里,特殊的地理文化环境既孕育出了温婉动情的陕北民歌艺术,也孕育出了像安塞腰鼓那样雄浑壮丽、吞天吐日的高原文化。

这里曾经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一个曾经集中了全民族最优秀的人才的渊薮地。

饱受战争洗礼的人民往往饱含革命激情与革命信仰,他们曾经用自己的热血捍卫了红色革命政权,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块深受英雄精神洗礼的土地,一块饱受苦难与抗争浸染的土地,这是路遥精神成长的母土。

路遥,就是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英雄的马兰花。

一方面,它有着顽强的生命抗争力;

另一方面,它又能给苦难中的人们带来美好和希望。

在路遥成长的人生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到精神导师柳青对他的指引作用。

他在书信中曾经为柳青说过的这段话而激动:

“从黄陵到延安,再到李自成故里和成吉思汗墓,需要一天的时间就够了,然而,这么伟大的一块土地没有陕北自己人写出两三部陕北题材的伟大作品,是不好给历史交代的。

”柳青的话深深地嵌入路遥的内心,令他激动不已。

当然,柳青对路遥的期待与寄予的厚望,自然不言而喻。

要说柳青在当代中国文坛的地位,尤其对陕西作家的深刻影响,那不亚于一面旗帜、一位精神导师、文学教父。

因此,柳青的话以及柳青的伟大指导也就自然成为激励他冲刺文学高峰的精神动力。

当然,这里还有诸如曹谷溪、陶正等一大批热爱文学的挚友们对他的文学帮助和启发,也有一大批欣赏他、帮助他的编辑老师的指导与教诲。

正是受着他们的帮助与激励,路遥一步步走向了事业巅峰。

苦难的土地给予了路遥坚韧不拔的精神,也给予了他昂扬向上的动力。

在其代表作《人生》《平凡的世界》里的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等人身上,我们总能看到路遥的影子——一个个充满着奋斗精神的形象,一个个充满着浪漫英雄主义精神的形象。

对于苦难的摆脱,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是多么地热切啊。

是啊,对黄土地苦难的深深理解与承受、反叛,一直主导路遥寻找美好的人生,路遥在寻找美好人生的途中,遇到了文学缪斯的青睐。

这让他深深地迷恋下去。

没有想到,他的一次次努力,都给他带来了荣誉与希望,是文学让他走出了苦难深重的黄土地;

也是文学,让他深深地痴迷于其中而最终累垮在人生的路途上。

他反叛黄土地,但他更热爱黄土地。

黄土地的苦难让他抗争、奋斗、反叛;

然而,黄土地上勤劳、朴实、善良的人民,又令他深深感恩。

他是一位不满足于现状的夸父,倒在逐日的路上。

在文字的征伐上,他就像英雄成吉思汗一样,有着崇高的目标、宏伟的蓝图。

可惜,经年累月的勤奋著作,终于让他积劳成疾,留下了诸多遗憾。

他虽然英年早逝,但人生无憾,正如作品内容简介里写到的:

“路遥的短暂人生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光焰,其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影响了千千万万的普通读者。

路遥是强者,是文坛硬汉。

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洋溢着崇高英雄主义精神的人生。

这种精神,对现今物质大丰富却缺少崇高精神追求的人们来说是最好的激励。

我们的时代依然需要崇高信仰,依然需要崇高的人生追求。

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不能做拜金主义的奴隶,更不能在浑浑噩噩、碌碌无为中度过。

我想,这也是《路遥传》给我们的一个最大的精神启示。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宕开一笔,并没有直接去写路遥勤奋坚忍的精神,而是从路遥生活的母土写起,虽为闲笔,其实不闲。

B.文章引用柳青的话,反映了柳青对路遥的影响力,路遥的文学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形成。

C.本文语言生动、凝练,形象的表述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有些句子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D.文章最后点明路遥身上英雄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鼓励人们树立崇高的信仰,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

解析 B项“路遥的文学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形成”有点武断,由原文“对他的指引作用”“柳青的话深深地嵌入路遥的内心,令他激动不已”“柳青的话以及柳青的伟大指导也就自然成为激励他冲刺文学高峰的精神动力”可知,作者只是谈到了柳青的话对路遥的触动和思考。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生命力顽强的马兰花来比喻路遥的文学精神,生动形象、鲜明准确,赞颂了路遥身上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

B.以夸父逐日之精神来比拟路遥攀登文学高峰的精神,恰到好处,突出了路遥对理想的追求,对文学的崇拜。

C.“文坛硬汉”是对强者的生动概括,也是对路遥精神的准确生动的描述,突出了路遥的英雄主义精神。

D.作者用《人生》《平凡的世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暗示读者,文中的主人公就是路遥,借此突出他的奋斗精神。

解析 D项,“文中的主人公就是路遥”不当,原文说的是“在其代表作《人生》《平凡的世界》里的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等人身上,我们总能看到路遥的影子——一个个充满着奋斗精神的形象”,意思是路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寄寓在了作品中人物的身上。

9.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称“路遥是一位充满着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家”?

答案 

(1)受这块土地上英雄主义精神的熏陶;

(2)柳青的话激励他冲刺文学高峰;

(3)路遥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具有昂扬向上的力量;

(4)文字的征伐上,像英雄成吉思汗一样,有着崇高的目标、宏伟的蓝图;

(5)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洋溢着崇高英雄主义精神的一生。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从外界因素来看,文章开头写路遥出生、成长的陕北高原“是一块英雄辈出的地方”“一块深受英雄精神洗礼的土地,一块饱受苦难与抗争浸染的土地”,表明路遥深受故乡英雄主义精神的熏陶;

接着写了柳青对路遥的影响。

从内在因素来看,“苦难的土地给予了路遥坚韧不拔的精神,也给予了他昂扬向上的动力”“在文字的征伐上,他就像英雄成吉思汗一样,有着崇高的目标、宏伟的蓝图”“路遥是强者,是文坛硬汉。

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洋溢着崇高英雄主义精神的人生”,考生依据这些信息可总结出本题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陆贾从高祖刘邦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

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

陆生因说佗曰:

“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②。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

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

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

“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

”因问陆生曰:

“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

”陆生曰:

“王似贤。

”复问:

“我孰与皇帝贤?

”陆曰:

“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

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

”尉佗大笑曰: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

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

曰:

“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

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

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

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

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

南越前传》)

[注] ①椎结:

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②真定:

今河北正定。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B.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C.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D.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解析 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

根据语法习惯,“闻之”后面应该断开,排除C;

再根据前后文,“使一偏将……临越”与“越则杀王降汉”为完整句意,故排除B、D,选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蛮夷:

古代泛指中华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

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B.中国:

在古代“中国”一词是指黄河流域这一中原地区,有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

现在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C.昆弟:

在文言中同“昆仲”,指弟弟,也可比喻亲密友好。

D.五帝、三王:

西周王朝之前的中国上古历史中的两个时期。

五帝指的是: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王是:

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解析 C项,“指弟弟”错误,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

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

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亦能审时度势。

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

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C.尉佗原本自傲自大。

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

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

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解析 C项,无中生有。

“且南越君民同心”文中无依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5分)

译文: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

答案 

(1)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天子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

(2)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

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解析 

(1)关键词:

捐:

抛弃;

区区:

小,少;

且:

将;

及:

至,到。

(2)关键词:

起中国:

省略句,起(于)中国,从中原起兵;

王:

名词作动词,称王;

中国:

中原;

何:

如何,怎么;

遽:

就。

[日积月累]

文言实词:

1.中国初定

2.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3.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

4.项籍倍约

5.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6.掘烧君王先人冢,夷种宗族

7.我孰与皇帝贤

8.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9.以其党为假守

10.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

文言虚词:

1.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

2.祸且及身矣

3.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

参考译文

陆贾随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

在高祖刚把中原平定的时候,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

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

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贾。

陆贾就此向尉佗说道:

“您本是中原人,亲戚兄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

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来和大汉天子抗衡,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

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

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

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最终杀死项羽灭掉楚国。

五年的时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

现在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

但是大汉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因此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

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

但是您竟想凭借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而在此桀骜不驯。

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就会)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到时候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

”于是尉佗听罢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

“我在蛮夷边远之地居住得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义了。

”接着他又问陆贾:

“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

”陆贾说道:

“您似乎比他们强一点。

”尉佗又问:

“那我和皇帝相比呢?

”陆贾回答:

“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统治管理整个中原。

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

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大汉天子相比!

”尉佗听了哈哈大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