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肠病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4790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9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脾胃肠病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脾胃肠病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脾胃肠病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脾胃肠病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脾胃肠病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脾胃肠病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脾胃肠病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脾胃肠病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脾胃肠病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热秘,气秘,冷秘;

虚证包括: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六病程

轻重不一,病程长短各异。

一般实证病程短,虚证病程长。

是一种衰老的标志(《中医杂志》92-8《试述衰老与便秘》)

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

大肠传导失常。

饮食入胃,经脾胃的运化,吸收水谷精微,所剩糟粕,由大肠传送而出,成为大便。

整个过程约需24——48小时。

正如《儒门事亲》:

”胃为水谷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陈,一日一便乃常度也.”《内经》: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不宜分利,利小便,津液愈伤,涩滞愈甚)

1肠胃积热素体阳盛,或热病之后,余热留恋,或肺热肺燥,下移大肠,或过食醇酒厚味,或过食辛辣,或过服热药,均可致肠胃积热

耗伤津液,肠道干涩,粪便干燥,难于排出,即所谓“热秘”。

《景岳全书.秘结》:

“阳结证,必因邪火有余,以至津液干燥。

2气机郁滞忧愁思虑,脾伤气结;

或抑郁恼怒,肝郁气滞;

或久坐少动,气机不利,均可导致腑气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或欲便不出,或出而不畅,或大便干结而成“气秘”。

3阴寒积滞恣食生冷,凝滞肠胃;

或外感寒邪,积聚肠胃;

或过服寒凉,阴寒内结,均可导致阴寒内盛,凝滞胃肠,失于传导,糟粕不行而成“冷秘”。

4气虚阳衰饮食劳倦,脾胃受损;

或素体虚弱,阳气不足;

或年老体弱,气虚阳衰;

或久病产后,正气未复;

或过食生冷,损伤阳气;

或苦寒攻伐,伤阳耗气,均可导致气虚阳衰,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

阳虚则肠道失于温煦,阴寒内结,导致便下无力,大便艰涩。

5阴亏血少素体阴虚,津亏血少;

或病后产后,阴血虚少;

或失血夺汗,伤津亡血;

或年高体弱,阴血亏虚;

或辛香燥热,损耗阴血,均可导致阴亏血少,血虚则大肠不荣,阴亏则大肠干涩,导致大便干结,便下困难。

八诊断

1症状:

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周期延长;

或粪质坚硬,便下困难,或排出无力,出而不畅。

2兼证:

腹胀,腹痛,纳呆,头晕,口臭,肛裂,痔疮,排便带血,以及汗出气短,心悸等。

3相关因素:

发病常与外感寒热,饮食情志,脏腑失调,坐卧少动,年老体弱等有关。

起病缓慢,对为慢性病变过程。

4有关检查:

纤维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直肠癌——习惯改变;

肠肌瘤——压迫直肠)。

应除外其他内科疾病所出现的便秘症状,如胃痛。

中老年对见,女性多见。

5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吸收,从而大便干涩坚硬,不能按正常情况在48小时内排便一次者。

6便质不干硬,时间间隔不长,但排便无力。

7大便次数减少,3——4日一次,甚至7——8日一次。

8次数正常,粪质干硬。

9若是习惯性便秘,轻者2——3天一次,但无大便艰难,和其他不适者,不属病态。

九鉴别诊断

1积聚

与便秘均有腹部包块,积聚是腹部各处均可出现,而形状不定。

便秘是出现在小腹左侧,可扪及条索状物,便秘之包块是燥屎内结,通下排便后消失或减少。

积聚之包块则与排便无关。

2肛裂,痔疮重者有便秘,疼痛引起,粪便表面黏有鲜红色血液。

十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排便周期:

排便周期延长(多数情况),日数不定,伴腹胀,腹痛,排便艰难;

排便周期不延长,大便干结,便下艰难;

排便周期不延长,大便不干结,排出无力或不畅。

所以不能单依靠排便周期论便秘,应结合排便和粪质情况,常人个体差异,周期延长,大便不干硬,数日不大便无所苦,不属便秘。

2辩排便粪质:

粪质干燥坚硬,便下困难,肛门灼热——燥热内结;

粪质干结,排出艰难——阴寒凝滞;

粪质不甚干结,排出断续不畅——气滞;

欲便不出,粪质不干,便下无力——气虚。

3辩舌质舌苔:

舌红少苔,无苔或少苔——阴津亏少;

舌淡少苔——气血不足;

舌淡苔白滑——阴寒内结;

舌苔黄燥或垢腻——肠胃积热。

4审证求因(病史):

平日喜辛辣厚味——热秘(多致胃肠积热而成);

忧思之人少动之人——气秘(多致气机淤滞);

年老,病后,产后,渴利之人——气虚秘,血虚秘(多为气血阴津亏损);

素体阳虚,嗜食凉物——冷秘。

(二)治疗原则

以“通”为立法,虽以通下为原则,但必须辩明寒热虚实。

寒者热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不可轻用大黄,芒硝,牵牛,巴豆而一味泻下(小女孩)。

实:

驱邪为主。

泻热,温散,通导为治本之法。

辅以顺气导滞之品。

标本兼治,邪去便通。

虚:

养正为先。

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为治本之法/辅以甘温润肠之药。

标本兼治,正盛便通。

《景岳全书》:

“阳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泻者也;

阴结者正不足,宜补宜滋者也/知斯二者即知秘结之纲领矣”。

(三)分证治疗

实秘

1肠胃积热

主证:

大便干结,腹中胀满口臭口干。

兼次证:

面红身热,心烦不安,多汗,时欲饮冷,小便短赤。

舌象:

舌质红干,苔黄燥,或焦黄起芒刺。

脉象:

滑数,或弦数。

治法:

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

麻子仁丸(麻仁,大黄,枳实,厚朴,杏仁,芍药)。

本方重在泻热润肠,取其通便而不伤正,大黄,麻仁泻热润肠通便为主药,配以通腑厚朴,枳实,杏仁润肠,白蜜为丸意在缓下。

加减:

热盛伤津加用生地,石斛,玄参以养阴生津;

郁怒伤肝加用龙胆草,黄芩;

外用药可用大田螺3个,皮硝10g上两味同捣烂,敷脐上,治疗热秘(中医杂志92-7)

2气机郁滞

大便干结,欲便不出,腹中胀满。

胸胁满闷,嗳气呃逆,食欲不振,肠鸣矢气,便后不畅。

舌苔薄白,或薄黄,或薄腻。

弦,或弦缓,或弦数,或弦紧。

顺气导滞,降逆通便。

六磨汤(《证治准绳》)(乌药,沉香,槟榔,枳实,木香,大黄)

药后通便,可去大黄,槟榔;

气郁化火(口苦,咽干,苔黄)加黄芩,栀子,龙胆草;

通便灌肠用猪胆汁灌肠或葱蜜外导法均有效,可就地取材,因证治宜。

虚秘

1气虚便秘

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难以排出。

便后乏力,汗出气短,面白神疲,肢倦懒言。

舌淡胖,或舌边有齿痕,苔薄白。

细弱。

治法;

补气健脾,润肠通便。

黄芪汤。

(《金匮要略》)(黄芪,陈皮,火麻仁,白蜜)

气虚明显加党参,白术,增补气之功。

气虚下陷加柴胡,升麻。

不能一见便秘就通。

2血虚便秘

大便干结,努挣难下,面色苍白。

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失眠健忘;

或口干心烦,潮热盗汗,耳鸣,腰膝酸软。

舌质淡,苔白;

或舌质红,少苔。

细,或细数。

养血润燥,滋阴通便。

润肠丸(《沈氏尊生书》)(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

腹胀脘痞明显者,加厚朴以增强行气之功;

若血虚有热,兼见口干心烦,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易加何首乌,玉竹,知母等清热生津养阴。

3阳虚便秘

大便艰涩,排出困难.

面色晄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小便清长,或腹中冷痛,拘急拒按,或腰膝酸冷.

舌质淡,苔白,或薄腻.

沉迟或沉弦.

温阳通便.

济川煎.(《景岳全书》)(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

气虚者,可加黄芪,党参以益气。

阳虚便秘可选用附子理中丸加肉桂,肉苁蓉,当归,锁阳,或用四神丸等。

十一.其他疗法

(一)内服法:

1.黄粉6g,开水冲服,不可久用。

2.番泻叶3——6g,开水泡服。

老年人敏感不可用之过量。

3.蜂蜜30g,凉开水冲后空腹服。

4.草决明。

炒5——10g,开水冲(清头明目,降压)

5.老年便秘用首乌20g。

6.针刺肩使——大肠俞,天枢,支沟等。

实秘——泻法;

虚秘——补法。

7.大黄粉15g,炒黏大米50g(粉),蜂蜜适量,有各别需增加量,体质不同,3——5g/次,2-——3次/天。

(二)外用法:

巴豆霜,干姜,良姜,白芥子,硫黄,甘遂,槟榔各等份研磨。

米饭为丸,再捏成厚度0.5cm,直径2cm的药饼,贴药前将手洗净擦干,掌心涂上麻油,然后将药饼贴于二掌心,纱布包扎固定,大便通则将药洗去。

头熨法:

《证治汇补》用大黄一两,巴豆五钱为末,葱白十枚,酒曲和成饼,加麝香三分,贴脐上布护火熨,觉肠中响甚去之(神灯)

提盆散:

《杂病源流犀烛》草乌为极细末,葱白一根,蘸草乌末纳肛门即通,此即霹雳箭,治大便不通。

穴位按压:

在便前或登厕时用双手次指压迎香穴,以适当压力掀按或按摩5——10分钟,治疗便秘或大便困难有很好疗效。

十二.转归与预后

1便秘日久,肠道气机阻滞,见腹胀,脘闷,嗳气,纳呆,甚则呕吐。

2浊阴不降,清阳不升,引起头晕,头胀痛,烦躁,易怒。

3大便干结,可引起痔疮,肛裂,便血,可诱发疝气。

多能短期内康复。

年老体弱,产后,病后体虚便秘,气血不足,阴寒凝滞,难求速效,宜缓图之。

十三.预防调护

1消除病因少食煎炒,酒类辛辣,宜多食粗粮,蔬菜,多饮水。

2避免久坐少动以流通气血。

3不可久用缓泻药。

4大便干硬,可用油栓类纳入肛中,使大便易于排除,防止局部损伤。

5对于便秘数天,而且年老体弱者,尤其要注意细心护理。

防止过度用力努挣引起虚脱,并可指导病人做导引术。

柴胡,升麻量少则升提,多则疏干理气。

十四.小结

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病证,临床分证虽较复杂,但不外虚实两大类。

实者由邪热,寒积,气滞引起邪滞胃肠,壅塞不通;

虚者由阴阳气血不足造成肠失温润,推动无力。

总由大肠传导失职而成。

其病位在大肠,又常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有关。

在治法上,实者宜通泄,虚者宜润补,应注意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不能只凭便干不通而一并通下。

呃逆

[病名]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呃逆可偶然单独发生,亦可见于它病的兼症,呈连续或间歇性发作。

古称“哕”、“哕逆”,俗称“打嗝”。

经考证《内经》中有“哕”之记载,但并无呃逆病名。

如《素问·

宣明五气》:

“胃气上逆为哕”,这里的哕指呃逆,指出呃逆的发病多与胃失和降有关。

本病在宋以前称“哕”,元·

朱丹溪开始称“呃”,明末以后统称为呃逆。

喉间呃呃连声,声音短促,不能自制。

呃声有疏有密,间歇时间不定,声出有缓急。

在膈,与肺胃关系密切。

胃居膈下,其气以降为顺,胃与膈有经脉相连属,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胃失和降,逆气动膈,上冲喉间致呃逆。

功能上,肺胃都主降,肺主肃降,胃主降浊阴,功能上互相促进,病理上互相影响。

部位上,膈居肺胃之间,当各种病理因素作用于肺胃时,都可使膈不利。

分偶发、持续性两种。

分虚、实两类。

呃声断续、低弱为虚,呃声洪亮有力为实。

有长有短。

属于偶发的病势轻,不用药物治疗可愈,取嚏分散注意力。

反复发作的,病相对重一点,需要治疗。

久病体虚,而突然出现呃逆,往往是病势衰微,临终前的一种病象。

《素问·

宝命全形论》:

“病深者,其声哕”。

胃气上逆动膈。

1.饮食不节过食寒凉,过服寒凉药物,使寒邪积于胃中,胃气上逆动膈;

过食辛热煎炒,过服温燥药物,使胃中积热,化火上逆动膈;

或进食过急,损伤于胃,胃气上逆动膈,发为呃逆。

2.情志不和郁怒伤肝,肝气郁结犯胃,胃气上逆动膈;

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停于胃中,随肝胃之气上逆,动膈,发为呃逆。

3.正气亏虚素体虚弱,年老体虚,久泻久痢,大病之后,攻乏太过,妇人产后,使脾肾阳虚,胃气衰败,胃失和降,上逆动膈,发为呃逆;

或热病之后,汗吐下之后,耗伤津液,胃阴亏虚,不得润降,虚火上逆动膈,发为呃逆。

;

八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诱因:

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起病较急。

2.症状:

(1)单纯性,身体既往无疾病,病情轻,预后好。

(2)偶发性:

由于饮酒、急食、大笑、遇寒得之,不药而愈。

(3)其他疾病,慢性久病,或某些危重病的后期出现呃逆,呃声低沉断续,六脉沉伏,多属危候。

4.胃肠钡剂X线透视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必要时查肝、肾功能及B超、CT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二)鉴别

1.与干呕鉴别有物无声之呕为之干呕,呕后不复发,不连续,乃胃气上冲,冲咽而出。

2.与嗳气鉴别嗳气乃饱食之息,系因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

多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

九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寒热实者呃声响亮有力,连续发作。

虚者呃声时断时续,声音低弱,气短。

寒者呃声沉缓,得热轻,遇寒重。

热者呃声洪亮,口臭烦渴。

2.辨生理病理一时性发作,无反复发作,无明显兼证者,属暂时的生理现象;

反复发作,兼证,或出现在其他急慢性病证过程中,应视为呃逆病证。

(二)治疗原则

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基本原则。

实证清降(寒者温散,热者清热)。

虚证温补(阳虚者温补脾肾,阴虚者滋阴)。

临床上配合一些平呃之品,如丁香、柿蒂、竹沥、旋覆花、代赭石、生姜、桔皮等。

(三)分证论治

1.胃寒气逆

主症:

呃逆沉缓有力。

兼次症:

其呃得热则减,遇寒愈甚,恶食冷饮,喜饮热汤,或膈中及胃脘不舒,口淡不渴,甚者面青肢冷,或有过食生冷、寒凉史,或于受寒后发病。

舌质淡,苔白或白滑。

多迟缓。

分析:

多由过食生冷,或胃本积寒,以致寒邪阻遏,胃气不降,上逆作呃。

胃中实寒,故呃声沉缓有力;

胃气不和,故脘膈痞闷不舒;

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者,是因寒气得温则行,遇寒则凝之故。

若胃寒甚者,阳气受损亦甚,四肢不得温养,故肢冷;

寒凝则血不行,故面青。

口淡不渴,舌苔白,脉迟缓者,均属胃中有寒之象。

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丁香散。

方中丁香辛温,暖胃降逆;

柿蒂苦温,温中下气。

丁香与柿蒂合同,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两者相得益彰,疗效更好,为临床治疗呃逆常用要药。

良姜温中散寒,宣通胃阳;

炙甘草和胃。

故本方适宜于胃中寒冷之呃逆,若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如兼气滞痰浊不化,症见脘闷腹胀不舒,可加枳壳、厚朴、陈皮等和降胃气,化痰导滞。

2.胃火上逆

呃声洪亮,冲逆而出。

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或黄燥。

滑数。

由于阳明热盛,胃火上冲而成。

病者每多嗜食辛辣炙博及醇酒厚味之品,或过

用温补药物,或素体阳盛再加辛辣等品,使胃肠蕴蓄积热,郁而化火,胃火上冲,故呃声洪亮,冲逆而出;

阳明热壅,灼伤胃津,故口臭烦渴而喜冷饮;

热邪内郁,肠间燥结,故大便秘;

结,小便短赤。

舌苔黄,脉滑数,均为胃热内盛之象。

清热和胃,降逆止呃。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有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方中竹叶、生石膏辛凉甘寒,清泄胃火;

麦冬滋养津液;

人参、粳米、甘草益胃和中;

法半夏降逆和胃。

若胃气不虚者去人参。

常加柿蒂、竹茹顺气降火平呃;

便秘者则合小承气汤,用大黄、枳实、厚朴通利大便,釜底抽薪,此乃上病下治之法。

3.气滞痰阻

呃逆连声,胸胁胀满。

,或肠鸣矢气;

或呼吸不利;

或恶心嗳气,头目昏眩,脘闷食少;

或见形体肥胖,平时多痰。

舌苔薄腻。

弦而滑。

气滞多源于七情所伤,肝气郁结,失于条达,以致肝气逆乘于胃,胃气上冲动膈而成呃逆。

胁为肝经分野,肝郁气滞,故胸胁胀满不舒;

气郁日久化火,灼津成痰;

或因肝木克脾,脾失健运,聚湿成痰;

气痰互阻,阻于肺则呼吸不利,阻于胃则恶心嗳气,阻于肠则肠鸣矢气;

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故见头目昏眩。

苔薄腻,脉弦滑,皆为气滞痰阻之征。

理气化痰,降逆上呃。

旋覆代赭石汤。

方中旋覆花下气消痰,代赫石重镇降逆为主药;

法夏、生姜化痰和胃;

人参、甘草、大枣扶正益胃。

如胃气不虚,可去参、草、枣,以防壅滞气机;

若痰湿明显,可加陈皮、茯苓、浙贝;

若兼热象,可加黄芩、竹茹。

4.脾胃阳虚

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

面色苍白,手足欠温,食少乏力,泛吐清水,或见腰膝无力,便溏久泻。

舌象:

舌质淡或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润。

沉细弱。

脾胃为后天之本,同居中焦。

若饮食不节、或劳倦伤中,使脾胃阳气受损;

或素体阳虚,脾胃无以温养,脾难主升,胃难主降,则虚气上逆,故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

脾胃俱虚,则食少乏力;

阳虚则水饮停胃,故泛吐清水;

若病深及肾,肾阳衰微,则腰膝无力,便溏久泻。

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润,脉细弱,均为阳虚之象。

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理中丸加丁香、白豆蔻等。

理中汤温运中焦,补益脾胃,方中干姜温中祛寒为主药,寒去则阳可复;

辅以人参、白术、甘草健益脾胃。

加入丁香、白豆蔻辛温芳香,行气暧胃,宽膈止呃。

若寒甚者,加附子温肾祛寒。

5.胃阴不足

呃声短促,口干咽燥。

烦渴少饮,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燥。

舌质红而干,或有裂纹,舌苔少而干。

细数。

由于热病耗伤胃阴,或郁火伤阴,或辛温燥热之晶耗损津液,使胃中津液不足,胃失濡养,气机不得顺降,故呃声短促,气不连续;

口干舌燥,烦渴而不多饮,不思饮食,食后饱胀,大便干燥,为津液耗伤、虚热内扰所致。

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益气养阴,和胃止呃。

益胃汤。

胃阴受损,当复其阴。

益胃汤中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冰糖皆属甘润养阴益胃之晶。

但本方和胃降逆之力不够,可酌加陈皮、竹茹、枇杷叶等顺气降逆之品,以达养胃阴而止呃逆之功。

(四)其它疗法

1.单验方

(1)桂皮40g枳壳15g水煎服

(2)柿蒂50g水煎服

(3)柿蒂7个烧研末,酒调服

(4)姜半夏15g荔枝核30g荷叶蒂25g水煎服

(5)南瓜蒂4只水煎服连服3~4次

(6)鲜姜、蜂蜜各30g用法:

鲜姜取汁去渣,与蜂蜜共调匀,一次服下

(7)桂圆干7个将桂圆干至火炉中,研为细末,分四次服,日两次,用赭石15g煎汤送下。

2.烟熏法麻黄30g,点燃,弓身熏鼻,深吸气。

3.针灸疗法

主穴:

内关、膈俞

配穴:

足三里、中脘、太冲

现代:

拔罐疗法(中)。

针刺翳风、天突。

4.点眼法丁香10g柿蒂5枚,加水浸泡15分钟,文火煎取30~50ml药液,用两层纱布过滤(过滤越细越好),点眼,每日2~3次。

5.穴位注射法

(1)穴位注射方法:

取双侧内关穴,常规消毒,用5ml注射器套6.5或7号针头,抽取维生素液B1B6注射液各100mg,50mg,垂直刺入内关穴内,出现酸麻胀感且回抽无血后,快速推药,每穴各注射上述剂量,无效者,2小时后重复治疗一次。

(2)生理盐水2ml,取双侧足三里,用5号针头垂直刺入(每侧1ml),出现酸麻胀痛感,然后医生用手按压双手的内关穴,由轻到重,一般5~10分钟见效。

6.指压按摩方法患者坐位或平卧,医生双手拇指按压双侧眼眶上,相当于眶上神经处,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双手拇指交替旋转按摩,2~4分钟,并嘱患者有节奏屏气。

7.现代

(1)启膈散治疗顽固性呃逆。

(2)术后呃逆可应用血府逐瘀汤。

另: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恐吓,谈话,疼痛刺激,吸入刺激气味,刺激鼻烟部。

腹痛

一、概述

[病名]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包括肝、胆、脾、肾、子宫、胰、大肠、小肠、膀胱等脏腑引起的腹部疼痛。

另外,此处为足三阴经、足少阳经、手足阳明经、冲脉、任脉、带脉循行之处,所以外邪侵袭,内有所伤,引起脏腑气机不利,邪气阻滞腹中,经脉运行不畅,脏腑经络失养均可引起腹部疼痛。

腹痛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可出现于各种疾病中(妇科、外科、儿科等)。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以内科疾病为主,但痢疾、霍乱、积聚、虫证引起的腹痛不在本篇讨论,可参考有关章节。

腹痛一证,历代医家多从寒热邪气客于肠胃立论,如《诸病源候论·

腹痛病候论》指出:

“腹痛者,因府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病因上,金元时期李东垣明确指出了“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并在治疗上确立了“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之说,给后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