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2072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本章主要是介绍从1917——1927年间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学生应全盘了解在这一阶段出现哪些文学思潮,对现代文学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了解在现代文学阶段所受的外来影响。

在此基础上理解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重点掌握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的社团流派,它们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新月社;

语丝社;

湖畔诗社;

小诗派;

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特征。

(二)20年代小说(4学时)

《呐喊》和《彷徨》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叶绍钧人生写实小说的分析;

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色。

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

对独语体散文《野草》的解读;

郁达夫小说中大量性描写的评析;

本时期小说逐渐发展的过程。

1、《呐喊》、《彷徨》: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2、说不尽的阿Q。

3、《野草》和《朝花夕拾》。

4、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5、乡土文学的出现。

6、“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本章主要是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小说创作的情况,要求学生首先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的概况,了解《呐喊》和《彷徨》两本小说集创作的概况,了解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的思想内涵和独特风格,了解本时期小说方面三个大致类型,了解在本时期出现的有影响的小说作品。

理解对阿Q不同时期的不同评价,理解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本时期“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点,通过评析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三类小说对现代小说的贡献,重点掌握对《呐喊》和《彷徨》的总体评价。

鲁迅的主要作品;

《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阿Q形象分析;

阿Q的革命性分析;

阿Q的艺术特色;

不同时代对阿Q的不同解读;

《野草》《朝花夕拾》的思想内涵和独特风格;

“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

冰心是问题小说的创作;

叶绍钧的小说创作;

乡土文学;

郁达夫及其《沉沦》等作品;

创造社作家群“自叙传”抒情性小说的特点。

(三)20年代新诗、散文(3学时)

对《女神》和《屈原》的分析;

对新格律诗派理论主张的理解;

对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评析。

对新格律诗派理论主张的理解和第一个十年中新诗的发展流脉;

《女神》的历史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泛神论对郭沫若的影响。

1、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2、“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3、《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1)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2)《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统一。

4、《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5、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以《屈原》为例体现了他创作历史剧的三个特点:

一是大都取材于战国时代。

二是强调“失事求似”创作原则。

三是有强烈的主观性与抒情性,浓郁的诗意。

6、“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7、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8、“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本章主要是学习1917-1927年的新诗运动与创作,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第一个十年新诗的大致发展过程,了解在新诗的发展过程中内部的几次结构性调整,了解郭沫若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了解郭沫若创作的概况,了解《女神》创作的背景,了解历史剧《屈原》创作的背景。

理解初期白话诗、创造社、小诗派、新格律诗牌、象征诗派的诗歌理论及诗歌主张,理解《女神》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掌握《女神》取得成功的两大原因,掌握新格律诗派的诗歌主张及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创作特色。

《屈原》中屈原的艺术形象和浪漫主义特色;

《女神》中所表现的“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女神》中的个性解放;

《女神》奇特想象的浪漫主义特色;

《女神》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

《尝试集》、初期白话诗、自由诗、湖畔诗人、小诗体、前期新月派、新格律诗、早期象征诗派;

第一个十年有影响的诗作者及作品;

初期白话诗的特点;

湖畔诗人的创作特点;

小诗派的创作特点;

早期象征派的创作特点。

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及其应用;

新月派的新格律化的主张。

本时期新诗发展的过程;

闻一多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及其创作实践;

徐志摩诗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评析《死水》《再别康桥》。

(四)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1学时)

左联的成立及其贡献。

左联的贡献与缺失。

1、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2、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3、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4、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本章介绍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的概况,要求学生了解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左翼文学思潮的时代特征及其得失,以及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两大文学思潮对立的状况。

掌握左联成立后的主要贡献和对新文学创作的影响。

“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

左联成立的时间、地点、主要主张、主要刊物;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文艺大众化运动;

与“新月派”的论争;

与“京派”的论争;

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30年代文艺运动的基本线索;

左联的历史功绩。

(五)30年代小说(6学时)

老舍创作的特色;

对《骆驼祥子》的分析;

对《家》的分析,通过分析掌握巴金创作的艺术风格;

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分析,《边城》中对人性美、人性善的表现。

新时期茅盾的作品遭到冷遇,对茅盾的创作到底如何评价;

老舍对市民世界的展现;

巴金前后期创作风格的变化;

沈从文文学理想的形成和沈从文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

1、茅盾的小说创作。

2、老舍的小说创作。

3、巴金的小说创作。

4、沈从文的小说创作。

5、蒋光慈和柔石

6、张天翼、沙汀、艾芜的小说创作。

7、施蛰存等的新感觉派小说

本章介绍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情况,首先对这一时期出现的小说大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这一时期的小说思潮流派有一个大致了解,同时还要了解各个思潮流派的创作特点,在这些思潮流派的影响下有成就的作家作品。

理解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等作家的创作,理解左翼占主潮的时代背景以及左翼文学的优缺点。

掌握老舍、巴金、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成就及其创作特点,掌握张天翼、沙汀、艾芜创作的特点。

《骆驼祥子》中虎妞的性格及其艺术形象;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

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的风格;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世界”。

巴金中长篇小说的两大题材;

《家》中人物形象分析;

分析《家》的艺术成就。

《边城》中翠翠、老船公的形象;

《边城》中作者如何来达到对湘西人性美、人性善的赞颂的;

沈从文对湘西和都市的两种描写。

“左联”青年作家的创作;

东北作家群、京派海派、新感觉派的创作;

张天翼的讽刺艺术;

沙汀的艺术成就。

(六)30年代新诗(2学时)

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

戴望舒、卞之琳诗作分析。

现派诗的形成、特点及演变。

1、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2、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本章介绍第二个十年的诗歌创作,首先要了解第二个十年的诗歌创作和第一个十年的联系,对本时期诗歌创作流派和趋向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理解现代诗派对新月派和象征派的继承和反拨,理解现代诗派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掌握戴望舒、卞之琳诗歌创作的特色。

中国诗歌会、现代诗派;

第二个十年诗歌作者及其作品;

后期新月派的诗歌创作;

中国诗歌会的创作风格;

卞之琳的诗歌艺术;

戴望舒诗歌主张及诗意风格;

评析戴望舒《雨巷》、卞之琳《断章》。

(七)30年代戏剧(2学时)

本章要让学生重点掌握《雷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

了解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曹禺剧作在社会接受过程中出现的误读现象。

1、《雷雨》

2、曹禺剧作的命运

本章通过对《雷雨》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了解话剧创作的特点,理解一部成功的剧作是使任何时代的读者百读不厌的,重点掌握《雷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

曹禺的主要剧作;

曹禺剧作风格的变化;

曹禺剧作的文学史地位;

《日出》的结构特点;

《北京人》的主题;

《家》的艺术特色。

《雷雨》中周朴园、繁漪的形象;

《雷雨》的艺术成就;

《日出》中陈白露的复杂性格。

(八)4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1学时)

《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和意义。

对文学论争的学习。

1、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本章介绍第三个十年的文艺思潮与运动,了解战争和政治区域下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的创作特点。

理解国统区不同时期文学创作的不同特点,掌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对解放区文学的影响。

识记“文协”成立的情况;

本时期地域分割对文学的影响;

“民族形式”论争;

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的创作成就及特点;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与意义。

(九)国统区文学(2学时)

钱钟书、张爱玲的创作分析;

艾青的独特意象和诗歌的艺术形式;

七月诗派、九叶诗人群创作的特点;

《围城》的多层主题意蕴;

艾青的地位和贡献。

1、本时期小说创作概况,路翎、钱钟书的创作,张爱玲的创作。

2、艾青诗歌创作独特的意象与主题。

3、七月派诗人群的创作;

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本章介绍国统区文学的创作情况,首先要了解本时期小说、诗歌创作的概况。

理解艾青独特的意象蕴含的深刻内容,理解七月诗派、九叶诗人群的创作主张。

掌握张爱玲、钱钟书、艾青三位作家创作的风格。

《围城》的艺术成就;

张爱玲的创作风格;

识记艾青著名的诗歌作品;

艾青提倡的“散文美”的主张;

艾青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艾青诗歌独特的意象与主题;

评析《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歌。

(十)解放区文学(2学时)

赵树理塑造的农民形象,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特色;

《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的创作特点;

《白毛女》的分析与评价。

赵树理艺术创作的局限;

对解放区小说、诗歌、戏剧创作的总体把握。

1、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2、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3、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4、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

5、《白毛女》与其他新歌剧。

本章介绍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概况,了解赵树理创作的概况,了解解放区诗歌的创作情况,了解《白毛女》民族新歌剧的创作情况。

理解赵树理的成功有政治方面的因素,理解解放区诗歌创作的特点。

掌握赵树理创作的特点及其贡献,掌握《白毛女》在剧作史上的意义。

赵树理的评书体小说;

赵树理的主要作品及作品中主要人物;

山药蛋派;

《小二黑结婚》中的人物形象及艺术成就;

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赵树理塑造的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白毛女》在剧作史上的意义。

三、本课程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助以课堂讨论、专题作业等形式。

2、教学辅助资料:

多媒体、电影录像、课外参考书等。

3、作业:

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是检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练习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四、本课程学业评价

(一)考核目的

本门课程为考试课。

本课程考核目的是检验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脉络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要求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熟悉各个时期现代文学发展的规律和主要特色,掌握各个时期的文学走向及其各不相同的文体、风格与流派,熟悉代表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具备阅读、鉴赏、分析、评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考核方式及考核用时

本课程考试采取闭卷方式。

题型有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赏析等,可酌情组配;

考试用时一般为110分钟。

成绩比例:

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40%。

(三)命题要求

命题内容应包括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的知识。

基础知识考核本大纲中规定要掌握的文学史常识。

应用能力方面的知识考核学生评鉴作家作品,辨析文学现象的能力。

命题范围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内容上的重点。

每套试卷总分100分,客观性试题占40-50分,主观性占50-60分。

试题难易程度:

较为容易的题:

约30%,难度适中的题:

约50%;

难度较大的题:

约20%。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

[2]朱栋霖丁帆朱晓进:

《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教学参考书:

[1]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2]郭志刚,孙中田《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严家炎:

《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5]汪晖:

《反抗绝望》,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6]陈漱渝:

《阿Q新论:

阿Q与世界文学中的精神典型问题》,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7]许华斌:

《丁玲小说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8]蓝棣之:

《现代文学经典:

症候式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9]凌宇:

《从边城走向世界》,三联书店,1985年

[10]王晓明:

《潜流与漩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1]陈丹晨:

《巴金评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

[12]曾广灿、吴怀斌:

《老舍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

[13]王德威:

《想象中国的方法》,三联书店,1998年

[14]《赵树理研究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

[15]水晶:

《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台北大地出版社,1973年

[16]王德威:

《中国现代小说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周锦:

《〈围城〉面面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18]田本相:

《曹禺剧作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

[19]钱理群:

《大小舞台之间》,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

[20]陈超:

《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