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考前指导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1453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考前指导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考前指导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考前指导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考前指导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考前指导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考前指导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语文考前指导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考前指导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考前指导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

2、写某一个人物的作用——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推动某一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3、环境描写作用——环境本身(交代了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平台,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寄托,暗示,揭示)。

小说的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是唇齿相依的,考查其中一个,也要关联到另外两个要素,当然,同时还要考虑小说的灵魂——主题。

4.物象的作用---“自身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

→“环境作用”,指的是它对时代特点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人物作用”,指的是它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特点和性格。

→“情节结构作用”,指的是它对小说情节结构的影响,如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用以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造成波澜,形成线索等。

→“点题作用”,指的是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5、把握主题主题贯穿在选择项和主观题中,不能忽视。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

首先:

看主人公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如果结局是好的,那一定是赞美主人公某种精神;

如果结局是坏的,可能是批判主人公的某种不好的思想,或是同情主人公的遭遇,或是揭示了某种社会问题。

其次,具体根据文中主人公的言语和行为,分析文中到底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

主题的把握思路:

通过…(某人的遭遇,某件事),揭示了(赞扬了、讽刺了)……,说明了(体现了)……

6、构思、手法、语言特色

(1)构思、结构

常见题型:

本文在构思上或者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思考角度:

①有没有双线结构 

②有没有鲜明清晰的线索 

③有没有倒叙、巧设悬念④有没有采用对照的方式写了两个鲜明对立的人物 

⑤有没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

(2)手法

①描写人物的手法——肖像,心理,行动,语言,侧面描写(间接、细节描写 

) 

作用——揭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世界,为小说主题服务。

②小说全局角度看,常用的手法:

①以小见大②对比(反衬)③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④象征 ⑤侧面描写⑥细节描写 ⑦巧设悬念 ⑧伏笔照应

(3)以某种东西(物象)作题目的作用

思路:

一是该物推动情节发展,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翁的一生,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4)语言特色:

①语言朴素精炼 ②语言华丽,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 

③幽默,机智,讽刺 

④凝练隽永,委婉含蓄 ⑤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答散文题可以借用这几条】

7、其他方面

1、人物形象:

(1)身份、地位,是哪一类人的代表

(2)性格特征。

(3)作者塑造此人物形象的意义。

2.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定位——什么手法,

(2)用来表现哪种事物(对象)的什么特点,(3)这种手法本身的作用,(4)结合句子语境分析其效果(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对读者有何作用)。

【答散文题可以借用这几条】

7、 

探究题

出题角度:

标题的作用或意蕴、某一段(开头、中间、结尾段)的特色或作用、人称的作用、主题的多义性等。

结合前面的考查点,找准角度,分条作答。

一般思路:

1、明确观点。

2、陈述理由。

3、结合文本分析。

以第几人称为角度进行叙述的作用(或原因或好处)?

此种类型答题思路:

①看和人物形象的关系(人物形象的作用)

②看和主题的关系(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③看和情感表达的关系(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④看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是否是线索人物)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

细心、读懂表格。

找准对应区间。

归纳合并,分条概括,概括全面。

四、古诗文阅读

1、断句:

(1)、找名词(代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

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

夫、盖、凡、窃等发语词和敬词常常用在句首;

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

(3)、找顶真。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例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看排偶。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5)看对话、引文。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2、文化常识

根据题干,要注意结合在文中的具体意思。

3.主题内容分析归纳题

★答题技巧: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注意选项的说法是否张冠李戴,是否时空错位,是否无中生有,是否因果颠倒,是否将计划设想当成了既成事实,是否对人物的好恶功过夸大其词。

4.翻译: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先补充省略成分,再调整语序,再逐字翻译。

★除了借代的修辞以外,不得随意将具体概念抽象化,不得随意替换。

★要有“得分点”意识,那些句中明显重要的词语(尤其是动词)一定要准确落实到位。

★注意一些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

①…人(物)+(之)+……者如:

马(之千里者)

② 

…人(物)+……者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客有吹洞箫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③名词+之+形容词 

如:

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四海之大

●状语后置

尤其是“于”,记住,“于+宾语”这样的介词结构一般翻译时要前置

师不必贤于弟子 

求救于魏 

以勇气闻于诸侯 

而君幸于赵王 

被动句——①见:

徒见欺 

②见…于:

臣诚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为…所:

如姬父为人所杀 

④于:

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⑤无标志被动句:

拜为上卿

宾语前置——尤其是“何以”形式:

君何以知之,就是“以何知之”

省略句——考试时常常从文中摘取句子,所选的句子往往没有主语,属于省略句,我们要补出。

补充成分要加括号。

另外,代词“之”出现在中间,常常被省略,翻译时应该补出。

如“欲以(之)击柱”。

判断句——“……者,……也”“乃----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此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等。

★注意一些特殊短语格式:

●宁……乎?

/独……哉?

——-这是反问句。

●“其”在句首出现,往往表揣测或反问。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大概……吧) 

②其孰能讥之乎?

(谁……呢?

难道……吗)

●“其”先后连续出现,表选择问:

是……还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青,是它真正的颜色呢?

还是因为它高旷辽远而看不到边际呢?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孰与】译为:

“跟……比较,哪一个……”

●【得无......乎?

】该不是......吧?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左右欲刃相如

使动用法——生之存之活之

意动用法——奇之异之

为动用法——死国

常见通假字

亡---无泮----畔----叛辩-----辨-------变生----性共---供阙----缺说----悦

知----智颁----斑有----又振----赈距----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如:

距关,毋内诸侯。

要通邀,邀请,如:

张良出,要项伯。

倍通背,违背,如: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蚤通早,尽早,如: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坐通座,座位,如: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曷通何,为什么,如:

曷不委心任去留。

厌通餍,满足,如: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庭通廷,朝堂上,如:

拜送书于庭。

孰通熟,仔细,如: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离通罹,遭遇,如:

离骚者,犹离忧也。

.诗歌鉴赏

★“四注意”:

一要注意题目。

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

像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二要注意作者。

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画中有诗”等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

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

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四要注意表达。

无论是对景物特点的概括还是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语言表述尽量用四字短语,与古诗词的雅致风格保持和谐一致。

具体的鉴赏方法、答题方式以及相关术语

★超级提醒

●凡是主观鉴赏题,一律要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两首诗比较,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凡是简单地回答“情景交融”的一律不得分,因为没有结合具体诗句作具体分析。

●不要简单地堆砌鉴赏术语,不要单纯地贴标签。

切忌空洞和牵强。

要准确发现它最鲜明的情感特色和最突出的表现手法。

●答题一定要分点罗列!

6.默写

考前要整体过一遍,尤其是《离骚》、《逍遥游》、《阿房宫赋》、《赤壁赋》、《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这类较长的或含有典故表意委婉曲折的篇章要做到每一段都眼熟。

熟知背诵篇目:

初中50(1《论语》、2《孟子》…….49《山坡羊》、50《己亥杂诗》),高中14(1《劝学》、2《逍遥游》……13《赤壁怀古》、14《京口北固亭怀古》),共64篇。

端正态度,勤于动笔,加强积累。

古诗默写本来都被默认为是一道送分题的,可是很多同学硬生生的把它做成了丢分题,这是很不应该的。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句子意蕴。

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

揣摩提示语言,准确理解情境。

提示性语言对于正确解答情境式默写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示性信息主要有作者、出处及题干中的叙述性情境等。

扣关键词语,选择恰当语句。

做好了上述几步后,就可以扣住关键词语选择恰当的句子进行填写了。

2017年全国卷默写题,初中一篇2分,高中一篇3分。

之前年份初中一篇2分,高中两篇各2分。

高中篇目要注意三分句紧连的完整的一句话。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4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5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6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

……..

7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9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10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五 

、语言运用

1、成语

明确成语设误的角度,望文生义,感情色彩、使用对象、褒贬失当、谦敬错位、重复赘余、不分轻重、不当搭配、不合逻辑等,有时不要忘记考虑相近成语的混用。

●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

如“坐而论道”是贬义,“如坐春风”是褒义。

●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尤其是有些成语是不能带宾语的,要注意,如“出奇制胜敌人”“漠不关心人民疾苦”“司空见惯这些现象”“求全责备他人”等,都是错误的用法。

●注意区别近义成语,如“耸人听闻”和“骇人听闻”、“临危授命”和“临危受命”等。

●注意成语的使用与语境重复,如“三令五申地强调”“在心中耿耿于怀”“令人匪夷所思”“十分悬殊”等等。

●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望文生义的陷阱。

如“振聋发聩”,不是指声音很大,聋子都能听得见,而是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再如:

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断流现象,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江河日下”比喻事物日趋衰落,情况一天不如一天”。

句中误将“日下”理解为“水流一天天在减少”。

又如:

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响,去年春天来得早,春节刚过,北海公园就涣然冰释,让喜欢滑冰的人大失所望。

【“涣然冰释”是比喻相互间的前嫌、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或困难迅速克服,而不是原句所作“冰块解冻”的意思。

此外如“罪不容诛”(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

“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等等,也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需要准确理解和运用。

还有:

七月流火:

“流火”指火沉。

是天气转凉之意。

不知所云:

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

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登堂入室:

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易误用为“进入”。

耳提面命:

褒义词,形容师长殷切教导。

常误用为贬义词。

不忍卒读:

“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

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春风化雨:

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注意成语的褒贬两用和多义现象。

譬如【想入非非】一般用来形容胡思乱想,不切实际,多用于贬义;

实际上“非非”是佛语,指“一般人认识达不到的境界”,因此也形容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

【天马行空】既指思想行为无拘无束,又可用以形容文笔超逸流畅。

【惨淡经营】本是形容画家在下笔之前用心考虑画面布局的辛苦,后来比喻艰苦创立、困难地经营某一事业。

“光怪陆离”既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

2、病句

★牢记六大类型:

语序不当〔词序不当;

关联词位置不当〕、句式杂糅(两个句子拼接到一起,两种格式套用)、成分残缺或赘余〔无主语、无宾语,成分多余〕、表意不明〔陈述对象前后多变不一致、有歧义〕、搭配不当、不合逻辑〔一面与两面、并列列举的对象概念有交集或者有包容与被包容〕。

★在考场中做语病题,一定要默读,找句子主干!

★解题方法:

●三个错误选项的病句类型一般不会重复,这是你可以利用的地方!

●若涉及数字,注意:

增加、提高,可以用倍数;

减少、降低,不能用倍数,只能用一半、几成、百分之几;

若出现“至少”“最多”,后面一定只能带确数,不能带概数。

●主语前后相同一致,关联词放在主语后面;

主语前后不一致,关联词放在主语前面。

●注意否定词。

句子中使用了多个否定词,往往会把句意搞反。

特别注意病句的16个标志

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

2、出现了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

3、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4、出现了介词,可能是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主客体颠倒、主语残缺

5、出现了关联词(连词),可能是搭配不当、残缺、语序不当

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

7、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

8、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

9、出现了疑问句、否定词,可能是肯否不当

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

11、出现了文言词语、书面语,可能是重复

12、出现了“的”字的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搭配不当(偷换主语)、语序不当

13、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

14、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词语,可能是不合逻辑(表意相反)

15、出现了“前去”、“新生”、“保管”、“没有”、“走”、“和”等多义词或多义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

16、出现了使、让、令、把、被等词,可能是主语残缺、主客体颠倒、语序不当

3、得体

得体题是轮考题型,与简明、连贯等轮流出现在语言文字运用中。

一般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答题时要注意从四个方面考虑:

(1)看对象,是否谦敬恰当。

要理解谦辞和敬辞的含义,弄清楚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和承受者,弄清楚说话的一方和听取的一方,灵活运用谦辞和敬辞。

敬辞只能用于称呼对方及其所做的事,而谦辞只能称呼对方及其所做的事。

但是象“璧还”用于归还原物或推辞谢绝赠品。

“归还别人的东西当然要用敬辞”,这些词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还要注意自己和对方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辈分等判断是否合适

(2)看目的,明确说话的角度、重点,选择对方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

(3)看语体是否恰当如文言词语典雅、庄重,适合书面语,在公文中使用;

方言通俗在口语或书面语中使用。

(4)看场合,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用语。

4、补写

分清几句话,结合前后句,注意关联词,注意字数要求。

4步法解答语句补写题

第一步:

依据文体,把握中心

根据表达方式,确定材料的性质,整体把握语段中心。

说明性语段:

明确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阐述的事理。

记叙性语段:

明确记叙的对象和事件。

议论性语段:

明确议论的话题和观点。

第二步:

理清层次,确定类型

(1)概括每句话的内容,把握文段语脉。

(2)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并列、转折、因果、选择、递进、假设、条件等),划分语段的层次。

(3)根据补写的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补写的句子与上下文关系:

引领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呼应上下文),确定补写句子的类型。

补写句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4种:

引领句

能领起或概括整个语段或下文层次的语句。

总结句

指对整个语段或语段中某一个(两个)层次内容作出总结的句子。

过渡句

是小结前文、启示下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句子。

照应句

是前面提出的内容,后文有照应;

后面出现的情节,前文有所交代;

前后照应,和谐统一的句子。

第三步:

筛选整合,遣词造句

找到呼应词句、关联词、暗示性词句和提示性标点(尤其是冒号、分号、问号),根据找到的提示信息和句子的类型,按照上下文遣词造句的规律补写出句子。

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第四步:

再读全文,查漏补缺

再读文段,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字数是否符合要求等。

答案如有问题,需重新拟写。

其他题型

★句式仿写题

注意点:

一、“从一而终”的话题。

二、“依葫芦画瓢”的辞格。

三、“循规蹈矩”的结构。

四、“百花齐放”的内容。

仿写一定要注意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要求:

形式包括字数、句子结构、修辞方式例如比喻、拟人、对比、对偶等;

内容须切合对象特点。

★语段压缩题

找中心话题,找关键词。

★ 

图文转换

1、概括规律时注意纵向和横向的结合。

2、注意从中发现趋势。

3、不要遗漏要点

4、答案除了百分比之外一般不出现具体数字(除非某数字是惊人的,或是纪录!

),要提炼观点!

不要复述事件和引用数据。

【示例】2007年11月9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草案)公布,调整方案中重要一条是:

五一假期减为1天,清明、端午、中秋放假1天。

此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并在11月9日-15日期间征求民意。

以下是调查的数据统计,请阅读分析后回答问题:

(6分)

根据上表的调查结果,你得出什么结论,请分条列出:

【标准解答】答案示例:

①大多数人支持“调整方案”。

②青少年比中老年更支持“调整方案”。

③城镇居民比乡村居民更支持“调整方案”。

(每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漫画题

解题思路:

三看一联——看画面,看题目及画中文字,看夸张之处;

联系现实中的现象。

答案基本模式:

揭示了什么什么道理,讽刺了什么什么现象。

批判了什么什么行为。

新题型:

归谬题,反驳题,对联题等。

  如果出现新题型,不必慌张,相信利用自己已学知识完全可以解决;

但必须认真阅读题干,弄清要求,对照要求,一一落实。

 

作文

1.审题:

找准关键词,正中靶心。

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材料的关键句或者关键词。

2.时评作文尤其注意提示语,提示语就规定了写作对象和范围,一定不要任意缩小或扩大范围而偏离了材料内容。

要就事论事。

就是要求旗帜鲜明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弹或赞。

评“事”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高谈阔论。

立意要正面、阳光,充满正能量,要为民表心声,为国献良策。

高度关注时事,结合十八、十九大和平时的时文阅读。

3.其他作文。

千万不要擅自偷换概念。

如以“寂寞与辉煌”为话题,有的同学一看话题就十分高兴,因为看过有关“孤独”的文章,所以直接就写孤独带来成功。

全文都是“孤独”。

尽管“孤独”与“寂寞”十分接近,但是,聪明的你应当懂得变通.你只要把“孤独”化用成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