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0762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整理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整理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整理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整理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整理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16生油窗:

生油量达到最高峰,即为主要生油期或生油窗。

17液态窗(液态石油存生):

地壳中液态烃(石油)存在的温度范围。

18TTI:

标识时间和温度两种因素同时对沉积物中有机质热成熟度的影响。

19同位素:

是原子核内具有相同数量的带正电质子而相对原子质量不同的原子,可分为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

20石油热裂解:

高温下脂肪族结构破裂为较小分子,生成为较高氢含量的甲烷及其气态同系物等烃类,并使石油所含芳香烃浓缩集中。

21石油热焦化:

高温下贫氢石油(一般以含杂元素-芳香烃为主)产生缩合反应,主要形成贫氢的固态残渣,并使石油中脂肪族相对增加而杂原子减少,同时残余干酪根也变得贫氢。

22湿气指数:

(C2~C4)/(C1~C4)的比值即为湿气指数。

23二次生油:

在地质发展史较复杂的沉积盆地,如经历过数次升降作用,生油岩中的有机质可能由于埋藏较浅尚未成熟就遭遇抬升,到再度沉降埋藏到相当深度后,方才达到了成熟温度,有机质仍然可以生成大量石油,即所谓“二次生油”。

24生油岩:

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生油岩。

25生油层:

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

26生油层系:

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具有相同岩性-岩相特征的若干生油层与其间非生油层的组合。

27有效烃源岩:

已经生成并排出足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烃类的岩石。

28含油岩系:

包含有储集岩并含油油气的烃源岩系。

29生物气(细菌气):

沉积有机质进行生物化学降解所形成的气体。

30油型气:

腐泥型有机质演化进入成熟阶段后形成的天然气。

31煤层气:

是指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成气。

32煤型气(煤成气):

腐殖型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的分散有机质)热演化生成的天然气。

33煤气发生率:

从泥炭阶段到某一煤阶,每吨煤所生成的烃类气体的总量(体积)。

34低熟油:

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

35氯仿沥青“A”:

岩样未经稀酸处理,用氯仿抽提出的产物,称为氯仿沥青“A”或游离沥青。

36总烃含量:

从氯仿沥青“A”中分离出来的饱和烃+芳烃。

37储集层:

储集岩构成的地层叫储集层。

38总孔隙度:

岩石中全部空隙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数。

39有效孔隙度:

岩石中相互连通的、在一定压差下允许有流体在其中渗滤的孔隙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数。

40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

岩石孔隙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项流体的渗透率,称相渗透率。

41相对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42*岩石孔隙结构:

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连通关系。

43*排替压力:

岩石中非润湿相流体被润湿相流体排替所需要的最低压力,即是岩石中最大连通孔隙的毛管压力。

44盖层:

位于储集层上方,能阻止油气向上散逸的非渗透岩层。

45初次运移:

油气自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

46二次运移:

油气进入储层之后的一切运移,包括在储集层内部、沿断层或不整合面、油气藏调整和破坏的再运移。

47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

包括连通孔隙,裂缝,断层(垂向运移主通道),不整合面(侧向运移重要通道)。

48优势通道:

油气自然优先流经的二次运移通道,是有效通道的一部分。

49输导体系:

指油气从烃源岩到圈闭过程中所经历的所有路径网络,包括连通砂体、断层、不整合面及其组合。

50圈闭:

储集层中可以聚集油气的场所。

51油气藏:

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基本聚集,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地基本单位。

52原生油气藏:

油气由分散到集中第一次聚集起来(在生油层系中)

53次生油气藏:

原生油气藏破坏后形成的。

(在非生油层系中)

54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

沉积盆地内由封闭层分割的异常压力系统。

55凝析气藏:

地下为气态,开采到地上为液态的气藏。

56深盆气藏:

盆地中央或凹陷深部致密砂岩中气水关系倒置的动态圈闭气藏。

57煤层气藏:

具有一定规模,并含有商业性开采价值煤层气的煤岩体。

58天然气气水合物:

实在特定低温和高压条件下,甲烷等天然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形成似冰状的固态水合物。

59油气田:

指的是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60油气聚集带:

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61含油气区:

指的是同一大地构造单元、有同一地质发展历史和油气生成聚集条件的盆地一级构造单元称含油气区。

62含油气盆地:

地壳上具有同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63油气系统:

含油气系统指在任一含油气盆地内(凹陷区),与一个或一系列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相关,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相似的演化史,包含油气成藏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良好配置的物理—化学动态系统。

其顶为区域性盖层所限制,底为烃源岩层。

64烃源岩潜量指数(累积生烃潜量):

面积为1m的烃源柱的最大生烃量。

65。

*δ13C:

衡量轻重碳同位素相对组成的指标,可以反映油气的生源,成熟度,可用于油气源对比。

13C(%0)=(13C/12C)sam-(13C/12C)stad?

(13C/12C)stand?

×

1000

66、闭合高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的垂直最大高度。

67、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到油气水界面的最大高差。

68、流体势—Hubbert 

将地下单位质量流体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定义为流体势。

69、裂谷盆地:

在板块运动过程中,大陆岩石圈板块内部受到引张,从而导致大陆岩石圈减薄而下沉形成的沉积盆地。

70、前陆盆地:

分布在造山带与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

71、差异聚集:

在油气来源充足的条件下,距油气来源最近溢出点最低的圈闭形成纯气藏,距油气来源较近溢出点较低的圈闭形成油气藏。

72、异常高压:

如果地下某一深度地层的压力明显高于静水压力,称为异常高压。

73、疏导体系:

从烃源岩到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的空间组合。

填空题

1油气藏的定义中的"

单一圈闭"

的"

单一"

涵义主要是指受(单一要素)控制,在单一的(储集层)中,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2石油与煤类的元素组成的区别是:

煤类的含量比石油中(多)而氢却比石油中(少)氧在石油中也较(少)

3对于碎屑岩储集层,一般是有效孔隙度越大,其(渗透率)越高渗透率随着(有效孔隙度)的增加而有规律的增加.

4一般认为沉积有机质向油气的生成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生物化学生气)(热催化生油气)(热裂解生凝析气)(深部高温生气)四个逐步过度阶段

5根据干酪根元素中碳.氢氧的含量分析结果,可将其划分为(Ⅰ型干酪根)(Ⅱ型干酪根)(Ⅲ型干酪根)三种类型,其中以(Ⅰ型干酪根)类型对油气生成最为有利.

6苏林分类的四种为(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钙型)(氯化镁型)

7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决定于圈闭的(闭合面积)(储集层的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

8在沉积盆地发育过程中,若沉降速率(远远超过)沉积速率,水体则急剧变深,生物死亡后,在下沉过程中易遭受(巨厚水体)所含氧气的氧化破坏9目前在石油地质上最常用的利用包裹体测温方法是(均一法)

10较老地层中生成的油气运移到较新地层中聚集,称为(古生新储)

11在沉积盆地发育过程中,若沉降速率(显著低于)沉积速率,水体则(迅速变浅),乃至盆地上升为陆地,沉积物暴露地表,有机质易遭受(空气)所含氧气的氧化破坏

12油气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盆地内烃源岩系的发育程度及其有机质的(丰度)(类型)(热演化程度)

13有效渗透率不仅与岩石的性质有关,也与岩石中流体的(性质)和他们的(数量)比例有关

14在沉积盆地的发育历史中,当(沉降速率)与(沉积速率)相近或前者略大时,才能形成有利于原始有机质迅速向油气转化并广泛排烃的优越大地构造环境

15储集层物性是只其(孔隙性)和(渗透性)

16生物化学生气阶段的深度范围是(沉积面积~1500m)温度介于(10~60C),以(细菌)为主,相当于炭化作用的泥炭~褐煤阶段.

17生物标迹化合物主要用于(油源)对比和(油油)对比

18碎屑岩储集层的粒间孔隙是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属于(原生孔隙)

19.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的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20.将甲烷含量在气体成分中占95%以上,重烃不超过5%的天然气叫(干气)凡气体成分含重烃气较多这称为(湿气)

21.可燃有机矿产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气态)(液态)(固态)三类

22.石油的烃类组成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三大类

23.按孔隙的大小或裂缝的宽度,以及它们储存和渗滤流体的能力,可将孔隙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微毛细管孔隙)

24.石油的组分组成包括(油质)(胶质)(沥青质)

25.苏林以Na+/Cl-、(Na+-Cl-)/SO42-和(Cl--Na+)/Mg2+这三个成因系数,将油田水划分成四个基本类型,即:

(氯化钙),(氯化镁),(碳酸氢钠),(硫酸钠)。

26.石油的烃类和组成有(链烃),(环烷烃),(芳香烃),石油的非烃组成主要包括(O,S,N)的化合物。

27干酪根的基本结构单元有(核),(桥键),(官能团),(和侧链),(被包裹组成)

28.天然气在地质条件下的产状有(气顶气),(气藏气),(溶解气),(凝析气)。

29.油田水的来源主要有(沉积水),(渗入水)和(深成水)

30.除了碎屑岩和碳酸岩盐之外,可能成为储集层的岩石还有(火山岩)(结晶岩)和(泥质岩)

31.依据碳酸岩盐裂缝的成因,可将其分为(构造裂缝)(成岩裂缝)(沉积—构造裂缝)(压溶裂缝)(溶蚀裂缝)

32.油气运移的基本方式为(渗滤)和(扩散)

33.按岩性盖层可分为(泥岩盖层)(膏岩盖层)(碳酸岩盐盖层)

34.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主要有(孔隙)(裂缝)(断层)(不整和面)

35.列出不少于3种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时间的方法(据圈闭形成时间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据生排烃期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据饱和压力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据自生矿物的同位素年龄)(据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简答题

1.按毛细管直径大小可将孔隙分成哪几种?

他们的特点如何?

按毛细管直径大小可将孔隙分成三种类型,即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

特点:

(1)超毛细管孔隙:

管型孔隙直径大于0.5mm,裂缝宽度大于1.25mm;

自然条件下,流体在其中可以自然流动,服从静水力学的一般规律。

(2)毛细管孔隙:

管型孔隙介于0.5~0.0002mm,裂缝宽度大于0.25~0.0001mm;

流体在这种孔隙中,由于受毛细管孔隙的作用,不能自由流动,只有在外力大于毛细管孔隙的情况下,流体才能在其中流动。

(3)微毛细管孔隙:

管型孔隙直径小于0.0002mm,裂缝宽度小于0.0001mm;

在这种孔隙中,由于流体与周围介质之间的巨大引力,在通常温度压力条件下,流体也不能自由流动。

2.简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性和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和产物?

(1)未成熟阶段(生物甲烷气阶段、干酪根的形成阶段):

埋藏浅、T、P低,微生物作用活跃,主要的烃类产物微生物甲烷,同时伴有CO2、H2O等非烃类气体和少量富含重杂原子液态产物,在有利的条件下,这部分液态产物较大,能够排出并形成工业性的油气聚集

(2)成熟阶段:

埋深较大,温度、压力较高,主要的地质营力为随埋深不断升高的地温,为烃类的主要生成阶段。

这一阶段的前期热催化作用活跃,以液态产物为主;

随着地温的升高,热裂解作用逐渐增强,主要产物逐步向凝析油和湿气过渡。

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低热(R0=1.7%)、成熟(R0=0.7%~1.3%)和高熟阶段(R0=1.3%~2.0%)

(3)过成熟阶段(热裂解干气阶段):

埋深很大、温度压力很高,R0〉2.0%。

高温下,尚未裂解的干酪根短链直接裂解为干气,同时所生的液态产物也大量裂解为干气,干酪根则向贫氢的石墨化方向转化

3.何为固态气水合物?

其形成条件如何?

为什么它可能成为21世纪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1)固态气水合物是在特定的压力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呈固态的结晶化合物。

(2)固态气水合物的形成与压力和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3)油气勘探表明,在基地、永久冻土带、大洋海底存在着丰富的固态气水合物,它是一个潜在的巨大能源新领域,因此,他将可能成为21世纪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4油源对比的内容,目的及依据是什么?

油源对比是依靠地质和地球化学证据,确定石油和烃源岩间成因联系的工作。

内容包括两方面:

油与源岩之间的对比和不同储层之间的对比;

目的:

追索油气来源,判断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距离以及油气的次生变化,搞清油气与源岩之间的成因联系,确定勘探目标,指导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工作。

油源对比的依据:

1)来自同一烃源岩的油气有亲缘关系,在化学组成上具有相似性;

不同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差异较大;

(2)烃源岩中排出的油气与残留油气具有相似性。

5简述影响沉积物有机质丰度的主要因素。

生物产率因素:

控制因素包括:

营养供给,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含盐度,掠食生物,水化学性质等。

具有较高生物产率的环境:

浅海,深湖—半深湖,前三角洲,沼泽。

保存条件:

氧化作用强度,静水,低能,有机质的类型,沉积物的堆积速度。

稀释作用:

丰富的有机质总是与细粒岩石相伴。

1.*天然气按产状分为哪些类型

1.聚集型:

以游离状态聚集在一起的天然气。

包括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

2.分散型:

溶解气,煤层气,固态气水合物。

2.*石油的物理性质有什么总体特征?

原因何在?

共性:

石油都是电的不良导体,都是可燃的,都具有荧光性及旋光性,绝大多数石油比水轻,都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

个性:

不同来源的石油其颜色,密度,凝固点,粘度等性质差别很大。

原因:

石油主要是由C,H两种元素构成的烃类化合物组成的,因而表现出共性。

同时,石油是由不同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不同来源的石油其化合物的组成有很大的差别,因而表现出不同的物性。

6.简述影响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原生、次生)的主要因素。

原生储集物性:

1)与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有关,一般石英较好,长石较差;

2)与碎屑颗粒的粒度和分选程度有关:

粒度越小,渗透率越低;

颗粒的分选程度越好,孔隙度和渗透率也越大。

3.与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与圆球度有关:

立方排列,堆积疏松,储油物性好,斜方排列较差;

颗粒圆球度越好,其孔隙度,渗透率越大;

4.与胶结物的性质和多少有关:

泥质胶结的砂岩较为疏松,渗透性较好;

而钙质,硅质,铁质胶结则较差。

胶结物含量高,孔渗变差。

粒间孔隙多被它们充填,孔隙体积和孔隙半径都会变小,孔隙之间的连通性变差,导致储集性质变差。

5.与成岩作用有关:

压实作用:

随埋深增大,孔渗减小;

化学沉淀,胶结变差,溶解,压溶变好。

次生孔隙则与溶解作用,构造运动导致的裂缝等有关。

7.*简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

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深度:

0-1500M,温度:

10-60℃,与沉积物成岩作用阶段相符。

主要能量以细菌活动为主。

产物是:

CO2,CH4,NH3,H2S,H2O等简单分子,结构复杂的干酪根。

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沉积物埋深H:

》1500—2500m,温度:

60℃—180℃时,进入后生作用阶段。

这时有机质转化最活跃的因素是热催化作用,催化剂为粘土矿物。

干酪根放生热降解,产生大量液态烃和气烃,是主要生油时期。

3)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H:

>

3500—4000m,T:

180℃—250℃,进入后生成岩阶段后期,此时温度超过了烃类物质的临界温度,除继续断开杂原子官能团和侧链生烃外,主要反应是C—C链断裂及环烷烃,长链烃急剧减少,低分子的正烷烃剧增,产生凝析气并伴有湿气,这是进入了高成熟期

4)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当深度超过6000—7000m时,沉积物已进入变生作用阶段,温度超过了250℃,已形成的液态烃和重质气态烃强烈裂解,变成最稳定的甲烷,干酪根残渣释出甲烷后,进一步缩聚形成碳沥青或石。

8.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

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答:

Ⅰ型干酪根:

称腐泥型,富含脂肪族结构,直链烷烃多,多环芳烃及含氧官能团很少, 

主要来源于藻类、细菌类等低等生物,富氢贫氧, 

H/C 

高:

1.25~1.75, 

O/C 

低:

0.026~0.12,生油潜能大,生烃潜力为 

0.4~0.7。

Ⅱ型干酪根:

属高度饱和的多环碳骨架,含中等长度直链烷烃和环烷烃很多,也含多环芳香烃及杂原子官能团。

来源于浮游生物(以浮游植物为主)和微生物组成的混合有机质。

较高,约 

1.3~1.5, 

较低,约0.1~0.2,生油潜能中等:

生烃潜力为 

0.3~0.5。

Ⅲ型干酪根:

称腐殖型。

以含多环芳烃及含氧官能团为主,饱和烃链很少。

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 

H/C低,通常<

1.0,O/C 

高,可达 

0.2~0.3,生油不利,利于生气,生烃潜力为 

0.1~0.2。

9. 

简述盖层封闭作用的主要机理。

盖层是指在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盖层较致密,岩石孔径小,渗透性差;

无或少开启裂缝,即使产生裂缝,由于其可朔性较好,也容易弥

合成为闭合裂缝;

盖层具较高的排替压力;

异常压力带也能阻止油气向上逸散而成为盖层。

(一) 

物性封闭:

盖层大多岩性致密、颗粒极细、孔隙半径很小,油气要通过盖层进行运移,必须首先排替其中的水,

克服毛细管压力的阻力。

(二) 

异常高压封闭:

是指地层孔隙流体压力比其对应的静水压力高,超压盖层其实是一种流体高势层,它能阻止包括油、气、水在内的任何流体的体积流动,超压越高,封闭性越强。

(三) 

烃浓度封闭:

所谓烃浓度封闭指具有一定生烃能力的地层,以其较高的烃浓度阻滞下伏油气向上扩散运移。

10. 

根据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分析含油气盆地中有利的远景区。

二次运移的方向,遵循沿着阻力最小的途径,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这一基本规律,位于生油凹陷内的隆起区及生油凹陷四周的隆起区和斜坡区,特别是其中的长期继承性隆起区,往往是油气二次运移的重要指向区。

在沉积盆地中,生油区一般位于凹陷的最深处,与之相邻的斜坡和隆起是二次运移的主要指向。

有利含油远景区:

隆起带的高点、断层两侧、不整合面上下、大型储集体系分布区。

11.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条件。

油气在由分散到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要形成储量丰富的油气藏,而且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

(一) 

生油层、 

储集层、 

盖层、 

(四) 

运移、 

(五) 

圈闭和(六)保存六个条件(要素)。

归纳起来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油气源条件2、生储盖组合和传输条件3、圈闭条件4、保存条件

(一) 

充足的烃源条件:

生油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因此,充足的油气供给,才能形成储量大、分布广的油气藏。

油气源的供烃丰富程度,取决于盆地内烃源岩系的发育程度及有机质的丰度、类型和热演化程度。

生油凹陷面积大、沉降持续时间长,可形成巨厚的多旋回性的烃源岩系及多生油气期,具备丰富的油气源,是形成丰富油气藏的物质基础。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

油气生成后,只有及时地排出,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才能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

否则,只能成为油浸泥岩。

而储集层是容纳油气的介质,只有孔渗性良好,厚度较大的储集层,才能容纳大量的油气,形成巨大的油气藏,这是显然的。

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也是形成大型油气藏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三者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良好的输导层,使烃源层生成的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储集层聚集;

盖层的质量和厚度能确保油气不致于散失。

三)有效的圈闭:

有效圈闭是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能聚集并保存油气的圈闭。

其影响因素有三个方面:

1.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区域性运移时间的关系(时间上的有效性)2.圈闭位置与油气源区的关系(位置上的有效性)3.水压梯度对圈闭有效性的影响(四) 

必要的保存条件:

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油气藏能否存在,决定于在油气藏形成以后是否遭受破坏改造。

12. 

断层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各种背斜油气藏的类型,特征

断层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或者同一断层在不同的位置,常起着封闭或通道(或破坏作用)

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

对油气藏的形成至关重要。

断层的开启与封闭情况是复杂的,必须用历史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分析和认识它。

有的断层在形成期或活动期一般是开启的,在非活动期亦可能是开启的,也可是封闭的,这取决于它的影响因素。

一条断层,在纵向和横向的不同部位,因所受地质条件的不同,可以是封闭的,亦可以是开启的(指同一时刻)。

断层油气藏形成条件:

1)断层在纵横向是封闭的;

2)断层位于储层的上倾方向;

3)在平面上封闭断层与构造等高线或地层尖灭线,或单独、或与后一、二者能组成侧向封闭的闭合线,即能圈定出一定的闭合面积。

主要类型:

1.断鼻构造油气藏2.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3.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4.多断层复杂断块油气藏

13. 

论述断层封闭的因素及其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两大作用:

封闭,通道

封闭作用是指由于断层的存在,使油气在纵、横向上都被密封而不致逸散,其结果是形成油气藏。

断层的封闭作用决定于以下几种因素:

在纵向上的封闭作用决定于地层带的紧密程度,主要取决于:

1)断层性质及其产状。

一般逆断层是受压扭性作用形成的,其断裂带常表现为紧密性的,封闭性强;

而张性断层的断裂带则常是不紧密的,是开启的。

断层的产状也会影响其封闭性,断面陡,封闭性差,断面越缓,

则封闭性越好。

2)断裂带内的充填。

地下水中溶解物质(如碳酸钙)沉淀,碳酸盐岩中的硅化作用均可将破碎带胶结起来,而起封闭作用;

油气沿开启的断裂带运移过程中,由于原油氧化作用或生物菌解作用,形成固体沥青等物质,堵塞了运移通道,也可起封闭作用。

3)在塑性较强的地层中(如泥岩、盐岩和膏盐),沿断裂带常可形成致密的断层泥,可起封闭作用。

推论:

在砂泥互层的地层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