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十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A4打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0426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十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A4打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十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A4打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十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A4打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十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A4打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十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A4打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十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A4打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十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A4打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十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A4打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十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A4打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调查问卷

在下面七个学科中,你最喜欢的是()(只选一个)

A.语文B.数学C.外语D.政治

E.历史F.地理G.生物

填完后交数学科代表,由科代表唱票,全班同学

在表格中进行统计。

2.整理数据

科目

划记

人数

百分比

A.语文

B.数学

C.外语

D.政治

E.历史

F.地理

G.生物

3.描述数据

描述数据的方法通常用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来直观地反映数据揭示的信息。

条形统计图:

就是用坐标的形式来描述,如:

扇形统计图:

用一个圆代表总体,然后将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将圆分成若干个部分,再在各部分中标出相应的百分比和

名称。

如:

制作扇形统计图关键是确定各部分所占圆心角的大小,它的确定方法就是用该部分数据所占的百分比×

360o,如语文所占的百分比是20%,则相对应的圆心角为360o×

20%=72o。

注意:

各部分的圆心角之和可能与360o有一定的误差。

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条形统计图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扇形统计图反映了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的大小,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于总数的大小。

4.全面调查的意义

在上面的调查中,我们利用调查问卷得到了全班同学喜爱的学科数据,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并用图直观形象的描述了数据。

利用表和图分析到了喜爱学科的情况。

在这个调查中,全班同学是要考查的对象。

考查全体对象的调查就叫做全面调查(也叫做普查)

三、巩固练习P153练习1、3。

四、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统计调查中如何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这些过程就是我们统计中的基本过程,特别是要会制作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来对数据进行直观形象的描述。

10.1统计调查

(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模拟历程,从中了解抽样调查、样本与总体等统计概念.

2、通过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初步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步体会用样本来估计总体的思想.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意识到与同伴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抽样、样本、总体等概念以及用样本反映总体的思想。

教学难点:

样本特征的观察与归纳

1、注意借助案例让学生感受统计结果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建立统计观

2、让学生联亲身经历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活动中,逐步学会用数据说话,自觉地想到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对全班同学对自己所喜爱的学科进行了调查,那么如果要对某校2000名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怎样进行调查?

1.抽样调查的意义

在上述问题中,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全面调查花费的时间长,消耗的人力、物力大,因此需要寻求既省时又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抽样调查——板书课题

抽样调查:

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叫抽样调查。

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意义

总体:

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

个体:

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

样本:

抽取的部分个体叫做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

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3.抽样的注意事项

①抽样调查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即样本容量要恰当。

样本容量过少,那么不能很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比如要调查2000名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若抽取的样本容量为几名学生就不能反映2000名学生的喜爱情况;

如果抽取的学生人数过多,必然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达不到省时省力的目的。

再如要调查60岁以上的老人的生病情况,在医院去抽取一些60岁以上的住院病人,它又不具有代表性,则应从60岁以上的老人册中任意抽取部分老人的生病情况来反映总体的60岁老人的生病情况,才能达到目的。

②抽取的样本要有随机性。

为了使样本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除了有合适的样本容量外,抽取时还要尽量使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所谓随机就是机会相等。

例如在2000名学生的注册学号中,随意抽取100个学号,调查这些学号对应的100名学生。

当然还可以在上学或放学时,在学校门口随机进行调查;

或则每隔10个人调查一个,直到调查满确定的样本容量。

总体说来抽样调查最大的优点就是在抽样过程中避免了人为的干扰和偏差,因此随机抽样是最科学、应用最广泛的抽样方法,一般情况下,样本容量越大,估计精确度就越高。

4.让学生观察P154抽样调查100名学生最喜爱节目的人数统计表和统计图,并指出最好选择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较好。

三、随堂练习:

P155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抽样调查,它是统计中常采用的方法,但要注意抽样时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还要注到有随机性,根据精度,确定样本容量的大小,一般地说样本容量越大,精度越高

五、作业:

教科书161页习题10.1第11、12题

 

10.1统计调查(3)

使学生能对较大的数据进行随机抽样,学会分层次进行对样本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能按比例对数据进行抽样,并能统计出各段人数的百分比。

对较大数据和分层次进行数据抽样

正确确定比例进行抽样和由数据描述作出判断

从上节课我们已经看到在总体数目比较大时,对它进行全面调查很难做到,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如:

某地区有百万电视观众,要想了解他们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能否像上节课中提到的抽100名学生来估计2000名学生的喜爱情况吗?

上述情况显然不能。

由于学生、成年人、老年人各自喜爱的节目不一样,所以要了解整个地区的观众的情况,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抽取样本。

由于在各个年龄段对节目的爱好有明显的不同,而同一个年龄段对节目的爱好往往存在共性,所以可以对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各段人群分别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即分层次抽样,使每个年龄段都能抽取一定的人数来代表所在的人群,然后汇总调查结果。

那么如何按层次抽取呢?

可以按年龄段的实际人口的比例分配来确保每个年龄段都有相应的比例的代表,教材中按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的人数比为2:

5:

3抽取。

请同学们计算按这样的比例各段分别应抽取多少人,并列出表格。

青少年

成年人

老年人

合计

抽取人数

200

500

300

1000

在抽取的1000名观众中,对各类节目的喜爱情况整理、绘制成喜爱节目的人数统计表:

A新闻

11

125

103

239

23.90%

B体育

47

114

63

224

22.40%

C动画

55

53

18

126

12.60%

D娱乐

74

176

59

309

30.90%

E戏曲

13

32

57

102

10.20%

100%

那么如何统计出各段人数对节目的喜爱的百分比呢?

这个表格又如何设计呢?

新闻

25%

34.5%

体育

23.5%

22.8%

21%

……

三、小结。

本节课仍然是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前面不一样的就是对数据较大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这里仍然要注意抽样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并会计算出各个层次所占的百分比。

10.1统计调查(4)

进一步巩固分层抽样的方法,能用折线统计图形象、直观地描述出各个层次所占总体的百分比,体会在较大数据中进行分层抽样的数据收集、整理及描述、判断的全过程。

在分层抽样中的数据整理和描述

准确绘制各种表格和图形来描述数据

上节课我们对数据较大的情况进行了简单随机抽样,那么一般地对这类问题常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呢?

(常采用分层和按比例进行抽样)

上节课我们在500万观众中抽取1000名观众并按青少年:

成年人:

老年人=2:

3的比例抽取后得到了各段抽取的人数分别为200,500,300人。

1、如果要抽取500名观众,并按青少年:

老年人=3:

4:

3,则各段应抽取多少人数。

2、若在各段抽取的人数中对各节目的喜爱情况分别为:

青少年喜爱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的人数分别为6;

31;

42;

64;

7,成年人喜爱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的人数分别为85;

60;

15;

9,老年人喜爱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的人数分别为70;

30;

7;

28。

绘制出500名观众最喜爱节目的统计表。

(1)、计算各个年龄段中对节目爱好的百分比。

(2)、用折线统计图反映不同年龄段对节目喜爱的百分比变化情况,并根据图形说出各段喜爱节目的变化情况。

注:

1、2、3主要由学生自己讨论完成,教师作适当提示,对于第4点师生一起完成。

统计调查这一单元主要讲了调查的两种方式:

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全面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全面、准确,但是一般花费多,耗时长,而且有些调查不宜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具有花费少、省时的特点,但要注意抽取的样本要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随机性,这直接关系到对总体的估计的准确程度,如果总体的数据较大、情况对象复杂时,就要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

在描述数据时,多采用的是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来描述。

扇形统计图能准确反映各段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情况;

条形统计图能准确反映各段的具体数目字;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各段的变化趋势。

四、作业布置:

P160第9、10题;

P161第12题。

10.2直方图

(1)

1、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表示频数分布,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作用。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意识到与同伴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组距和组数、频数及频数分布表

决定组距和组数

1、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习制作这种统计图的方法。

2、结合具体问题,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频数、频数分布等概念。

一、复习引入。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描述数据的方法?

它们各自的优点是什么?

前面学习的描述数据的方法主要有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他们各自的优点是……(教师描述)

1.问题提出:

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了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

cm)如下,请同学们看P163收集的63个数据。

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

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的分布情况:

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少,因此得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整理。

2.对数据分组整理的步骤

①计算最大与最小值的差。

最大值-最小值=172-149=23(cm)

这说明身高的范围是23cm。

②决定组距和组数。

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个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

例如:

第一组从149∽152,这时组距=152-149=3,则组距离就是3。

那么将所有数据分为多少组可以用公式:

,如:

,则可将这组数据分为8组。

组距和组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根据具体问题来决定,分组数的多少原则上100个数以内分为5∽12组较为恰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