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果树产业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
《北京市果树产业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果树产业十二五规划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果树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四、规划原则
(一)全面统筹原则
北京市果树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坚持从大局出发,坚持全面统筹的原则,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抓突破口,以点带面,滚动发展,逐步完善。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果树产业上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以果树产业经济发展求生态保护、社会进步,统筹兼顾产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三方面效益。
(三)可操作性原则
坚持规划的可操作性原则,将目前国内外果树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与北京市果树产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分析,提供具体的和切实可行的思路。
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北京市果树产业的地位和市场定位,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北京市果树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四)资源与市场结合原则
遵循资源与市场结合的原则,在明晰北京市果树资源的类型与布局,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面向市场,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打造优质产品,扩大消费规模,提高产业效益。
第二章规划背景
一、北京果树产业基本情况
(一)面积
“十一五”期间由于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市二类清查结果,全市果树总面积为231万亩,比十五末减少15万亩。
(二)产量
2010年全市果品产量9.1亿公斤,其中鲜果8.5亿公斤,干果0.6亿公斤。
(二)收入
2010年,全市果品直接收入36.6亿元,其中鲜果29.5亿元,干果7.1亿元。
(三)果农户数
到2010年,全市从业果农户数达30.9万户,其中鲜果果农17.3万户,干果果农13.6万户。
(四)果树保护地栽培
果树保护地栽培可实现果品上市期的提前或延后,“十一五”期间一直成为果树产业增收的亮点。
2010年全市设施果树面积达
1.79万亩,结果面积1.1万亩,设施果园果品产量1310.95万公斤,收入2.75亿元,按结果面积算亩收入达到2.5万元。
二、“十一五”期间主要工作
“十一五”期间,果树产业以转变增长方式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三个转变”,即紧紧围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由一般大路型果品向唯一特色型果品转变;
由粗放管理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的发展思路,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挖潜改造,推广“一流”的技术,完善建设“一流”果树产业基地,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增收致富。
(一)面向市场调整品种结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果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趋于多样性。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果品多样化的需求,近些年在恢复发展北京地区名特优果品的同时,从国内外引进优新品种上千个,使北京的栽培品种达到3000多个。
北京名优特品种通过选育和扩繁得以保留并形成品种化栽培。
“佛见喜梨”从仅有1棵半树发展到200多亩;
“京白梨”已恢复发展到5000亩;
“北寨红杏”现栽培面积已扩大到8000多亩;
仅零星栽植“郎家园枣”已发展到3000多亩,“尜尜枣”、“马牙枣”种植面积达2.3万亩;
“垛子桃”原产于通州台湖镇垛子村,属早熟水蜜桃系列农家品种,经过扩繁,种植面积也初具规模;
在我国板栗栽培区,以燕山红栗品质最优,燕红现已成为我市板栗的主栽品种,并由此推动板栗的品种化生产。
在恢复发展北京名优传统果树品种的同时,引进了一大批国内外优良品种,其中包括100个樱桃品种,500个梨品种,600个苹果品种,200个葡萄品种,50余个水蜜桃品种,10余个甜柿品种,多数引种成功,使全市果树栽培品种已达到3000多个,逐步满足北京消费市场对高档、精品、特色、唯一、多样、安全、有机等果品的需求,提高了北京果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休闲观光果园建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观光果业是北京果树产业的特色和优势。
为了促进观光果业健康、规范、快速发展,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有关果树、园林、旅游、规划、经济等领域的专家经多次研讨论证,在全国率先编制了《北京市观光果园建设规范》(DB11/T342-2006),由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
2009年出版专著《观光果园建设--理论实践与鉴赏》,对北京市观光果园建设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及理论提升。
在全国率先提出“果树主题公园”的概念。
规划建设了10个将果园与公园相结合、园艺与园林相融合的现代型、精品型、文化型果树主题公园。
苹果主题公园、香味葡萄主题公园、水蜜桃主题公园、中华名枣园等。
目前北京拥有观光果园600余个,其中由北京果树产业协会挂牌的定点观光果园300个。
北京葡萄酒庄园(酒堡)文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目前拥有12家葡萄酒庄园。
休闲观光果园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010年京郊休闲观光果园共接待游客900余万人次,采摘直接收入达3.3亿元。
北京果树为首都的绿化增添了色彩,提高了绿化水平。
同时,吸引市民踏青赏花,游园摘果,提高了果树的观赏性,增添了游人的乐趣。
果园社会功能得到拓展,从单纯提供果品变为提供观光、休闲、采摘、娱乐等生活和文化服务,果园变成了天然氧吧和游乐园。
果园观光采摘的创意使其内涵变丰富,形象变时尚,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安全、健康、美味的果品,促进了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满足了广大市民对果园创意文化和自然生态的向往、提高了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更使果树产业的效应倍增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大力推广果树有机栽培技术全面提升果品质量安全水平
果树有机化栽培是在充分改良土壤的基础上以不施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和肥料为前提,即减少了面源和点源污染,保护了果树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维持良好的生态平衡,又强壮了树体,是提高果品品质的根本途径。
早在2004年,北京就在全国率先启动果树有机化栽培技术。
到“十一五”末推广有机化栽培技术的果园达40万亩,其中,完成有机认证的果园13.2万亩,还在有机转换期的果园3.2万亩。
通过7年的大力推广,使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5-1.0%,果品质量显著提升,优果率由50%左右提高到了87%,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提高了2度以上。
到2010年全市生产有机果品4500余万公斤,平均价格达到10元/公斤。
研究表明,有机果园每亩每年二氧化碳减排量1.51吨,是普通果园的7~8倍。
有机果园的试点对全市231万亩果树有机栽培推广起到了带动作用,樱桃、梨、桃、苹果等主要树种的有机化栽培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四)加强技术培训,按标准化要求全面推广果树实用新技术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充分利用北京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技术资源和人才优势,并聘请国外专家教授做顾问,针对北京果树产业的关键技术问题联合攻关。
完成了35项果树技术标准,包括主栽果树品种的果品质量等级标准、主栽果树的无公害有机化生产技术及主要品种的贮藏保鲜标准,为京郊果树标准化生产管理奠定了基础;
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加强对各级技术人员及果农的培训,特别是对果实套袋,苹果、梨、桃郁闭果园树形改造,老梨树高接换优网架栽培,高大老柿树形改造,樱桃夏季修剪,果树有机化栽培,农艺节水,山地果园集雨技术,果树的架式栽培等实用创新技术的培训。
市区两级每年培训果农10万人次以上,并建立了268人的乡土专家队伍,极大地提高了北京果树产业的种植和管理技术水平。
(五)启动了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和物流配送,对北京高档果品现代化分选配送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是果品进入高端市场和现代物流配送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北京果品占领高端市场的竞争能力,2007年开始陆续从意大利、法国、荷兰引进了5条国际先进水平的果品分选线,启动了以市果树产业协会为龙头的果品配送物流。
到2010年,北京市果树产业协会完成了9600余万公斤特色精品果品的分选配送,其中北京果品6743.8万公斤。
经分选后的精品果品进入一百多家超市,同时也带动了区县级协会的果品分选配送工作。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由于采用了果品商品化处理,北京市果树产业协会下属北京百果神农果品配送中心成为唯一的奥运果品供应商,圆满超额完成了奥运会及残奥会的果品供应任务,展示了北京果树产业较高的发展水平,树立了良好的京果品牌形象,为北京果树产业的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扶持果树产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
2010年,全市已有各级果树产业协会或经济合作组织733个,吸纳果农近6万户,占果农总户数的19.4%;
拥有果园44万亩,生产果品2.7亿公斤,占全市果品总产的28%;
带动果农15万户,有70%的果农被各级果树产业协会组织到一起;
组织会员配送营销果品1.8亿公斤,占果品总产的18%。
北京果树产业协会多次组织会员单位到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进行产品展销,为京果走出国门建立国际销售平台和网络;
组织100余家有机肥生产供应企业商洽、筛选出一批质量有保证价格合理的企业推荐给会员单位;
开展生产物料供应、技术培训等服务,在促进协会自身壮大的同时,带动了全市果树产业合作组织的迅猛发展。
(七)启动果树互助保险,为北京市实施政策性保险奠定基础
在政策性保险未启动之前,北京市果树产业协会2006年启动了果树灾害互助保险工作。
制定了受灾投保管理办法,覆盖了13个区县,包括所有鲜果树种。
从2006-2009年累计有5194户果农投保,投保面积66076.24亩,果农投保额620.947万元。
四年中对4355户果农理赔受灾果树60515.72亩,理赔金额1613.32万元。
通过各项配套政策措施为果树生产保驾护航,提高了产业抗风险能力,并促进了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
果树产业已成为京效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2010年全市果品产量9.1亿公斤(由于2009冬-2010春冻害产量比2009年减产7000万公斤),比十五末增长11%。
2010年,全市果品直接收入36.6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328亿元)的11%,占全市种植业总产值(171亿元)的21.4%,比“十五”末增长85%。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收近3.4亿元。
全市果农户均果品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1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产量、收入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低效果园比例较大
北京果品产量总体偏低,内部发展不平衡。
虽然北京的果品产量在“十一五”时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单位种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但与国内其他果品主产区及国外果品产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另外,北京市各区县之间的果树产业发展差异较大,果农与果农之间的经营效益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种植同样的品种,果农之间的亩收入差距能够达到六七倍。
2010年,全市果树平均亩产量为393.0公斤,亩均收入为1586.4元。
其中干果平均亩产55.1公斤,平均亩收入680.3元;
鲜果平均亩产675.2公斤,平均亩收入2343.9元。
2010年全市苹果平均亩产701.5公斤,平均亩收入3482.6元(按14.1万亩计);
而昌平区苹果控制产量、注重品质,平均亩产761.9公斤,亩收入5180.8元。
梨平均亩产943.4公斤,平均亩收入2675.9元(按16.5万亩计);
而房山区梨亩产1251.4公斤,亩收入5307.0元。
桃平均亩产989.5公斤,平均亩收入3112.4元(按41.0万亩计);
而平谷桃亩产1309.5公斤,亩收入4441.9元。
葡萄平均亩产1219.9公斤,平均亩收入6514.3元(按4.2万亩计);
而通州葡萄亩产2787.2公斤,亩收入15868.4元。
鲜杏平均亩产262.9公斤,平均亩收入673.0元(按9.6万亩计);
而顺义鲜杏亩产943.0公斤,亩收入3442.8元。
柿子平均亩产337.5公斤,平均亩收入494.4元(按19.5万亩计);
而平谷柿子亩产531.7公斤,亩收入723.2元。
李子平均亩产347.1公斤,平均亩收入1381.6元(按4.2万亩计);
而房山李子亩产836.4公斤,亩收入4970.5元。
樱桃平均亩产64.4公斤,平均亩收入2740.1元(按5.0万亩计);
而通州樱桃亩产133.2公斤,亩收入5325.4元。
红果平均亩产384.5公斤,平均亩收入532.0元(按3.4万亩计);
而怀柔红果亩产480.9公斤,亩收入961.9元。
枣平均亩产137.8公斤,平均亩收入958.8元(按8.3万亩计);
而平谷枣亩产517.0公斤,亩收入2150.8元。
板栗平均亩产42.1公斤,平均亩收入550.2元(按67.5万亩计);
而房山板栗亩产44.6公斤,亩收入为1102.6元。
核桃平均亩产86.3公斤,平均亩收入1289.9元(按20.0万亩计);
而怀柔核桃亩产192.8公斤,亩收入3856.9元。
仁用杏平均亩产67.7公斤,平均亩收入471.8元(按17.3万亩计);
而延庆仁用杏亩产117.2公斤,亩收入703.3元。
可见,全市平均水平与高效果园相差甚远。
典型果树专业户的亩效益更远高于平均水平。
京郊30.9万户果农中,有9607户实现果品亩收入超过1万元。
昌平区崔村镇真顺村张振宽的18亩苹果园亩均收入超过2万元,兴寿镇桃林村兰小华的15亩苹果园亩均收入1.6万元;
平谷区夏各庄镇纪太务村屈海全1.2亩温室久保桃纯收入达24万元,峪口镇兴隆庄村刘宝利的2.2亩桃纯收入7.8万元,峪口镇兴隆庄村张宝志的14亩桃园亩均收入超过2万元。
分析其原因在于,第一是部分果树种植者对果树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由于北京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功能向郊区县延伸,郊区县果农收入渠道较多,一部分果农不以果树种植为主业,对果树重视程度不足,疏忽了对果园的管理和持续投入,形成了一批低效果园,成为果树产量和产值增长的短板。
目前全市有47.5万亩低效果园,其中鲜果27.4万亩,干果20.1万亩,约占果树种植总面积的20%。
第二是果品产后商品化处理率低,难以实现农超对接,实现精品增值。
发达国家95%以上的果品是经过商品化分选处理之后进入市场。
北京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才刚刚起步,每年通过果品分级包装生产线完成的果品成交量仅3000万公斤左右,占总量的3%,难以使果农生产的全部优质果品很快大规模地转化成商品,批量上市。
第三是产销信息不畅,销售环节薄弱。
果品多进入中低端市场。
以主动销售方式进入高中端市场的果品占仅29.1%,其中通过配送、团购销售的仅占3.2%,进入超市的仅占4.8%,观光采摘的占7.5%,通过合作组织销售的占13.2%。
城市高端消费人群对安全、风味浓郁的果品需求也日趋旺盛,但在种植者与消费者之间没有建立起一个交易平台,造成果农生产出的优质安全有机的高档果品找不到目标消费群而不能实现优质优价,甚至卖得与粗放管理果品一个价,严重影响其种植积极性,制约了北京果树产业的高水平发展。
(二)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果园基础设施薄弱,设施装备水平低,难以达到“双一流”发展目标。
突出表现在灌溉条件差,果园机械化程度低,果品采后现代化分选贮藏冷链运输能力弱,减灾防灾设施不具备,多数果园土地肥力低下,与推广一流的技术,建成一流的产业基地,融合一、二、三产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果园灌溉条件差。
占北京果园总面积45%的105万亩山地果园基本没有水浇条件,还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由于长年干旱,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原有一些水井也干沽,造成一些原有灌溉条件的果园失去灌溉能力,还有近300万株散生果树也根本浇不上水,导致果品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不好。
果园肥力水平低,难以满足果实及树体生长需求,果品产量和质量达不到应有水平。
据分析,全市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0.3-0.6%,好的在0.8%左右,通过连续7年的有机化栽培、改良土壤,有些果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了1%以上,但所占比率较低,与国外发达国家果园3-5%的水平相比差距甚大。
减灾防灾设施不具备。
京郊风雹灾害较重,随着北京市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鸟类数量增多,鸟害变得日趋严重,严重的果园受害率可高达20-30%,损失在500-2000元/亩不等。
这类灾害可以通过配备防雹防鸟网加以减轻或避免,但因一次性投入较高,京郊绝大多数农民无法承担。
装备水平低,果园机械化程度有待提高。
据统计,全市231万亩果园有各类大小生产机械105430台,平均22亩果园仅有一台件。
产后处理机械189台,多为只有重量分级的简易分选机,平均1.2万亩一台。
其它动力喷雾机26777台,旋耕机6677台,割草机3312台,挖掘机65台,粉碎机409台,运输车65010辆,小型选果机137台,大型清洗、分级、打蜡设备5台,农药检测仪(速测)3台。
这些机械远远不能满足果园生产的需求,80%以上的果园管理操作依然靠人工,造成生产成本高,效益低下。
果品现代化贮藏冷链运输能力弱。
每年靠现代冷库贮藏的果品总量只有3156万公斤,只占果品总量的3%,农民库窖贮藏量1137万公斤,只占果品总量的1%。
而发达国家靠现代冷库贮藏果品量都在80%以上。
果品冷链运输基本上处于空白。
(三)品种结构种植模式需要进一步调整
北京果树品种结构还不尽合理,还不能适应果品市场对品种多样性和特色性的需求。
如北京鲜果面积占比例最多的桃原来以硬肉、耐储运品种为主,风味品质相对较差,急需恢复发展和引种一些市场需求较多的水蜜桃品种;
全市近20万亩柿子均为涩柿且成熟期集中,价格低、卖果难,需要引种一些甜柿品种;
14万亩苹果多为晚熟品种,需引种一些中早熟品种;
67.5万亩板栗品种单一,不能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也需要引种一些适宜加工的品种。
种植模式也需进一步调整。
实践证明,果树保护地栽培的效益显著高于露地栽培果树。
但因受到技术及投资成本的限制,目前全市保护地栽培果树规模偏小。
应在技术成熟的地区选择适宜树种如桃、葡萄、杏、樱桃、桑椹等适度发展。
(四)产业服务体系及市场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近些年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许多果农新近加入了果树生产行业。
由于自身对果树的生长发育规律不了解,对其生产管理技术不掌握,同时,果树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匮乏,导致一些农民因不懂技术而生产的果品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不高。
物料投入服务体系缺乏。
肥料、农药的优质投入品供应缺乏固定渠道,农民盲目购买,质量没有保证且不方便,最终导致其所生产的果品安全难以保证。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还很严峻。
市场体系建设缺位。
尽管2007年,以市果树产业为龙头启动了果品采后无损伤检测分选和物流配送工作,但因其数量规模都与都市型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及产业提升的要求相关甚远。
(五)对果树产业重视程度差异较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不同地区对果树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对当地果树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一部分地区果树所占经济结构比重过小,总体产业效益低。
以桃为例,平谷以51.7%的种植面积创造了73.8%的经济效益,而其他区县以48.3%的种植面积只获得26.2%的经济效益,差别在于桃是平谷的特色果品,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因而其经济效益远高于其他区县。
另外,昌平的苹果以19.5%的种植面积创造了29.1%的经济效益,房山的梨以12.0%的种植面积创造了23.8%的经济效益,这些特色果品发展都与当地政府的重视分不开。
(六)果品深加工环节薄弱产品单一
北京果品多以鲜销为主,因此以北京果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规模较小。
北京24家果品加工企业利用消纳自产果约3000万公斤。
平谷2009年加工桃6000万公斤,主要是黄桃(占1/4)、油桃和三两以下的等外桃(占3/4),其中消化加工本区的桃仅2000万公斤,占加工桃总量的1/3。
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大规模加工宜选择加工专用品种。
鉴于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北京市果树产业发展定位目标:
苹果、梨、桃、葡萄等优质特色鲜果应经分选处理后鲜销,分选出的等外果(品质得以保证)可开发一些肉型饮料、果酱等深加工产品,确保加工用果品风味质量,与国际健康理念接轨。
加工葡萄酒则宜发展具有高抗寒性,省工不用埋土防寒、含糖量高、酿酒品质得到公认的专用酒葡萄品种;
象红果、鲜杏、涩柿等鲜食量较小的果品应适度开发其深加工产品确保增值;
对于核桃、板栗、仁用杏等干果应大力发展其加工业,开发更多的健康加工产品,稳定并保障核桃、板栗、仁用杏等干果原料收购价格,保证农民增收。
(七)观光果园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多数观光果园功能单一,园区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果园的多功能性和综合服务功能体现不足。
近几年北京观光果业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
虽然2010年采摘人数达900余万人次,采摘收入3.3亿元,但是,通过果园休闲带动的附加消费低,人均消费不足50元。
观光果园的旅游休闲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如体验、科普、餐饮等服务接待功能较弱,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大量多功能性需求。
四、机遇和潜力
果树产业已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一个亮点,当前北京果树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是庞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是相对较低的产量和市场份额以及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市场机遇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北京乃至全国对于果品消费需求总量日益增加。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市场对安全高档、优质特色的果品需求量大增,特别对风味品质的要求提高。
消费结构正向着有利于高档果品消费的方向发展。
北京作为中国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市场的消费水平、消费能力、消费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中高档水果消费增长率大,销售额迅速增加。
有资料显示,北京市每年果品消费额在160亿元左右,是现在果品收入的4.4倍,这为北京走“高档、精品、特色”的果品发展路线提供了市场支撑。
(二)生产潜力
北京果树面积231万亩,扣除现有低效弃管果园,有效种植面积为183.7万亩,其中鲜果98.7万亩、干果85.0万亩。
参照国内和市内效益较高的果园,鲜果亩产2000公斤(樱桃500公斤、枣1000公斤),亩收入10000元或略高;
干果亩产100公斤(核桃500公斤),亩收入1000元(核桃5000元)是合理的。
按照这一理论产量和收入,北京果品产量还可增长10亿公斤,收入还可再增长100亿元。
(三)技术潜力
目前,我们贮备了国内外近3000个名优果树品种,为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奠定了基础;
有了近八年的有机化栽培的技术探索和积累,为全面提高果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奠定了基础;
有了观光果园建设和管理经验,为今后观光果业的快速和高水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了初期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和交易配送的尝试和实践,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