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D.①②③④
9.贾谊在《过秦论》中说: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这位在历史上有“千古一帝”之称的秦始皇为有效“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郡县制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D.统一度量衡
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
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
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
C.肯定了秦统一货币的制度D.肯定了秦统一文字的政策
11.(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
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
“这种帝国结构”包括( )
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 ③郡县制 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2.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13.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
“周之失,在于制;
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4.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
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中央集权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C.减少决策失误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体系 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 ④三省六部制一直被后世历朝沿袭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6.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1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这里的“高皇帝”是指( )
A.元世祖B.明太祖
C.明神宗D.明成祖
18.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了( )
A.内阁B.军机处
C.三司D.枢密院
19.清代设军机处弊端多多,稍可称赞的是( )
A.军机大臣无法弄权B.军机处对军国大事直接裁决
C.军机处工作效率相对提高D.减轻了皇帝的行政工作负担
20.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21题16分,22题16分,23题18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图 图二 秦朝疆域图
图三 西汉局部地方区域图
请回答:
(1)阅读图一,分封制对当时的周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2)图二表明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行政制度?
有何深远影响?
(6分)
(3)阅读图二和图三,分析西汉和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异同。
(4)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反复说明了什么?
(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政体》
材料二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记事本末》
(1)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有何不同?
各是怎样做的?
(8分)
(2)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朝、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等大臣说:
“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
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材料二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者。
”——清·
乾隆(1736~1796年)
(1)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皇帝”是通过何种方式产生的?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如果欲下令治理黄河,最后负责实施的是哪个职能部门?
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有何影响?
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时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有何区别?
(3)材料三中乾隆的言论反映出我国古代君臣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C 2.B 3.D
4.C [鼎在西周时期是王权的一种象征,春秋时期诸侯墓中九个鼎的现象反映了周王室走向衰弱,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
]
5.B
6.C [本题考查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宗法制的重要特点,②、③、④都是嫡长子,因此一定能成为大宗。
7.B [礼乐制度是西周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周朝制定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
8.C [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在全国范围确立。
9.A [秦朝以郡县制代替过去的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安定。
10.A [材料反映出秦朝废分封置郡县是“其所以为得也”,说明柳宗元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11.A [“这种帝国结构”指的是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而三省六部制开始于隋唐时期,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12.D [秦朝郡尉是地方长官,与诸侯有明显的不同,没有封地,官位也不能世袭。
13.A [关键是理解柳宗元的这句话。
结合史实,我们可知周朝亡于分封制;
秦之灭亡,因暴政,而不在其所开创的郡县制。
14.B
15.A [三省六部制并非一直被后世历朝沿袭。
在宋初,三省六部制已有名无实。
明太祖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排除④。
16.C 17.B 18.A 19.C 20.D
21.
(1)影响:
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2)郡县制度。
影响: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或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奠定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3)同:
都实行郡县制。
异:
西汉时也实行分封制。
(4)说明: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总会有一个过程,一种新的制度的确立不会一帆风顺。
22.
(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做法:
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
废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
(2)同:
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参政辅佐作用;
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相对立,从制度上废除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
23.
(1)强调功绩,神化皇权。
皇帝产生方式:
世袭。
(2)工部。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
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掌政令的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
元朝的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
(3)关系:
主子与奴才的关系。
基本特征:
君主专制。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测评新人教版选修4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新皇帝将在本国取得成功的法家学说运用到全中国。
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
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集中经济化。
”下列措施属于“新皇帝”所为的是( )
A.开驰道控制全国B.置太学设五经博士
C.轻赋税行均田制D.废丞相设内阁
解析:
根据“将在本国取得成功的法家学说运用到全中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等信息可判断出,材料中的“新皇帝”指秦始皇。
在题目所给定的四个选项中,A项是秦始皇所为。
答案:
A
2.司马迁在《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来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 )
A.皇权至高无上B.三公九卿形同虚设
C.秦律严苛细密D.皇帝处理一切事务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皆决于上”,都是皇权至高无上的反映。
3.在陕西骊山有秦坑儒谷遗址(如图),当时秦始皇“坑儒”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
A.弘扬法家思想
B.压制儒家文化
C.巩固政治统一
D.彰显皇帝威严
秦统一后,一些儒生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秦始皇下令将这些儒生活埋,这是为了用残酷的思想专制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C
4.唐太宗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此他( )
A.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B.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C.在周边设置羁縻府州D.册封少数民族的首领
小农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民”主要是指小农。
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与农民直接相关的只有B项。
B
5.唐太宗说: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
”(《贞观政要》)此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革新政治
C.兴科举以儒为师D.“存百姓”的思想
唐太宗把百姓比喻为树根,是国家的根本,其认为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故选D项。
D
6.有人曾经做诗赞叹: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其中“长策”是指唐太宗( )
A.慎用刑法B.轻徭薄赋
C.完善科举制D.重视纳谏
唐太宗主张以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的地位,这为广大儒生参与政权提供了机会,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
7.下图为国画《戎装的康熙帝》。
他力排众议,大胆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台湾,这体现了他( )
戎装的康熙帝
A.志向远大,唯才是举
B.超人的军事才能
C.勤于政务,励精图治
D.超人的胆略和见识
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
“郑氏降将施琅”“力排众议收复台湾”,据此可知选D项。
8.康熙帝晚年曾说: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 )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
由“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可知,康熙帝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所警觉,B、C、D三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
9.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选题《中国封建王朝落日的辉煌》,请问以下哪位人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
A.秦始皇B.唐太宗C.宋太祖D.康熙帝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封建王朝落日的辉煌”,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康熙帝。
10.中国人民银行曾限量发行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纪念币,来纪念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以下关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共同点讲述正确的是( )
A.都是新王朝的建立者
B.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或巩固发展作出过贡献
C.都捍卫和维护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D.在他们统治期间都出现了盛世景象
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政治家,其中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或巩固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1.后人对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光曰: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
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隐太子(李建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
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
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己,犹为愈也。
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喋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
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资治通鉴》
材料二 臣祖禹曰:
立子以长不以有功,以德不以有众,古之道也。
……王(珪)魏(征)以辅导东宫为职,当劝建成以孝于高祖,友于秦王,则储位安矣。
秦王有定天下之功,高祖苟欲立之能为太伯,不亦善乎。
且建成既为太子,则国其国也,安在于有功乃使之击贼以立威,结豪杰以自助?
是导之以争也,祸乱何从而息乎!
夫以王魏之贤,其为建成谋,犹如此,况庸人乎!
——范祖禹《唐鉴》
(1)司马光和范祖禹对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有何共同看法?
(9分)
(2)应如何评价玄武门之变?
参考答案:
(1)都赞同嫡长子继承制;
对李世民的做法持否定态度;
都认为唐高祖对玄武门之变的发生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都认为唐太宗武力夺权对以后有负面影响。
(2)注意辩证地分析,不能简单地认为孰对孰错。
既不可过分渲染太子李建成的恶毒,为李世民夺取帝位寻找充分理由,又不可过于强调政治的残酷性,而使李世民的继位变得过于血腥,从而否定其历史贡献。
12.阅读下列情境材料:
情境一:
康熙帝与中西文化
1674年,康熙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铸造便于携带的轻巧大炮,亲临卢沟桥炮场检验,赞扬“西洋炮甚利,且轻便易运”。
所造350门炮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大显神威。
为嘉奖南怀仁,康熙封他工部侍郎。
但是据史料记载,康熙帝的统治政策中也有推崇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重新提倡八股文,允许妇女缠足等内容。
情境二:
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
①《滇平》
②《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③《瀚海》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矜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观察以上两个情境,回答以下问题:
(1)情境一所列举的史实是要说明什么观点?
对此,你有何看法?
(5分)
(2)参照情境一,请为情境二拟定一个主题。
(3)根据这些诗词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三首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4)通过以上两个情境,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角度,评价康熙帝的贡献。
(1)观点:
康熙帝尊重科学,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国家统一。
他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运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开化和进步,同时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康熙帝与国家统一。
(3)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
(4)康熙帝打击了各种分裂势力,传承中国文化、引进西方文化,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为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3.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
材料一 下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
有何意义?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
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
“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
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
——张岂之《中国历史》
(3)依据材料,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政事无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
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4)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3分)
(1)小篆。
皇帝。
(2)统一度量衡。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平定三藩之乱。
形成谨慎的执政风格。
维护了国家统一。
(4)专权;
勤政。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
体群臣,子庶民。
保邦于未安,致治于未乱。
夙夜孜孜,寝寐不遑。
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材料二 杰出人物,只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个别外貌,却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
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
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有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材料一是康熙帝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过的一段话。
依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指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1)评价:
一心为国为民;
保国安邦,恩威并济;
勤勉努力。
(2)原则:
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