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一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一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一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稼驮啃爽
(指名读。
齐读。
)
2、出示词语
心灵手巧无所不能有求必应
啧啧赞叹刷刷刷刷清清爽爽
择菜薅草喜鹊登枝牛驮小兔
(1)指名读。
(2)选择一排词语,说说这些词语是写什么的?
(3)指名说说:
读了课文,姥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三、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
“刁”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捺。
“岂”是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己”,不是“已”。
2、学生描红。
(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评议。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生字词语,在读顺句子,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了姥姥的善良、勤劳与剪纸技艺的高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读熟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主备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十二课——《姥姥的剪纸》(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姥姥的剪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说一说吗?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读课文,走进姥姥的剪纸,走进姥姥这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走进姥姥与“我”之间的亲情故事。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1—3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
(1)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2)作为姥姥的小外甥,当作者写下这第一句话的时候,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读这段话吗?
(二)轻读2、3自然段。
1.交流。
(姥姥剪纸技艺高超;
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
(1)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
(2)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
“你姥姥神了。
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
(3)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
创设情境,反复引读,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广结善缘、有求必应。
广结善缘、有求必应)
2.同学们,从这一部分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姥姥?
(相机板书:
心灵手巧、技艺高超、勤劳善良)
小结:
姥姥技艺高超,加上广结善缘,有求必应,她的剪纸在当地已经深入人心。
深入人心)
(三)学习4—6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1)课文中说,姥姥的剪纸技艺深入人心,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是呀,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
从课文第四小节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下:
梅枝怎么样?
喜鹊如何?
它们的位置安排如何?
读到这里,我们不由赞叹:
姥姥的剪纸真是“神”了。
(2)指导朗读,读出姥姥的技术高超,以及我的敬佩之情。
3.姥姥的剪纸真是神啊,同学们,姥姥的剪纸为什么会这么神呢?
她的这手绝活是生来就具有的吗?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4.讨论交流:
(1)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甚至摸黑剪。
(2)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小黑板出示)
(3)“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5.是呀,熟能生巧,经过坚持不懈的练习,姥姥的手已经与剪刀融为一体了。
在“我”的刁难下,姥姥非但没有生气,而且还借机告诉“我”做事要持之以恒。
姥姥多疼“我”呀!
(四)学习7—12自然段。
1.“拴”是什么意思?
姥姥是用什么拴住“我”的?
在这里,你觉得这个“拴”该怎样理解呢?
2.那姥姥都给“我”剪了些什么呢?
默读课文7-12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的姥姥的剪纸作品。
3.讨论交流:
(1)出示句子:
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的背上。
(2)出示句子:
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4.作者的顽皮可爱愉悦着姥姥,姥姥的慈祥疼爱感染着作者,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纸了。
从开始的“拴”到现在的“缠”,你体会出了什么?
5.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它们形象各异——引读——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无论形象怎么改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引读——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
6.从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对姥姥的赞美、依恋)
7.如果说以前姥姥的剪纸是深入人心的话,那现在,姥姥的剪纸已经深入“我”心。
深入“我”心)
(五)学习13自然段。
1、大声读课文。
2
、交流。
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2)姥姥对“我”充满了思念与期待,“我”的心里又何尝忘记过姥姥呢?
引读——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3)出示:
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都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
当我忆及姥姥的剪纸声时,我的梦境里会出现哪些声音,哪些景物?
从本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谁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顽皮可爱的作者让姥姥牵肠挂肚,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姥姥让作者魂牵梦绕。
我们再一次被她们之间浓浓的亲情感染了。
(5)大家一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三、拓展运用。
1、在收到姥姥寄来老牛望着远去的小兔子的剪纸后,作者心境肯定颇不宁静,眼前肯定会浮现出和姥姥在一起时候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
假如你是作者,该怎么给姥姥回信呢?
2、试着写写。
(也可以放在课下完成)
同学们,剪纸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份浓浓亲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
我们的姥姥也同作者的姥姥一样,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她们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浓浓亲情。
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个亲切而又温暖人心的名字——姥姥!
1、搜集中国的剪纸,进一步了解我们灿烂的剪纸艺术,也可以搜集其他品种的民间艺术的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3、牛郎织女
第一课时主备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用“原来”造句。
3、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脉络。
一、谈话导入。
1、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睁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
3、板书课题。
要求学生读准“牛郎”这两个字。
设问:
读课题我们想到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读书要求:
1、边轻声读课文边画出生字新词,并借助课后生字上的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四、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是否读准。
提醒学生注意“嫂”是平舌音,“棚、挣、汹”是后鼻音。
“添、趁”是前鼻音,“拽、衰、趁、挣、扎”是翘舌音。
2、按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课文读得是否正确、流利了。
对读得不符合要求的,应再给一些时间,进行练习。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发现字音读得不准、添字、漏字、破句等问题,应及时纠正。
3、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
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老师追问:
他会受哪些苦呢?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从中你懂得了什么?
(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五、你喜欢他们吗?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六、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七、作业:
13、牛郎织女
第二课时主备人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3.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4、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5、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现在有哪一位同学能为大家讲讲牛郎和织女他们都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
一边播放相关的幻灯片。
“听完之后,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牛郎和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
二、师生交流:
学习第六段:
指名朗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牛郎织女“日子过得挺美满”。
(男耕女织、辛勤劳动、生儿育女……)然后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学习第七段:
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
老牛又讲了什么话?
老牛讲话时的神情怎样?
有感情地朗读老牛的话。
老牛死了,牛郎和织女心情怎样?
三、小组学习:
现在请同学们参考前两段的学习方法,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学习文章后面的部分。
四、评论游戏:
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游戏,假设你们的身份不是小学生,而是一个个小评论家,你会怎么去评价故事中的人物呢?
五、写感受:
学完了这个故事,你们想说什么呢?
同学们可以从文章内容情节、思想感情,以及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等等方面来抒发你们的感受。
也可以试着对故事进行改写。
请把你最想说的和最想做的写下来。
七、回应上节课的导入:
通过《牛郎织女》故事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为什么我们会拥有七夕节这个民间节日了吧?
知道以后七月初七我们要做什么了吗?
对了!
就是“拜月乞针线”。
八、扩展阅读: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取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描述了织女一边织布一边思念牛郎的情景,借以抒发世间女子离别相思之情。
九、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十、布置作业
读一些的民间故事
14、安塞腰鼓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表演形式,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4、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
有人这样形容道:
“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2、板书课题:
14、安塞腰鼓(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语句,勾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
(1)“枣”是平舌音,“骤”是翘舌音。
“戛”读“jiá
(2)理解,读正确下列词语。
忘情流苏燥热亢奋
蓦然磅礴渺远淋漓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及时正音。
4、大声朗读课文,结合文中插图,提问:
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
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如“亢奋、豪迈、惊心动魄、震撼、火烈”等)
5、理清文章层次
(1)默读课文,按“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2)同桌交流。
(3)指名回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归纳总结。
1、重点区别下列字形:
梁——粱搏——博栗——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略了安塞腰鼓的风采和魅力。
请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主备人: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3、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一、复习检查
1.词语听写:
骤雨、高粱、酸枣、战栗
2、教师提问:
有谁能说出几个能够代表安塞腰鼓的特点的词语?
壮阔豪放火热有力磅礴惊心动魄。
3、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正是源于它所具有的这些特点。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听老师读鼓响之前的情景,大家闭上眼睛,想象在你脑海中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或者有什么感受?
2、交流
3、这是激战前的沉寂,是一场疾风暴雨式的腰鼓舞即将上演前的期盼。
写得多美呀,舒展柔和,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
自读感受一下。
4、腰鼓本是激烈而震撼人心的,你知道为什么作者要写鼓响之前如此之静吗?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快速浏览5-17自然段,这一部分出现了几个“好一个安塞腰鼓”?
他们分别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场景?
2指名读第6自然段,想一想:
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
火烈的舞蹈场面)
排列出示“骤雨一样……风姿”指导朗读,感受场面。
3、齐读“这腰鼓……亢奋了。
”这已经不仅仅是腰鼓舞了,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4、是啊,这真是“好一个安塞腰鼓”,指导朗读。
5、安塞腰鼓还好在哪里?
自由读第9、10自然段。
鼓声的巨大力量)
(1)文章是怎样写鼓声的?
(2)出示“----成了牛皮鼓了,我听到了------”填空,朗读,想象,再朗读。
此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3)是啊,这真是“好一个安塞腰鼓”,指导朗读。
6、安塞腰鼓还好在哪里?
出示第第12自然段。
茂腾腾的后生)
(1)大声用心读一读,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2)是啊,这真是“好一个安塞腰鼓”,指导朗读,感受震撼。
7、安塞腰鼓还好在哪里?
变幻的舞姿)
(1)出示排列句子“每一个舞姿……叹为观止”,指导诵读。
(2)师诵读:
好一个……茫茫一片……
8、读了这4个场面后,你觉得黄土高原的鼓声如何?
舞姿如何?
那里的人又怎么样?
是啊,这真是“好一个安塞腰鼓”!
(相机板书;
好一个)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在这阵阵浑厚沉重的声响、强健的舞姿中,安塞腰鼓戛然停止了,这时,你们仿佛感受到了什么呢?
读第18——20自然段。
2、交流,读了“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这一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说一说。
3.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三、拓展运用
1、安塞腰鼓的场面如此火烈,给我们美的享受,文中的语言读起来很有气势,让我们运用上比喻和排比,也仿写一段话。
2、交流,点评
同学们,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成功时擂鼓为自己喝彩,失败时擂鼓催自己振奋;
软弱时擂鼓让自己坚强,骄傲时擂鼓使自己警醒……最后,愿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心鼓敲出一个酣畅淋漓的人生!
五、作业:
1、完成本课练习;
2、背诵课文第12—16自然段。
习作四
主备人
教学要求:
1、欣赏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的剪纸,初步感知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
2、能细致观察,根据剪纸展开合理的想象,完成一篇习作。
教学重、难点:
仔细观察一副剪纸作品,展开丰富的想象,编一个合理的故事写下来,做到内容具体,叙事详略得当。
复案修改
教学过程:
一、回忆《姥姥的剪纸》,导入新课。
《姥姥的剪纸》一课中提到了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以的人都赞不绝口,也引起了我们对剪纸艺术的兴趣。
今天,就让我们走入剪纸的艺术殿堂,去欣赏那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的剪纸。
二、指导看图,启发想象
1、讲解观察方法:
(1)要有一定的顺序,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或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
(2)要分清主次,先看主要的,重要的内容。
2、仔细观察书中的4幅剪纸作品,看图练习说话,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经过。
3、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事情的前因后果,把事情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四人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拓展思路。
4、集体交流。
三、提供范文,明确要求。
1、教师读下水文,让学生边听边想,哪些内容是图上表现出来的?
哪些内容是看图想象的?
2、归纳本次习作的要求:
(1)仔细观察,写出剪纸中人与物的动作、深情。
(2)内容是编故事,故事中主角是剪纸中的人,数量为一至两位。
(3)习作过程中,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使得故事生动有趣。
四、完成习作,修改誊写。
1、构思布局,完成草稿。
提醒学生首先想好个题目,然后再想清楚先写社呢们后写什么,保证思路清晰。
2、学习修改,完成习作。
(1)自读习作,发现问题自行修正。
(2)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和同学一起修改。
3、认真誊写,注意书写姿势及书写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