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4907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9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民公社化运动:

财产统一核算和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②危害:

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导致我国在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政策调整

(1)方针:

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结果: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并迅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1)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2)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3.调整

(1)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

(2)邓小平全面整顿,1975年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

高频考点一、“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例1.阅读下面的工农业总产值指数(1952~1957)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国家政策影响产业发展

C.工农业生产出现跃进倾向

D.全面整顿使经济迅速回升

【答案】B

【变式探究】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论说: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

”这表明(  )

A.经济增长方式变革B.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C.国家优先发展工业D.工农比例脱离国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材料描述的是经济增长率,没有涉及增长方式变革,故A项错误;

从“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来看,国民经济发展不均衡,故B项错误;

从工农业的增长率可以看出国家优先发展工业,故C项正确;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工业,符合我国落后的实际情况,故D项错误。

【答案】C

高频考点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与意义

例2.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一份决议指出:

领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点到面;

就能够引导农民群众——在开始是一部分,随着将是大部分,而最后将是全部——跟着我们走向社会主义”。

此决议目的是(  )

A.动员农民打土豪分田地

B.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C.鼓励农民加入人民公社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变式探究】1999年10月1日,走过半个世纪光辉历程的新中国,迎来了她50周年的庆典。

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会,上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下列对新中国50年所实现的历史性跨越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B.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C.60年代初的“八字方针”,彻底纠正了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

D.市场经济的建立,实现了由传统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没有实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故A项错误;

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故B项正确;

60年代初的“八字方针”只是在农村工作中纠正了“左”倾错误,没有彻底纠正,故C项错误;

市场经济的建立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

高频考点三、“大跃进”运动的危害

例3.政治宣传画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一般带有醒目的、号召性的、激情的文字标题。

下列所示宣传画,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标题比较匹配的是(  )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导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故B项正确。

“一切行动听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指挥”出现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保家卫国”属于1950年到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红卫兵”属于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故A、C、D三项错误。

【变式探究】据下列中国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

时间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农业

7.1

11.3

17.7

10.7

9.8

10.5

工业

42.5

60.4

49.8

55.5

55.4

52.6

其中:

重工业

36.1

54.0

45.9

51.1

49.6

A.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D.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高频考点四、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

例4.下图是我国某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

万吨)。

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

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考查读图获取信息与比较分析以及全面解读信息的能力。

A项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是在“一五计划”期间,予以排除;

C项中“瘫痪状态”的说法错误,表中反映的是国民生产总值呈下降趋势;

D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与图片信息不符。

重点关注B项,图片反映的现象是农轻重比例失调,前三年重工业片面发展,直到后两年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故选B项。

【变式探究】建国后到2005年,除了1949~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1965年的调整时期外,中国政府共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

其中1958~1962年的二五计划被称为“夭折的计划”。

导致二五计划“夭折”的直接原因是(  )

A.“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B.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C.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3)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答案】D

【解析】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A项表述错误;

图片宣传的是“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建设,与绿色环保观念无关,故排除B项;

C项的表述与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不符,故排除;

图片中“一五”计划期间,工人们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展重工业建设的场景体现了工人投身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热情。

故选D。

2.(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A

3.(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

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

“糟得很。

”……“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材料一出自毛泽东哪篇文章?

毛泽东批判了哪种错误态度?

他对农民运动是如何认识的?

(4分)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

……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代表农民利益的?

农民又是怎样“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

材料三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

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

(3)材料三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共中央对此有何基本方针?

(6分)

(4)综上,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

【答案】

(1)文章: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分) 

批判了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的错误态度。

毛泽东认识: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要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2分)

(2)代表农民利益:

进行土地改革。

(2分)“全力支持”:

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3)积极性:

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2分)基本方针:

保护农民个体经济;

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4)密切关系:

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得领导。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我初到长沙时”“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可见该文章发表于国民革命时期,再根据地点可以推测出自《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第二小问根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

‘糟得很’”回答。

第三小问根据“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回答。

第二小问结合农民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归纳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归纳回答。

第二小问根据“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归纳回答。

(4)综合上述材料,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另一方面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领导。

1.(2015年重庆卷文综历史8)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

以下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2.(2015年山东卷文综39)(14分)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图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14分)

提取历史信息

层次一:

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

例:

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

“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层次二:

能依据材料,获取表层信息。

向阳人悄悄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人们对摘牌行为感到忧虑。

层次三:

答案与材料没有联系。

进行历史解释

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

如:

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

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

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

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

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依据考生作答时所涉及要点多少及解释的合理程度等酌情给分)

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

历史表述

合乎逻辑,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基本符合逻辑,条理较清晰,语言较流畅。

缺乏逻辑,条理不清,辞不达意。

3.(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8)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

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D.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其目的是是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本题选C。

天津自由贸易区是在2015年才设立的,排除A。

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属于对外开放的内容,不是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

D项是一个干扰项,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侧重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加强对内地的辐射作用只是其次要目的之一。

4.(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0)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

1987年中国大陆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开业2013年西班牙马德里街头兵马俑巡展广告灯箱

①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加深②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

③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④国际性交流范围扩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①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加深不符题意。

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表述错误,应该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加强。

由外国开始在中国设立肯德基到中国的兵马俑到外国巡展体现了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故

正确;

这个变化的过程体现了国际性交流范围扩大,故

正确,所以本题选D.③④。

5.2014·

课标全国卷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

B

6.2014·

课标全国卷Ⅱ]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解析:

本题考查对1953年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认识。

粮食统购统销不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未提高生产力,不可能加快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涉及的是农村经济政策,与政权建设无关,故B项错误。

粮食统购统销制度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的是粮食而不是劳动力,故D项错误。

这种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将农民手中的粮食纳入国家控制的范围,故C项为正确答案。

C

7.2014·

北京高考]“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8.2014·

安徽高考]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材料中的信息“卖地卖牲口”,说明农民掌握着土地所有权,B、C、D三项所处的时期新中国已经建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民无权“卖地”,故排除。

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后,农民面临的困境,只有实行农业合作化,农民才能彻底摆脱贫富分化的厄运,A项正确。

A

1.读下图,根据图文信息,图画所示情况最可能出现在(  )

A.两次鸦片战争期间B.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C.新中国成立初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合理调整,发挥劳资双方的积极性,为国民经济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题材料的关键信息有“劳资关系好”“团结”“协商会议”“克服困难”,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正确答案为C项。

2.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说:

“资本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剥削是有进步性的。

”“中国工人阶级还要忍受一个时期的剥削痛苦。

”刘少奇此语的出发点是(  )

A.发展资本主义以促进工业化

B.利用私人资本以克服财政困难

C.有序推进改造以缓和社会矛盾

D.发展多种经济以巩固人民政权

3.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得知(  )

行业

项目

轻工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4.5

12.8

25.4

1953年农轻重比重(%)

52.8

29.6

17.6

1957年农轻重比重(%)

43.5

29.2

27.3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图表提供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和比重,其中重工业的增长速度较快,并且所占比重大幅度增加,结合过渡时期总路线,可以判断正确答案为C项。

材料只提供了农轻重比例,并不涉及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故A、B两项不正确;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是以经济总量的指标为标志,但图表没有涉及,故排除D项。

4.从1964年开始,我国大批原先位于东部大城市的工厂与人才进入西部山区,更有“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等口号,号召人们前往除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B.人口急剧膨胀

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D.国家调整工业布局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的工厂从东部迁往中西部地区,说明的是工业布局的调整,故D项正确;

“大跃进”运动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并不是20世纪60年代工厂迁移的主要原因,故A项排除;

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5.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

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

”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开始有所改变是在(  )

A.“一五”计划期间B.十年探索时期

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6.一般认为,通过“1953年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建立了走向现代化的制度基础。

这说明(  )

A.我国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推进现代化

B.我国建立起适应多层次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

C.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D.我国已经形成一整套的经济管理制度

【解析】1953年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国家通过合作社形式实现农业、手工业改造,通过公私合营形式实现资本主义改造,故A正确;

三大改造后,我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B错误;

三大改造完成只是“我国建立了走向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故C错误;

三大改造完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还未形成一整套的经济管理制度,故D错误。

7.阅读“1956~1966年中国经济发展对比表”(以1956年为基数)

分类

年份

工农业总产值

国家财政收入

国民收入总额

工业固定资产

农业总产值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1956年

100%

1966年

约200%

194.4%

近180%

300%

124%

111%

161.7%

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经走向成熟

B.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了有效调整和整顿

C.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曲折,但成就仍是主流

D.国际国内建设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改善

【解析】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属于探索时期,没有成熟,故A错误;

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了有效调整和整顿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故B错误;

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曲折,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但是从材料数据的变化可知成就是主流,故C正确;

依据所学,当时国际上美苏冷战,美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