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新编复习资料A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20055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新编复习资料A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教育心理学新编复习资料A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教育心理学新编复习资料A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教育心理学新编复习资料A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教育心理学新编复习资料A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新编复习资料A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育心理学新编复习资料A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新编复习资料A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新编复习资料A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④自然实验法;

⑤实验室实验法;

⑥临床个案法。

10。

什么是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它进行了解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应用观察法要注意的问题:

①必须熟悉学与教中的心理现象;

②要有训练,善于选择事实;

③善于抓住变化材料,发现现象间的联系。

11.什么是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研究人们心理活动的方法。

应用调查法要注意的问题:

①各种不同方式结合起来进行的;

②多方面地对照和验证;

③对于外来因素,应有预见和估计。

12.什么是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是最常用、最适用的一种方法。

13.什么是临床个案法:

临床个案法是对学与教的个案作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从而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研究法。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1.教育与学校教育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境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2.从心理学的角度立即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或意义:

①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

②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两条最基本的发展趋势:

第一,改变现有教育体制,形成终身教育的制度;

第二,学校教育的任务必须转变。

3.教学与课:

教学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它包括三要素:

时间、教师和学生及相互作用。

4.当前学校教育的弊端,怎样改革?

(如考论述题如何改革应自己发挥)①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目标组织、内容及方法脱离学生心理实际,相应也与社会现实脱节,过分成人化、制度化和标准化;

②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某些方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正常发展;

③学校教育现有体制使一些学生只为考试、文凭和地位学习,学生缺乏对学习本身内在的热情和动机;

④一些学校气氛沉闷,使学生心理感到压抑。

第二节学生和教师24

学生群体对其成员的言行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5.正式的学生群体及特征:

正式的学生群体:

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6.特征:

应有共同的目标和行为规范,有集体的活动共同的感受和一定组织方式。

最我重要的学生集体是班级体。

7.学生班集体的特征和类型:

班集体的特征有:

班级体具有育人的目的性、组织的指令性、成员发展的相近性、活动的整体性与独立性结合、伙伴关系的平等性和教师的影响性等特征。

班集体的类型有:

根据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团结的班集体②散聚的班集体③离散的班级体当。

8.优秀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以及教师的对策:

过程①组建过程;

②形核阶段;

③形成阶段;

④发展阶段。

教师的对策:

①威望、期望;

②引导自约;

③爱护、团结;

④期望、标准;

⑤交流、沟通;

⑥目标、合作。

非正式学生群体:

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9.非正式学生群体形成因素及特征、类型:

形成因素有四个:

①空间因素;

②类似性因素:

个性一致性;

③需要的互补性;

④仪表。

特征有四个:

①内部的一致性;

②情感依赖性;

③有较突出的“领袖”人物;

④有一定的人数,规模一般是男生比女生大。

10.非正式学生群体类型有四种:

①正面型非正式群体;

②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③中间型非正式群体;

④破坏型非正式群体。

11.如何用社会测量法了解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有三点:

社会测量法由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若提出①填写调查表(问卷);

②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制作矩阵表;

③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12.处理非正式学生群体的原则(或对策)有三点:

①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质;

②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工作;

③对破坏型的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予以拆散,不能允许存在。

13.教师的角色有十种:

①教员;

②学生模仿的榜样;

③课堂的管理者;

④办事员;

⑤团队活动领导者;

⑥公共关系人员;

⑦学者与学习者;

⑧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

⑨父母;

⑩权威人物。

教师的概念:

教师这个职业有别于其他,并使其带有专业性。

教师的概念:

14.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效应极其作用(或怎样理解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

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16.教师管教学生的误区:

①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

②以大量烦琐的重复或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的学习;

③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

④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17.课堂上的“讲台效应”(概念)教师扮演引导人、指导者的正面角色,可使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影响力得到很大的加强,从而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加强教学组织和教学力度作用。

18.教师角色应该具备的主要心理特征:

①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②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

③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

④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⑤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19.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⒈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

组织班集体,了解或研究学生以及进行家长工作的能力。

⒉表现在情感和意志以及其他方面的心理品质①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

②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

③要有耐心和信心;

④乐观、活泼的性格;

⑤公正不自私。

20.优秀教师的品质与技能:

1.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行为决定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

2.理解学生,虚心是前提,虚心的教师很容易具有“敏感性”,移情作用可使教师“将心比心”,理解学生还应具有客观性;

3.与学生的有效交际;

4.理解自己。

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以学生为本。

21.教师教学中的不良习惯有:

①神经性的习惯:

如抓头、频繁眨眼、挖鼻孔、傻笑等;

②随地吐痰或口沫横飞;

③上课抽烟,吞云吐雾;

④衣冠不整,满身油腻;

⑤表情过度,作小丑状,眉头紧锁;

⑥漫谈琐事,好讲粗话;

⑦看本照念;

⑧可厌的讲话习惯。

22、课堂师生交往的特点和性质:

课堂交往是一种人际沟通。

它具有传递教学信息,满足师生个体心理需要,改善师生关系,激励学与教的积极性和改变学生思想和行为。

课堂师生交往的特点:

①课堂交往是一种正式交往;

②课堂交往是一种代际交往;

③课堂师生交往是“一对多”式交往。

23.教师怎样进行正常的课堂交往(论述、分析)

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①不要把教师的需要解释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偏见。

②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

③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众的渠道为限。

2.课堂师生正常交往的教师条件①对所教课题胜任;

②应被学生视为可靠的、一致的、有遇见力和乐于助人的人;

③在讲授的可懂度、说服力和生动性方面可以接受;

④讲授热情、目的明确、态度友好而坦率;

⑤有接受反馈的愿望,乐于接受意见;

⑥讲话的速度不要太快或太慢,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

⑦要有提问的技巧,不能只提知识性的简单问题,还能采用启发试提问。

3.课堂上促进师生交流的技巧①采用一种以上的方法,以加强信息强度和清晰度;

②用第一人称表达思想和感情,使信息简单和直截了当;

③使信息具体和完整,让学生理解你的标准;

④注意使用非言语手段,并使言语描述和非言语表示一致。

⑤鼓励学生的思考性倾向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⑥采用小组讨论,使学生避开心理障碍而交流思想;

⑦掌握“倾听”和应答的技巧。

4.课堂交往障碍①课堂语言障碍;

②课堂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③角色地位障碍;

④交往技能障碍;

⑤课堂结构障碍。

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

第一节教育的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60

1.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的教育的最终目标:

全世界的人的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挥。

2.学校基本普遍的价值观:

①承认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人权;

②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

③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态度;

④关心他人;

⑤团结互助精神;

⑥事业心;

⑦创造性;

⑧尊重男女平等;

⑨思想开放迎接变革;

⑩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有责任感。

3.珍尼特.沃斯认为:

教学应包括“三重四面”。

学习的四个层面是:

①自尊;

②生活技能

培训;

③学习这样学习;

④具备特定的基本学术能力、体能和艺术能力。

学习的三重目的是①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科目的知识;

②培养综合概念技能;

③培养个人技能和态度。

学生全面发展应包含三个支柱:

①首先学会认知;

②其次学会做事;

③尤其要学会生存。

4.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教育应当把主要重点放在学生处理事情、观察与想象客观事物和完成象征性操作的各种技能方面,学校教育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目标:

①鼓励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

②发展学生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

③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

④培养学生“经济地使用思想;

⑤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第二节教师发展的方向66

5、现代社会对学校教师提出的要求:

师德、能力和作风等多方面的心理品质。

6.未来学校中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

是一名向导和顾问。

7.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化:

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应胜任教学工作,了解学生,利用条件、创设环境。

②教师应遵循符合职业规范,“为人师表”。

8.教师职业的人性化:

立足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育人”需要,从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同情用以形成具有人情味的新人道主义的态度。

这应该成为教师职业之所以高尚、之所以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专业性和社会地位的最重要的理由。

第三节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70

一、有关的概念与研究背景

9.学校根据总的教育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并安排必要的实践活动,就是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

表述。

学习目标不是教师的教学目标。

10、教学目标群体系:

各科教师的任务是根据总的教育目标,制定各门课程的总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并为实现课程目标设计每个教学单元的目标(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一般说来还是比较总括性的,学习目标则是单元目标的进一步分解,是单元教学目标的具体、明确的表述。

总的教育目标经过层层分解,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群体系。

(图在书上71页)。

学习目标应该作为教学设计以后各项步骤的指导依据,对改进学与教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11.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有四个:

①启动功能;

②导向功能;

③激励功能,激励作用=效价X期望;

④聚合功能。

目标的聚合功能:

只要各个个体的目标相同,就有了聚合起来从事共同活动的根本条件;

各个个体之所以能够集合在一起从事共同活动,也就在于他们的目标有一定的共同处。

这就是目标的聚合功能。

12.选择教学目标的五项标准:

①价值性标准;

②可能性标准;

③低耗性标准;

④丰富性标准;

⑤就高性标准。

13.编写教学目标(马杰)的三个基本要求:

①说明具体的行为;

②说明生产上述行为的条件;

③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

14.目标编写的ABCD模式:

①应明确教学对象(A,即Audience);

②应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即行为(B,即Behaviour);

③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条件(C,即Conditions);

④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D,即Degree)。

15.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有三个步骤:

第一,对象与行为的表述,要表述可观察的特点,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行为是最基本的成分)。

第二,条件的表述有六个:

①环境因素;

②人的因素;

③设备因素;

④信息因素;

⑤时间因素;

⑥问题明确的因素。

第三,标准的表述。

16.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1.认知的教学目标分类①知识;

②理解;

③应用;

④分析;

⑤统合;

⑥评审。

2.情感的教学目标①接受;

②反应;

③评价;

④组织;

⑤价值的性格化;

3.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①整个身体的运动;

②协调细致的动作;

③非语言交流;

④言语行为。

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87

1.发展概念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这是一种向着更高级的适应发展的不可逆的过程。

2.发展的方向与顺序:

头——尾梯度,也称头尾律;

近末梢梯度,也称向心律。

3.儿童发展的一般趋势:

①各部分相对独立的特殊动作是从未分化的浑然一体的动作中分化出来的。

分化了的特殊动作即可以彼此独立地进行,同时有可以得到整合和系统化。

②平衡化。

各个活动和认识彼此联系整合成为了一个整体而系统化以后,个体的动作就逐渐地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平衡。

③概念化。

随着不断的发展,儿童的动作便逐渐地不受个别的具体状况支配,能够概括地、抽象地运算课题情境所包含的种种因素间的功能关系了。

④社会化。

社会性学习意义重大。

⑤个性化。

个体的自我便开始系统化而成为很复杂的结构,在兴趣,需要、感情、认知、价值观、自我意识等等领域中,个性特征愈明确地显示出来了。

4.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①遗传与环境;

②成熟与学习;

③社会环境因素;

④学校教育因素;

⑤主观能动因素。

5.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能充分利用儿童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施加积极影响。

②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

③学校教育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从每个年龄阶段中许多具体的、个别

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的主要阶段:

①乳儿期;

②婴儿期;

③学龄前期;

④学龄初期;

⑤学

龄中期;

⑥学龄晚期。

儿童发展的特征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但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则是相对的。

第二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97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基本原则

(一)促使过程系统化的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他称之为组织。

(二)调节环境的倾向,他称之为适应。

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而稳定,使经验

中的不一致成为可理解的东西。

①人的认知有三种行为素质:

组织、适应与平衡;

②两种心理过程:

同化和顺化;

同化理解为把新事物嵌入旧的即原来的图式的认知过程中。

儿童改造原来的某种图式,使新遇见的事物或事件得以在某种方式上适合于这个图式。

或者,他创造或选取某种新的图式,使新事物或事件能够嵌入其间。

这两种操作都是顺化的方面。

③同化和顺化的关系:

同化是一种量的变化,顺化是一种质的变化。

这两种心理过程结合在一起进行多次循环,乃是智慧的适应和解决问题能量的发展的原因。

总之,儿童总是试图将遇到的刺激物同化于原有的图式中,如果他能取得成功,那个刺激物就在那瞬间达到了平衡状态。

如果他不能同化那个刺激物,他便试图进行顺化,或是改变原有的图式,或是创新图式。

二、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分期理论

(一)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

(二)思维准备阶段——两岁至七岁

(三)思维阶段——七岁至十一岁

(四)抽象思维阶段——十一岁至十五岁

三、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一)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

(二)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三)教师可以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

第三节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望理论及教育意义107

一、艾里克森论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是以精神分析的原理为基础的,但他强调心理社会性的发展阶段,而不提什么社会分析的口腔、肛门和生殖器的心性阶段。

二、心理社会性的各个阶段

艾里克森论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心理社会性发展的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到一岁。

2、自主对羞怯、怀疑,从二岁到三岁。

3、主动对内疚,从四岁到五岁。

4、勤奋对自卑,从六岁到十一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从十二岁到十八岁。

6、亲密和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

7、创造性对自我决定,成年初期。

8、完善对厌恶和绝望,老年期。

三、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的教育意义:

①社会与教育对个人人格的影响为终身之

事;

②早期培养信赖对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性;

③与其对不良防微杜渐,不如积极培养健全的人格。

艾里克森认为应培养儿童的人格有五种:

①信赖的人格;

②自动的人格;

③主动的人格;

④亲近人的人格;

⑤享受完整而快慰的人生。

第四节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12

一、道德发展的由来:

道德发展为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

道德发展品质决定于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社会经验的品质,而非决定于社会或文化本身的特点。

二、道德发展的分期

(一)水平A:

前习俗阶段

(二)水平B:

习俗阶段

(三)水平C:

后习俗阶段

柯尔柏格关于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阶段

水平A:

第1期惩罚——服从倾向

第2期操作——关系倾向

水平B:

习俗阶段

第3期人际关系——认同倾向

第4期权威和社会权力控制倾向

水平C:

后习俗、自动或原则阶段

第5期社会契约合法倾向

第6期普遍的道德原则倾向

三、柯尔柏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意义(应用)①有效的道德教育后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

②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欲的满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则功利横行的现象;

③负责教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想法,反而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因为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欲于后来设法补救,其功效可疑。

第五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概述117

一、什么是学习(狭义的学习特指人类的学习)学习是人及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

学习的共同特征:

①人们都认为凡是学习一定要有变化的发生;

②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学习所导致的变化应是相对持久的;

③学习导致的变化不是有成熟或先天的反应倾向所致,学习导致的变化要与成长或成熟导致的变化分开;

④学习导致的变化本身并不具备价值意义,学习不等于进步;

⑤学习是行为变化的过程,而非仅指学习后所表现出来的结果。

二、学习过程或学习事件的简要分析:

不能只说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学习过程不能等同于人的全部心理过程,它小于心理活动过程,也小于人的心理发展过程。

三、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人类学习的特点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

学习是在教

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学习的任务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社会历史经验,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①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

②组织计划性;

③有效性;

④年龄差异性;

⑤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性。

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三)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

(四)学习能促进心理的成熟与发展

四、学习的分类

(一)根据学习内容和结果分类:

我国目前的分类①知识的学习;

②技能的学习;

③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④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二)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

分为认知领域;

情意领域和心因动作领域三部分。

(三)加涅的分类(不用看)

日常对学习的片面理解(看一看)

1.只有给予奖惩,学习才发生

2.学习就是获得和吸收事实材料,获得愈多,学得愈多

3.凡是认真教过和学过的东西都能永久保持

4.掌握最好的就是练习得最多的

5.教等于讲述,学等于接受讲述

6.学习活动必定是乏味的,是一件苦差事

7.一切学习都应该是有趣的

第三节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134

  五.联结学习的代表人物:

桑代克、华生、斯金纳、巴甫洛夫四个人。

桑代克的三条基本的学习理论:

①准备律;

②联系律;

③效果律。

六.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要点:

①理论有巴甫洛夫提出;

②他确实认为,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③他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之间建立起暂时时间联系的过程;

④强化在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中是一项关键性的因素,经典条件反射的强度随强化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概念有:

消退、恢复、类化、分化、高级条件反射。

七、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斯金纳通过总结其实验提出,有机体的行为可分

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

操作条件反射的主要规律如下:

①假如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强化刺激,那么这类反应今后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

②行为效果的强化是使频率增加的根本原因;

③凡是能够增加某种反应概率的刺激都可以称为强化物。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强调观察式学习或替代强化学习

(二)强调符号强化的作用

八、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两类条件反射有很多相似点。

首先,两者的实质都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

其次,两种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都是需要通过强化;

最后,有关条件反射的一些基本规律对两者都起作用,如消退、恢复、强化、分化和高级反射等。

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