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6单元全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32565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22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6单元全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6单元全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6单元全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6单元全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6单元全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6单元全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6单元全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6单元全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6单元全册说课稿文档格式.docx

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气势如虹的英雄气概。

4、指名播报新闻。

通过播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进一步体会新闻语言简明扼要的特点。

21教育网 

四、趁热打铁 

1、选择题。

(见学案) 

检测学生对新闻文体知识的掌握情况。

因为只学了消息,学生只体会到了消息语言简明扼要的特点,却不知新闻文字也能追求形象生动。

2、给新闻拟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学会提取新闻的主要信息拟标题或写导语。

五、布置作业 

我也当回“无冕之王” 

学生学写消息,进一步体会消息的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掌握新闻的结构;

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

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 

内容呈现

导入:

教师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学生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

(二) 

师生互动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理清课文层次,掌握新闻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

(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读音。

(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则新闻内容的句子。

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学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闻内容的句子,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2、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力

战况

这一环节只要学生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

3、请学生在地图上标示出红军渡江情况,直观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从而明确新闻的结构。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

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至发电时止”可否换成“现在”?

找出文中准确形容我军和敌军的词语。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消息真实、及时、准确、简洁的特点。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学生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产生思想的碰撞。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

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

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

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

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自由选择文中片断,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自我检测本课生字词掌握情况,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

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要求:

(1)拟出恰当的标题。

(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

(六)丰富积累

出示毛泽东的《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朗读积累文章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一、说教材

本文出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属于一篇消息。

介绍了诺贝尔奖设立的宗旨,首届获奖者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成就,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及奖金来

二、说学生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消息已经没有障碍,但是分析消息,掌握消息的结构,概括主要内容,以及品析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仍有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难点:

补叙作用。

五、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教师点拨

六、教学准备:

PPT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5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什么是诺贝尔奖?

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是谁?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一提到诺贝尔,我们马上想到代表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首届诺贝尔奖设置、颁发的过程,感触诺贝尔激励后来科学研究的高尚品德。

二、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三、字词积累

1、生字颁发2、词语【遗嘱】【渗透】【建树】【仲裁】【卓有成就】

四、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

1901地点: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人物: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

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导语都讲了哪些内容?

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审权等消息背景。

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不可以。

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平公正。

五、品读课文

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诺贝尔的遗嘱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诺贝尔把奖金颁发给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五大领域,特别是设定文学奖及和平奖,表现诺贝尔对人类发展及人类和平的美好愿望,展现了诺贝尔作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伟大襟怀--爱科学,爱人类,爱和平。

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解除了成千上万人的病痛,至今医院里的透视、拍片还在使用射线。

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精读课文

(一)、层次结构第一部分:

第自然段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第一部分:

第2-4自然段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

(二)、分析第一部分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

报道及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

【答案】本题运用导语作用分析法。

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

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

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

(三)、分析第二部分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第三自然段,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

【答案】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

(三)研读探究

【手法探究】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板书设计

“飞天”凌空

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

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

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的一样,现场动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当年好新闻“一等奖”。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新闻,初步了解的了新闻的特点,但是对如何写好新闻特写,现场短新闻还不太熟知。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运动员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

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重点)

五、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准备:

PPT、相关视频等 

八、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等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图片展示十米跳台运动员:

你像一只轻捷的雏燕,驾起矫健的翅膀,凌空一跃,在蓝色的水池上方,划出美丽的曲线,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飞舞的“飞天”,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今天,我们就走近这篇特写,一睹“飞天”女将吕伟的风采。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这则特写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重点)

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难点)

3.学习运动员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背景资料

1982年1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是“文革”后中国派选手参加的第一个国际性综合大型运动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目光。

女子10米高台跳水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夺魁不成问题,仅仅写一篇消息通报赛况不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容易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撞车。

于是作者独辟蹊径,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捕捉、截取新秀吕伟比赛中的几个场景,以动作分解的方式,精雕细刻,徐徐写来,从高、险、难、美四个字上下功夫,再现了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欣赏“飞天”凌空的美丽画面。

四、检查预习

一写字形lng(凌)空lng(记一记词义1.悄然:

形容寂静无声。

2.轻盈:

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3.潇洒:

(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潇洒、洒脱”辨析同:

二者都有在言谈举止方面自然而不拘束的意思。

异:

“潇洒”可以用于评价具体的人和事,而“洒脱”则用于较为抽象的评价。

例:

(1)这个转体空翻的动作完成得非常潇洒。

(2)他这个人比较洒脱,不会在这种问题上过分纠缠。

五、初读感知

带着问题读课文面描写导思

1.文章是怎样用特写镜头来写吕伟跳水过程的?

侧面描写导思

2.文章描写观众、记者的反应、评价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导思

3.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美好情感

4.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报道这则消息的?

关键词:

自豪冠军吕伟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

记者利用特写镜头,重点描绘了吕伟跳水夺冠的一瞬间。

第二部分(-):

从侧面描写了外国记者、观众等对吕伟精彩的跳水动作的赞赏。

六、精读品味

1.“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的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这段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动静结合。

以飘浮的白云、飞鸟掠过之动态,与吕伟的“沉静自若”的静态,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衬托出她的“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的特点。

2.“托”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一个“托”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从而更加表现出吕伟身材的修长、美妙、轻盈的特点,为下文的精彩表现埋下伏笔。

阅读方法解密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往往是句子中的关键动词、修饰词(形容词、副词)、特殊词(拟声词、颜色词等)或运用修辞、表现手法的词。

答题思路:

第一,了解词性、感情色彩,分析修辞、表现手法;

第二,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确切含义及效果,

第三,体会词语所蕴含的感情。

答题模式:

如是动词,按照“„„,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特征(情感、形象),表现了„„(感情)”的格式回答。

如是形容词、副词,按照“„„地描摹人(物)„„的特点(情态),反映了人物„„的心情(性格)”的格式回答。

分析第四自然段这一细节描写的精彩之处。

【答案】记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从“轻轻一蹬”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进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就让人尽收眼底。

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吕伟整个跳水动作的完美、精彩,令人难忘。

文章除了正面描写跳水的场面以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有什么作用?

【答案】还写了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印度观众的惊讶,这些都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

同时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也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

【难点探究】记者在撰写本则新闻时,重点采用了何种手法?

有何作用?

【答案】写法上重点采用了特写镜头。

所谓特写镜头,就是通过敏锐精细观察、迅速准确捕捉以及多种修辞手法,把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典型人、典型事或典型场面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

记者将吕伟最后夺冠的刹那间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

将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度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绘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特写镜头。

七、归纳总结

探究主旨

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全文只有五百多字,却巧妙地捕捉到了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那一刹那,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夺取冠军时的完美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表现出了中国运动健儿拼搏奋斗的精神。

归纳艺术特色

1.运用比喻的修辞,使文字清新优美。

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七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像轻盈的、笔直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

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

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使动作更加可视可感。

2.动静穿插自如。

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个“托”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

“哧”地插进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八、拓展延伸知识拓展 

飞天图片 

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

飞天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

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

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

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

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

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

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

八、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跳水精彩瞬间拼搏

“飞天”凌空 

(特写镜头)奋进

侧面描写记者、观众的反应

九、布置作业作业

1:

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作业

2:

完成《作业本》

4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1、说教材

本文出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本文文体属于通讯,介绍了我国航母和舰载机的情况。

2、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学习了很多文章类型。

本文属于通讯类,通过学习本文,了解通讯有关知识,明确通讯的一些特点, 

了解我国航母及舰载机概括。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全过程,感受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发展变化和中国海军的豪迈气魄。

2.品读课文,欣赏文章映衬、烘托的手法特点。

3.体会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难点:

体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为祖国强大而奋斗的激情。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PPT、视频等

七、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教师指导点拨。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播放2分钟左右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视频短片)航母建设承载着国人百年强军强国的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在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中,着舰是“刀尖上的舞蹈”、世界公认的高风险

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全身心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教学新课

(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

默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概括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主要环节。

明确: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着舰前检查准备、指挥调整战机的着舰姿态、成功着舰、欢呼庆祝等环节,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

提问2: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有何意义?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

梦想,破解了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标志着我国海军真正进入航母时代。

(二):

品读细节,体味情感

提问3:

勾画出描写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景的句子,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时惊心动魄的气势。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

如“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的震撼场面。

“牢牢地”“稳稳地”生动地写出了我国舰载机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

“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

”的特写镜头,既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再现,更是表现了作者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喜悦和自豪。

(三):

寻读课文,体会作用

提问4:

作者在叙述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中,穿插了一些其他内容。

请找出来。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

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

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

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

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

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③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

“咔嚓!

”“咔嚓!

”……随着照

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④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