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才女许吉如的演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31546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佛才女许吉如的演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哈佛才女许吉如的演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哈佛才女许吉如的演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哈佛才女许吉如的演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哈佛才女许吉如的演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佛才女许吉如的演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

《哈佛才女许吉如的演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佛才女许吉如的演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佛才女许吉如的演讲稿Word文件下载.docx

从2013年开始,他筹备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每年从国内和海外的高校选拔一批毕业生,作为村官带领和帮助农民创业,这个平台的名字叫黑土麦田。

今年,就在前几天,第一批选拔出的村官,已经前往湖南、江西、广东、山东,四个省份的15个贫困村。

他们的目标是用两年时间,帮助这15个贫困村里的每个人获得3140元的年收入。

玥飞跟我说,吉如你不要看这个15个村子,然后3140这些数字,我告诉你,能做成的不难的。

我说你怎么这么乐观?

你很自信啊!

为什么你就是这么笃定的觉得它一定能做成?

但是我想到要在农村做这些事情就是很难。

他想都不想的跟我说,因为你没有去做,你没有去做你就觉得它难,就像那些批评中国的人,可能从来都没有来过中国,对,批评是知识分子的权利嘛,但是建设是每一个人的使命。

黑土麦田的英文名叫做“ServeforChina为中国服务”,我想到美国有一个公益组织,它的那个英文的那个结构跟咱们的“为中国服务”有点像,叫做“TeachforAmerica为美国而教”。

每年他们选拔美国的大学生到美国最不发达的地方去教他们的孩子,有人说,那不就支教吗?

我们也有。

但是人家的支教,一,给了每一个年轻人类似于城市白领的收入,保障体面的生活;

二,平台很成体系,你想做一些超出支教范围内的事情,都有技术和资源的支持;

三,支教结束之后,你可以选择继续扎根做教育,但是世界500强,知名商学院,还有参议员的办公室,都会向你打开大门,因为美国它相信这群愿意“为了美国而教”的年轻人。

所以很多时候很多的一些名校生,他会挤破头要去“为美国而教”。

那么这个情形反到中国来,我会想说,我们的大学生会挤破头皮去做村官吗?

有人说不可能,但是为什么不可能?

是因为中国的年轻人没有理想吗?

是因为中国的年轻人不渴望有所作为吗?

资源的不匹配,平台的不完善,其实足以让一些年轻人望而却步。

因为年轻人的执著,不应该在一些本可以被避免的问题上被考验。

因为年轻人也是人,也要生活,也会害怕。

所以黑土麦田所做的尝试,在这个平台上结合政府部门,全社会、企业、投资机构的力量,就是要给年轻人生活上的保障和工作上的资源支持。

它其实解决了玥飞心中一直以来的难题:

我们如何通过制度的设计,而不是情感绑架,去帮助年轻人实现家国理想。

此时此刻就在我演讲的此刻,玥飞人在湖南湘西,和那30个他一起选拔出来的大学生村官在一起。

他说吉如你要有兴趣,可以去看我那个朋友圈,我在上面放了另外一批四个去山东的村官的照片,那个照片上面绿油油的,特别好看,特别美。

但是我想,当初吸引玥飞来到农村,作为一名村官的原因,一定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色。

我跟很多人一样都好奇,一个耶鲁的高才生,为什么要选择做村官呢?

玥飞说,当年母亲曾经带他在北京借读,他们住过地下室,然后穿过亲戚给的旧衣服,还去买过那个超市打烊前,所以会打折很便宜的食物。

他说我在耶鲁的每一年都会假期回农村做田野调查,我意识到其实农村的父母跟我自己的父母是一样的,就是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过得比自己更好。

他们可能自己在城市去盖那个一辈子都住不进的高楼大厦,但是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有那个能住进去的可能性。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总说“中国梦”,中国梦是什么?

我们今天先不谈国富民强,或者民族复兴。

国家是由一个个人和一个个家庭组成的,让每一个人都过得更有尊严,让每一个家庭的孩子有超越父辈的可能性,如果我能参与进这个过程,我觉得我就是帮所有的父母实现我自己父母的那个愿望。

在很多的媒体报道上呢,玥飞有一个绰号,叫“耶鲁哥”,因为他非常优秀的学历背景。

玥飞本人一定不是一个喜欢用这样的光环为自己增光添彩的人,但是不可否认,耶鲁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百多年前,在玥飞的母校耶鲁大学,有一群中国人,他们的名字至今我们都挺熟悉的:

詹天佑、马寅初、容闳。

那个年代中国没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耶鲁,耶鲁留学生回国没有光环,没有实惠,但是大多数人都回来了。

有的在搞铁路,有的在搞电路,有的在搞经济,有的在甲午海战中保家卫国,有的就跟着定远舰、致远舰一起沉到黄海底。

时代在变,时代的使命也在变,但是我想到这一百多年前的这些年轻人,我看到今天的玥飞,我觉得年轻人从来就没有变。

一百多年前,那个使命是救亡图存,是挽救民族之魂,年轻的生命在定远舰、致远舰上沉下去,然后用年轻的身躯去缓缓托起一个几乎就要沉到海底的民族。

几十年前,我们新中国的使命是脱贫脱弱,衣食足,吃饱饭活下去,年轻的头脑和双手在田间地头,在工厂车间,用钢铁之躯去慢慢的去塑造一个像钢铁一样今天这么坚固的国家。

但是今天的时代使命,变成了在这个钢铁一般的外壳下,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是不是能够活得有尊严,还有做梦的权利,每一个孩子是不是还有去超越他父辈的可能性。

每一个平凡中国人的梦想是可以对着自己的孩子说,无论是农村的、城市的,我希望你可以过得比我好。

而每一个平凡中国人的尊严,是在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中,可以不再流血,少流泪,被理解,被陪伴。

黑土麦田,秦玥飞,让我们今天都看到,这样的一个使命正在实现。

我是演说家复旦大学教师熊浩演讲《万世师表》全文

复旦大学教师熊浩的演讲(我是演说家《万世师表》)

 

(2016-09-1820:

20:

41)

转载▼

分类:

名篇赏读

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孔庙,跟着人群走过那个叫学海的小池塘,跨过礼学门的牌坊,进入大成殿。

只见正前面站着一个合手而立的夫子,他的前面有龛台,龛台上有牌位,牌位上有一行小字。

我透过人群仔细看,那上头的字是“万世师表”。

我长大了,我明白,这四个字对中华民族无比隆重,它用来专门修饰那些我们这个文明的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

坦率说,当我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突然想到现实。

我们所占据的这个现实社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导师这个词,多少恐怕也受人污染了吧。

什么人都敢称导师,教人唱歌、教人理财、教人成功、教人创业,所有人都称导师。

我不是说这样的称呼错了,我是说有一点不甘。

你会不会有的时候有一点迟疑,就是,这世上除了那些教人成功的人,还会不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人。

他以他的生命质量重新撑起导师这两个字的隆重分量;

他以他自己的生命光亮重新点亮导师这两个字的生命光华。

如果有,他是谁?

他是何等模样?

我大学时代到安徽支教,从上海出发,火车转汽车然后步行,最终到达了大别山深处的安徽金寨的一所小学。

第二天一早,我和太阳一起起身,来到学校当中推开教室的门,发现孩子的眼睛,被阳光照得无比澈亮。

我们拿半截粉笔,开始在黑板上书写语文、数学、英语,下课的时候,我们这帮大孩子和山里的娃一起在红旗下嬉戏,那个声音放肆得要命,传出好远好远,引得那些村里的孩子家长都好奇地往里望。

我拿到导师这个题目,进入我头脑的便是那大别山深处的朗朗书声,便是那孩子眼睛,便是求知的精神,以及在那个小小的校园当中的白墙上,一直让我难以忘怀的话。

他说:

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我们问校长这是谁说的,校长说,我们安徽老乡陶行知。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1891年生,1946年逝。

他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美国伊里诺易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

陶行知1917年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

1917年,一个成功的中国知识分子留学回国了,他那个时候并没有梦想着享受成功,而是要重新定义何谓成功,他要让自己和祖国重新建立关联。

1917年,先生目之所及之中华全是面目疮痍,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陶行知说这病根乃在教育。

中国那时候有两亿文盲,有七千万儿童没有任何机会接受教育。

那时候的陶行知,以他之所知,本可以转身而为人上之人;

那时的陶行知,以他之所学,本可以谈笑于鸿儒之间。

而他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国的最底层社会。

陶行知振聋发聩地说,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他这么说,然后就这么做。

陶行知脱下西装,辞掉自己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推展平民教育。

这是什么概念各位,陶行知在当时一个月的收入是四百个现大洋,那个时候若在北京要想买整一套四合院,不过花费他三个月的薪水。

而这一切,陶行知统统不要了。

他移居到南京郊外的晓庄,这是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他住到牛棚当中。

他和老乡们相识,他渐渐有一个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愿望,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农村教师。

在晓庄,陶行知带领学生们自己耕作,自己劳动,自己修建校舍,他说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

陶行知不是要培养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而是那些在人民之中的老师。

他邀请自己的朋友、学者到晓庄授课,传播新的知识和观念。

渐渐地,这个在晓庄极不起眼的大学堂,从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众。

陶行知行走在世俗乡里之间,行走在街头巷议之内,他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那些年迈的爷爷奶奶,那些富人家里面的佣人,那些财主家的帮工,那些街头的打杂者,那些货场的脚力,那些拉洋包车的师傅们,都识字。

他一个人在努力着,他的这个梦想的芽破土而出,我们眼见繁花就要开到树上。

是的,有陶行知所在的地方,就有平民教育的希望。

在武汉、在重庆、在上海、在南京,他为中国教育的崛起一直在路上,而最后先生死在路上。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那年他55岁。

12月1日,先生的灵柩回到南京,南京城里的老百姓自发为先生扶灵。

他们要送这个人,送他回他的晓庄,沿路上的人们唱着哭着:

你去了,我们穷孩子的保姆,我们的朋友,人民的导师。

挽联在飘,上面写着行知先生千古。

而旁边是宋庆龄亲笔题写的四个苍劲大字“万事师表”。

先生说,我带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先生说,我就是中国一介平民。

几十年的学校教育往我把西方贵族的方向渐渐拉近,而经过一番彻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中国平民的道路上奔涌回来了。

我们回头看我们当代的社会,导师这个名词多少开始变得廉价了。

教人理财,教人成功,渐渐地我们忘记人格。

在今天,导师这个名词变得愈发功利了,我们更多地把师生之谊看成一种雇员与雇主的经济关系。

我们称导师为老板,渐渐地我们忘记了先生。

我们今天讨论陶行知,我们今天演说陶行知,我们今天缅怀陶行知,便是想凌空从先生那借来那浩然之气,让它如火,让它如光,让它重新照亮每一个为师者心中,那种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以及对祖国的赤子热爱。

2014年,我进入复旦大学任教,初为人师,想必经时光之洗练,我也会成为学生们的导师。

只希望到那一天,多少能够延续先生的光,把它变成隽永的亮。

名山苍苍江水攘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你会问,你会问在今天全是发财的师父,全是教人的导师,可还真有那样一种人,用他自己的生命质量,让导师这二字有不一样的分量?

可还真有那样一种人,用他自己的光亮,让导师这两个字有那种灿烂的光华?

你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因为就在不远处,因为就在不久前,真有这样的人。

他就站在这里,他用他的一生温润过中华。

他是陶行知,他是人民的导师,他的一辈子给我们讲一件事,就是,为人师者还可以活成这样一般大写的模样。

国强则少年强

演讲:

许吉如(哈佛大学学霸)

我想请现场的男生去设想或者是回忆一个场景,你的女朋友呢板着脸站在一边,突然就很委屈的哭出来了,你问她什么都不开口的。

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不说。

这个时候你心里很慌张,你想不对呀,怎么回事呢?

上个月看中的包我买了呀,昨天的朋友圈我点赞了呀,前天前女友发过来的短信我删掉了的呀。

这个时候她大小姐终于开口了,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有安全感了。

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是崩溃的,这是她第101次跟你提出安全感的概念。

鼓掌的那个哥们,可能你女朋友跟你提了200次。

这个时候男生会很沉默对吧,然后你妹子看你不理她就很慌啊,她就跑到知乎这样的地方去提问。

她发了个帖子叫:

跟男朋友说没有安全感,男朋友不理我了,姐妹们我该怎么办?

在线等,挺急的。

这种帖子底下一般评论也不会太多的,但是通常会有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司机说一句废话,而这句废话被你的妹子视为真理。

老司机就说:

妹子,安全感不是男朋友给的,安全感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呵。

这个老司机说的其实没有错,生活中的安全感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

好好工作,会有物质上的安全感,好好学习,才能有期末考试的安全感,不作死你就不会死,那是爱情的安全感。

安全感的本质是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和生活进行的一场等价交换,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是一份不基于任何条件,不需要努力,我们往往身在福中而不知福的安全感。

今年春天的时候我们学院组织同学去各个国家实地调研,我选择了去位于中东地区的以色列,这个国家多灾多难,但却是国际强国,所以我对它充满了兴趣。

有两个细节奠定了我对于这个国家的看法。

第一个细节发生在机场。

当时我去托运行行李,大家都知道你托运行李一般就是5分钟到10分钟的时间,不会有人问你太多问题,对不对?

但是那一天,以色列的安检人员对我进行了长达半个小时的盘问,你叫什么,姓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念过什么学校,做过什么工作,去过哪些国家有过什么梦想,写过什么论文,爱过谁国,全部都要问。

我觉得很被冒犯,因为我是一个普通的游客,你为什么要把我当作恐怖分子?

这个时候我身边的以色列同学跟我解释,他说这其实是我们以色列航空多年的常态,自从1948年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受到国际上各种恐怖势力的袭击,阿拉伯世界至今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地位,所以我们只能用这种最保险的但是最笨的方法排查危险。

国家太小,袭击太多,我们输不起。

第二个细节发生在机舱内,当飞机下降在特拉维夫这座城市的时候,机舱里响起了一阵掌声。

我很纳闷,因为整趟行程是非常的安全的,没有任何的气流颠簸,换言之,它是一次常规到不能再常规的安全着陆,在这种情况下鼓掌有意义吗?

我的以色列同学又跟我解释,他说,每一趟航班无论是国际航班还是国内航班只要安全着陆,我们就一定会鼓掌!

因为我们对于安全有一种执念。

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展开种族屠杀,我们的父辈不是在逃难就是在逃难的途中遇难,从那个时候起我们成为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民族。

所以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重建安全感。

他的话让我意识到不安全感对于一个国家和他的国民而言,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不安全感其实不影响你综合国力的提升,因为不安全感催人奋进,所以今天的以色列在国防、军事、科技、农业、商业、金融,你能想到的任何领域都是世界强国。

但是这样一种不安全感,一旦渗透进每一个国民他自己的生活中,一旦蔓延进每一个国民他自己的心里,会让人失去一份心安理得。

这份心安理得意味着你不需要向外界去解释你国家存在的正当性,你不需要时刻去提防国土安全,你更不需要担心国破家亡而流落他乡。

这份安全感是一个国家给国民最根本的安全感。

生活中的安全感,就像我们开头所说它很多时候是一种等价交换,但是国家层面的安全感,是抛开个人因素不谈,只因享有国民身份,就可以免受漂泊,免于恐惧。

在美国的时候,我的班上有一个来自叙利亚的同学,当他得知我毕业之后就要回到中国的时候,他跟我说,他说我很羡慕你呀,我的国家长年在内战。

虽然在今天我们两个都是在美国的留学生,但是我们各自都还有一个身份,我的身份叫叙利亚难民,而你的身份叫中国国民。

难民与国民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你是否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你是否一定要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一个别的国家,寄托在一纸非常冰冷的移民法案,还是说你可以轻飘飘地讲,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家里这么好,我随时可以回得来。

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

因为这意味着你不必因为在一个别国的国土上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个体才可以被尊重。

你就踏踏实实的做一哪怕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会被善待,因为你的背后是一个稳定的国家,而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经学在在课堂上被我们老师安排,去向大家解释这个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解释我们刚刚出台的二胎政策又或者是南海冲突。

其实我的语言是有很多瑕疵的,我的观点可能也很平凡,但是这样的我能在课堂上永远有一丝话语权,那是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很重要,所以中国学生的话一定要听。

一百多年前。

梁启超曾经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

一百年后的今天,其实道理反过来也一样,中国强则少年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

因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会赋予一个少年强大的安全感。

基于安全感,他可以自由的选择他想生活的地点职业状态乃至是心情。

因为他是轻装上阵去看这个世界又理直气壮的回到自己的家园。

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如果你觉得你活很很舒服,那是因为有很多人在默默的为你付出。

如果你觉得很安全,那是有很多人在为你承担风险。

他们是边疆官兵,维和部队,外交官,公共服务的各行各业……在为你和我更强的安全感在不懈努力。

但即便不懈努力如他们,我们国家还是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我们也有自己的不安全感。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今日中国固然强,但今日之中国少年唯有更强。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骄傲的回应,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期盼,告诉他说,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更强,中国强就是因为少年强。

我的偶像叫邓稼先

梁植演说稿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植:

清华大学博士三年级,大学学习法律,硕士学习金融,博士学习新闻。

我相信,今天在场的各位,或多或少,大家也都有一个或多个自己心中的偶像。

今天来到这儿,我是想告诉大家我的偶像。

我们一起先来想三个问题:

如果说你一不小心,用不到三年的时间,从美国的名校拿到一个博士学位,你的导师对你说,你很有才呀!

我觉得你只要跟着我混,我带着你,给你最好的待遇,你留在美国,我就让你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这个时候,你们会怎样选择?

可能做科研对你们来讲太遥远,因为咱们都不是“学霸”。

那么,如果说是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他有一天回家告诉你,说,亲爱的!

我要调动工作了,但是,去那儿,做什么和去多久,我都不能说,这个时候,你要怎么办?

好,如果说,有一项事业,因为你的努力,让中国在这个领域拔地而起,提高了中国的话语权,你觉得你应当获得这个国家怎么样的奖励?

我的偶像用他的一生回答了这三个问题:

26岁,用不到三年的时间,拿到了美国的博士学位。

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后的第九天,回到了1950年的那个一穷二白的中国。

34岁,他回家告诉妻子说,我要调动工作了,我明天走。

妻子问他,你要去哪儿?

你要去做什么?

你要去多久?

他的回答是一样的:

不能说!

从此,他同他的妻子、两个孩子和所有熟悉他的人中消失了,整整28年。

回来的时候,他是一个直肠癌晚期的病人,61岁。

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他一共获得了国家奖金,特别奖20元,其中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是,我的偶像叫邓稼先。

(鼓掌)

从去年开始,我有机会在话剧舞台上重塑这位科学巨匠,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意识到,原来“两弹元勋”这四个金灿灿的大字背后藏着那么多的难以想像。

难以想像,一次实验事故,邓稼先一个人冲进实验区,拣起那枚摔碎的核弹,命令所有人都在场外待命;

难以想像,核辐射的后果是止疼用的杜冷丁从一天一针变成一个小时一针。

难以想像,邓稼先躺在病床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们快去工作吧!

别让那些国家把我们中国拉的太远了。

2012年3月,我有幸去拜访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女士,我没有想过,两弹元勋的夫人,今天仍然住在5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房子里的陈设和50多年前没什么区别。

我们走的时候,老人说,今天给你们讲了这些往事,我需要缓一缓。

我没想过,邓稼先已经离开我们将近30年之后的今天,往事对他们家人来讲,并不如烟。

就在不久之前,习近平主席到荷兰海牙参加世界核安全峰会,电视之前的我泪流满面,因为我想到了老邓。

如果老邓还在,他今年正好90岁,如果他知道,中国发展得这么好,中国的核实验走得这么稳,他该会有多骄傲,有多高兴。

如果老邓还在,他今年正好90岁,我想请他就到这“我是演说家”的演播室里来,让他看看这炫目的灯光,让他看一看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的笑脸。

如果老邓还在,我多想亲口告诉他,我们这些80后、90后的孩子,真的很崇拜他,因为有他,因为有和他一样的大批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中国有了现在的模样,我们有了今天的生活,我们不该忘了他们。

今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是邓稼先诞辰90周年,让我们一起在这样特殊的时刻,向老邓致敬!

向每一个科技工作者致敬!

(热烈鼓掌)

(邓稼先当年要求大家称呼他为“老邓”)

陈鲁豫:

我没想到,一个人,在讲素昧平生的另一个人,可以这样感人。

乐嘉:

你可不可以用非常简单的话告诉我们,他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梁:

是“纯粹”两个字。

邓稼先一直知道他自己想要什么,他为了追求自己所最想达到的那个目标,放弃了其他所有的东西,放弃了很多我们现在可能难于想像的、那些我们在乎的事情。

他只是为了追求一件事,希望为了中国能更强大,我不敢揣测他的想法,但是我想他是快乐的!

因为他一直在追求他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那件事。

在他去世之前,他跟他的助手说,如果我这一辈子可以重来,我还想做中国人,我还会选择中国核事业,我还愿意这样付出我的全部。

我作为听众,对我刺激点最强的是你在告诉别人,他回国以后,他最后拿到的奖金,我想想应该有20万元,你说只有20块的时候,这个刺激点,可能我回去之后,明年这个时候我还会记得的。

我觉得你有必要多提供一些这样的细节和素材,用直接的事实,去震撼和打动听众,就更有力量。

张卫健:

我今天选择你是很纯粹,纯粹是因为你讲到我的心坎里了,我一直低着头,我在想,张卫健你有可能在你余生当中,不为任何名和利,去贡献你的一切吗?

我真的要回去好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听到我要回去思考我的下半生,我就确认了这个人的讲演是有血有肉的,所以我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