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7711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山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五年全省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17.3亿人,旅客周转量1065.4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34.3亿吨,货物周转量3808.8亿吨公里,分别比“十五”增长了0.6%、27.3%、0%和121.3%;

2010年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183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69.4%;

城市公交和出租车分别输送旅客11亿人次、10亿人次,分别增长80%、44%。

全省运力结构进一步优化,营运客车达到15431辆,其中高级客车3300辆,较“十五”末增长了20.3%;

营运货车达到39万辆,增长了49%,其中重型货车、专用货车15.1万辆,增长173%,高级客车、重型货车在道路运输中的主力军作用日益明显。

覆盖城乡的公共客运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城市公交车辆达到8245辆,比“十五”末增长70.4%,营运里程达到11904公里;

城市出租汽车达到38423辆,增长23%;

农村客运班车达到6526辆,客运班线达到2927条,实现了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全覆盖”。

现代物流快速发展,农村物流网络不断完善,全省物流企业超过200户,2010年完成核算吞吐量2亿吨,涌现出了以侯马方略保税物流、迎泽物流为代表的一批现代物流品牌企业。

水上交通运输消灭了低质量船舶,监管船舶达到3000艘,增长了2倍;

经营企业由21家发展到39家,增长了近1倍。

——安全生产与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国省干线危桥和县道中桥以上、乡道大桥以上危桥基本消除,在全国首批取消了6551公里政府还贷二级收费公路,长期制约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车辆超限超载“顽症”在山西首先得到治理,货运车辆超限超载率由8—11%下降到0.2%,路网通行与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建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和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养护经费渠道,农村公路长期缺修失养的问题得到解决。

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事故死亡人数大幅下降。

建立了战略物资运输、旅客运输、公路通行应急保障专业队伍和汽车维修、水上搜救应急救援体系,成功保障了电煤抢运、抗震救灾物资运输和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交通运输安全。

——支持保障系统明显加强交通运输信息化“1166”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道路运输卫星定位应用系统省、市、县三级平台建成,长途客车、旅游客车及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全部实现了实时监管,高速公路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和不停车收费系统初步建成。

颁布实施了《山西省道路运输条例》、《山西省道路货物运输源头治理超限超载暂行办法》、《山西省治理车辆非法超限超载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和《山西省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办法》及《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交通运输法规体系得到完善。

路桥等交通运输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新一轮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行业稳定的基础进一步巩固,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深入,交通运输系统整体进入全国“交通文明行业”和全省“文明和谐行业”。

在2008年支援四川抗震救灾中,省交通运输厅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

“十一五”交通运输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

公路基础设施总量仍显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高等级公路在全路网中的比重偏低;

城乡、区域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农村交通服务水平不高;

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科技支撑不强,构建以低碳为特征、以服务太原都市圈等新型经济板块发展为重点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

运输组织化程度不高,运输装备现代化程度低,产业竞争力不强;

政府监管与公共服务、安全生产管理还需加强。

(二)“十二五”发展形势

未来五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转型跨越的关键期、工业化的跃升期、城镇化的加速期、节能环保的攻坚期、新技术革命的成长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大期。

我省将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以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以安全生产为重要保障,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在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努力把山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再造一个新山西。

这些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既为交通运输行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也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交通运输业面临的主要矛盾由基础设施能力不足转向发展方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运输服务的能力、水平、质量、效率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众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交通运输发展肩负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任务。

在这种形势下,“十二五”山西交通运输将进入“三期”。

进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后期经过连续多年高强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基本缓解。

但完善路网布局,特别是全面建成“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支持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任务还很重。

进入各种运输方式综合发展期随着国家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运输需求的不断提高,运输效率的高低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运输方式间的优化配置,取决于枢纽建设及其功能的发挥。

加快运输枢纽建设,发展综合运输,将成为“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的显著特征。

进入发展方式转型期随着土地、能源等稀缺度越来越大,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引领,减少占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将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鲜明主题。

二、“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推进“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支撑全省转型跨越发展,要在准确判断新形势、科学把握新要求的基础上,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破解难题,加快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率先转型、率先跨越的信心。

坚持“跳出交通看交通”,把交通运输发展更好地与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结合起来,站在山西未来发展的全局上谋划交通运输发展,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率先转型、率先跨越,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坚持“跳出山西看交通”,站在中部和全国的大局中审视山西,推动交通运输发展进入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先进行列。

必须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着力构建综合运输体系。

要以高速公路和运输枢纽为重点,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网络、提升能力,推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与铁路、民航等其它运输方式在运输通道资源上合理分工、有序竞争,在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上有效衔接、协调发展,建立节约、高效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无缝隙衔接”和“零距离换乘”。

必须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

坚持把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和保障,不断消除制约行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不断增强行业发展活力,努力建设人本交通、节约交通、绿色交通、数字交通、安全交通,实现交通运输转型跨越。

(一)指导思想

山西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全省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构建五大系统(即通达开放的基础设施系统、现代高效的运输装备和组织系统、效能公开的政府监管与公共服务系统、先进适用的信息化系统、及时可靠的应急保障系统),努力提升运输保障、行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建立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由“瓶颈制约基本缓解”向“总体适应、适度超前”的跨越,为加快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科技引领、服务优质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交通运输总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储备。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2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91公里/百平方公里。

“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全面建成,总里程达到6300公里,高速出省口达到31个,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省会到地级市3小时、相邻地级市之间2小时、地级市到所属县(市)1小时、县城到高速公路半小时通达,山西与周边省区高速通达;

干线公路里程达到14000公里,干线公路二级以上公路11000公里,达到干线总里程的78%,县城到高速公路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连接,省际通道技术标准与相邻省份基本匹配;

县城到乡镇三级以上公路连通,乡镇到乡镇四级以上公路连通。

养护管理目标:

公路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平均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QI)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分别达到95、80和65以上;

平均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分别达到90、75和60以上;

国省干线公路平均运行速度达到60公里/小时;

干线公路隐患路段基本消除,危桥处治率达到100%,农村公路四、五类危桥全部消灭;

干线公路和县公路重要路段标志、标线达到标准化要求;

公路货运超限超载率控制在0.2%以内;

公路路政案件的发现率、查处率、结案率达到98%以上。

运输发展目标:

运输服务更加安全、便捷、个性化,运输装备更加专业化、标准化,运输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现代物流网络和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安全便捷、城乡一体的公共客运服务体系和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货运组织形式基本形成,实现城际客运多样化、农村客运班车化、城市公交主体化、货运服务物流化。

城市公交在市民出行方式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努力达到20%以上;

中高级客车在客车中的比重提高到68%;

重型、专用、厢式货车在货车中的比重努力达到25%、20%、25%,甩挂运输、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等新型货运组织方式得到快速发展;

道路运输费用占物流总成本的比重下降到20%。

公共服务目标:

基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高效便民的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系与功能完备、整洁美化、舒适便利的交通服务环境,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高速公路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ETC)平均覆盖率达到60%;

高速公路运行实时监测覆盖率达到100%,普通干线达到60%,初步实现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可测、可视、可控;

建成具备24小时内预报、6小时内预警国省干线公路气象监测网络和预报预警服务体系;

实现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救援2小时内到达,公路应急抢通24小时内完成。

可持续发展目标:

初步形成节约、集约、低碳、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科技教育及人才在交通建设和运输管理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全省公路平均绿化率达到80%,其中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宜林路段绿化率达到100%;

交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清洁燃料在道路运输中得到广泛应用,营运客、货车辆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5%和20%,噪声污染程度全面降低,营运车辆燃油消耗全部达到规定限值。

资源利用明显改善,公路建设的耕地平均占用量比“十一五”降低5%,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县公路的养护废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分别达到100%、70%和40%。

系统完整、层次分明、专业对口的人才梯队初步形成,全省交通系统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全部具备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交通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8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形成国家、省、市、局四级专家队伍网络,力争有国家级专家3-5人、省级专家8-10人;

技师、高级技师在高技能人才中的比重提高10-15个百分点。

三、“十二五”发展重点

按照上述要求,“十二五”山西交通运输将重点构建“五大系统”。

(一)构建通达、开放的基础设施系统

以增加总量、盘活存量,完善路网为切入点,继续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加强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改造,加强公路运输枢纽及站场建设,加强以安全、应急、救援为主的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高速公路:

续建2219公里,新开工1096公里,全面建成我省规划的“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

——干线公路:

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提高干线公路在全路网和二级以上公路在干线路网中的比重,新纳入国省干线里程2150公里。

新改建一级公路1000公里、二级公路500公里,路面改造600公里,改建干线公路县市过境路段500公里。

——农村公路:

坚持巩固成果、完善设施、提高能力,实施县乡公路改造工程、安保工程和桥梁新改建工程。

新增公路通车里程7000公里,改造县乡公路2100公里,其中路面改造1000公里,技术等级提升1100公里;

实施村通油路改造工程8000公里,改造危桥27000延米、渡口115个;

实施旅游景区、农林产业区、工业园区“三区”公路连通工程3500公里。

——公路运输枢纽:

加强公路与铁路、航空、水运、管道等其它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启动国家级、省级和区域性公路运输枢纽建设,试点建设太原、大同、长治、临汾等4个综合客运枢纽,在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上与其它运输方式主动对接,示范带动其它公路枢纽建设,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以公路货运枢纽为依托,构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新建项目按物流中心规划建设,改建项目同步植入物流功能。

建设太原国际化内陆无水港和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大同、侯马等物流中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

支持陕蒙边界煤炭战略储备中心和晋冀、晋豫煤炭出口物流节点建设。

——水运基础设施:

续建黄河小浪底库区老鸭石至马蹄窝段47公里航道工程。

(二)构建现代、高效的运输装备和组织系统

加快运输组织结构调整,引导运输企业走集约化、规模化路子,改变市场主体过小过散和挂靠经营状况。

通过市场准入和信誉质量考核等措施,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主导行业发展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加快运力结构调整,引导营运车辆向标准化、专业化、节能化、清洁化方向发展。

鼓励发展集装箱、厢式、冷藏、散装、液罐、城市配送等专用运输车辆和多轴重载大型车辆,限制发展高能耗、高排放车辆;

长途客运应以安全、舒适、快捷为出发点,大力发展中高级客车;

农村客运应以发展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为主;

城市客运要发展大运量、中高档、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公共车辆,进一步提高公共车辆的节能环保水平;

大力推进全省船舶标准化,逐步形成技术装备先进、安全高效、适应能力强的运输船舶,实现客运船舶快速化、舒适化,货运船舶标准化、专业化。

加快运输经营结构调整。

适应我省“一核一圈三群”的城市化格局以及人口向这些区域集聚的运输需求,加强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的衔接。

提高公路货运组织化、网络化程度,用现代物流的理念和技术改造传统公路货运业,货运装载、运输等环节要符合物流标准化要求,大力发展甩挂运输、托盘运输、厢式运输等现代运输方式,引导公路货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三)构建效能、公开的政府监管与公共服务系统

加强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养护和路政管理。

进一步加大养护工程和预防性养护资金投入,推进科学养护、预防性养护,及时组织实施公路大、中修工程和灾害防治工程;

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责任主体,加大政府投入;

逐步提高路政管理设施与装备水平,创新路政管理手段,继续加强治超工作,完善治超监控网络,强化源头治理力度,建立健全治超工作长效机制。

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客运服务均等化。

强化公交优先战略,完善和优化城市公交客运网络,加快城市公交车辆更新步伐,加大城市公交财政投入,构建以大运量公共汽车为主体、出租车等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客运体系。

大力发展农村客运,继续延伸农村客运服务,提高通达深度,推动建立农村客运财政补偿机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

加强市场监管。

严把道路运输市场准入关、车辆技术状况关和从业人员资格关,严格运输企业信誉质量考核,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加强市场主体监管和企业诚信建设,促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

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加强对招投标重要操作环节的监督;

严把建设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转借资质,严格控制不合格企业进入公路建设市场,积极推行公路建设工程“阳光操作”;

加强质量监管,建立质量责任体系,实行终身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把安全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运输经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推进;

深入开展公路运输和施工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及时排查治理各类安全生产隐患;

认真落实行业管理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严厉打击非法施工、非法运营行为,持续开展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进一步加强危险品运输管理;

全面落实施工和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投入,提高安全技术、装备和设施保障水平,加强职工安全技能培训,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

(四)构建先进、适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建立规范的信息标准体系、信息安全、政策法规环境,夯实信息化发展的基础环节。

继续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1166”工程建设,加大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建立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面向公众的电子政务、行政许可、出行服务、应急调度、市场监管网络系统,试点并推广全省联网售票系统建设。

加快公路网运行监测体系建设,加强高速公路和重要干线公路日常监控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公路网运行信息监测网络,实现对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网重要路段及收费站、服务区、治超检测站等重要节点的路网运行状态监测,为合理利用路网资源、公众出行服务和应急处置提供支撑。

加强治超信息系统联网、行政执法监督、工程建设和运输市场的诚信信息体系建设,完善交通运输安全和应急信息支撑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适合山西地方产业特征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公铁空水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推动全省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业发展。

(五)构建及时、可靠的应急保障系统

加快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建设,全面推进省级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建设,实现部省两级平台联网互通,形成信息互通、协同高效的公路网管理和应急处置平台体系。

完善公路旅客运输、战略物资运输应急保障体系和机动车维修、水上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

健全公路抢险保通运行机制,建立省市公路应急物资储备基地,确保公路在应急救灾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及时制定和调整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实战能力。

贯彻国防要求,落实国防要求目录制,努力实现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军地兼容、军民两用。

大力推进国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部队进出口道路及战备训练物资储备基地、高速公路飞机跑道、交通战备库、兵站服务区等基础性工程,完善国防交通战备体系。

四、交通建设投资规模

根据规划建设任务,“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约2600亿元,是“十一五”完成投资的1.5倍。

其中高速公路建设2000亿元,干线公路445亿元,农村公路100.5亿元,枢纽建设42亿元,交通战备2亿元,水运设施0.5亿元,教育基础建设10亿元。

五、政策措施

要以我省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大胆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措施落实,争取政策倾斜,确保“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目标全面实现。

(一)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健全适应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综合运输体系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机制,落实综合运输体系相关部门职责,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指导综合运输枢纽规划和管理。

加强与铁路、民航等其他运输方式政策、法规、规划的衔接,探索采取股份制等形式,共同推进交通运输枢纽、物流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

适时出台综合运输产业政策、法规及相关技术、管理标准,促进民航、铁路与公路、水路集约发展,不断提高综合运输体系效率。

(二)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系统性和严肃性

坚持“上下联动、总分结合”的原则,同步推进市、县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以及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旅游公路、运输枢纽、道路运输及信息化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支撑坚实的山西交通运输规划3+X(省、市、县三级+若干专项规划)体系。

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建设项目,控制规划外项目盲目上马。

建立规划考核机制,实行规划实施动态跟踪考核制,对规划实施较好的地区和部门,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

建立专家论证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规划评估机制,定期组织专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论证,并采取多种形式了解社会评价,适时对“十二五”规划做出必要调整,确保规划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三)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方式和投融资体制

更加注重运用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鼓励采取省筹省建、市筹市建、省筹市建、省市共建、BOT、BT等各种模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开放投资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基础设施的发展动力。

在现有融资渠道的基础上,多种方式招商引资,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高速公路建设和经营领域。

通过资产重组和战略合作,壮大现有融资平台,搭建包括中央企业在内的新的企业融资平台,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上市、发债、授信等方式提高融资能力,成为今后我省高速公路建设投资的主体;

发挥政府投资“拾遗补缺”作用,重点安排市场难以配置的“公益”类项目。

干线公路主要依靠国家和省级政府财政类资金投入发展,对地方政府积极落实用地指标、解决征地拆迁的项目予以优先安排。

新改建一级公路也可采取收费还贷或BOT方式融资建设。

县(市)过境公路改造由省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