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网络图解必修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6466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23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网络图解必修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网络图解必修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网络图解必修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网络图解必修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网络图解必修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网络图解必修二文档格式.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网络图解必修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网络图解必修二文档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网络图解必修二文档格式.docx

商—原始瓷器;

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开始远销欧、非;

元朝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

明—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五彩瓷;

清—珐琅瓷。

③异彩纷呈的纺织业丝织业:

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时期,中心:

苏州和杭州;

棉纺织业:

①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

②明朝,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手工业的发展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长期受农业生产的影响。

②经营形态上:

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并存。

③经营方式上:

分布广,部门多,经营方式多样化。

④时间上:

起源较早,历史悠久。

⑤技术上:

分工日益细化,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尤其是纺织业和制瓷业。

⑥用途上:

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国外,享誉世界。

⑦布局上:

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而变化。

3、商业

(1)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

①商代已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②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③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④秦汉至隋唐,商业艰难发展。

(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经商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隋唐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出现柜坊、飞钱;

唐朝广州成为重要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⑤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

(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被打破;

商品种类增加;

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

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出现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两宋与多国进行对外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

元朝泉州是重要港口。

⑥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

货币作用增大;

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形成;

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2)“市”的变迁

形成:

宋朝以前,①在城市特定的位置;

②专供贸易;

③四周有围墙,与居民区严格分开(空间);

④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贸易(时间);

⑤设市令或市长管理。

发展:

宋朝,①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店铺随处可设(空间限制被打破);

②早晚都可经营,出现早市和夜市(时间限制被打破);

③交易活动不受政府直接监管;

④出现较大市镇;

⑤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3)城市的发展

北方:

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

(原因:

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南方:

唐朝:

扬州、成都(商业大都会,“扬一益二”)、广州(外贸港口,市舶使)

宋朝:

临安(南方)、益州(交子)元朝:

泉州(第一港)

商业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4)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中国商业起源很早,呈现出繁荣景象,但发展不平衡;

②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未能占据主导地位;

④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朝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⑤在发展中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纸币也较早出现;

⑥伴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大量兴起。

4、主要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①重农抑商政策:

商鞅变法首倡;

含义:

保护农业发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目的:

维护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赋税的征收,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影响:

积极:

一定时期(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发

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

消极:

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阻碍了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①含义:

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禁止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

到中国进行正常贸易。

②影响: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

的安全,但阻碍了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中国日益封闭落后。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原因:

(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社会)《马可·

波罗行记》引发欧洲人寻金热

(客观)商业危机

开辟新航路的背景(精神动力)传播天主教、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条件:

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地理知识(地圆学说)

西班牙、蒲萄牙王室支持

迪亚士抵达好望角

开辟新航路的经过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达.伽马直通印度

开辟新航路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世界结束孤立状态,开始连成一体

对世界市场②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③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影响①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引起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他影响③开始了“地理大发现”的进程

有利于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⑤引发了早期的殖民扩张

时间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王室

欧洲到非洲(向东)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

欧洲到美洲(向西)

发现美洲新大陆

1497--1498

达伽马

西欧-好望角-印度

(向东)

葡萄牙人开始控制欧洲和印度等东方国家的贸易,成为欧洲最富有国家之一

1519--1522

麦哲伦

环球航行(向西)

实践证明地圆学说,打击天主教会

拓展

殖民扩张

最先开始:

英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英国)

工业革命部门:

棉纺织业动力交通运输业

(蒸汽时代)结果:

英国机器生产基本代替手工劳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成为第一个工业国

扩展:

英国欧洲国家美国其他国家

①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影响②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同时也传播了先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③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日益壮大和对立

时间:

1870年以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工业革命

①发展更加迅猛,影响更加广泛

特点②在很多国家和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同时展开

第二次工业革命③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

(电气时代)④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①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世界连成一体,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影响③垄断组织产生

④使殖民侵略进入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阶段,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建立

⑤改变了工业生产结构,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外商企业的兴办;

(3)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

(背景、根本目的、时间、口号、代表人物、两阶段)

①失败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

②失败根本原因:

只引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③积极作用:

a、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b、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c、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时间

概况

原因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

解体、诱导、刺激、三种人投资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初步发展

民国初期

短暂春天

辛亥革命、实业救国、群众运动、一战等

国民政府前十年

较快发展

统一、政策、实业家努力

抗日战争期间

沉重打击

日帝、官僚资本借战时体制

解放战争期间

陷入绝境

美国、官僚资本、国民政府(苛捐杂税、通胀)

3、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A.历史地位:

①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②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B.历史作用:

①经济上:

它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气息;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作用

②政治上: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辛亥革命等。

③思想上:

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①1949-1952:

国民经济的恢复

②1953-1956: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总路线:

相当长时期、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1953-1957):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公私合营;

③1956-1976:

探索时期

成功:

中共八大(时间、地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创造性和成功探索);

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失误、严重经济困难)、“文革”(最严重);

2、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主要决策:

思想路线、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拨乱反正;

(3)意义:

结束、重新确立、作出决策、形成;

两个伟大转折,两个起点;

3、对内的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始)

①突破口:

安徽、四川两省。

②核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③经营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④管理体制:

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⑤购销体制:

允许改革统购统销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⑥产业结构:

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

⑦作用:

农民积极性、农业发展、农村大变革。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始)

①中心环节:

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1984-1992):

政策性调整(管理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

第二阶段(1992—):

制度创新(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③作用:

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国民经济、人民生活。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济特区(1980年“4”+1988年“1”+2010年“1”)。

②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南通、连云港)。

③1985年,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和环渤海湾),到1992年形

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④1988年,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为主”、三“密集”,南通)。

⑤20世纪末起,实施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

⑥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⑦对外开放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

城镇-内地。

⑧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①国际:

苏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②国内: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③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内容、根本问题等)

①1992,中共十四大,确立目标;

②199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目标具体化、系统化;

③1997,中共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2000,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2002,中共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具体措施:

(最根本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全面放开粮价;

改革金融体制;

改革外汇管理体制;

改革企业所得税;

改革社会保障体制;

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成就:

95%以上商品由市场配置、宏观调控体系、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生活。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

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

③近代中国民主政治运动促进西方文明的传播;

④政府关注民生,政策的推动等。

2、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鸦片战争后:

衣——西装传入(洋布、洋装);

食——西餐、面包、咖啡;

住——出现欧式洋房、中西合璧的豪宅。

(2)戊戌变法时期: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3)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革命后,孙中山设计中山装。

(4)民国时期:

①到20世纪三十年代,服饰五化八门,男子:

长袍马褂、粗布大衫、西装、中山装。

女子:

改良旗袍、仿欧洲风格的裙子。

学生装。

②民国时期,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③在大城市,婚丧礼仪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④社交礼仪:

握手、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

称呼上,“先生”“同志”代替“老爷”“大人”。

⑤颁布法令以公历代替传统历法,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⑥广大农村仍然落后,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3、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20世纪50-70年代:

社会风尚的主流: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衣——衣着朴素,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等是不同时期的主流

食——食物简单,粮食、棉花、棉布、食用油统购统销。

住——总体拥挤,家具简单

(2)改革开放新时期:

社会风尚:

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衣——由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食——解决温饱,票证取消,品种丰富(“菜篮子工程”)

住——住房改善,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安居工程”

4、交通:

①水运:

19世纪70年代初,上海,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垄断。

②铁路: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③公路: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④航空:

1909年,冯如,中国航空事业的开端。

1920年,京津航线,民航业序幕。

5、通讯: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未经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④现代互联网得到发展。

6、报刊:

①19世纪70年代,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其中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②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宣传改良思想;

③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宣传改革命思想;

④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等。

7、影视:

①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②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③1935年,《渔光曲》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④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8、互联网:

①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网络媒介被称为“第四媒介”。

②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大萧条”来临

原因主要原因:

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冲突

具体:

贫富差距过大;

股票投机过多;

信贷消费过度。

爆发标志:

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市崩溃

表现: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下跌。

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①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危机

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胡佛反危机措施

措施: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结果:

危机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

背景①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社会动荡。

②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实施措施:

(具体见书本)调整农业政策

复兴工业

罗斯福新政

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发展社会福利)

加强社会立法

特点:

①国家全面干预;

②通过立法手段。

实质: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②缓和了美国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维护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③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④在很多方面改善了美国人的生活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理论依据:

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历程:

①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进入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②70年代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各国适当减

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发展出“混合经济”。

2.福利国家的建立(实质、目的、内容、评价)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

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

③1973年经济危机后,在一些国家受挫,但仍继续发展。

④20世纪80年代以后,缩小规模。

3.美国的“新经济”

含义:

美国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出现原因:

①二战后,美国努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

②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4.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历史背景:

十月革命后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

余粮收集制

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食物配给制

普遍义务劳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

内容

评价:

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

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历史背景战争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

苏俄经济政治危机

内容

作用:

促进经济发展,巩固工农联盟,是符合俄国国情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道路,但因后来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终止

新经济政策

(1921——1928)

粮食税(核心内容),允许土地出租,使用雇佣劳动

解除工业国有化

自由贸易

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①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②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背景:

帝国主义包围封锁,巩固国防;

落后的经济文化;

列宁逝世,斯大林地位巩固。

方针提出:

1925年12月,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过程

一五计划:

由一个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国

二五计划:

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三五计划:

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

三个五年计划

结果: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斯大林模式

农业集体

化运动

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①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国民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斯大林模式评价

功绩

政治方面表现:

高度专权,对干部缺乏必要监督,个人崇拜盛行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造成经济效益低下

③牺牲农民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弊端

经济方面表现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议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

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①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背景

②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遭破坏等现象严重

①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政治方面②强调集体领导

③平反冤假错案

赫鲁晓夫

的改革

农业:

农产品收购制;

开垦荒地种玉米等

经济方面

工业:

改革管理体制;

放权;

部分承认物质利益等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破除。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重点:

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勃列日涅夫结果:

(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军事实力增强,与美国相匹敌。

的改革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危机从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方面表现出来

经济:

首先开始(1985年)重点: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

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①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

夫的改革

②苏联人大修改宪法,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

政治

③实行政治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

①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②苏共瓦解

③苏联解体

西欧国家实力的削弱

美国经济实力的空前膨胀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美国的“怀特计划”

《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署(1944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1945年成立1947年运作)

世界银行的成立(1945年成立1946年运作)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1947年签订1948年实施)

美国为主导

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影响

欧洲联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