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知识点鲁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6415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知识点鲁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地理必修知识点鲁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地理必修知识点鲁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地理必修知识点鲁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地理必修知识点鲁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知识点鲁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地理必修知识点鲁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知识点鲁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必修知识点鲁教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①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知识点一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

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迁移的发展及特点:

(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2)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后,主流是由“旧大陆"

流向“新大陆"

,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迁移形式也更加趋于多样化。

首先,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

其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

第三,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

第四,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

知识点二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的含义:

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4、我国的人口流动: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民工流”。

5、流动人口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6、人口流动的作用:

(1)增强社会活力。

(2)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知识点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lsquo;

1、人口移动的动因:

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最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

(2)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移动的效应:

(1)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2)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④促进了人种基因的交流。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衡量指标:

人口密度。

但两个人El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尽相同。

2、世界人口分布状况: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知识点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

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

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

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知识点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

(1)数量:

12.95亿,约占世界总人口数的21%。

(2)密度:

平均每平方千米达130多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之一。

2、我国人口分布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由于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特点:

①最显著的特点是:

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知识点四谋求人人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表示

(1)概念:

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资源、知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表示:

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警戒值。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如:

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

此外&

middot;

还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有关。

3、环境人口容量的特性

(1)具有不确定性,它不是一个具体明确的数值,而是一个取值范围或估计值。

(2)在一定历史阶段,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环境人口容量又是相对确定的。

4.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

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我们坚定的实施“控制人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分布的主要规律,不仅培养了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探讨成因奠定了知识基础。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知识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的起源与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以及社会组织的出现等密切相关。

2、城市的发展

世界城市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2)产业革命以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的概念:

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主要表现: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城市化的形成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变化,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5、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的优点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以及保护耕地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导致大量土地被占用,耕地面积减少。

(2)造成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水资源短缺。

(3)有些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地面下沉,或海水入侵而导致地下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4)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知识点一城市的区位远择

1、城市区位的概念:

是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

2、城市的区位因素:

城市区位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1)自然因素

①河流:

为城市提供水源。

②气候:

城市大多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度的地区。

③地形、地质: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方便。

④矿产资源:

资源丰富地区,工矿业发展迅速,人El集聚进一步加强,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矿城市。

(2)社会经济因素

主要包括城市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以及政治和文化历史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军事、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减弱,科技、旅游等影响增大,而政治、交通等因素始终影响巨大。

知识点二城市体系

1、城市的作用

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它既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2、城市活动:

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本身服务(如居住、幼儿园、小学等);

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本身以外的地区服务(如大学、大型工业基地、国家级研究所等),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3、城市体系形成的基础:

城市与其腹地和其他城市发生的备种联系。

4、城市体系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5、克里斯泰勒“中心地"

理论的内容及作用

(1)内容:

较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内城市和城市服务中心的数量、规模、等级之间的关系。

(2)作用:

被成功运用到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布局等方面。

知识点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现已形成了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各具特色、多层次的城市体系。

1、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

作为区域经济中心,上海具有次一级中心和一般城市所不具备的高级职能。

2、南京和杭州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实力等方面,居第二层次,是该地区的副中心城市。

3、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城市属第三层次,其制造业功能比较突出,而且受上海影响较大。

4、镇江、扬州、南通等则属更次一级城市,其辐射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知识点一城市功能区

1、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2.主要城市功能区

(1)住宅区:

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2)工业区:

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3)商业区:

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

3、城市功能区组成

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为各类城市所共有。

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界限,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知识点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1、历史因素:

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

(1)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

(2)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

2、经济因素:

对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著。

(1)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程度等条件不同,造成土地价格或地租水平的不同。

(2)商业、工业、住宅对用地的竞争能力不同,主要表现为支付土地租金的能力,即付租能力差异。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地区中

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

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

而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往往形成工业区。

3、社会因素:

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影响人们对住宅区的选择。

4、政策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知识点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影响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

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在城市建筑景观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建筑物的高低。

2、一些经过规划后而建设的城市,其城市格局无论是建筑物的单体与组合,还是整个城市道路系统,都反映出其独特的风格与含义。

3、城市与环境相互协调,往往形成独特的风格。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农业生产的概念

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

2、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

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

3、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等。

(2)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

(3)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4)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影响。

知识点二农业的地域类型

1、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世界各地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农业生产方式和类型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2、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农业生产类型,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3、热带迁移农业

(1)迁移农业的概念:

是土地和住所均不固定的一种原始的农业地域类型。

(2)迁移农业的分布、从事人口及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等地广人稀的热带森林及其边缘地区。

从事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5%左右。

但是其活动范围占据了世界土地总面积的

1/4左右。

(3)迁移农业的生产过程及对环境的影响。

热带密林中的原始部族,来到新的地块,便毁林、烧荒、掘穴播种,等待收获。

一般二三年内土壤肥力急剧耗竭,农作物产量锐减,只好每隔二三年另选新地块。

迁移农业对森林和土地资源造成破坏,被抛弃的荒地一般难以恢复森林原貌,而成为次生灌丛。

3、水稻种植业

(1)水稻种植业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区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2)水稻种植业自身的特征

①水稻是喜温、喜湿的高产粮食作物。

②水稻种植业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精耕细作的集约型农业。

(3)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及规模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季风区人口稠密,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单位面积产量高。

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和商品率一般较低。

目前亚洲稻谷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90%,中国是世界上稻谷产量最多的国家。

4、混合农业

(1)混合农业的概念:

指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

(2)混合农业的分布

它主要在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此外,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生产也属混合农业的范畴。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优点:

它普遍采用小麦种植和牧羊业混合经营方式。

第一,农场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第二,种植业和放牧业两种生产方式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第三,农场主经济收入比较稳定。

知识点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农业生产的强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保持合理的强度,农业土地等资源就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

否则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

2、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环等发生改变。

3、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4、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一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主要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

2、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不同。

(1)在工业发展的早期,原料和市场因素是影响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料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素质已成为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并形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区。

(4)环境标准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工业区位因素。

(5)一个地区的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对工业区位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知识点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地域的形成一

由于工业联系和集聚效应的作用,工业生产在空间上便形成工业地域。

2、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

(1)工业的产品联系

(2)地理空间上的联系

(3)信息上的联系

3、工业集聚

(1)工业集聚的概念:

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

(2)工业集聚的原因: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

(3)工业集聚的意义:

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4、工业扩散的原因

(1)工业部门过分集中,出现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堵塞以及原料、燃料困难等问题。

(2)现代交通运输的进步,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系统的建立,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等。

5、工业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工业的集聚与扩散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的:

一般来说,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表现为人力、物力、财力的空间集中;

到工业化后期,区域工业多表现为分散,即向工业基础较落后的地区扩散。

知识点三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工业生产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人与环境的关系。

2、随着世界各地的工业普遍发展,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方面,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另一方面,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3、防治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旅游业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一旅游业

1、旅游业的概念

旅游业是_种.具有强烈文化性质的经济行业。

它主要利用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风土民情等旅游资源以及各种旅游设施,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并获得经济收益,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教育等内容在内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性产业。

2、旅游业的特点:

旅游业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出售劳务和提供服务取得收人为特征,具有地域性、季节性、综合性等特点。

3、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意义

(1)发展国际旅游可以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2)发展匡内旅游可以刺.激消.费需求,加快货币流通。

(3)旅游业促进和繁荣旅游地的经济发展,旅游区吸引外资以及落后地区的市场开发等。

(4)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合理发展旅游业可以扩大就业机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知识点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

旅游活动受自然地理环境的明显制约,具有地域差异性和季节性的变化。

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距离

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首先体现在资源质量上,即旅游景区景点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

4、旅游地位置及交通的通达性:

旅游地的交通状况直接影响旅游资源开发价值。

5、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及环境承载量

6、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

知识点三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旅游业造成的地理环境问题

旅游业绝不是“无污染产业"

,它同样会产生各种污染物,对旅游地的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而其解决难度并不亚于一般的环境污染问题。

2、治理旅游区环境问题的措施

(1)对于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区,要在治理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污染物的同时,加强封山育林,涵养水源,保护景观生态系统等工作。

(2)对于古代建筑景观,在外观上要保持原貌,修复文物古迹“修Ill如IH"

,并慎重处理扩建、新建建筑物与原有文物古迹的关系,其风格、规模都应与旅游区环境协调。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一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知识点一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的特点

交通运输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

它既不生产物质产品,也不改变被运送物品的自然属性和性状,只是实现人员和物资等位移的主要手段。

2、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

人类从手提肩扛、牲畜驮运,发展到现代化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3、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

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运行速度快、连续性强等。

4、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1)各种运输方式各有长处与不足,应根据运输对象的性质和运量不同,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2)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相互协作,实现合理运输。

5、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作用

各种交通运输路线,通过与各种交通运输站点相互交织,形成多种形式和不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使人们的生产活动、贸易往来、社会交往变得更加便捷。

6、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当今世界,交通运输正向高速化、大型化、专用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知识点二通信

1、通信的概念及分类

通信是实现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

它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一种形式,起着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

一般可分为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

2、邮政通信

(1)主要任务:

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

(2)邮政网络的组成:

是由邮局和邮路组成的邮件传递系统。

邮路主要利用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线路。

(3)邮政通信的影响因素:

有时受到地形障碍以及台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3、电信通信

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等。

(2)电信通信的传递方式及影响因素:

电信利用电波传递信息。

地形障碍、太阳活动等有时会影响到通信质量。

(3)作用:

大大地促进了地域之间的信息交流,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