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夜不能寐:
晚上睡不着觉。
寐:
睡觉。
思绪:
思想的头绪;
思路。
救济:
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
救济灾民。
岿然不动:
屹立着、不动摇。
岿然:
高大独立的样子。
三、理解古诗大意:
1.作者简介:
介绍作者: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2.题目意思:
墨竹:
单用墨画的竹子。
墨竹图题诗就是单用墨画竹子的图画上面的诗。
3.本诗含义:
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而实际的含义是:
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感知诗意: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第一句“衙斋卧听潇潇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潇潇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
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
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
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
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呀!
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4.1句与2句之间的关系:
第1句是实写,作者听到了竹子潇潇作响。
第2句是虚写,是作者自己的联想。
第1句的实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有这样的声音才有了作者这样的联想。
这样的声音可能谁都能听见,可是也只有那些关心百姓疾苦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联想。
这是又一次对中心的强化。
5.我们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
似是写竹,实则写人。
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
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6.回顾反思:
竹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阅读链接:
扬州八怪:
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
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
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
“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
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
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
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
“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
其思想奇,文奇,书画亦奇。
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作业设计:
查找郑板桥的资料,准备交流。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苍松怪石图题诗
《苍松怪石图题诗》是一首古体诗,句子长短不一,洒脱不羁,对苍松的高尚品格进行了高度的赞美,同时借“苍松与怪石”写出了自己不屈不挠、耿直廉洁的铮铮男儿的性格。
本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导课
1.谁来说说“扬州八怪”指谁?
2.昨天,我们学习了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方膺的《苍松怪石图题诗》。
3.齐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
矫(jiǎo)阙(què
)迥(jiǒng)膺(yīng)阿谀(ēyú
)铮(zhēng)
阿谀奉承:
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含贬义)。
耿直:
(性格)正直;
直爽。
铮铮铁骨:
有骨气、有气节。
铮铮,形容金属撞击所发出的声音。
三、理解诗文意义:
李方膺,字晴江,又号秋池、衣白山主人、为官期间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
”去后寓南京借园,常往来扬州卖画。
善画松、竹、菊、梅、杂花及鱼虫,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所画之梅以瘦硬见称。
2.古诗的意思:
“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写出了松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山岳。
秀色无等伦。
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这一层写出了苍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是对其品格高度赞美。
而“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是隐语,隐含作者的褒扬之意。
最后一层“拥护天阙高且直,迥于春风碧云里”,作者从松的外形入手,为本诗更添了悠远、清丽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风碧云”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与憧憬,颇有“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
”之意。
3.赏画:
图中的怪石、苍松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相互关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
耸立(不屈不挠)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
苍松:
挺劲(饱经风霜)象征诗人刚正不阿的气概。
映衬更显其“苍、怪”。
四、探究学习: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借所画的怪石、苍松表现自己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五、拓展训练: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松的诗句,绘画作品。
六、回顾反思:
请学生谈本课的收获
查找李方膺的资料,准备交流。
墨梅图题诗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那绝美的诗篇。
二、检查预习
冕(miǎn)乾坤(qiá
nkūn)妥协(tuǒxié
)卓(zhuó
)尔不群
花蕊(ruǐ)厌恶(wù
妥协:
屈服、低头。
卓尔不群:
形容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洗砚池:
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三、理解诗文意思: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
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吾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
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
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四、根据王冕笔下梅花的特点我们来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王冕作诗的原因:
王冕青年时代曾一度热衷于功名,但参加科举屡试不中,于是他焚毁文章,永绝仕途,浪迹江湖,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诗人为了表现自己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2)王冕作诗的目的:
画上题诗: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画相配,表露出画家淡泊名利,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图中梅花的特点。
“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
王冕笔下的梅花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
王冕的《墨梅图》传世不只一幅。
课本选用的这幅《墨梅图》画的是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
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
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
五、补充资料:
1.写竹的诗句: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写梅花的诗句:
《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写松的诗句: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陈毅)
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
(唐·
寒山子)
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
皇甫曾)
苍苍松桧阴,晓日露西岭。
许浑)
查找王冕的资料,准备交流。
竹颂
本文是一篇赞颂劲竹的抒情散文。
作者从劲竹的生长、气节、态度等多方面着手,写尽了劲竹坚毅顽强的品格、质朴清新的本质。
阅读这篇抒情散文,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物体,抓住特点描摹竹子“形”和“神”的方法;
体会作者感情,理解课文主旨;
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
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诵读能力、表达能力。
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
通过描写竹子的“形”,表现什么样的“神”。
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
本文在记叙、抒情、议论中饱含哲理,在教学中能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去诵读,不要过多地分析课文,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句,并能依据课文的句子造句。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管桦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诗人和书画家。
我们所熟悉的他的作品有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的田野》。
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等等。
管老的墨竹在画坛独树一帜,独具风格,以粗干大叶,撑天柱地为特征。
所以,诗人艾青题词暂管佬说:
“人如其竹,竹如其人,我爱其竹,更爱其人。
”。
2.下面我们来学《竹颂》,更要学习一种精神。
板书课题。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并正音正字
1.注音:
笋
曳
潜
劲竹
2.填字:
pān附
消ró
ng
青tá
i
lí
ng云
yōu扬
xiāo洒
3.解词:
萧萧:
拟声词,形容了马或水声等。
这里形容风吹竹林发出的声音。
凌云:
直上云霄。
凌:
升高
尘俗:
世俗
摇曳:
摇荡
三、学习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用铅笔划出形神兼备状写竹子的语句。
2.学生读出这些句,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3.开头哪个字突出竹子的“魂”,为下文写神奠定基础。
“劲”——坚强有力。
4.第二段突出“劲”的语句有哪些?
“形”——身躯粗壮;
声音铿锵。
突出“劲”
“神”——纯洁、朴素
形神兼备——有节,虚心(双关)
5.齐读第三段。
①本段写什么?
本段写恶劣坏境中竹子的“形”和“神”。
②采取什么方法来描写的?
(对比的方法。
③怎样对比的?
以春花来对比。
(花谢人散;
劲竹常青。
④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证明竹子有顽强的生命力,突出开头提到的“劲”
⑤本段还描写了竹子什么精神?
冬天送绿;
暑天送凉————无私奉献的精神。
6.自读第四段,思考竹子对“我”有何影响?
净化“我”的灵魂。
7.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呼应开头。
点明“我”注重的不是竹子的外形,而是其情操和美德。
四、总结课文:
(意在归纳主旨)
本文通过描绘竹子的外形,突出了它什么精神?
你受到什么启发?
突出竹子的坚毅顽强,纯洁朴素,虚心有节,无私奉献的精神。
查找有关竹的诗句。
梅香正浓
《梅香正浓》这篇文章通过重点介绍明朝的遗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赞扬了具有“梅花”般品格的民族英雄,歌颂了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崇高的气概。
课文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读后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叙事为主,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形象地将“梅花”与“民族英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针对理解文章主旨所提出的问题,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
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
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
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
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自读文章,引导学生根据主旨发现问题,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促进对文章的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
本文四字短语较多,虽琅琅上口,可是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形式还较为陌生,因此学要引导学生充分熟悉文章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自主地对语文材料进行探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加深自悟。
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采用质疑,求证的问题法学习本文。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由冬季百花凋零,唯有梅花傲雪绽放,引出课题并板书。
2.教师提问拓展:
看到梅花会想到哪些与梅有关的诗词?
重点分析梅花所具有的品格,为理解史可法的精神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体会主旨: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将文章读通读顺,对于本文四字短语较多,文白交融的行文特点,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停顿。
2.学生初谈对文章的感受,尝试着说一说本文与以往所学文章有何不同。
共同交流,在文章的行进过程中释疑答惑,对于基本字词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作好基础知识的积累。
酷爱:
十分喜爱。
拜谒:
拜访、拜见。
高官厚禄:
官大,待遇高。
尸骸:
尸骨。
楹联:
挂或贴在堂屋柱子上的对联。
寡廉鲜耻:
形容人没有操守不知羞耻。
戕害:
杀害、残害。
3.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对史可法感人事迹的描写,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首先让学生通过对联归纳出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几件事,再用自己的话复述每件事的大致内容,最后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尝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段义。
并引导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品味每件事所蕴含的精神与品质。
4.情感脉络:
崇敬——由岳飞等民族英烈引入史可法的事迹
感动——①忠心劝谏――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②誓与城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③气绝而死――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肃然——“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体现出一位忠臣的拳拳爱国之情。
感慨——对比写法,更加突出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5.学生将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再次有感情诵读,并能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史可法那崇高的民族气节与英雄气概。
(1)“他日夜忧虑国家命运,民族危亡……提出救亡方略”――用深沉朗读表现出史可法对国家与朝廷的一腔忠诚。
(2)“吾誓以身殉城”――用坚定的语气体现出主人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拔刀自刎”――高亢的语调体现无畏的英雄气概。
(4)“大骂气绝而死”――要体现出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三、交流合作,深化感悟
学生在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教者要围绕课文的主旨提出一些个性化的问题,借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1.史可法的精神源自于什么?
2.对于这样一个昏庸的朝廷,史可法的所作所为有价值吗?
3.文中最后提到的两类人,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用是什么?
教师要引导学生此时的史可法已经站在国家与民族危亡的高度来看待生与死,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为了民族的兴衰。
这一点更加体现出民族英雄们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四、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回顾全文,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借物喻人,将具有特质的事物与具有相同品质的人联系起来,使文章含义隽永,回味无穷。
五、复习拓展:
回顾以往所学的借物喻人的文章
《古井》《白杨礼赞》《落花生》、
六、体味“梅香”与“浓”的含义。
“梅香”是指民族英雄们在国家与民族危亡之秋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与气节。
“浓”字形象地指出这种精神所给人带来的震撼是巨大而深远的。
七、总结与升华:
如果将中国的历史比作浩渺的夜空,那么那些在历史关头挺身而出的英雄无疑就是那耀眼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得无比壮丽;
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所具有的铮铮气节犹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永远弥漫在我们的心中。
1.查找有关梅花的诗句。
2.查找英雄人物的资料。
黄山松
在当代诗歌中,张万舒的《黄山松》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佳作。
吟读这首诗,我们首先被它那博大宏伟的场面和磅礴雄浑的气势所震撼所激荡。
大自然在这里被充分人格化,诗人赋于这些自然界的事物以强悍的生命意识和飞动的色彩。
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自主地对语文材料进行探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加深自悟。
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采用质疑的方法学习本文。
1.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谁知道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2.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3.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
)骨
闪烁(shuò
)劲(jì
ng)枝迸(bè
ng)
2.作者简介:
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
(“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
四、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
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1.查找有关松树的诗句。
2.把黄山松的精神讲给家长听。
语文天地:
自由习作
教学内容:
自由表达,可写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可写自己的心理话,也可写读书笔记,把内容写具体,写清楚,不写错别字,写完后认真修改。
自由表达,可写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可写自己的心理话,也可写读书笔记。
把内容写具体,写清楚,不写错别字。
内容完整,重点突出,写完后认真修改。
教学重、难点:
把内容写具体,写清楚,不写错别字,写完后认真修改。
教学构想:
首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再由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说清楚什么是缩写,再练习写文章。
第一课时
学生练写积累运用八习作。
一、阅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自己把“习作提示”认真读一遍,想一想对这次习作提了什么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整理:
1.习作内容:
不出题,不限范围,自选内容。
把写得好的日记、读书笔记整理成一篇文章。
2.习作要求:
(1)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
(2)写清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