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4345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自然辩证法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自然辩证法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自然辩证法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自然辩证法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

《自然辩证法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

二、技术及其特征

(一)技术的定义为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二)特征:

1.中介性:

人类社会需要与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相结合的产物

2.二相性:

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

3.过程性:

潜在形态向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

4.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第一个课件结束)

1、区别

1)目的与任务不同

2)活动过程不同

3)形态不同

4)评价标准不同

5)与社会相关的复杂程度不同

6)工作主体不同

2、联系

当今的技术本质上是科学的技术,是科学的某种应用,科学是技术的源泉和先导;

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出课题并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四、自然观及其演变,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二个课件开始)

(一)自然观

关于自然界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最具代表性的自然观来自对该时期科学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二)演变

1古代自然观(西方公元5世纪以前,中国鸦片战争以前)

a.原始自然观

主要表现为“物活论”或“万物有灵论”。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水平限制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

b.古代朴素自然观

第一,万物的本原

回答万物本原和运动原因的第一人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

这个学派用某种单一或具体的有形物体作为万物的本原。

第二,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1、阿那克西曼德被认为是“宇宙演化学的始祖”。

他提出存在物的本原是“无限”万物都从它产生又复归于它。

2、恩培多克勒在《论自然》中将宇宙演化的历史描述为由“爱”和“恨”两种对立的力量使水、火、土、气四种元素的分离与结合。

3、古代自然哲学关于宇宙起源和演化的思想,虽然有不少想象和虚构成分,但是它将整个自然界看作是由物质元素在宇宙中逐渐形成的,并且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归于事物内在的力量,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第三,自然的含义

1、古代自然哲学家凭借敏锐的直觉,认识到“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

2、公元前400年,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自然的意思:

一是指生长着的事物的生长;

二是指生长着的事物所长出的内在的东西;

三是指天然物体原初的运动之根源。

3.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第一,基本特点——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

第二,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渊源

2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西方5到15世纪)

神学=科学

世界上一切都是神创造出来的;

人活在世界上不仅没有幸福,而且就是为了“赎罪”,以便死后升入天堂。

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自然界是一架被自然界外的理智设计的、各部分被排列好的、能朝着一个明确目标开动的机器。

(2)宇宙本身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锁链,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

(3)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遵循严格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

(4)重大贡献和局限性

重大贡献

①摒弃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

②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否定。

③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这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

局限性: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5.20世纪中叶以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1、系统自然观

(1)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2)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4)线形和非线形的统一

2、生态自然观

人与自然的作用是相互的,自然界既是人类改造的对象,又是人类生存的环境;

人既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又是它的积极改造者,人和自然间应建立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

人对自然的“支配”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界定。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基本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多样性

运动的规律性

五、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加和性关系:

各部分可以用简单相加的办法逐渐建立整体的特性,即整体的特征能够分解为各个要素特征之和。

由各部分之间的相干性造成的非加和性关系的存在,使系统出现其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属性。

2、相干性是指一种耦合关系——各方经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彼此约束、选择、协同和放大。

约束和选择意味着耦合各方原有自由度的减少乃至部分属性的丧失;

协同和放大意味着耦合各方在一种新的模式下协调一致地活动,其原有的属性可以被拓宽放大。

它们交错重叠在一起,共同导致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形成。

(二)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但不是唯一决定——一种功能可由多种结构实现。

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与途径(第二个课件结束)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

(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

(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

(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2、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七、科学问题及其特征(第三个课件开始)

1、科学问题:

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没有解决的问题。

2、科学问题的基本特征

探索性混沌性待解决性可解决性可变异性

八、科学认识的系统结构

(1)科学认识的客体:

科学对象

包括物质与精神、天然与人工对象等类型

(2)科学认识的主体:

科学劳动者

(3)联结主体与客体的桥梁:

科学实践

(4)主体认识客体的手段:

科学工具

(5)科学认识成果类型:

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

九、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1中性观察论——独立于理论之外的纯粹的观察,只有经过这种纯粹的观察才能形成理论;

2波普尔、汉森、库恩等人——否认有纯粹的中性的观察存在,明确地提出“问题引导观察,观察渗透理论”

“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

3“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作用

4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的加工过程

5观察陈述时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

6辩证唯物主义主张观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十、如何保证观察、实验的客观性

1实验结果可以用某种标准的方法进行重演

2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

3使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仪器

4科学工作者要有严谨求实的作风

十一、演绎法,归纳法

1、归纳法:

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1)完全归纳法:

结论是可靠的。

(2)不完全归纳法

a简单枚举归纳法:

从“所有已观察到的S是P”,外推到“所有S是P”的获得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结论是或然的。

b穆勒五法:

求同法、差异法、共变法、剩余法、求同差异共用法

c科学归纳法

2演绎法:

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

即从已知的一般原理出发,来考察某一特殊对象,从而推演出关于这一对象的结论的方法。

十二、库恩的历史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此问题指向不明)(第三个课件结束)

1、范式的本质与功能

(1)一定时期内科学共同体“看问题的方式”

(2)科学共同体一致接受的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重大科学成就

(3)科学共同体拥有的仪器设备和使用方法。

(4)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所遵循的范例,科学共同体的成员通过范例的学习,才能掌握范式,学习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

从本质上看,范式是在特定时期内,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一整套原则、理论、定律、准则、方法以及信念、价值观的总体,是一个包含各种诸如科学的、哲学的、社会的、心理的等因素在内的综合体。

范式是学科或理论成为科学的标志和必要条件,是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新旧范式交替、更迭的历史。

“范式”的形成和更换,说明了科学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2、库恩的科学发展观

从其范式理论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动态的历史结构:

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反常→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1)前科学时期

库恩把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称为前科学时期。

其特点是,同类学科的多种学派、理论争持不已,大家对共同研究的问题的基本观点不一致,没有形成普遍接受的公认理论,没有形成该学科的范式。

(2)常规科学时期

目标是科学知识稳步的扩大和精确化,是使自己日趋完善和巩固,目标并不在于发现新的事实和理论。

因此,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在一定范式指导下进行高度积累性的正常研究活动,定向聚焦地研究范式内部肯定有解的难题,使范式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3)反常和科学危机

反常即意料之外的新现象,即与现有范式相矛盾的反常的客观现象,实际上就是理论与观察实验的矛盾。

当反常频繁出现,常规科学试图解决反常而屡遭失败,反常成为原有范式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则构成对范式基本原则的打击,共同体成员开始怀疑范式,并逐渐产生分化,有的成员可能开始另辟蹊径,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科学危机典型表现是共同体内部因反常而发生激烈争论,并引起分裂。

因此,研究反常、突破危机可能打开新的境界,导致新的科学发现。

危机预示着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孕育着科学革命。

(4)科学革命

是向新的范式过渡,是较陈旧的范式全部或局部被一套新的不相容的范式所代替,就是突破旧理论创立新理论,新范式战胜和取代旧范式。

十三、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发展观

1、对证实原则的批判

归纳推理不可靠,证实性原则不能分清科学与非科学。

科学理论虽不能用经验证实,但却能用经验证伪。

科学理论是对事实的大胆的猜测和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各种尝试。

真理是客观的,追求真理是科学的目的之一。

科学发展的过程,归根到底,就是理论的逼真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2、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P1→TT→EE→P2,即科学从问题(problem)开始,经提出试探性理论(tentativetheory),又通过批判性检验而排除错误(eliminationoferror),得到确认的理论,继而在新的研究中又提出新的问题(newproblem)。

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科学前进。

这种方法称为“试错法”,即尝试与消除错误的方法。

基本过程如下:

科学始于问题;

提出试探性理论;

消除错误;

从P1→P2→…

十四、技术预测及其基本步骤

1、技术预测:

根据技术过去和现在的发展和状态,寻求技术发展的规律性,并借此预测技术未来发展和状态的一种科学认识活动。

2、技术预测的基本步骤:

⑴提出(预测)课题和任务。

⑵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

⑶建立预测模型。

⑷确定预测方法。

⑸评定预测结果。

⑹将预测结果交付决策。

十五、技术评估及其特点

1、技术评估:

采用科学方法,预先从各方面系统地对相关技术的利弊得失进行综合评价。

2、技术评估的主要特点:

⑴评估内容系统、完整。

⑵评估主体多样、跨学科。

⑶评估对象广泛(各种技术)。

⑷评估过程有序。

⑸评估视角客观、质疑。

十六、技术创新机制

1、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

(1)创新资源投入(数量和质量)能力

(2)管理能力(创新战略,机制和速度)

(3)创新倾向

(4)R&

D能力

(5)制造能力

(6)营销能力等。

2、技术创新动力:

所有激励因素的耦合

(1)产权激励

(2)市场激励

(3)政府激励

(4)企业自身激励

3、国家创新体系(NIS)

NationalInnovationSystem由英国学者C.Freeman最早提出。

目前这已经成为国家科技政策、规划或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十七、无形学院,科学共同体

1、无形学院

(1)科研人员的民间及私人组织的柔性弹性研究网络

(2)具有共同的专业研究领域,趋同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倾向,其社会结构是松散的和非正式的,主要通过信息媒介、交流网络来沟通科学家之间的联系。

2、科学共同体

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是科学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

科学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存在的依据,科学共同体的形成与解体和新旧范式的更替密切相关。

一种特殊的分层结构——科学共同体是共同体成员由于社会承认的不同而形成的无形的等级体系,且本质上是一种权威结构。

十八、科学技术建制的社会发展

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1)17世纪前后的皇家学会

(2)18-19世纪的恩主制

(3)仿照现代工业的形式组织起来加以管理的科学——大科学时代科学活动的特点,随着大科学,出现了科技建制的新形式

2、科学技术建制化

科学事业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门,成为一个国家或团体内的特定的编制和系统的历史过程,是科学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的过程,是科学活动高度职业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的过程。

十九、科学技术建制的规范系统

1、普遍主义

强调科学标准的一致性。

2、公有主义

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

3、无私利性

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

从事科学活动的唯一目的是发展科学知识。

4、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

二十、科学技术建制的运行效应

1.优势累积与“马太效应”:

从一开始就占优势的科学家就得到更多的机会去获得进一步的成绩和报酬;

相反地却使未能获得有利条件者越来越贫乏,即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该效应揭示了奖励使获奖者在心理、资源和奖励分配上存在的优势累积现象。

2.论文引证与“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原指由于太阳光太强烈,令人眩目致使人们无法看清太阳表面的光斑。

此处是指容易被他人引证的更易被人引证;

反之相反。

3.追溯前业与“回溯效应”:

“因科学家的后期杰出成果得到承认,而导致人们追溯并重新评价其早期工作成果”的现象,这种被追加的承认并非是因为其前期工作有所改进。

4.工作环境与“波敦克效应”:

“不论其成绩如何,承认的分配有益于名牌机构的科学家”的现象

5.精英终身制与“棘轮效应”:

科学家一旦因为自己的工作而获得某种承认和地位,就再也不会退回到原来的位置。

这种现象恰如棘轮装置一般。

它表明:

科学分层结构中的流动是单向流动,只能升迁而不能逆下。

如法国科学院院士席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等。

二十一、科学技术社会运行机制

1、经济支持系统(经费投入)

(1)R&

D占GDP的比例衡量一国的科研投资水平

(2)科技经费来源与投入

2、教育支持系统(人才)

(1)人才发展的阶段性,当代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区是25—45岁,峰值年龄在37岁左右

(2)人才发展群体结构的互补性

(3)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4)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3、实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专门设备)

实验技术装备主要包括仪器、仪表、机械、材料、诸剂、动力以及相应的建筑设施等。

是物质形态的科学劳动资料,标志着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科学能力水平的指示器

当代,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实验技术装备系统极为关键。

4、信息支持系统(图书、情报)

(1)人类知识总量增长迅速,信息爆炸,科研人员1/3的时间用在资料检索上。

情报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科学能力。

(2)便捷有序的信息资源系统

5、科技活动的社会政治环境

(1)影响科技活动的方向、速度和规模;

影响科技知识的内容

(2)集中体现在科技政策上,还有适当的经济和法律制度,以及适宜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十二、科学价值、技术价值、技术伦理

1、科学价值

(1)科学价值中立说:

无所谓利弊

(2)科学价值非中立说:

负荷着特定社会和人的价值观

2、技术价值

(1)技术的自然价值:

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技术的自然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主要是技术的效用)。

如各种机械在生产中体现出来的价值。

是中立的。

(2)技术的社会价值:

通过技术开发和生产、技术应用和普及,由技术的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包括技术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

是在技术的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的。

3、技术伦理

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责任,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

二十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

1、承认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科学技术应用产生消极作用的原因

(1)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即科学技术的水平);

(2)更主要的原因在人类自身,某些人或某些集团受利益驱动,不顾后果地滥用技术。

(社会原因)

3、要限制和消极科学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负效应,要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更要靠社会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