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学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4002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学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学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学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学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学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学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

《七年级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学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学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学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极值---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

  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学习,应该适当地补充气象观测的内容,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观气象园中的百叶箱,实际读一读温度计,或利用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安放的位置、观测时间的设定)、数值的采集与处理等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了解我们所说的温度是指一个时期内的平均温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观察,但是不要只告诉结论。

  关于“气温的变化”的教法建议

  关于“气温的变化”,主要讲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建议步骤如下:

  1、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为什么?

(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2、是否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

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

(不是)

  3、出示动画,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

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导学生讨论:

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

(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

  、如何利用月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

(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特征的描述)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材分析

  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知识。

气候是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所以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天气入手。

教材以天气预报为例,引出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这种处理形式,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即天气是对大气状况的定量描述,而气候是对大气状况的定性描述;

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对于天气部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能够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中各项内容的含义。

  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

  对于“天气”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听天气预报,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

状况如何?

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

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内容的含义。

  关于“气候”内容较为抽象,在授时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

  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

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

”(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

  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

(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

  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的绘制与分析

  【教学手段】

  录像:

天气观测过程

  动画:

大气的受热过程

  投影片:

(1)气温观测数据;

(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

(3)日气温曲线图;

(4)三带气温曲线图;

()等温线的画法;

(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天气与气候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气温、降水)

  (讲解)我们先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内容。

气温是如何测量的?

  (板书)一、气温的测定

  (天气观测的录像)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

  (投影片1、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

(生思考回答)。

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

  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

  (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

(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

  (投影片3)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

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

(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

  (提问)如何利用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

  (投影片4)本P40图46,三地气温曲线图

  (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

三个温度带的气温变化特征是什么?

在语言叙述上有什么规律?

  (说明:

因为温带的范围较广,所以接近热带或寒带地区的语言叙述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

  (承转)前面所学是气温的时间变化,而对于全球来说,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也是不同的。

  (板书)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投影片)图中各点表示年平均温度,请在这张图上画出13℃、1℃温度曲线(用平滑曲线连接气温值相等的点)

  (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

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逐步分析的方法。

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教师讲解时可以举一些实例或参照本的插图

  1、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位置(太阳)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海陆面积及性质影响

  、极值---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温室效应

  (反馈练习)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准备什么衣物?

(棉衣,地势高寒冷)

  如果温度再升高,预测你所在的地区气候会有什么变化?

  赤道是全球温度最热的地方吗?

  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呢?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气温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

大气温度主要来于太阳,所以影响温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位置,然后是海陆位置,再就是地势和洋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注意分清主次。

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气温的测定,主要使学生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和重要性。

有条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或建立简易的气象园进行实际的测量,没条的可以看录像或图片。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时间变化的长短不同,有日、月、年变化,通过实际的计算,使学生明确三者计算的方法一致,看到的各图中的气温是平均值的连线。

对于时间变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是使学生明确太阳是气温的,但地面是气温的直接。

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个过程,设计动画辅助理解。

明白这一点,对后面所学“地势越高,离太阳越近了,为何温度反而越低?

”很有帮助。

对于热温寒三带气温特征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从低纬到高纬,由热到冷,各种气温特点的描述有规律及差异,为后面学习世界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内容打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首先是解决等温线的概念。

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等高线,所以并不难理解。

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的探讨。

为了使纷乱的内容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教给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读图方法。

同时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利于学生思维的互相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

为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设计相关的反馈题。

  总之,在这一节中注意了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指导。

每一部分绘图、读图、用图都是学生活动在先,教师指导在后,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预报

  计算机:

(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

(2)天气形势图;

(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

(4)风向示意图;

()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

(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引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

  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

XX年

  0月28日20时至0月29日20时

  城市

  天气现象

  温度(0)

  风向风力

  夜间

  白天

  最高

  最低

  东京

  多云

  2

  6

  &

lt;

3

  新加坡

  雷阵雨

  31

  24

  卡拉奇

  晴

  34

  27

3&

  开罗

  32

  9

  开普敦

  小雨

  莫斯科

  20

  7

  伦敦

  0

  旧金山

  4

  纽约

  悉尼

  阴

  (最高最低温度、降水与云、风力风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天气状况不同等)

  (模仿练习)请你仿照投影片内容作本地区的天气预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有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学生活动)(注意天气预报用语及与当时天气状况的基本吻合)

  (教师讲解)为了更好了解一个地区的天气状况,人们制作了天气图,在图中用各种符号和数字表示天气状况,你了解它们的含义吗?

  (天气云图投影片)(学生活动,说出图中任一城市天气预报)

  (常见天气符号与风向示意图投影片)在天气图中,为了更直观便捷地显示不同的天气状况,人们设计了一些符号(学生辨认,提醒学生注意:

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天气预报中风力较小时一般不在图中表示)

  (承转)有一个广州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到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

(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

(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到的)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的气候特点吗?

(引导学生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这种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很大的变化吗?

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

请你完成下面表格

  (总结板书)

  引言

  天气与气候

  天

  气

  候

  定

  义

  区

  别

  联

  系

  实

  例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可以看出,天气与气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投影片板书)

  (反馈练习)本想一想P38

  根据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

以天气预报为例,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中包含的主要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用世界天气为例,主要是使学生有全世界的观念,而且潜在的可以看出气温的分布是时间、空间的分布都有不同的。

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进行模仿联系和天气预报图的读法训练,以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天气预报图,形成一种从地理角度解释天气现象的意识。

  第三个环节是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入手,引入气候的概念及与天气的关系,因为后面才学到具体的气候知识,所以不要更多的讲解气候的内容,重点应放在明确天气与气候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辨别这两个概念即可。

  上述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日常生活体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但是因为内容繁杂,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使学生产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板书设计】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探究活动

  1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观测站。

有条的学校可以建立气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气象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观测;

或将每天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制成图表;

请去过外地的同学描述对不同地区的天气的感受。

  2上网查找与天气和气候相关的资料、图片等内容,写一些关于天气与气候的小论文

  3分成小组,比赛看看那个小组会说、会解释的谚语、成语、诗句等多。

  测定一日(周)的气温

  分组观察:

3—4人一组,每6小时记录一次,分别在每天的02、08、14、20是进行,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

按实际情况可以减少,但最好有14点。

  方法:

  

(1)将温度计立在室外太阳光不能直接晒到的地方(无条的时候可以放在室内),高度与自己的眼睛相同。

一天中分早、中、晚进行三次观测。

其中,中午一次一定在14点(下午2点)时观测。

将自己观测的结果与气象台的预报相比较。

  

(2)求日均温和周平均温

  日均温=各时观测之和/观测次数

  周均温=一周各日平均温度之和/一周天数

  (3)做日(周)气温变化曲线图

  注意事项:

记录温度数值要尽量准确,先读整数后读小数;

读数时视线应与水银柱顶端处于同一平面上;

不要将头、手或光源接近温度表的感应部分。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