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地貌》第2课时及考题演练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1562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地貌》第2课时及考题演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地貌》第2课时及考题演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地貌》第2课时及考题演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地貌》第2课时及考题演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地貌》第2课时及考题演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地貌》第2课时及考题演练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地貌》第2课时及考题演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地貌》第2课时及考题演练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地貌》第2课时及考题演练Word文档格式.docx

图3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

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1)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

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

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

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3)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对点训练]

1.(2018·

北京高考)如图所示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解析:

选C 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

据图可知,花岗岩没有发生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

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C正确;

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

如图示意某地区河谷剖面。

读图完成2~3题。

2.甲、乙两处对应的位置正确的是(  )

3.图中①②③④地层中(  )

A.①处地层受变质作用明显

B.②处地层年龄最老

C.③处地层断裂下陷

D.④处地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

2.A 3.B 第2题,读图可知,甲河岸有泥沙的沉积,说明以河流的沉积作用为主,乙河岸以侵蚀作用为主,且甲河岸位于北岸,排除B、C项;

结合选项中的图示,河流的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故甲应该位于凸岸,排除D项;

故A项正确。

第3题,①处为沉积岩,没有岩浆活动,不会受到变质作用;

②处岩层位于①②③④地层的最底部,说明形成时间最早,岩层最老;

③处为沉积岩被侵蚀后,后来新物质重新堆积而成;

④处原为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河流,之后河流沉积物重新堆积而成,没有发生地壳运动。

考点

(二) 着眼于“综合思维”,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全国卷Ⅰ)如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

T0>

T2>

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

(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

[解析] 第

(1)题,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

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A对。

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B、C、D错。

(2)题,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

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

T1,说明T3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

故选A。

第(3)题,根据河流阶地的形成原理可知,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抬升运动;

而且图示每个时期的阶地面都较平坦,说明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据此可以推测该区域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故选D。

[答案] 

(1)A 

(2)A (3)D

1.利用地质作用原理和规律突破地理思维

该部分知识概念较多,与生产生活联系较为密切,主要包括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等相关内容。

结合近年高考,应主要关注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其分析思路如下:

2.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

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

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

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如图为河流阶地形成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是(  )

A.先地壳抬升,后流水侵蚀

B.先地壳下降,后流水侵蚀

C.先流水沉积,后地壳抬升

D.先流水沉积,后地壳下降

2.图中(  )

A.一级阶地比二级阶地形成早

B.河谷不断变窄变深

C.阶地适于建设大型港口

D.河床海拔逐渐升高

1.C 2.D 第1题,地壳运动是间歇性的,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为主;

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

这种因构造运动形成的阶地,称为构造阶地,而图中河流阶地为堆积阶地阶段,因此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有地壳抬升和流水沉积。

第2题,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比降加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使河流下切形成阶地,图中一级阶地比二级阶地形成晚,河谷不断变宽;

阶地不适于建设大型港口,河床海拔逐渐升高。

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是天山北麓规模最大的冲积扇,由南向北发育有多期冲积扇,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之间有明显的阶梯状陡坎。

玛纳斯河山前冲积扇地区第四纪活动断层发育。

如图示意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的发展演变。

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关于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地势由南向北倾斜

B.组成物质从南到北总体由粗变细

C.耕地分布南多北少

D.扇体边缘有大量地下水溢出

4.从各期冲积扇的位置和形态变化推测,诱发该冲积扇发生F1至F4四期演变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

A.风力搬运、沉积作用B.变质作用

C.冰川搬运、沉积作用D.地壳运动

5.玛纳斯县境内的F2冲积扇耕地上的灌溉干渠水流方向大多由(  )

A.东北流向西南B.西南流向东北

C.东南流向西北D.西北流向东南

3.C 4.D 5.B 第3题,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位于天山北麓地区,根据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冲积扇的地势南高北低;

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冲积扇的泥沙颗粒由扇顶向扇缘逐渐减小,可知冲积扇组成物质从南到北总体由粗变细;

冲积扇的形态南窄北宽,距离出山口越远沉积颗粒越细,土壤越肥沃,可知该地区的耕地分布南少北多;

冲积扇边缘,由于地势低,地下水埋藏浅,甚至可能出露地表。

第4题,由材料可知,玛纳斯河山前冲积扇地区是第四纪活动断层发育形成,由于地壳运动,使得F1至F4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之间有明显的阶梯状陡坎。

第5题,玛纳斯县境内的F2冲积扇位于河流的东侧,受地势南高北低影响,修建灌溉干渠水流方向大多由西南流向东北,这样河水可以自流,工程量小。

大题强化增分——地形、地貌分析类题目的答题规范

(2015·

全国卷Ⅱ·

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考题分析]

问题设置

素养体现

能力要求

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依据图文信息,准确定位河套平原的区域位置,结合图示水流方向判断区域的地势特征,结合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成因

 

[思维流程] 

[尝试解答] 

特点:

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

理由:

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

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

[增分指导]

1.对地形、地貌类型的判断

(1)可依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状况及数值特点判断类型。

(2)可结合区域定位,并结合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判断类型。

2.对地形、地势特征的描述

(1)地形类型:

属于五种地形(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中的哪一类或几类。

语言“以×

×

地形为主”。

(2)地势特征:

高低起伏状况。

语言“×

高×

低”“地势起伏大(小)”等。

(3)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

在区域中有多种地形时,要分别说明。

语言“北部为×

山地、中部为×

平原、南部为×

高原”等。

(4)特色和典型的地貌形态:

如多喀斯特地貌;

多风力地貌;

冰川地貌广布;

山高谷深,纵列分布等。

3.分析地形、地貌成因的思路

地貌形态,一般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题思路如下:

(1)判读内力作用还是外力作用为主,还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内力作用需要判读是地壳运动导致还是岩浆活动导致;

外力作用为主的,需要判读其主要因素(流水、风力、冰川或海浪)。

(3)内力作用,指出主要作用即可;

外力作用需具体描述外力作用如何影响地貌,地貌如何形成。

4.对常见地貌形态的成因分析

板块交界处

山地地貌

内力作用为主,地壳水平挤压导致板块隆起抬升

裂谷、内海

内力作用为主,板块张裂,地壳水平运动形成裂谷

峡谷地貌

内、外力共同作用。

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使山地隆起,流水侵蚀形成峡谷地貌

板块内部

流水侵蚀

流水对河谷、峡谷的下切侵蚀作用较强

风力侵蚀

大气运动过程中携带的沙石对其周围岩石形成破坏

流水堆积

①指出位置(出山口、凸岸、入海口);

②指出沉积地貌的物质来源;

③表明速度减慢的原因(地形平坦,河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减弱,以堆积作用为主)

风力堆积

①携带大量沙粒;

②受地形阻挡,风力减弱,风速降低,搬运能力减弱;

③堆积形成沙丘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东部。

亚洲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就坐落在贵州省安顺市。

读贵州省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黄果树瀑布景观所在地形区的地形特征。

(2)运用地质作用原理,简述瀑布景观的形成原因。

(1)题,解题关键是识别出“黄果树瀑布景观所在地形区”就是云贵高原地形区。

云贵高原地形区,以高原地形为主,地形崎岖,起伏较大,有喀斯特地貌分布,读等高线分布图发现,高原上有闭合的等值线,有山间盆地。

(2)题,地质作用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该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水源充足。

云贵高原地质条件不稳定,多断层发育。

大量地表水沿裂缝往下流,在流水不断侵蚀和溶蚀作用下,形成地下暗河、溶洞。

上方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坍塌,有陡崖分布,形成黄果树瀑布。

答案:

(1)高原地形为主(海拔多在1000~2000m);

地形崎岖,起伏较大;

喀斯特地貌发育;

高原上多小型山间盆地(坝子)。

(2)先有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势落差(如断层等),然后不断地流水侵蚀和流水溶蚀作用使河床跌落,形成大大小小的瀑布。

[专题过关检测]专题验收,高考能力实战冲关

一、选择题

大连一模)在云南省的腾冲市,市政建设铺设在街道上的黑色玄武岩地砖,渗水性较好,耐用而又美观。

如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铺设的黑色玄武岩(  )

A.为图中的B类岩石   B.为图中的C类岩石

C.形成过程为图中的④D.形成过程为图中的⑤

2.这种玄武岩地砖对城市环境建设的意义是(  )

A.增强地表径流,使城市内涝加剧

B.有效增加下渗,减弱地表径流

C.使热岛效应显著增强,气温升高

D.促进地表径流蒸发,降低温度

1.B 2.B 第1题,铺设的黑色玄武岩是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

根据图示箭头方向,沉积物形成的D是沉积岩。

A能够形成B、C,说明B是侵入地壳上部形成的花岗岩,C是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玄武岩。

A是岩浆,变质岩高温熔化形成岩浆,E是变质岩。

第2题,玄武岩有气孔,这种玄武岩地砖对城市环境建设的意义是有效增加下渗,减弱地表径流。

洛阳联考)大石河位于燕山褶皱带的西部,地质构造复杂,河流蜿蜒曲折。

如图为大石河不同河段的聚落分布和地质剖面图。

其中,甲、乙、丙、丁四河段中,丁河段村庄遭受洪涝灾害频率较高。

3.凉水泉至九道河泉河段,河谷的主要成因是(  )

A.冰川侵蚀B.断裂下陷

C.背斜成谷D.向斜成谷

4.甲、乙、丙、丁四河段中,沉积地貌最显著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5.与其他河段相比,推测丁河段村庄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位于河流凹岸,雨季河流易决堤

B.位于河流凸岸,泥沙淤塞河道

C.植被稀疏,河水含沙量大

D.河谷地势较低,排水不畅

3.C 4.B 5.A 第3题,根据凉水泉和九道河泉两侧的岩层形成,图示区域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凉水泉至九道河泉河段,是背斜被侵蚀形成,河谷的主要成因是背斜成谷。

第4题,甲、乙、丙、丁四河段中,沉积地貌最显著的是乙,河道宽浅,水流慢,以沉积作用为主。

甲、丙、丁河段的河道窄、深,水流急,以侵蚀作用为主。

第5题,与其他河段相比,丁河段村庄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位于河流凹岸,是河流侵蚀岸,雨季河流易决堤,导致洪涝灾害;

河流凸岸,是沉积岸,不易发生洪涝灾害。

植被稀疏,河水含沙量大不只影响丁河段,应影响整条河流。

根据两侧海拔高度,丁河段位于上游,河谷地势比甲、乙、丙高。

土林是一种土状堆积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状地貌,因远望如林而得名。

土林柱体高大挺拔,每棵“林柱”均有独特的造型,形成了风姿各异的土林奇观。

如图示意我国云南某地土林地貌。

据此完成6~8题。

6.土林一般形成于(  )

A.高原塬面B.石灰岩台地

C.谷地或盆地D.山顶

7.塑造该地土林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B.物理风化作用

C.重力崩塌作用D.风力沉积作用

8.该地土林柱体植被稀疏,是因为土林柱体(  )

A.旱季沙尘暴危害大,土壤遭受严重风蚀

B.雨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冲刷作用强

C.物理风化严重,岩石裸露,土层浅薄

D.地势陡峻,蓄水保肥性差,土壤贫瘠

6.C 7.A 8.D 第6题,土林是一种土状堆积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状地貌。

厚厚的土层是在低洼处沉积作用形成,再被流水侵蚀形成土林,所以土林一般形成于谷地或盆地。

第7题,云南位于我国南方湿润地区,塑造该地土林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

第8题,该地土林柱体植被稀疏,是因为土林像柱子一样直立,地势陡峻,蓄水保肥性差,土壤贫瘠。

德阳三诊)漫湾水库是澜沧江上第一座以发电为单一目标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回水可达60km,建成后采用“蓄清排浑”的方式运行。

自1993年水库开始蓄水发电以后,库区实际泥沙淤积量都大于设计泥沙淤积量。

洲滩位于水库坝前约30km处。

如图为洲滩附近河段示意图。

据此完成9~11题。

9.洲滩形成的原因是(  )

A.河流携带泥沙在凸岸堆积

B.河流携带泥沙在左岸堆积

C.陆地断裂下陷与河岸分离

D.水面上升淹没周围的低地

10.漫湾水库“蓄清”的适宜时间是(  )

A.1月B.4月

C.7月D.10月

11.漫湾库区泥沙淤积量大,最可能导致(  )

A.流域水土流失加剧B.水库防洪能力下降

C.回水淹没范围增大D.河口海岸崩塌后退

9.A 10.D 11.C 第9题,洲滩是河流演变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河流有弯曲时,由于水流速度的差异,凸岸发生堆积,凹岸发生侵蚀,因此在凸岸易形成洲滩。

第10题,漫湾水库所在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此季节因降水多、强度大,从而河水的浑浊度高,因此其“蓄清”多选在降水较少的冬季,故从10月份开始比较适宜。

第11题,漫湾库区泥沙淤积量大,使水库库容减小,最可能导致回水淹没范围增大。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曲流是指河流在平缓地区形成的连续弯曲河道。

流经太行山北段的拒马河,古时“水势巨大,如万马奔腾”,因此得名。

在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拒马河的曲流在雄峻峡谷中蜿蜒流淌,地质专家将这种独特的景观命名为曲峡地貌。

2006年,十渡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复为世界地质公园。

如图所示为拒马河的地理位置、遥感图像和河湾形态。

(1)说明拒马河的十渡河段形成曲峡地貌的地质过程。

(2)改革开放以来,十渡镇的很多古村落经历了一次“萧条—复苏”的发展过程,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3)从以下的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①拒马河的十渡河段,每个河湾的凸岸都是古村落聚集的地方,分析其主要原因。

②拒马河的十渡河段,古时几乎没有桥梁,每个河湾都有舟楫往来的渡口,分析其主要原因。

(1)题,拒马河的十渡河段形成曲峡地貌,先是形成曲流地貌,再经地形抬升,河流下切形成曲峡地貌。

(2)题,古镇萧条是由于经济落后、劳动力外出。

古镇的繁荣是因为旅游业发展、政策的支持。

第(3)题,根据凹岸、凸岸理论,河湾凸岸的水流速度较缓,以沉积作用为主,利于聚落选址;

河湾凹岸水流速度较快,以侵蚀为主,不利于修桥。

(1)早期,太行山地区地形平坦,形成曲流现象。

随着地壳的整体抬升,流水沿着曲流的河床侵蚀下切,形成峡谷(曲峡地貌)。

(2)萧条:

十渡镇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

毗邻北京城区,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居住,导致村庄的人口流失。

复苏:

十渡地区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国家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和扶持政策,促进了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人口回流。

(3)问题①:

河湾凸岸的水流速度较缓,以沉积作用为主;

地形平坦,土地肥沃;

河岸不易崩塌,居住环境较为安全。

或问题②:

拒马河的水量大,流速快,不利于修桥;

河湾处河面展宽,水流受到阻挡,流速减慢,便于舟楫往来;

河湾处的村落聚集,人口较多,设立渡口便于居民出行。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博客中写道:

这里的“十二使徒岩”(图a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

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因此就以圣经故事里的“十二使徒”命名。

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七个……

(1)据下面短文,填写后半段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的形成过程的阐述。

“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

在过去的1000万到2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b与图a,指出其明显变化并说明变化的自然原因。

(3)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未来将会发生的自然变化。

(1)题,“十二使徒岩”的形成是海浪侵蚀作用的结果,洞穴不断侵蚀变大,形成海蚀拱桥,拱桥倒塌,部分形成岩石柱,最终形成“十二使徒岩”。

(2)题,图b中最左侧的石柱已成碎石,原因是海浪侵蚀作用。

第(3)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地区继续受海浪侵蚀,“使徒岩”数量会进一步减少,海浪侵蚀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会形成新的“使徒岩”。

(1)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门),在外力作用下“拱桥(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并从海岸岩体分离了出去,最终形成了“十二使徒岩”

(2)(石柱的数量减少)一根石柱已成碎石。

原因:

由于海水波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

(3)由于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使徒岩”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

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会有新的“使徒岩”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