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城固县届高三调研检测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陕西省城固县届高三调研检测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城固县届高三调研检测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果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一个人的灵魂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这样的灵魂才真正具有力度,甚至具有艺术性。
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如此。
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案牍之劳形、朝堂之艰险、宦海之沉浮、宵小之倾轧而感觉受到待遇不公、制度禁锢、官场奴役、志向束缚的时候,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逃避到山林隐逸而不问世事,不是投降于世道艰难而躲避退缩——他们总认为,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负重前行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生。
所以,他们在任何困境里都努力自我调节,他们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这些构成了他们快乐纵横的自由王国。
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弋,是士人重压时的释放。
自由,从来不在远方的乌托邦,而就在当下的轻安自在;
自由,从来不依靠他人的给予,而全在自我的获得。
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由比心灵的自由强大有力。
(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没有蕴含本文所说的国学中的“自由”的一项是()
A.庄子在梦中幻化为翩翩起舞的蝴蝶,感到舒适自得,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
B.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六艺”,强调学生应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成为文武兼备、人格和谐的人。
C.荀子提出“礼法并举”,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认为在尊重礼义法律的基础上,百姓能自然为善生活自在。
D.辛弃疾离开官场后,为排遣英雄末路、壮志未酬的苦闷和压抑,写下了大量田园词,抒发了个人的闲情逸致。
【答案】B
【解析】“六艺”错,根据文本第四节内容“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然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可知,本文所谈的自由为精神层面的自由,而“六艺”说的是行为上的内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中的“道”,就是道家的生命理想中的自由。
C.法家的“明法度”与自由的本质并不矛盾,而是为了“有秩序”的自由。
B.颜回的“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就是儒家对自由的追求的典型表现。
D.若一个人的灵魂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他的灵魂就真正具有力度和艺术性。
【答案】C
【解析】A项“就是道家的生命理想中的自由”错,根据文本第一段内容“大道之行,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可知,“就是道家的生命理想中的自由”错误;
B项“儒家对自由的追求的典型表现”错,根据文本第四段内容“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中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可知,“儒家对自由的追求的典型表现”错误;
D项“他的灵魂就真正具有力度和艺术性”原文没体现。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的“道法自然”认为道之所在就是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
B.儒家和道家,他们有不同的人生信条,而对生命状态存在的理解上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应该自由而活。
C.中国古代的士人认为真正的人生自由只有在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而自由不只是西方价值观才存在的,在国学中也随处可见。
【解析】C选项曲解文意,对应文章第六段,对照原文可发现A选项并非原文所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叔夜字嵇仲,侍中耆孙也。
以荫为兰州录事参军。
献所为文,知舒、海、泰三州。
大观中,为库部员外郎、开封少尹。
复献文,召试制诰,赐进士出身,迁右司员外郎。
使辽,宴射,首中的。
辽人叹诧,求观所引弓,以无故事,拒不与。
还,图其山川、城郭、服器、仪范为五篇,上之。
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摭司存微过,贬监西安草场。
久之,召为秘书少监,擢给事中。
进礼部侍郎,又为京所忌,以徽猷阁待制再知海州。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
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
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
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
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靖康改元,金人南下,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
徙邓州。
四道置帅,叔夜领南道都总管。
金兵再至,钦宗手札趣入卫。
即自将中军,子伯奋将前军,仲熊将后军,合三万人,翌日上道。
十一月晦至都帝御南薰门见之军容甚整入对言贼锋方锐愿如唐明皇之避禄山暂诣襄阳以图幸雍帝颔之。
闰月,帝登城,叔夜陈兵玉津园,铠甲光明,拜舞城下。
帝益喜,进资政殿学士,令以兵入城,俄签书枢密院。
连四日,与金人大战,斩其金环贵将二人。
帝遣使赍蜡书,以褒宠叔夜之事檄告诸道,然迄无赴者。
城陷,叔夜被创,犹父子力战。
车驾再出郊,帝曰:
“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
”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
“嵇仲努力。
”
金人议立异姓,叔夜谓孙傅曰:
“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移书二帅,请立太子以从民望。
二帅怒,追赴军中,至则抗请如初,遂从以北。
道中不食粟,唯时饮汤。
既次白沟,驭者曰:
“过界河矣。
”叔夜乃矍然起,仰天大呼,遂不复语。
明日,卒,年六十三。
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文。
(节选自《宋史·
张叔夜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一月/晦至都帝御南薰门见之/军容甚整/入对言/贼锋方锐/愿如唐明皇之避禄山/暂诣襄阳以图幸雍/帝颔之
B.十一月晦/至都/帝御南薰门见之/军容甚整/入对/言贼锋方锐/愿如唐明皇之避禄山/暂诣襄阳以图幸雍/帝颔之
C.十一月晦/至都帝/御南薰门见之/军容甚整/入对/言贼锋方锐/愿如唐明皇之避禄山/暂诣襄阳/以图幸雍帝颔之
D.十一月/晦至都帝/御南薰门见之/军容甚整入/对言/贼锋方锐/愿如唐明皇之避禄山/暂诣襄阳以图幸雍/帝颔之
【解析】断句要先确定句子大意,本句大意理解是“十一月十五日,到达京都,皇帝到南薰门接见他们,军容非常整齐。
入宫谈话,张叔夜认为敌人兵锋锐利,希望像唐明皇避安禄山之乱那样,暂时到襄阳然后再准备到雍。
皇帝点头同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
文中的“进士出身”是宋朝时对中进士者的一种资历称号,比“进士及第”地一级。
B.改元,是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可指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也可以指引均在位而多次改用新的年号。
C.晦,古人纪日,除了用序数表示,还会用一些特殊的称谓来标识日期,如“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闰月,指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
中国的农历有闰年和平年之分,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为13个月;
没有闰月的年份则称为平年,为12个月。
【解析】“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叔夜善于作战,多次立功。
第二次担任海州知州时,他设伏击败了宋江,并使之投降;
与金人大战时,斩杀了金兵的两名重要将领,受到宋钦宗的称赞。
B.张叔夜出使辽国,不辱使命。
在辽国的宴会上比试射箭时,他第一个射中靶心;
当僚人要检查他的弓时,他以没有先例为由予以拒绝,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C.张叔夜临危受命,率兵勤王。
金兵再次逼近时,皇帝亲笔写信,催促他进京保卫,张叔夜亲率三万中军,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率领前军、后军,立即奔赴京城。
D.张叔夜誓死报国,谥为忠文,金人打算另立异姓为皇帝,他不畏金人,请求立太子为帝,惹怒了金军统帅,被勒令北上,途中带着未酬的报国之志绝食而死。
【解析】“亲率三万中军”理解有误,原文是“合三万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
(5分)
(2)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
【答案】
(1)张叔夜于是招募死士得到一千人,在城边设伏,而让轻兵在海边抵抗,引诱宋江军队作战。
(2)叔夜再次上书请求代理骑兵,与各位将军合力截断敌人的归路,没有得到答复。
【解析】文言翻译要先确定考点,之后串联成句,注意补充省略成分,努力使翻译的句子语意通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
春日登楼
【清】邵长蘅
杨花如雪,桃花如雨,帘幕尽教高卷。
芳洲一带草痕齐,早青到姑苏台畔。
催归杜宇,重来燕子,惹起乡心历乱。
凭阑干、万叠暮山稠,刚抵得春愁一半。
8.词的上阙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展示了一幅怎样的春日图景?
【答案】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作者通过如雪的杨花、如雨的桃花、如茵的碧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江南春景图。
【解析】上阕总写登楼所见,主要意象有杨花、桃花、芳洲、草,杨花桃花虽落,但不是凋谢,相反正暗示生长,总体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江南春景图。
9.词的下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是怎样抒写情怀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先是间接抒情,眼见杜鹃啼叫、燕子飞回,不禁油然而生思归之意,接着化虚为实,将自己的春愁比喻成眼前连绵不断的群山,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春愁之多之重,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简单说,该题就是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所以重在技巧的分析。
一是比喻手法的运用,将哀愁比喻为连绵不断的群山;
二是借景抒情,选取了杜鹃、燕子等意象来抒发情感。
注意每种手法的分析后要有表达效果的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中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2)辛弃疾在《破阵子》中直接表达希望替君主完成统一大业,从而取得世代相传之美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阿房宫赋》中用明星来比喻宫人的梳妆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解析】试题立足于“常见”,难写难记忆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但是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女法官的泪水
吴同发
刘大爷走进那间两面流水檐的平房时,索小叶已在那个办公室当了七年的小镇法庭庭长。
与以往不同的是,刘大爷面对热情让座的索小叶却摇头摆手说:
不坐,不坐,小叶法官,跟我出来一下嘛!
行!
女法官说着双手整理一下头发,把放在桌头的大盖帽拿起来,戴端正,跟刘大爷出门。
左腿跨出门槛,右腿还在门里,眼前的情形让她大吃一惊。
院里站着一个个树桩似的小伙子,少说也有三四十人,个个身强力壮,而且不像往常庄稼人那样穿得松松垮垮。
刘大爷说话时嗓音有些沙哑,态度却异常坚决:
小叶法官,你可不能走呀。
索小叶一头雾水:
我到哪儿去啊?
刘大爷说,乡亲们都知道了,都在传,你要调走哩。
他们找到我,让我一定把你留下。
我知道,你三十多岁,要相亲哩,咱这儿有的是好小伙。
你看,刘大爷用手一指院子说,这是我从各村找来的,你随便挑哪个都行……
索小叶的脸“腾”一下红了,一时间不知如何开口,心里翻江倒海,五味涨潮,双眼噙上泪花子……
原来,几天前索小叶与外地来的同学在镇上小饭馆吃饭,同学给她介绍对象,并说对方有能力把她调到市里。
这事被乡亲听到,就传开了。
索小叶当法官的小镇,依山天成,其权力范围有很大一部分延伸到山的深处。
加上经济不发达,穷乡僻壤,几乎没有一个法官可以干三年以上。
索小叶却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村民们已习惯了有事就找索法官。
针对村民的官司,索小叶尽量庭外调解,以减少当事人的花费;
就是开庭,也常常是带着书记员把法庭搬到农家的小院或炕头。
断案环境一变,案子办得顺利多了。
农村乡邻,鸡零狗碎,哪有什么解不开的结呀!
七年中,索小叶调走的机会多的是。
她不走,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她不会跟别人说,也不能跟别人说。
索小叶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市中级人民法院,从书记员做起,由于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后来参加考试的优异成绩,很快成为审判员。
当法官,是她儿时的梦,农村的童年给她留下了太深的烙印。
邻居上访被警察打死在派出所里,虽然行凶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可判给他家的经济赔偿,一直因为派出所缺少经费而不能执行。
一位身躯如弓的老人,从此踏上漫漫的上访路,一床黑乎乎的被卷外裹塑料布走南过北,让人心酸。
当时年幼的索小叶咬牙,立志长大要做一名法官,虽然如愿了,但她的理想很快被破坏了……
那是一个让她感到无比屈辱的过程。
看完卷宗,经历几年的职业训练早已能平静如水的她怒气冲天地把材料摔在案头:
严惩!
脑海里飞快地以各条款法律量刑。
这时电话响了,是市委副秘书长打来的。
对方暗示她这个案子不能判有罪,而且说这不是他本人的意思,是谁谁的意思。
她的大脑乱起来,第一次面临艰难的选择:
一边是法律的公正,一边将影响到她未来的发展,甚至是这个案子后她的直接命运。
最终让她崩溃的是她无法回避的制度。
虽然想顶住,但由于院长的压力,三人的合议庭两位陪审员以二对一的比例,压倒她的意见。
作为审判长,她不得不第一次流着泪去写判决书,几次把笔摔了,又不得不捡回来,这是她的职责,不仅要写,还要找理由,把这个她本来反对的结果写得有理有据。
作为一名法官,自己竟然受到法律的伤害……最终选择离开,在得知小镇的情况后,她毫不犹豫地来了。
在这个小天地里,她才找到了当法官的感觉。
怎么可能走?
她能到哪里去?
望着刘大爷,索小叶哽咽着说:
回吧,让大伙……都回吧……
老人像做错了事似的,结舌说,看……不上,再,另寻……
她强忍着泪说:
回吧,让大家回吧……我不走……
说出最后一句最关键的话,她摇摇手回到办公室,顺手关了门。
腿发软,背倚门,泪水肆无忌惮地奔泻而下,已听不清小院里的人是如何离去的……
这是索小叶当法官后第二次流泪。
果真一诺千金,她在小镇上生活了近二十年,一直没有出嫁,49岁因病而逝。
临终时她说:
真的舍不得小镇,就让小镇作为我最后的家吧!
此前,小镇从来没有立碑的习惯,但是大家在进镇的路口为她立了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
石碑正面,因大家争执不休,不得不写成“闺女姐姐妈妈”三个并列竖排称谓,下面才是“法官索小叶”,但是老人们还是玩了个心眼儿,前两个字写得稍大,由于每年清明都有人用金粉为字一层层上色,进镇的人远远地就可以看见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闺女。
(选自《北方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让索小叶安心在小镇工作,刘大爷费尽心思地找来许多小伙子让索小叶相亲,索小叶被深深地感动,因而答应大家不离开小镇。
B.童年的烙印使索小叶把法官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成为法官后的一次屈辱的断案又使索小叶来到经济落后、地处穷乡僻壤的小镇工作。
C.索小叶调走的机会很多,她不想走的原因是以前自己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判案时得罪了上级领导,她怕这件丑事被乡亲们知道。
D.小说通过典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如“立碑”的情节就体现了索小叶在村民特别是老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突出索小叶为人民服务的形象特点。
E.作者善于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以形写神,如“脸‘腾’一下红了……双眼噙上泪花子”就写出了索小叶当时的羞涩和感动。
(2)小说中的索小叶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是如何叙述索小叶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主人公索小叶是可敬的,但她的一生也让人觉得可怜,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索小叶“可敬”和“可怜”的原因。
(8分)
(1)EB
(2)①善良。
同情上访邻居的遭遇,立志当法官;
对于乡亲们的官司,尽量庭外调解。
②正直。
断案受到强权的干扰,仍能坚持己见;
改变不了判决的结果,便选择了离开。
③有牺牲精神。
扎根小镇工作近二十年,为小镇百姓服务,终身未嫁。
(3)①小说以刘大爷找来小伙子们为索小叶相亲引出对索小叶的故事的介绍,吸引读者阅读。
②插叙索小叶立志当法官的原因和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当法官的屈辱经历,使故事情节完整,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结尾概括介绍索小叶终身未嫁在小镇工作,并用小镇人们为她立碑的事,侧面烘托她高大的形象。
(4)“可敬”的原因:
①为了真正实现自己当法官的梦想,竟然一辈子坚守在偏僻的小镇;
②冒着牺牲自己的前途的危险,顶住压力,坚决捍卫法律的公正;
③她真诚对待小镇乡民,为小镇乡民服务,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
“可怜”的原因:
①作为审判长,面对错误的审判结果,她却不得不违心而无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身为以法律为武器伸张正义的法官,反而被法律伤害;
②为了一个承诺,索小叶牺牲了自己的终身幸福,且英年早逝。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索小叶被深深地感动,因而答应大家不离开小镇”错,索小叶本来就不想调离小镇。
C项,“不想走”是因为“在这个小天地里,她才找到了当法官的感觉”,且“得罪了上级领导,她怕这件丑事被乡亲们知道”曲解文意。
D项,“在村民特别是老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说法不准确,小说结尾“老人们还是玩了个心眼儿,前两个字写得稍大”是为了突出老人们的可爱,其实在所有村民的心目中,索小叶的地位都是一样重要。
(2)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形象的能力。
首先要梳理女法官索小叶的经历,分析其言行,从中把握其性格特点,然后用形容词短语或动词短语概括作答。
如从索小叶处理村民官司的做法中可以看出她很善良,她既不愿村民为鸡零狗碎的事闹得不可开交,也想为他们节省费用;
从索小叶离开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原因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正直的人。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题干中的“如何叙述”与“有什么好处”,说明答题时既要指出小说用了哪些叙述手法,还要分别指出运用这些叙述手法有什么好处。
其次,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小说的叙述手法。
小说的叙述手法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小说一开头写刘大爷找来小伙子让索小叶相亲,接着插叙索小叶到小镇来的原因,然后小说情节又回到现实,随后的内容按顺叙进行,简略地交代索小叶一直待在小镇直到死,小说最后写小镇人们为索小叶立碑,侧面烘托索小叶的形象。
(4)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可怜”与“可敬”都是总体性的评价,实质上考查考生对小说主人公的精神品质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可敬”的角度是从索小叶的精神品质来说的,“可怜”的角度是从索小叶的人生幸福问题(或个人问题)来说的。
所以,答原因时,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从有利于观点的角度进行分析,做到自圆其说。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徐光宪:
他的世界“祖国最大”
王庆环
2015年5月6日,“稀土之父”徐光宪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他是我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稀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告别的时刻,感念先生作为一代科学巨匠走过的一生,人们发现,他留给科学世界的宝贵财富是如此厚重与绵长。
“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
”正是这一信念,支持徐光宪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放弃留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科研前景,放弃妻子高小霞一两年后可能得到的博士学位,毅然回国。
回顾徐光宪先生的一生,爱国,不仅是他个人崇高的情感,更成为他科学工作的最高准绳。
他常说“科学研究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目标”,国家需要你改变方向时,科学家应该服从国家需要。
他曾在科学研究中四次改变科研方向,先是从量子化学转到络合物化学,再转入核燃料萃取方向,接着是稀土分离,最后又回到量子化学方向。
这种情怀,让徐光宪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一方面,他强调要思考纯科学研究如何衍生出应用价值,考虑其远期的应用背景,使基础研究的成果尽可能应用到实际中去,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实。
另一方面,他又特别强调基础研究,他常说,没有基础研究,引进国外的技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自己的基础研究不行,就没能力消化,更谈不上创新。
“他这么做,完全站在‘祖国最大’的高度上,非常了不起,所以我们看他,觉得他就是黄河,就是泰山,就是北斗。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说。
徐光宪生前经常讲他年轻时一段“塞翁失马”的经历。
1939年夏,徐光宪从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毕业,有机会获聘成为昆明铁路局的铁路练习工程员,铁路局派来一个人,把徐光宪及其他7名同学带到上海,并安排他们住进一家小旅馆,谁知这个人却带着8个人的路费趁着兵荒马乱跑了。
没办法,徐光宪只能投奔在上海当初中教师的哥哥,得以有机会备考上海交大。
每次回忆这段往事,他都会感慨“塞翁失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