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考前模拟训练1 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8204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考前模拟训练1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考前模拟训练1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考前模拟训练1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考前模拟训练1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考前模拟训练1 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考前模拟训练1 含答案Word下载.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考前模拟训练1 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考前模拟训练1 含答案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考前模拟训练1 含答案Word下载.docx

“秦始以宇内自私,废封建,置郡县,使不得世其土地爵禄,而为一己之私,有守宰之任,骤更数易,繁冗难行,至于二世遂以灭亡。

不特失在于政,亦其制之未善也。

”李福孙的这一论述意在(  )

A.抨击秦始皇的暴政B.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C.否定秦朝的郡县制D.美化西周的封建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由“清朝”“以宇内自私”“为一己之私”“不特失在于政,亦其制之未善也”可知,题干材料从君主“自私”的动机来否定郡县制的合法性,实际上是用儒家的道德准则来批判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

李福孙是在驳“秦之失在政不在制”,表明他在批判秦朝的“制”,A项错误;

“亦其制之未善也”表明他不是否定秦朝的“制”,C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美化西周的封建制,D项错误。

5.[2017·

南通、扬州二模]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

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

材料主要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与“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交通发达,故B项错误;

“轮船”的使用不属于“西方工业品的输入”,故C项错误;

材料中小地主感受到轮船的快速,转变观念要求儿子不再考科举,而是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故D项正确。

6.下表为1868~1892年英国等国在华航运比重(%)统计表,对该统计的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吨位(百万)

英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其他

1868

6.4

52.2%

35%

0.1%

7.3%

5.4%

1872

8.5

46.8%

41.1%

7.2%

4.9%

1877

8.0

81.1%

6.9%

1.4%

6.2%

4.3%

1892

22.9

84.4%

0.3%

2.8%

6.4%

6.1%

A.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

B.中国水上航运业完全被列强垄断

C.英国在在华航运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D.美国在华航运份额遭到英国排挤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由表中数据可知,1868~1892年英国在华航运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且占据优势地位,故C项正确。

列强在华航运业所占比重的变化只能反映出列强侵华程度的变化,不能体现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化的程度,A项错误;

表中数据仅反映了各列强在华航运业比重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国水上航运业完全被列强垄断、美国在华航运份额遭到英国排挤,故排除B、D两项。

7.[2017·

湖北八校联考]蒋廷黻曾在1931年发表《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对鸦片战争中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与以琦善为代表的妥协派发表了与当时多数学者不同的观点。

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知识界对抵抗、妥协究竟孰利孰弊的争论。

此争论在当时主要是针对(  )

A.国民政府“围剿”红军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的发表

D.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抵抗

解析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存在着抵抗派和妥协派的争论,故D项正确;

国民政府“围剿”红军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B项错误;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发表于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C项错误。

8.下列三幅图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的土地改革。

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的变化是(  )

A.农民积极性提高B.发生实质性变革

C.土地所有权改变D.土地经营权改变

解析 三幅图中的土地改革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错误。

三次土地改革的实质虽然都是改掉旧的管理模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但“发生实质性变革”一说错误,B项错误。

第一幅图片,土地改革中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由私有变为公有;

后两幅图片,土地改革中土地所有权都是公有制,没有变化,C项错误。

第一幅图中土地的经营权由农民转移到集体,第二幅图中土地的经营权由国家转移到农民,第三幅图中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所以三幅图片反映了土地经营权的变化,D项正确。

9.[2017·

大同二模]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政治头脑、富于政治知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来承担,而不能把权力交到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

这主要说明了古希腊(  )

A.直接民主的弊端B.精英文化的缺失

C.人民主权的危害D.城邦制度的衰落

解析 根据材料“不能把权力交到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的看法反映了直接民主下的弊端,故A项正确;

这一弊端是古希腊直接民主制度所导致,故B项错误;

人民主权自身没有问题,是它的实现方式——直接民主有问题,故C项错误;

材料并未涉及城邦制度走向衰落,故D项错误。

10.[2017·

云南11校调研]“召开国会的法定人数为14人,即7个州,每州至少2名代表,除非有多于7个州的代表出席,否则每项决定都必须全体一致通过才视为有效。

而与战争、和平以及拨款等有关的大多数问题,则必须至少有9个州同意。

但每次国会开会,往往不能如期举行,一些先到的代表有时必须等上几个星期,才有足够的代表到达。

”该材料反映的是(  )

A.德意志帝国的联邦议会

B.德意志帝国的帝国议会

C.美利坚合众国的邦联议会

D.美利坚合众国的联邦议会

解析 由材料“7个州……一致通过”“必须至少有9个州同意”可知,州的权力较大,而相对来说,中央政府的权力较小,这属于美国独立之初邦联制的特点,故C项正确。

11.[2017·

开封一模]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

“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

”这一表述的主要意图是(  )

A.强调不均衡发展工业、农业的正确性

B.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

C.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

D.说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紧迫性

解析 “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说明苏联为发展工业而对农民征收额外税;

“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说明斯大林认为工业化实现后才能取消额外税。

材料表明斯大林在为优先发展工业而牺牲农业极力辩护,故A项正确。

B、C两项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

D项误读材料。

12.[2017·

大同二模]据保守估计,截止到1998年11月,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被殃及的国家和地区,资产“缩水”50%以上,其中有7000多亿美元流入美国。

在非洲,金融、能源、电信、交通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大多廉价落入西方之手。

在拉美,从1990年到1996年,西方跨国公司抢占了57.3%的市场销售额。

这说明(  )

A.发达国家是世界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元凶

B.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

C.发展中国家应在全球化竞争中寻找更好机遇

D.经济全球化致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明显加剧

解析 材料不涉及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故A项错误;

全球化是历史发展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把双刃剑,故B项错误;

C项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被殃及的国家和地区,资产‘缩水’50%以上,其中有7000多亿美元流入美国”“在非洲,金融、能源、电信、交通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大多廉价落入西方之手”“在拉美……西方跨国公司抢占了57.3%的市场销售额”,这些现象,都进一步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故D项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37分。

13.[2017·

陕西一检](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对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同时期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

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

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而对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

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体体现。

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但中国的发展同样受到强大的阻碍,最终难以长成一支独立的力量。

——摘编自张丽《全球化的历史视角:

第一次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材料二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着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东印度公司。

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商业革命”的发生。

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摘编自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商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分析明清商业革命与欧洲商业革命产生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

(9分)

答案 

(1)表现: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形成五大经贸区,长途贩运发展,国内市场形成;

形成地域性商人团体——十大商帮;

市镇兴盛,出现四大名镇;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海外贸易总量增加,白银大量流入。

(8分,任答四点即可)

影响:

政治上,封建制度日益腐朽,采用非常手段强化君主专制;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流入带来货币变革,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

社会阶层方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市民阶层壮大;

思想文化方面,传统义利观发生变化,奢侈之风盛行,出现一批带有反封建色彩的进步思想家,造就市民文化需求的小说盛行等。

(8分)

(2)影响:

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欧洲政治变革奠定了经济基础。

(4分)

原因:

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对商业的压迫;

买田置地等行为使商业资本未转化为产业资本,未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

安土重迁、重视科举仕途等传统观念对经济发展的束缚。

(5分,任答三点即可。

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古代中国商业革命的表现即可;

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2)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旧制度的瓦解、新的经济政治因素的成长等角度分析;

第二小问首先应明确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结局是什么,然后再从思想、政治、经济、社会传统等方面论述中国与西方不同的原因。

14.[2017·

广州一综](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

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

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

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联系逐步密切,终于发展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这一客观过程。

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漫长过程中,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

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制约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

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

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

总序》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论题:

历史的横向发展促进了纵向发展。

(2分)16、17世纪西欧国家的海上商业扩张和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区间的交流进一步密切。

而这种世界性的密切交流,为西欧国家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并带来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西欧国家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转型。

(8分)由此可见,历史的横向发展会促进纵向发展。

(2分)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深刻理解世界历史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的含义,纵向发展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状况;

横向发展指的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状况。

在此基础上再去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带动。

解题时要注意选取有价值的符合核心观点的史料进行佐证,以达到论点与论据的高度统一,言之有理即可。

(二)选考题:

共15分。

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2017·

商丘二模](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春秋初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创建了慈善性的医院,收容各种残疾人集中治疗,此后便历代相传。

公元六年,在我国的黄河流域一带瘟疫横行,汉平帝下令在当地建造一些房屋,里面放置各种药品,并配有专职的医生,给患病的人给予及时医治,这便是我国第一批公立的临时医院。

公元491年,吴兴一带大水,疫病流行,竞陵的王萧把自己住宅拿出来,设医置药,收养贫病,这可能是中国私立慈善医院的最早形式。

隋唐时期,具有一定收容能力,并制定有相关管理制度的医院便初步产生。

到了宋代医院规模空前扩大,门类更加齐全,设备完善,而在北宋末年,全国各地也相继建成一些为贫困人治病的“安济坊”,既救济穷人的生活,又给他们治病。

明清时期州县官办医院就较为普遍了。

——摘编自张赫《我国古代医院的诞生及演变》

材料二 近代之前,“(英国)医院”主要是济贫、收容机构。

在近代之前能请得起医生的都是贵族或富人。

医患关系是一种“恩惠制度”。

直到18、19世纪随着自愿捐助医院的大规模建立,医院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医院。

中世纪,医疗从业者分为三个等级:

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和药剂师,各行业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不能逾越。

随着医院的兴起,教学医院把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聚集在一起参加诊断,削弱了他们科别的划分……学生在化学实验、尸体解剖等操作中实践,临床成为医学新观念和新实践的诞生地。

……随着医院的出现,护理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摘编自赵秀荣《近代英国医院兴起

的社会影响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医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办的原因。

(11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医院与中国古代医院的不同之处。

答案 

(1)特点:

历史悠久;

举办主体多元,以政府兴办为主;

规模不断扩大,设备日趋完善。

(5分。

答出其中两点得4分,答出其中三点得5分)

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或答防止疫病蔓延危害社会);

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

(6分)

(2)不同:

中国古代医院主要是官办,而英国医院主要由社会机构创办;

中国古代医院主要是医疗机构,英国医院兼有医疗、教育和科研等职能;

中国古代对医生没有统一分类管理,英国对医生进行了严格类别划分管理。

(4分。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特点,材料一“早在春秋初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创建了慈善性的医院”,可见历史悠久;

除政府创办公立医院外,还有“私立慈善医院”,说明举办主体多元,以政府兴办为主;

“到了宋代医院规模空前扩大,门类更加齐全,设备完善”,说明规模不断扩大,设备日趋完善。

第二小问原因,材料一“慈善性的医院”体现出儒家仁爱思想;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一带瘟疫横行”,反映了受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统治者为了防止疫病蔓延危害社会,以维护社会稳定。

(2)问,结合第

(1)问第一小问中国古代医院特点的分析,近代英国医院“主要是济贫、收容机构”,主要由社会机构创办;

近代英国医院“临床成为医学新观念和新实践的诞生地”,兼有医疗、教育和科研等职能;

英国医院分“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对医生进行了严格类别划分管理。

16.[2017·

保定一模](15分)[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法国在洛迦诺会议上,坚持援引《国际联盟盟约》第十五、十六条,“如果德国进攻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不论国际联盟能否认定德国为侵略,法国都可进行干涉”。

……法国在洛迦诺公约中同意保西不保东实出无奈,非为引德东进。

材料二 面对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1938年9月19日,英法联合照会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压制捷克接受德国关于割让苏台德地区的无理要求,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接受。

9月30日签署《慕尼黑协定》。

同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英法的强大压力下被迫接受该项协定。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法国在洛迦诺会议上和慕尼黑会议上对德国的政策。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洛迦诺公约》和《慕尼黑协定》对德国的影响。

(7分)

答案 

(1)洛迦诺会议上:

法国维护《国际联盟盟约》,声明法国将制止德国侵略,继续遏制德国。

慕尼黑会议上:

法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利益而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东方,以缓和与德国的矛盾。

(2)《洛迦诺公约》:

德国是公约的主要受益者,改善了德国同法国以及其他战胜国的关系;

为德国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了道路,有利于德国以后向东扩张。

(每点2分,两点4分)

《慕尼黑协定》:

大大地增加了法西斯德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

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每点2分,两点3分)

解析 第

(1)问,在洛迦诺会议上,根据材料一“法国在洛迦诺会议上,坚持援引《国际联盟盟约》第十五、十六条,‘如果德国进攻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不论国际联盟能否认定德国为侵略,法国都可进行干涉’”得出法国维护《国际联盟盟约》,声明法国将制止德国侵略,继续遏制德国。

在慕尼黑会议上,根据材料二“面对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1938年9月19日,英法联合照会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压制捷克斯洛伐克接受德国关于割让苏台德地区的无理要求,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接受”得出法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利益而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东方,以缓和与德国的矛盾。

(2)问影响,根据材料一“……法国在洛迦诺公约中同意保西不保东实出无奈,非为引德东进”,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德国是公约的主要受益者,改善了德国同法国以及其他战胜国的关系;

根据材料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英法的强大压力下被迫接受该项协定”,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慕尼黑协定》大大地增加了法西斯德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

17.[2017·

贵州适应性考试](15分)[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民国初期,梅兰芳投身于京剧改良运动,结识了一批接受新思想的文化人,创排了多部新戏。

他的戏不再局限于才子佳人、忠孝节义,他扮演的角色也突破了受苦的小姑娘、受难的小媳妇的框框,而将具有历史文化内容的人物如嫦娥、西施、虞姬、杨玉环作为戏的主人公。

他在展示人物的外象时,更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

在展示戏的本身时,更注意将戏和历史结合起来。

据说,当时来华访问的外国人到北京必看梅剧。

1930年初,梅兰芳率团赴美演出,获得巨大成功。

美国观众对梅兰芳的表演惊叹不已,梅兰芳并非单纯地模仿女人的一姿一态,而是艺术地传达出中国女性的端庄、温柔、秀丽和高雅,透过梅兰芳饰演的各种中国妇女形象,大大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妇女的认识。

“梅兰芳热”在美国迅速兴起。

——摘编自李伶伶《梅兰芳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梅剧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梅兰芳赴美演出的历史作用。

顺应时代潮流,勇于创新;

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注意人物内心的刻画;

将戏与历史有机结合。

(2)作用:

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戏剧艺术的了解;

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改变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偏见与错误认识;

有利于京剧艺术走向世界。

解析 第

(1)问,据材料“梅兰芳投身于京剧改良运动,结识了一批接受新思想的文化人,创排了多部新戏”得出顺应时代潮流,勇于创新;

据材料“更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得出注意人物内心的刻画;

据材料“将具有历史文化内容的人物如嫦娥、西施、虞姬、杨玉环作为戏的主人公”得出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据材料“更注意将戏和历史结合起来”得出将戏与历史有机结合。

(2)问,主要从对京剧艺术传播、中美两国人民和文化交流角度分析,根据材料“艺术地传达出中国女性的端庄、温柔、秀丽和高雅,透过梅兰芳饰演的各种中国妇女形象,大大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妇女的认识”得出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改变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偏见与错误认识;

据材料“梅兰芳热’在美国迅速兴起”得出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戏剧艺术的了解,有利于京剧艺术走向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