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出土文物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8097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出土文物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出土文物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出土文物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出土文物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出土文物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出土文物展Word文件下载.docx

《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出土文物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出土文物展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出土文物展Word文件下载.docx

西耳室是兵器、车、马、甲胄、弓箭、五色药石和生活用品、珍宝藏所,尤其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

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

后部主室居中,为墓主棺库主室,墓主身穿丝缕玉衣,随身印章9枚,最大一枚为“文帝行玺”龙钮金印,此外,还有螭虎钮“帝印”。

龟钮“泰子”金印以及墓主“赵眜”玉印等。

东侧室为姬妾藏室,殉葬姬妾4人均有夫人印1枚。

西侧室为厨役之所,殉葬7人,无棺木,室后置猪、牛、羊三牲。

后藏室为储藏食物库房,有近百件大型铜、铁、陶制炊具和容器。

出土文物共千余件(套),金印是国内首次出土的汉代帝王金印。

这些出土文物对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土地开发、生产、文化、贸易、建筑等状况以及南越国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现就陵墓及部分珍贵文物作较详细的介绍。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汉墓中出土文物最多、考古收获最大的一座。

它的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开发、物质文化的发展、南越历史,以及广州早期城市的历史发展、汉越民族文化的融汇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不少在南越王墓出土文物,被世人誉为“岭南文化之光”和“国宝”。

“文帝行玺”金印西汉国宝级文物

长3.1cm,宽3cm,通高1.8cm,重148.5克。

龙钮,印文阴刻小纂。

为我国首次发掘出土的唯一的实用帝印。

金印铸造成型,阴刻白文篆书,盘龙形印钮。

印文为“文帝行玺”四字,字形平正,以田字格加以分隔,更显端方古朴,匀称严谨;

笔划坚挺,有肃穆之气。

龙钮作盘旋状,龙首稍许突出在金印一角之外,似在潜伏中正积蓄全身的力量,意欲腾飞出击,龙体雕刻刚健,充满了生命力。

南越是古越人的一支,秦汉时分布在今广东省一带,其首领赵佗趁秦末战乱时自立为王。

汉初接受朝廷封号,吕后称制时僭越帝号,称南越武帝,此后与汉朝时和时战,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为汉军所灭。

此印主人赵昧,是南越第二代皇帝。

此件金印是目前发现的西汉金印中最大的一件,也是唯一一件南越皇帝印玺,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历史价值也是决定文物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时一件藏品,本来平平无奇,而一旦与某位历史名人发生联系,立刻身价百倍,这种情况在收藏界中绝非罕事,金银器的收藏自然也不例外,在收藏过程中如能时时留心,也许能有意外的收获。

黄金虽然性质比较稳定,但久埋地下,难免会沾有其它物质,有机质污垢的清除方法已如前述,如为石灰质污垢,则可用硝酸加水稀释制成溶液,涂于污损部位,即可除去。

丝缕玉衣西汉国宝级文物

长173cm殓服,共由2291块青玉片粘连缀接而成。

外形与人体形状基本一样,分头套、上衣、袖筒、裤筒、手套和鞋六部分。

为便于穿着,各部分分别制作。

其中头套,手套和鞋的玉片均在片角钻孔,以丝线连缀;

其余玉片用麻布衬里,每块玉片表面用窄丝带作交叉粘贴,然后再用宽丝带沿玉片的边缘作纵横粘连。

由于整件玉片皆以丝带缀连,故称之为“丝缕玉衣”。

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件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

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帝王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敛服。

以玉衣作敛装的习俗在历史上曾经风行了三百余年。

汉人迷信玉,以为玉衣可使尸体不腐。

目前中国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几套,南越王的丝缕玉衣是我国迄今所见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玉衣。

南越王的丝缕玉衣,长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做成。

分为:

头套、上身衣、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脚套共十部分。

玉片以长方形和方形为主,还有梯形、三角形、五边形等。

头套、手套和鞋子是用红色丝线穿缀边角钻孔、打磨光滑的玉片做成,里面以丝绢衬贴加固。

玉衣躯干部分大多利用废旧玉器或边角玉料切成小玉片,贴在麻布衬里上,再用红色丝带在表面对角粘帖,十分规整鲜艳。

出土时,因南越王尸体和编缀玉衣的丝线已经腐朽,玉片散落在地,专家花了三年多时间修整复原,可以想见两千多年前制作玉衣更是如何的耗费人力和物力。

在玉衣的下面摆放有5块玉璧。

璧的表面还留有丝带绕过璧孔的痕迹,说明5块璧原是用丝带系在一起的。

玉衣的手套一端,是一对造型各异的龙形玉握。

在考古学上,所谓握,就是以物放在死者手中,使之握。

中国历史上以玉衣作敛装的制度,可上溯到东周时代的“缀玉面罩”和缀玉片片的衣服。

根据已知的考古材料,形制完备的玉衣出现在西汉文帝、景帝之际,皇帝和王侯等以玉衣作为敛服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盛行的。

至东汉时期,玉衣已经明确分为金缕、银缕、铜缕3个等级,确立了分级使用的制度。

曹魏黄初三年(222年),魏文帝(曹丕)为防盗墓,废除玉衣制度,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东汉以后的玉衣。

南越王赵昩的丝缕玉衣,当在入葬的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制作,要早于河北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金缕玉衣近10年左右。

这件丝缕玉衣是我国迄今所发现年代较早的一套完整玉衣,又是从未见于文献和考古发掘的新品种。

其上衣采用对襟形式也是一大特色。

丝缕玉衣部分玉片的外观与广东曲江石峡遗址出土的玉器类似,其应是南越国宫廷所特制。

大玉璧西汉国家一级文物这件玉璧是墓中装饰龙纹最多的一件器物,也是当时国内发现的直径最大的一块玉璧,堪称“璧王”。

透雕三龙纹璧西汉珠襦组带上的金花泡饰西汉

金花泡的设计和加工十分精细,球面形泡体上的金丝和金珠都是焊接固定的。

在20倍的放大镜下,可以清楚地到金花泡的焊接点。

它的工艺技术,可能来自古代的西亚地区,是中西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物证之一。

承盘高足玉杯西汉国家一级文物

通高:

17厘米

承盘高足杯放在南越王棺椁的头端,由高足青玉玉杯、游龙衔花瓣玉托架、铜承盘三部分组成,造型呈三龙拱杯之势,它共由金、银、玉、铜、木五种材料作成,工艺精巧、造型奇特。

在南越王墓中出有五色药石的实物,所以这件承盘高足杯可能是南越王生前用来承聚甘露、服用长生不老药的器具。

铜框镶玉卮西汉

14厘米口径:

8.6厘米

铜框玉卮是一件运用镶嵌工艺的实用玉器,用来饮酒,也是一件工艺品。

它由9块青玉片嵌在一个铜框上制成,跟卮相配的有一个漆木盖,盖上的黑漆大部分已朽落掉。

出土时,铜框玉卮上裹了很多层丝绸,可见当时就是一件珍罕之物。

汉代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公元前198年,长安的未央宫竣工,汉高祖刘邦置酒未央宫,大宴群臣,曾捧玉卮向他的父亲敬酒,可见玉卮在古代是珍罕之物。

目前全国考古发现的玉卮很少,这件玉卮出土于奴仆的殉葬之所,似乎说明殉人有较高身份。

铜框玉盖杯西汉角形玉杯西汉国宝级文物

高18.4cm,口径5.8—6.7cm。

这件角形玉杯,出土自墓主棺椁头箱。

用一整块青玉雕而成,呈犀牛角造型,口椭圆,腹中空。

高18.4厘米,口径5.9-6.7厘米,口缘厚0.2厘米,重372.7克。

器表上面线刻一尖嘴兽,回环往复,生动逼真。

相传犀牛角的酒杯可以溶解毒物,玉虽不能解毒,南越国的玉匠却借题发挥,就着石头的形状施刀,综合运用玉雕的各种工艺方法,在器身上巧妙布局各层纹饰,再经过细致的打磨,二千年后玉角杯仍放射出温和恬润的光泽。

八节铁芯玉带钩西汉

长:

19.5厘米虎头宽:

4厘米

八节铁芯玉带钩出土自墓主人棺椁的头箱,所谓带钩,顾名思义就是古人束衣带的钩。

这件带钩19.5厘米,重197.5克。

由一根铁柱穿连8块玉而成。

钩首为龙头,瘦瘦长长。

钩尾为虎头,用一块玉细致地雕刻出老虎的凸眼、直鼻、獠牙、胡须、浓眉。

钩身刻有鳞和鳍,和缭绕的云纹。

玉盒西汉

玉盒由青玉雕成,盖子与盆身有子母口相扣合。

盖面的纹饰分为三区,上面桥形的小钮里所套的玉环可以活动。

盒身象个圆碗,也装饰有三圈纹饰。

玉盒的玉质温润,内外打磨光洁,雕镂精细。

龙虎并体玉带钩西汉国家一级文物钩首呈虎头形,末端为龙首,龙虎双体并列弯曲,龙张口咬环,虎伸爪探环,构成龙虎争环的造型,亦甚为别致,中原罕见。

此件玉带钩跟前一件玉佩,据我的猜想,恐怕不仅仅是工艺上的风格独特,也许还有政治上的寓意。

南越国是秦朝末年,趁秦失其鹿,中原混战之时,南海郡尉赵佗割据边塞,自立为王的,直到汉初,刘氏王朝还没有实力一举收服南越国,赵家也未必没有染指中原的野心(赵眜号文帝,有僭称皇帝的心思,墓中出土有“文帝行玺”的龙钮金印),所以虎噬龙佩、龙虎争环或者也是表达南越国政治野心的全豹一斑。

金钩玉龙西汉国家一级文物

11.5厘米厚:

0.5厘米金钩长:

5.9厘米宽:

2.6厘米重:

100克

金钩扣玉龙出土于南越王的右肩部位,整体由一条青玉雕刻的玉龙和一个金质的虎头带钩组合而成,形成一幅龙虎争斗的生动图景。

玉龙长身体弯曲成S形,回首张口,衔住背鳍,尾巴回卷,下半端折断,断口两边各钻有3个小圆孔。

金带钩是铸成的,器表打磨光洁,钩尾和钩首都作虎头形。

钩尾的虎头双眉上扬,额顶铸出一个汉字的“王”字,非常形象。

虎口形成的套銎,刚好套住玉龙的折断处。

把龙、虎两神灵动物巧妙地用不同材料做成一件器。

韘形配饰西汉兽衔玉璧西汉通高18.2厘米、横长13.8厘米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雕制品多达200余件,说明在南越王的宫廷中当有规模不小的雕玉作坊,其工匠很可能来自南下秦军中身怀玉雕技艺的士卒及其后代。

他们在玉器制作上既保留了中原和楚地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岭南当地文化并有自身的创造。

这件器物由一块玉璧和双目圆睁的兽首组成,可上下转动,是中原常见的铺首形状,是门上的装饰物,但不同的是它在造型上打破了中原器物的对称格局,表现出标新立异的风格,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凤纹牌形玉佩西汉龙凤纹重环玉佩西汉国宝级文物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直径10.6厘米,厚0.5厘米是一件装饰玉器,堪称国宝。

它出土于墓主右眼位置,青白玉雕成,土沁呈黄白色。

在设计上,玉佩分为内外两圈,内圈透雕一条游龙,外圈透雕一只凤鸟,站在龙的前爪之上。

龙尾和后爪伸向外圈,凤冠和尾羽上下延成卷云纹,把外圈空间填满。

凤鸟回眸凝望游龙,龙凤似喃喃细语,妙韵天成。

龙凤相对,寓意吉祥。

这件玉佩雕镂精细,构图完美和谐,主次分明,是汉代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它的器形图案被选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馆徽。

墓主组玉佩西汉国家一级文物

60厘米

组玉佩又叫玉佩组饰,是贵重的装饰品。

南越王墓出土组玉佩11套。

南越王的这一套最为华丽,共由玉、金、玻璃、煤精球等不同材料的32个饰件组成,以双凤涡纹璧、透雕龙凤涡纹璧、犀形璜、双龙浦纹璜4件玉饰自上而下为主件。

中间配以4个玉人、5粒玉珠、4粒玻璃珠、2粒煤精珠、10粒金珠,玉套环居于最末端,形成一套大小有别、轻重有序、色彩斑斓的华贵配饰。

右夫人组玉佩(B组)西汉国家一级文物

这套组玉佩由七件玉雕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两件透雕玉环、玉舞人、两件玉璜、玉管。

小玉环双面透雕龙纹,大玉环双面透雕两龙两兽,互相缠绕。

玉舞人高4.9厘米,宽1.8厘米,工匠将舞女长袖飘飘、扭腰摆臀的瞬间定格,极为传神。

墓中出土玉舞人5件,这件可作为代表。

通过这些玉舞人我们可以知道南越国宫廷舞蹈中流行的情况。

两件玉管一头大一头小,中间中空。

最下面的玉璜雕成二龙合体状。

右夫人组玉佩(A组)西汉国家一级文物

组玉佩是一种较复杂的佩饰。

右夫人有两套组玉佩,这是A组。

这套组玉佩,一共由3种不同材料的20个器件组成,组合复杂。

自上而下依次是:

连体双龙佩、两件玉环、三凤涡纹壁、玻璃珠、十颗金珠、五件玉璜。

连体双龙佩的构图是二龙探爪张口攫物的形状,极富动感,正中间是一个花蒂形的物件。

三凤涡纹壁的构图是三只凤鸟偎依在璧上,凤鸟大小不一,姿态各异。

五件玉璜分为三种,玻璃珠下面的那件是一种,透雕四条龙。

中间两件璜的两端都雕成龙头状。

最末端的两件璜只在器身雕刻涡纹。

南越王墓中出土组玉佩11套,以南越王和右夫人的最为精美。

玉剑珌西汉剑具西汉错金铁矛西汉船纹铜提筒西汉国家一级文物

提筒是古代越族储酒的器物。

墓中出土大小不一的提筒共9件,这是最精美的一件。

筒身有四组船纹,反映的是一支大型作战船队在战争结束后凯旋的场景。

船体明显绘出甲板,船内分舱,满载战利品,其中的一舱内满是铜鼓。

船上还绘有海龟、海鱼和海鸟,并有“羽人”战士提敌首级或执宰俘虏等情形,这是目前考古发现规模最大和最为完备的海船图形。

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当卢西汉马具错金铭文虎节西汉国家一级文物长19厘米,最高11.6厘米,最厚1.2厘米。

节,是古代用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信物,是我国古代使者所持的凭证。

目前我国已出土的节有:

管形节、龙节、虎节等。

这些节多出土于湖南、湖北、安徽等楚文化区域。

它用青铜铸成扁平板的老虎的形状,虎成蹲踞之势,虎口大张,尾部弯曲成“8”字形。

虎身上的斑纹铸有弯叶形浅凹槽,内贴金箔片,双面共用60片。

虎眼、虎耳均由细金片勾勒出。

在虎节的正面有错金的铭文“王命命车途”,从铭文可知,它是一件调动车马的信符。

南越王墓出土的这件虎节,从文字、纹饰等方面看,与楚文化有渊源关系。

铁铠甲西汉屏风构件一组西汉国宝级文物

屏风是室内陈设的用具。

这件屏风出土于主棺室东侧,是我国汉代考古首次发现的实用漆木屏风。

由于出土时屏风部分已朽烂,仅存一些铜构件和漆片散落在地,专家们根据构件的出土位置、构件造型科学复原。

这件屏风不仅规模大,而且结构奇巧。

它中间的屏门可以向外开启,两侧的翼障以折叠构件连接,可以展开。

它的上部装饰有插着羽毛的朱雀和双面兽首造型的顶饰,中间是红黑两色的卷云纹图案,下部是人操蛇造型的托座。

屏风铜人操蛇托座西汉

31.5厘米横长:

15.8厘米

人操蛇托座是屏风下面的折叠构件,青铜铸造,遍体鎏金,出土共有两件。

托座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一个直角形的构件,用来套合屏风。

下半部分是一个越族大力士抓住五条蛇的形象,力士两眼圆瞪,眼珠外突,鼻短而高,口衔一条两头蛇,身着短袖上衣,下体着露膝短裤,赤着双脚,双手抓蛇,双腿夹蛇,四蛇相互缠绕,向左右延伸。

外连一组云纹。

南方多蛇,古代越族人有抓蛇、食蛇并以蛇为图腾的习俗,越人操蛇象征着祛邪避恶。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大门石墙上的两组大型浮雕的主题就是操蛇的男女越神,体现出南方越文化的特色。

屏风铜蟠龙托座西汉

33.5厘米通长:

27.8厘米

蟠龙托座是屏风下面的构件,蟠龙托座由一条龙、两条蛇、三只青蛙组成,龙的四只足踩在一个由两条蛇组成的支座之上,支座为双蛇合体,蛇身各卷缠一只青蛙,龙的四肢微微下蹲,一只青蛙伏在龙口之中,前肢抓住龙口的边缘,神态安稳。

屏风铜蛇纹托座西汉带托铜镜西汉绘画铜镜西汉国家一级文物

直径:

41厘米

南越王墓出土的绘画铜镜共有四面,仅这一面作了去锈处理。

这面铜镜直径达41厘米,是目前国内考古发现最大的一面西汉绘画铜镜。

铜镜绘画分为内外两个区间,内区绘卷云纹图案,外区绘人物,使用的颜料有白色、绿色等。

绘画所表现的内容,是两人跨步弓腰击剑,两侧数人袖手旁观的图案。

其绘画风格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画相似。

鎏金铜框牌饰西汉平板玻璃铜牌饰西汉国家一级文物

10厘米宽:

5厘米

墓中共出土牌饰16对32件。

其中玻璃牌饰11对,镂空动物纹鎏金铜牌饰5对。

它们大多放置于墓主的胸腹两侧,可见是一种佩饰。

这些玻璃光洁透亮、气泡少且厚薄一致。

经测定,为铅钡玻璃,铅、钡的含量高达33%和12%,属典型的古代中国玻璃系统。

过去认为平板玻璃出现较晚,这次发现,在汉墓中尚属首次,对研究中国古代玻璃制造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琉璃珠西汉六山纹铜镜西汉

21厘米

这面铜镜出土于西耳室,三弦钮。

以六个“山”字为主体纹饰,以浪花形的羽状纹为地纹。

“山”字是战国时楚国文字的写法,和今天的汉字类似。

用山代表高山,可能寓有长寿之意,“山”字镜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等多种,以六山镜最为少见。

“山”字纹镜是典型的楚式镜,说明南越和楚地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铜灯西汉四连体熏炉西汉

16.4厘米

四连体铜熏炉十分少见,而南越王墓就出5件。

炉体由四个互不连通的小盒组成,可以燃烧四种不同的香料。

由于当时的香料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它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岭南同这些地区的交往。

银盒西汉国家一级文物

银盒盖身相合呈扁球形。

盖子和盒身上采用锤牒工艺制成对向交错的蒜头型凸纹。

这种工艺与纹饰、造型是古代西亚波斯银器的特点,而与中国本土的不同。

专家认为这是一件海外舶来品,银盒进入中国后,工匠根据汉代银器的特点,在盖子上焊接了盖钮,在盒底加了圈足,还在器身上留下了许多铭文。

西汉时期,广州已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蕃禺”铜鼎西汉

南越王墓出土汉式铜鼎共18件,其中9件器身有“蕃禺”或“蕃”的铭文。

番禺就是今天的广州,它在秦朝时是南海郡的郡治,南越国时为都城,这件25禺”铜鼎说明广州建城已有221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广州城市建设史的重要物证。

越式铜鼎西汉

南越王墓出土青铜器500多件,它们大多具有地区文化特色,应是本地生产的。

其中越式鼎就有17件。

这两件大铜鼎出土于后藏室,它们器形高大,平底直足,这种鼎起源于岭南地区,我们称之为越式鼎。

岭南越族在周代已经掌握了炼铜技术,南越王墓出土的铜鼎和其它器物反映了南越国青铜冶炼的最高水平。

楚式铜鼎西汉

鼎最早是一种用来煮食的炊器,后来成为政权地位的象征。

南越王墓共出土铜、铁陶鼎51件,其中青铜鼎36件,这些鼎按器形可分为楚式鼎、汉式鼎、越式鼎三种,这是墓中出土的唯一一件楚式鼎,它起源于古代楚国。

南越国偏居岭南,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其铁工具、马、牛、羊等要从北方输入。

这件楚式鼎与墓中出土的其它楚文化器物反映了南越国与中原内地的经济贸易交流是较为频繁的。

铜盉西汉铜鉴西汉鎏金铜壶西汉铜钫西汉铜煎炉西汉

煎炉有两层,下层放炭火,上层煎烤食物在上层底部发现有黑黑的烟薰的痕迹,说明这个煎炉入葬前是使用过的实用物。

铜挂钩西汉玉舞人西汉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玉舞人高3.5厘米,她有非常有趣的发型和精美的服装,请留意她的舞姿:

一手抛袖上扬到脑后,,一手向身后甩袖,弯腰摆臀,口微张开,似在歌咏,是典型的越人跳楚舞的形象。

玉雕舞女在汉代诸侯王墓中常有发现,但多为扁平玉块,这种圆雕玉舞人,尚属首见。

南越王墓出土了五件玉雕舞女,为汉代乐舞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资料。

鎏金铜瑟纳西汉石编磬西汉铜钮钟西汉

编钟是古代礼仪中的重要打击乐器,一船在祭祀或宴会时使用,南越王墓出土这一套共十四件。

它的作用是为演奏提供音准,使乐队中演奏旋律的丝竹、管弦乐器等有律可依。

钮钟的声音厚重雄浑,一般用来演奏雅乐,钮钟在岭南秦汉时期还比较少见。

甬钟西汉

钟是古代祭祀或王室宴会时必不可少的青铜打击乐器,出现于西周时期,因大小依次成组悬挂,所以称为编钟,斜挂的我们叫它甬钟,直悬的称它为钮钟。

南越王墓出土编钟共三套,这套甬钟也可能是南越国自铸的,说明了这个王朝对高雅音乐的重视。

勾鑃西汉

勾鑃是古代越族特有的打击乐器,多出土于长江流域的吴越地区。

这套勾一套共八件,重191公斤,是岭南首次发现如此大型的越族打击乐。

这套勾每件腹部均刻有铭文,按大小有“第一到第八”的编号。

说明它是在南越王赵即位第九年由乐府的工官铸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