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西州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8072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湘西州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南省湘西州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南省湘西州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南省湘西州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南省湘西州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湘西州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湖南省湘西州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湘西州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湘西州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这样的思维训练,是精神成人的过程。

也是人类思想丰富性的具体表现。

不少人担忧孩子个性压抑,创造力不足,困于各种考试而不敢有冒险精神,这或许是一种现实,毕竟在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前,求稳是多数人的心理选择。

要改变这种境况,创新作文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入口,因为作文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辨力,培育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自我。

由作文而来的语言训练,也是最好的思维训练。

你观察到了,感受到了,也想把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表达出来,但如何组织语言、如何找寻最佳表达方式,是一个难题。

既要遵从文体规范,又要准确传达自己的意思,还要在文采上有风格、有特点,这种语言驾驭能力、文体驾驭能力的培养,可以把人带到一个虚拟与想象的世界,一个纯逻辑与思辨的世界,通过思想来实现一种精神遨游,这种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是其他教育方式所难以企及的。

(摘编自谢有顺《创新作文教育释放创造活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文之道是语言之道,是字词教学的延伸,是一种技能,作文是语文教育的核心。

B.要写好作文就要多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贴近自我,写作文就是要表达自我。

C.作文写作不能照搬套用,要开动想象力,要学会用眼用心感知事物,表达真心。

D.创新作文语言训练难点在于既要考虑文体,又要表意准确,文采上还要有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作文放在个人和民族的精神高度进行论述,突出了作文非同寻常的意义。

B.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证了创新写作重在表达个体,重在培养创造精神。

C.第三段先论述作文训练有助于思想成熟,再阐明它能彻底改变学生的求稳心理。

D.文章分别从认识自我、构建自我和训练思维三个方面阐述了作文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文之道也是人生之道,是检验人的方式,因为在古代常常是一篇文章定终身。

B.作文最需避免雷同,描写的事物越独特、表达的见解越特殊,作文价值就越大。

C.很多家长困于各种考试的强大竞争压力,为了求稳而不敢让孩子写作时去冒险。

D.作文训练可以把人带到一个虚拟的纯逻辑与思辨的世界,是一次精神上的遨游。

【答案】1.B2.C3.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一般采用直选法或者排除法。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

B项,“要写好作文就要多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贴近自我,写作文就是要表达自我”曲解文意,原文说“贴近生活也包括贴近自我”。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再阐明它能彻底改变学生的求稳心理”说法绝对,原文是“要改变这种境况,创新作文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入口,因为作文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辨力,培育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自我”。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项,“作文之道也是人生之道,是检验人的方式,因为在古代常常是一篇文章定终身”颠倒因果,根据原文应该为“无论是汉代贤良方正,还是始于隋朝科举制度,几乎都是一篇文章定终身,”。

B项,“作文最需避免雷同,描写的事物越独特、表达的见解越特殊,作文价值就越大”以偏概全,除了选项所说,还有“越有说服力”这个条件。

C项,“很多家长困于各种考试的强大竞争压力,为了求稳而不敢让孩子写作时去冒险”说法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

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举进士,调西京推官。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以文章名冠天下。

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修首在选中。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

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

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世人目之曰“党人”。

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其略曰:

“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陛辞,帝曰:

“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对曰:

“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帝曰:

“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

“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

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

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

”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留守南京。

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命纳吴充言而止。

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贻书责之贻:

赠送,给予

B.第言之,勿以中外为间第:

在府第内

C.其群皆怨怒,谮之谮:

诬陷,中伤

D.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俾: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母郑,亲诲之学范仲淹之贬饶州也

B.为歌诗相倡和臣为朝廷惜之

C.范仲淹以言事贬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

D.今越职而言帝纳吴充言而止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取字。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殿试)获得的最高功名。

C.致仕,也称致事、致政、休致,指官员辞职回家,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谥即谥号,古代王侯将相或高官名士死后,人们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褒奖性称号。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出身贫寒。

他在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是母亲郑氏,亲自教导他学习,他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纸和笔,只能以荻画地来学习写字。

B.欧阳修仗义执言。

范仲淹被贬,只有高若讷认为这是应当的,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高若讷就把信交给了皇帝,导致欧阳修也被贬。

C.欧阳修深受器重。

每次进见,宋仁宗都会向他询问执政的事;

人们因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而视他为仇人,宋仁宗依旧勉励他敢于说话。

D.欧阳修心系国家。

他与范仲淹、杜衍等结为“党人”,在他们被贬时,为他们辩护,主张与君子结成朋党,目的都是为了国家与朝廷的安危。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2)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答案】4.B5.C6.D7.D

8.

(1)君子因为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为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2)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有想要说的,就说吧。

【4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

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项,“第言之”解释错误,结合前文“……今越职而言,罪也”“第”应解释为“只,只管”。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虚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

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一般采用排除法或者直选法。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

A项,“之”,①代词,他;

②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为”,①动词,写;

②介词,替,给。

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

D项,“而”,①连词,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②连词,表示顺承。

【6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题中D项,“谥即谥号,古代王侯将相或高官名士死后,人们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褒奖性称号”理解片面,谥号有褒有贬。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他与范仲淹、杜衍等结为‘党人’”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世人将欧阳修等人视为“党人”,原文为“修与尹洙、┄世人目之曰“党人””。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

(1)中的“以”连词,因为;

“朋”名词,同党;

“此自然之理也”判断句。

(2)中的“为”动词,作;

“计”名词,打算;

本句是省略句,翻译注意。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

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三、古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9.默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处的文字。

(1)“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是很多人的美好愿望,但《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男主人公对爱情没有定准,感情不专。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自己被贬黄州后乘舟饮酒的闲适生活。

(3)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投机取巧,破坏规则”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答案】

(1).士也罔极

(2).二三其德(3).驾一叶之扁舟(4).举匏樽以相属(5).固时俗之工巧兮(6).偭规矩而改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比较简单。

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

罔极、扁舟、匏樽、属、工巧、偭、错。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

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

【双调】大德歌·

冬景①

关汉卿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

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嗓晚鸦。

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②。

【注】①这首曲子写于元朝大德年间。

元政府推行重武轻文的政策,科举中断,读书人地位非常低,不得不远游谋生,过着漂泊的生活。

②艖(chā):

小船。

“雪粉华,舞梨花”使用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描写雪花,“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答案】

(1).比喻

(2).拟人(3).希望结束漂泊生活(希望拥有安闲稳定的生活)

【详解】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此题主要考核修辞和情感,题目中“雪粉华,舞梨花”是说雪花粉白,就像飞舞的梨花,一方面把“雪”比喻成梨花,状其洁白之色,另一方面,说雪花“舞”运用拟人,描写了雪花飞舞的姿态,传神写照,生动形象;

“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意思是说钓鱼船斜斜地揽系在枯黄芦苇掩映的清江下,是一幅闲适恬静的隐逸生活的写照,注释又说读书人地位非常低,不得不远游谋生,过着漂泊的生活,据此可以得出此句表现的思想感情是:

希望结束漂泊无定的生活,或者渴望拥有稳定闲适的生活。

【点睛】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显情语。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

②分析景语。

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

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

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

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现代文(文学类)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狙击手

李培俊

狙击手的步枪一直瞄着敌方阵地。

此刻,天还没有亮透,从泥土深处蒸腾出来的潮湿气息,在夏日的清晨融汇成淡软稀薄的白雾,笼盖着敌我双方阵地的堑壕、弹坑、炸断的树木,一幅朦胧而又模糊的影像,演绎出战争冷铁般的残酷与无情。

狙击手天生一双好眼,仿佛从母体落地那刻起,就是当狙击手的料子。

他那双微微外凸的眼睛,犹如匕首尖端的锋刃,悄无声息地穿透雾、雨、风、沙,从微小的缝隙间洞穿而过,直达敌方阵地上的一草一木。

狙击手心里有一本账,他手里那支七九式步枪,已把99个敌人送进阎王殿,变成了孤魂野鬼,且都是一枪毙命,决不拖泥带水。

每一粒快速旋转的子弹出膛,伴随着嘶鸣和锐叫,钻入敌人眉心,狙击手内心都要无端地悸动一下:

真正该死的应该是战争!

这些死去的人还很年轻,有进入行伍不久的列兵、当了班长的上士,也有为数不少的上尉,中尉。

他最为辉煌的战绩,是击毙了一名大校,两杠四星。

枪声响起,嗜血的子弹痛快淋漓地飞出去,那四颗光芒闪闪的银星,随着一具尸体的倾倒灰飞烟天了。

昨天,军长到前沿阵地视察,刚从堑壕里露出脑袋,狙击手就发现敌方阵地伸出一支黑泂洞的枪管,瞄向军长。

狙击手快速出枪,瞬间击发,先于敌人射出一颗致命的子弹。

军长颇有大将风度,临危不乱,微笑着拍拍狙击手的肩膀,说,小鬼,再来一个怎么样,凑成整数100,我将授你一枚勋章,亲手为你披红挂花。

狙击手腼腆地点点头,应下了。

天亮以后,雾气仍然没消散,但比刚才稀薄了一些,敌方阵地在狙击手眼里清晰可见,堑壕外面培了新土,黄黄的颜色,几株绿色的青草在晨风中摇曳。

显然,敌人在昨晚加固了工事。

狙击手冷笑一声,想,工事再坚固,你不能总当缩头乌龟,只要露头,就有你的好戏看!

这么想着,狙击手从扳机上把食指拿开,掏出烟末,卷出一支喇叭筒,划火点上,伏在堑壕土坎下抽了起来。

狙击手再次望出去,就看到了敌方阵地上那个年轻的士兵。

从红黄相间的军衔标志,从他爬出堑壕时慌乱而笨拙的动作判断,狙击手确定,这是个新兵。

老兵油子不这样,兵油子爬出堑壕之前都要先进行一番试探,或是拿棍子顶着军帽在堑壕上方摇晃几下,或是在甲处露一下头,又突然在乙处出现。

击手把步枪端起来,准星、缺口、眼睛构成了一条直线,瞄向那个剃得光光的头颅,右手食指搭上冰凉的扳机,慢幔地,一点一点压下去,进入了击发状态。

他向军长保证过,要凑成100整数的,勋章和鲜花正等待着狙击手。

可马上,一个意想不到的画面出现在狙击手面前:

年轻的新兵爬出堑壕便蹲了下来,猫着腰,一寸一寸往下脱裤子。

很快,一个白晃晃的年轻屁股对准了狙击手的枪口,把狙击手的眼睛撑得满满的。

狙击手暗骂一声,这个新兵蛋子!

竟跑到堑壕外面解手,拿命去换堑壕的清洁!

狙击手的食指从扳机上拿开了。

班长趴在一边,着急地催促狙击手:

快开枪啊,多好的机会,还犹豫什么?

狙击手扭头看了一眼班长,坚决地摇摇头说,我不能开枪!

班长大惑不解:

为什么?

狙击手说,我不能对一个没穿裤子的人开枪!

班长说,可他是敌人!

狙击手说,他首先是人,懂吗?

不能让一个人光着屁股去死,剥夺他最后的尊严。

可是,班长说,你的100整数怎么办?

军长要给你开庆功会的。

狙击手收回步枪,眼睁睁看着那个年轻的敌人缩回堑壕。

他说,东边太阳一大垛,机会总会有的。

狙击手最终没有完成军长的要求,自然也没有得到那枚象征荣誉的勋章。

战争很快结束了,狙击手脱下军装,返回他任教的乡村小学。

战前狙击手是个教师。

战后,一个好事的战地作家,觉得狙击手这段经历富于人性色彩,便写了一篇战地花絮,发在一家颇有影响的报纸副刊。

没过多久,狙击手收到32封来信,都声称是参加过那次战斗的士兵,是那个不顾生命危险跑到堑壕外解手的人,赞誉狙击手保护了他们的尊严。

狙击手起初大惑不解:

我只放过了一个光屁股人呀。

后来他明白了,战争中的狙击手很多,不止他一个。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狙击手救了军长,军长鼓励狙击手再射杀一个敌人凑成100个,授予他勋章,狙击手点头应下,说明狙击手相军长很有默契。

B.文中第七段对狙击手“端”“瞄”“搭”“压”的一气呵成的动作使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狙击手射击技术的熟练和击发状态时的紧张。

C.当狙击手面对在战壕外解手的敌人放弃射击时,班长对狙击手的催促,不解、担忧,表现了班长痛恨敌人,立功心切的情绪。

D.小说写了战争中一个狙击手维护一个敌人死前尊严的故事,赞扬了狙击手的人性光辉,突出了战争永远不能泯灭人性的主题。

12.简要分析第二段画横线处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13.小说中的狙击手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结合文本分析。

14.小说结尾“狙击手起初大惑不解:

后来他明白了,战争中的狙击手很多,不止他一个”,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答案】11.D1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为夏日清晨,社会环境是战争中。

②用没有亮透的天、淡软稀薄的白雾渲染营造战场冷酷的氛围。

③用白雾笼盖战场,而狙击手一双好眼穿透白雾看清敌方一草一木,侧面衬托狙击手敏锐的洞察力。

13.①经验丰富,观察细致,反应迅速,枪法精准。

狙击手能从军衔标志、动作判断敌人的身份,军长视察时被敌人瞄准,狙击手瞬间击发敌人。

②厌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