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汉的足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7976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罗汉的足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阿罗汉的足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阿罗汉的足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阿罗汉的足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阿罗汉的足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罗汉的足迹Word下载.docx

《阿罗汉的足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罗汉的足迹Word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罗汉的足迹Word下载.docx

  广说的智者,只听闻到简短的开示,是没有办法契入道与果,还需要详加解释,才能证得道与果。

  未了的行者,纵使听闻了简短的开示,或者经过详细的解说,还是无法证得道与果;

他必须精研教义,然後日以继夜地修习,这样才可能契入道与果。

  未了的行者,还可以根据修行的阶段,细分为许多类别,这是根据每位修行人在证得道与果之前所必须经历的修行阶段,以及每位修行人先前获得的波罗蜜,所克服的烦恼来加以区分的。

这些类别,包括了必须修习七日禅的行者,乃至於必须修习长达三十六年或六十年之久的行者。

  对於必须修习七日禅的行者而言,还可以再为许多分种。

有的在生命的第一、二阶段(青年、中年),经过七日禅修,就可以证得阿罗汉的,要是在生命的第三阶段(老年)才修习七日禅,只能证得较低层的道与果。

  然而,所谓修习七日是指全力以赴,如果不是处於最精进的状态,就会因放逸的程度,延缓了证悟的时间,届时,七日可能会延长为七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如果今生的修习不够密集,因而不能证入道与果,那么,此世与佛法相逢的期间就不可能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唯有来世与佛法再相逢的时候,才可能解脱;

如果没有遇见佛法,就不可能证悟解脱。

一位修行人获得佛的授记,就是指与佛法相逢,能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

一位修行人纵使积累了足够的波罗蜜,但是没有获得授记,就不能确定会再与佛法相逢,或者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

  这是考虑到,有些修行人是有潜能在七日精进禅修中证得道与果,可是并没有获得授记。

  同样的考虑也可以适用到,那些有潜能在十五日乃至较长的时间精进禅修,证得道与果的修行人。

  文句的行者,纵使遇见佛法,并且全心投入法的研究与修行,还是不可能在今生中证入道与果。

他的一切作为,只是积累习气与潜能而已。

这类的行者不可能在今生当中,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要是他在修习止或观的时候,往生了,并且再生为人类或天人,届时,才可能从此世与佛法相逢的机缘中,由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以上就是佛陀所说四种类的人。

  人的三种类型

  根据上述所提及的三藏经典中,佛陀又说到另一种分类,按照病人的三种状态,把人区别为三种类型。

三种状态的病人是:

  一、即使没有服用药物或接受治疗,这种病人在一定的期间之内,就痊愈了。

  二、无论是服用药物或接受治疗,这种病人病情沉重,很难复原,濒临死亡境地。

  三、这种病人只要正确服用药物,接受治疗,就可以恢复健康,但是,如果没有正确服药、接受治疗,就难以痊愈,而且会病发身亡。

  获得过去佛授记,且在今生中,会由世间的痛苦中解脱的修行人,类似第一种状态的病人。

  文句的行者,类似第二种状态的病人。

正如处於第二种状态的病人没有机缘恢复健康。

文句的行者今生也没有机缘从世间病苦中解脱。

不过,在未来世,他或者会与佛法相逢,因而获得解脱。

从年轻的乔达摩那瓦(Chattamanava)(译按:

出《天宫事》),青蛙变为天人(译按:

出《天宫事》)以及苦行者萨遮迦(Saccaka)(译按:

出《中部》)等故事,都说明了在现世与佛法相逢,却到来生转世时才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

  未了的行者,类似第三种状态的病人。

或者痊愈,或者一病不起;

未了的行者

  也面临两种难以预料的情况,或在今生中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或者不解脱。

  如果这位未了的行者,及早投入修行,抛弃应该抛弃的事物,寻找一位正确的导师,能从这位导师获得正确的引导,并且适时精进,他就能在今生中,从世间的病苦解脱。

不过,如果他陷入邪见邪行,不能抛弃感官的享乐;

或者纵使他能抛弃感官的享乐,却不能寻获良好导师的指引;

或者他虽然获得良好导师的指引,却不能全心投入,精进修行;

或者他虽然全心投入,却不能恒守至命终;

或纵令他还很年轻,却弱不禁风,这样子,这位未了的行者还是不能在今生中,从世间的病苦解脱出来。

阿阇世王(译按:

见《沙门果经》)、富豪摩诃达那(Mahadhana)之子(译按:

见《法句经注》、《饿鬼事》)、须提那比丘(Sudinna)(译按:

见《律藏》波罗夷第一),他们都是无法在今世从世间病苦中解脱出来的人。

  阿阇世王之所以无法证得解脱,是因为他犯了弑父的行为,在未来两个阿僧祗劫中,他会漂流轮回,之後,他才会蜕变为独觉佛。

  富豪摩诃达那之子,在年轻的时候,过度沉溺在感官的欢娱中,年老的时候,心灵一直无法宁静下来。

他不但无法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出来,甚至没有机缘遇见三宝。

看到他这种情境,佛陀向阿难说:

「阿难啊!

如果这位富豪之子,年轻就出家,他会变成一位阿罗汉圣人,在今生证得涅槃。

再不然的话,如果是中年出家,他会变成一位阿那含圣人,往生的时候,化生五净居天,因而证得涅槃。

再不然,如果在老年选择我的僧团出家,他也会变成一位期陀含圣人,或者预流果圣人,并且永离四恶道。

」佛陀向阿难尊者如是说。

因此,虽然这位富豪摩诃达那之子,拥有足够的波罗蜜,可以让他从今生中解脱,终结轮回,却不是一位获得佛陀授记的人。

虽然他有机缘遇见佛法,却因为内在烦恼的驱使,无法在今生中从世间的病苦解脱出来。

如再进一步来看,由於在现世所作的恶行,他处於四恶道的状态会延长,那么,就没有办法适时从四恶道中脱离,再生为人,与未来的弥勒佛相逢。

此後,接续而来的轮回世界,都是佛陀未出现的世界,因而不能接触到佛法。

啊!

  然这位富豪之子拥有足够的波罗蜜,可以让他在今生解脱,可是他想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距离是那么遥远。

  现在时下流行的意见认为,如果一个人具足波罗蜜了,即使不想,他还是会与佛法相逢。

同样的,虽然不想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他还是会证得解脱。

不过,持这种看法的人必须注意到授记与未授记的情况。

请思索一下上述提及的两部经典,以及富豪摩诃达那之子的故事,请务必记住,即使是未获佛陀授记的人,如果全心精进修行,还是可以在今生中,从世间的病苦解脱出来。

然而,纵使拥有足够的波罗蜜可以证得解脱,要是不精进,还是不能在佛法中证得道与果。

  除所举例的几类人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众生,例如苦行者阿罗逻(Alara)与郁陀伽(Uddaka),虽然拥有足够的波罗蜜证得解脱,却没有机缘,这是因为他们身陷八难当中。

在八难中,是不可能藉此证得道与果的。

  未了的行者与文句的行者的修行必备资粮

  上述所提人的四种类别当中,敏锐的智者与广说的智者,只要听到开示,就可以证得预流道果以及其他较高阶的智慧,例如毗合佉(Vlsakha)(译按:

见《法句经注》第一偈颂)以及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a)(译按:

见《法句经注》第十八偈颂)。

对於这种类别的人而言,修习「法」并不需要依照「戒清净」、「心清净」等等的修行次第。

请谨记在心,当天人与梵天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也是相同的情形。

  因此,我们必须指出,像「戒清净」、「心清净」等等记录在三藏经典当中的修行次第,是针对证入预流道果之前的未了行者与文句行者所提出的。

这些修行次第,对於人的前三种类别而言,远比证得更高层道果,还来得重要。

即使阿罗汉圣人已经走过这些修行次第,在证得阿罗汉道果之後的阶段,这些修行次第是用於「现法乐住」的目的。

  佛教的第一个千年,是所谓的无碍解型的阿罗汉圣人时代,之後,也就是现阶

  段的佛教,只包括未了的行者与文句的行者这两种类别的人。

现在,只存在著这两种修行人而已。

  关於这两种修行人

  未了的行者

  关於这两种修行人,未了的行者,如果实实在在地修习「三十七道品」,其中包括了四念住、四正勤等等,他可以在今生成为预流道圣人。

不过,如果他在修行上松懈了,只有当他转生天界之後,才有可能成为预流道的圣人。

当他离开法(译按:

「三十七道品」),例如四念住等等,不幸往生了,就佛法来说,他是整个迷失了,不过,要是能遇见未来佛,还是可以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残存的文句行者

  文句的行者,如果在今生能够实实在在地修习法(译按:

“三十七道品」),来世转生天界之後,就可以在现阶段的佛法时期证入解脱。

  圣人的时代

  现阶段的佛法时期长达五千年,是充满圣人的时代。

奉行三藏经典於人间多久,圣人的时代就会持续下去。

文句的行者会运用与佛法相遇的机缘,尽其一生,累积波罗蜜的种子,累积戒律、禅定、智慧的种子。

  戒律

  谈到戒律、禅定、智慧种子的累积,戒律的种子是指:

在家男女的五戒,活命戒(正命)、八关斋戒、十戒,以及诸比丘的比丘戒。

  禅定

  禅定的种子是指经由修习四十种禅修对象之一,例如十遍处,来证得「遍作」;

或者,如果再进一步的努力,就可以证得「近行定」;

如果又激起进一步的努力,就可以证入「安止定」。

  智慧

  智慧的种子是指有能力分析色(物质现象)、名(心灵现象)、蕴(存在的构成因素)、处(基础)、界(因素)、谛(真理)以及缘起(相互依赖的根源),而且有能力直观到一切存在的三项特质(三法印):

无常、苦、无我。

  谈到道智与果智的三种种子,戒律与禅定就像装饰品一样,总是在庄严这个世界,而且,即使是没有佛出现的世界中,戒律与禅定还是存在著。

戒律与禅定的种子可以随意获得。

但是,智慧的种子,因为涉及色、名、蕴、处、界、谛与缘起,只有当一位修行人遇见佛法才能证入。

一位佛法的门外汉,纵使无数的世界过去了,可是连听到与智慧有关字句的机会都没有。

因此,现在有机会遇见佛法的修行人,如果想累积道与果的智慧种子,以确保未来世能在佛法之内,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那么,就应该对於最终真理(译按:

第一义谛)的知识,寄以特别的关照。

对於修行人而言,这远比累积戒律、禅定种子还难以克服。

至少,他们应该尝试去观察四大界——地、水、火、风是如何构成一个人的身体。

如果他们想要好好观察这四大元素,圆满证得这一系列的智慧种子,虽然这是最困难证入的,但至少已不需要阿毗达磨论藏了。

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佛教内再生,虽然很困难,却非常值得去做。

  明与行

  戒律与禅定就是「行」,智慧就是「明」,因而合称为「明行」(vija-carana)。

「明」就像人的眼睛,「行」就像人的手足;

「明」就像鸟的眼睛,「行」就像双翼。

拥有戒律与禅定,可是欠缺智慧的修行人,就像拥有健全的双手双足,却瞎了双眼的人。

拥有「明」,可是欠缺「行」的修行人,就像—个人拥有良好的视力,却四肢残缺不全。

「明」、「行」具足的修行人,就像一个人拥有良好的视力与健全的四肢;

「明」与「行」同时欠缺的修行人,就像双眼、双手、双足都残废的人,根本不够资格称为活生生的人类。

  只拥有「行」的结果

  活跃於现阶段佛法时期的修行人当中,有些人圆满地具足戒律与禅定,可是却欠缺「明」的种子,也就是欠缺对於物的性质、心的性质以及存在的构成因素的直观。

因为他们在「行」上力量强盛,大概可以与未来的佛教相遇,可是,因为欠缺「明」的种子,即使亲自听到未来佛的开示,还是不可能开悟。

这些人,像是至尊佛陀住世期间的迦留陀夷长老(Udayi-tthera)(译按:

见《法句经注》第六十四偈颂)、优波难陀(Upananda-tthera)(译按:

见《法句经注》第一五八偈颂)、六群比丘(译按:

见《律藏》大品)以及拘萨罗国王(译按:

见《法句经注》第六十偈颂)。

因为他们以前累积了「行」,例如布施与戒律,有缘与至尊的佛陀相逢;

可是,以前没有累积「明」,他们纵使经常倾听佛陀的开示,还是像耳聋一样,不知所云。

  只拥有「明」的结果

  有些人拥有「明」,例如对於物、心的性质以及存在的构成因素(蕴)的直观,可是欠缺「行」,例如布施、根本五戒、八戒(斋戒日的戒律)。

因为拥有“明」,这些修行人有缘与未来佛相遇,并且听闻开示,开悟解脱;

但是,他们既然欠缺「行」,就很难有机缘与未来佛相遇,这是因为在现阶段佛法时期与未来佛之间有所谓的间劫阶段(antara-kappa)。

  在间劫阶段,这些众生在感官的世界流荡,也就是指—连串无止尽的存在与再生,并且只有当这些再生的众生停留在快乐的天界,他们与未来佛相逢的机缘才可能确保下来。

如果在间劫的过渡阶段,堕入低层的四界当中,这些众生与未来佛相逢的机缘便不可挽回地失去了,因为众生一旦堕入低层的四界当中,便会在四界当中无止尽地轮回转世。

  在今生中采取布施行为的人,难得一见,他们的身业带有瘕疵,言谈不知节制,意念不清净,因此,在「行」上有缺陷的人,一旦往生的时候,会生一股堕入低层四界的强大驱动力。

虽然有些幸运的众生会转世到快乐的天界,可是,会因为以前欠缺「行」,例如布施,以致吝啬、生活上遇见困厄、刑罚、灾难,又会转世到苦界。

因为他们欠缺根本戒与八戒,与他人相处时,会引发争论、吵架、嗔怒,再加上病痛、烦闷,所以会堕入苦界当中。

因此,他们会在每一种境界中都感受到痛苦的经验,凝聚了无法抗拒的动力,缩短了快乐天界的时间,堕入低层的四界当中。

在这种情形下,这些欠缺「行」的众生,想与未来佛相逢的机缘,实在非常渺茫。

  根本的要点

  简单地说,根本的要点是,只有当一位修行人具足了「明」与「行」的种子,才可能在来世,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如果只拥有「明」的种子,欠缺「行”的种子,例如布施与戒律,就会失去与未来佛相遇的机缘。

另一方面,如果拥有“行」的种子,可是欠缺「明」的种子,就不可能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不可能与未来的佛法相遇。

因此,今日的文句行者们,不论男女,想要与未来的佛法相遇,应该在现阶段的佛法期间,藉由布施、戒律与禅定的修习来累积「行」;

关於“明」至少藉由直观四大元素的修习,确保与未来佛法的相遇,并且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当我们说布施是「行」,就归属於「信」的范畴,而「信」是善人正法的一种,这属於十五种行法的范畴。

  十五种行法分别为:

  一、戒律。

  二、六根的防护。

  三、饮食知量。

  四、警寤策励。

  五——十—:

妙法(善人的七种特质)。

  十二——十五:

四禅定——第一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这十五种行法是最高禅定者的特质。

正如只修习直观的修行人所须知的事项,他们应该去修习十一种行法,也就是不包括四禅定。

  对於想要与未来佛法相遇的人而言,布施、戒律、布萨戒(忏摩)与七妙法是根本的修习事项。

  对於想要在今生证得道与果的人而言,首先必须具足十一种行法,例如戒律、六根的防护、饮食知量、警寤策励与七妙法。

在此处,戒律是指正命的根本戒;

六根的防护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的防护;

饮食知量是指摄取适当的饮食,来维持身体中有形物质的平衡,并且藉此获得满足;

警寤策励是指不要在白天睡觉,只在夜间三个时段中的一个时段睡觉,其余两个时段则用来修习禅定。

  七妙(善)法是指:

  一、信。

二、正念。

三、惭。

四、愧。

五、广学。

六、精进。

七、智慧。

  对於想要在今生变成预流道圣人的修行人而言,并没有需要特别去修习布拖,而是让那些在现阶段的佛法时期当中,没有足够的力量从世间的痛苦证得解脱的人,才特别去修习布施与布萨戒。

  修行的次第与等待未来佛的人

  既然期待未来佛的人,他们的修行是为了累积波罗蜜,就没有必要严格遵循巴利圣典所展示的修行次第:

戒律、禅定与智慧。

换言之,他们不应该在圆满戒律之前,松懈了禅定的修行,或者在具足禅定之前,延迟了智慧的修行。

面对「七清净道」的次第:

一、戒清净,二、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清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清净,他们不应该在前一阶段未圆满之前,便松懈了其余清净支的修持。

既然他们尽可能地累积波罗蜜种子,就应该将戒律、禅定、智慧累积到极致。

  不需要固守既定的修行次第

  正如巴利圣典所陈述的,圆满修习「戒清净」之後,才可以修习「心清净」,圆满修习「心清净」之後,才可以修习「见清净」,圆满修习「见清净」之後,才可以修习「度疑清净」,圆满修习「度疑清净」之後,才可以观「无常、苦、无我」,这样的修行次第是指,想要在今生中迅速成就道与果。

然而,对於那些无法激起此种努力,只能累积波罗蜜种子的人,只须把握当下,因而不能说在圆满「戒清净」之前,不能修习心清净。

甚至,在猎人、渔夫的例子中,也不应该要求他们放弃原本的职业,否则便不能修习禅定与直观。

有人会说,如此一来便会败坏「法」。

因此,这些猎人与渔夫应该忆念佛、法、僧的神圣特质,并且尽可能忆念身不净的特质,默想自己与一切有情众生终究会死亡。

我曾经遇见一位渔夫,经过这样的努力修行之後,在他从事渔夫的职业期间,就可以流畅背诵巴利圣典,《摄阿毗达摩义论》(AbhidhammatthaSangaha)的注疏以及《发趣论》的〈缘起章〉(PaccayaNiddesaOfthePatthana)。

这些成就便构成了「明」的基本要求。

  现在,每当遇见护持佛法的信众,我都告诉他们,在真正的比丘传统中,即使职业是猎人、渔夫,他们仍旧应该全心全力忆念三宝的神圣特质与三法印。

全心全力忆念三宝的神圣特质,就构成了「行」的种子;

全心全力观照三法印,就构成了「明」的种子。

即使是猎人与渔夫也应该勇於去实修心灵的这些关注活动,而不是告诉他们,身为猎人与渔夫并不适合修习禅定与直观,相反的,应该协助他们渡过困难,获得更佳的认识,并且激励他们,持续地修行,当他们处於累积波罗蜜与善的趋势阶段,也应该赞美他们。

  由於忽视当下的价值,而失去获取「觉」的机会

  有些老师,只按照表面、单一的意义来理解巴利圣典中「七清净」的修行次第,忽视了当下的价值,甚至宣称,除非先圆满了「戒清净」,否则的话,修习禅定与直观,纵使费尽心力,也不会证得任何道果。

有些不了解的人被这种说法误导了,因而产生法障。

  这些人不知道当下的本质,因而失去了证得「明」的机缘,这「明」的种子,只有遇见佛法的时候才可能证得的。

即使在过去漫长的轮回中,虽然佛法比恒河岸边的砂粒还多,他们遇见佛法,却没有获得「明」种子的基础。

这里所提到的种子,是指足以长出健康、强壮幼苗的种子,当中还有许多不同的成熟度。

  这里也有不够成熟的种子。

一般人不知道他们持诵的意义,或者知道意义了,却不了解正确的修行方法:

或者依照习惯、传统来数念珠,藉此忆念佛陀的神圣特质以及三法印,如此方式所获得的种子是不够结实的、不够成熟的。

如果机缘足够的话,这些不成熟的种子,还是可以在来世继续予以成熟的。

  修行禅定,出现了「遍作相」(译按:

指禅定前所预备、觉知的相),修习直观,直到证入「色」和「名」,这就是充实成熟的种子。

修行禅定,出现了「取相」(译按:

某种禅定的心的相,但仍不稳定、不清晰),修习直观,取得了「遍知智」(译按:

知三法印),这就是更为成熟的种子。

修习禅定,出现了「似相」(译按:

完全地清晰、不动的心的相),修习直观,产生了「生灭智」,这样的种子就成熟到了极点。

如果禅定与直观能够更进一步,就可以证得更成熟的种子,带来更大的成就。

  增上修行

  巴利圣典指出,只有在以前佛法住世的时候,增上修行,才会产生禅定,并且在接续而来的佛法时代中,证得道果,「增上修行」(Adhikara)是指「持续的种子」。

现在,那些依照传统修行方式度过一生的修行人,只有模仿禅定与直观,并不属於兼备禅定与明的种子而足够称为「增上修行」的人。

  关於种子的这两种型态当中,那些有缘遇见佛法,却未能取得明种子的人,承受巨大的损失。

这是因为明种子与「色法」、「名法」有关联,并且只有在佛法中才能证得,只有当修行人足够敏锐才会取得这些种子。

因此,此时此刻的善男子、善女人,终於发觉自己缺乏能力直观、分析「色法」、「名法」,就应该穷其一生,专心致志於记住四大界的意义,加以研讨,最後直观四大界是如何在自己的身体当中构成。

  正如在佛经与阿毗达磨论藏所呈现的,我们在此总结有关四种类别的人以及人的三种类型的论点:

(一)、身处佛法当中,却没有修习禅定与直观的人,只是在模仿的仪式中虚度光阴,承受巨大的损失,如此一来,他们便是没有善用生而为人,并与佛法相遇的独特机缘;

(二)、处於未了行者与文句行者的时期,如果留心努力,他们可以获得禅定与直观的成熟种子,并且在今生或来世的天界,也就是在此时的佛法或下一次的佛法时代,很容易证得出世间法的利益;

(三)、处於佛法的时代,身而为人可以从此世的存在中获得无穷的利益。

  有关人的三种型类与四种类别的陈述,到此告一段落。

  现世中的邪法:

劝戒的话

  如果三藏经典是佛陀四十五年说法的精华,根本要义的结晶就是「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构成了三藏经典本质。

如果再加以浓缩,就是「七清净」。

  如果再把「七清净」浓缩,就是「戒律」、「禅定」、「智慧」。

这些称为「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也合称为「三学」。

  一提到戒律,对於一般修行人最基础的是根本戒,圆满了根本戒,就拥有「行」,要是又拥有「明」,就能证得道与果。

如果这些修行人能够再兼持斋戒於日常戒(niccasila),就更完善了。

对於一般人而言,日常戒就是活命戒,必须妥适地、信实地遵守。

若是凡夫破了戒律,还是可以在余生重新受戒,护守戒律。

如果在未来当中,再度破戒,同样可以再一次加以净化,每净化一次,这位修行人就可以再度拥有戒律。

这种努力并不困难。

每当打破日常戒,就应该立刻重新受戒。

在今日,有很多人都具备了戒律。

  但是,能够在某一「遍处」或「不净观」禅修中,完美证入,或者对於物质现象、心灵现象、无常等,证入直观的修行人,却是非常稀少的。

这是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