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复习广中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17657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复习广中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广中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广中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广中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广中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复习广中医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医外科学复习广中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复习广中医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外科学复习广中医Word文件下载.docx

②切口位置:

脓点稍低或最薄弱处,避免袋脓

③切开方向:

一般疮疡――循经直切;

乳房、肛周――放射状;

面部――自然纹理;

手指――侧方;

关节――避免过关节,“S”形。

④切开的深浅:

适度

⑤切口的大小:

视脓肿大小,病变处皮肤厚薄定

⑥操作方法:

切开法注意点:

勿损伤筋骨关节;

勿引起大出血;

预防刀晕;

颜面疔疮防走黄;

切开后勿用力挤压。

疮疡致病因素:

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

内伤劳伤虚损、饮食不节、情志内伤

疮疡内治总则消:

初期未成脓

托:

中期脓成不溃或脓出不畅

补:

后期体质虚弱者

附骨疽特点:

1儿童多见2四肢长骨多发3局部胖肿,位置固定,疼痛彻骨4早期的深压痛及纵轴叩击痛5溃后脓液由稠转稀,易成窦道,损伤筋骨6初起即有明显全身症状7病程长,迁延数年,可内陷危及生命。

瘰疠特点:

1.多见于体弱儿童或青年2.有虚痨病史3.颈部两侧好发4.结核不热不痛,皮肤正常5.溃后脓出稀薄,夹有败絮样物质6.可复发,病程长

走黄病因:

生疔之后,早期失治,不能控制毒势;

挤压碰伤,过早切开,疔毒直入营血,误食辛热及酒肉鱼腥发物。

病机:

火毒炽盛,毒入营血,内攻脏腑。

流痰: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肾亏骼空是病之本;

风寒侵袭、气血不和、痰浊凝聚是病之标。

女性乳房主要由乳腺、脂肪及结缔组织构成。

乳头、乳晕、皮肤、皮下组织、乳房悬韧带、乳管系统、乳腺小叶和腺泡,小叶内间质、乳房后间隙。

乳房位于胸前第二和第六肋骨水平之间,由乳头、乳晕、乳窍、乳络、乳囊等部分组成。

乳房位于胸前第2或第3至第6肋骨水平的浅筋膜浅、深层之间,内缘至胸骨旁,外缘达腋前线,甚至腋中线。

乳房内侧2/3位于胸大肌表面,外侧1/3越过胸大肌腋缘,位于前锯肌表面。

95%的乳房在外上象限有一狭长的部分伸向腋窝,称为乳房尾部(腋尾部)。

男性乳房多位于第4肋间,主要由无腺泡的小导管、结缔组织及脂肪所构成,只有腺组织的迹象,而无腺组织的实质。

乳房与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冲任二脉关系密切。

引起乳衄的疾病主要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乳腺增生病等。

乳腺癌可分为一般类型乳腺癌及特殊类型乳腺癌,特殊类型乳腺癌是指炎性癌和湿疹样癌。

乳痈多见于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

乳痈成脓期切开排脓时切口的方向:

与乳络方向一致。

乳疬相当于西医的乳房异常发育症。

乳房的常规检查

乳房检查的体位可采用站立位或仰卧位。

1、望诊:

病人坐正,将两侧乳房完全显露,注意乳房的形状、大小、是否对称;

乳房表面有无块状突起或凹陷;

乳头的位置有无内缩或抬高;

乳房皮肤有无发红、水肿或橘皮样变、湿疹样变等;

乳房浅表静脉是否扩张。

乳房皮肤如果有凹陷可让病人两臂高举过头,或用手抬高整个乳房,则凹陷部分更明显。

2、触诊:

检查时间:

月经第7-10天最为适宜。

坐位与卧位相结合,根据需要选择体位。

先检查顺序健侧乳房,后检查患侧,以便对比。

检查手法:

用指腹而不是指尖触诊。

四指并拢,用指腹平放乳上轻柔触摸,切勿用手指去抓捏,否则会将捏起的腺体组织误以为是乳腺肿块。

顺序:

整个乳房→内上→内下→外下→外上→乳晕区→腋窝→锁骨上下区域。

乳房疾病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有钼靶X线摄片、超检查、热图像检查、近红外线扫描、病理学检查。

乳房疾病的辨证要点:

肝郁胃热、肝气郁结、肝肾不足。

乳痈病因病机

内因

1、乳汁郁积

乳头破损,因疼痛而哺乳减少

哺乳方法不当

产妇乳头先天凹陷,排乳不畅,影响哺乳

断乳不当

2、肝郁胃热

乳母不知调养,精神紧张,忿怒郁闷,致肝气郁滞,厥阴之气不行,乳络不畅,乳汁壅积结块;

产后饮食不节,恣食膏梁厚味,伤及脾胃,运化失司,胃热壅盛,湿热蕴结,致气血凝滞,阻塞乳络而成乳痈。

3、外因:

感受外邪

妇女产后体虚,汗出当风,露胸授乳而感受风邪;

婴儿含乳而睡,口气焮热,热气鼻风吹入乳孔;

乳头破损,外邪入侵,皆可导致乳络闭塞,乳汁郁积,郁久化热,发为乳痈。

乳痈分类

外吹乳痈:

在哺乳期发病

内吹乳痈:

在妊娠期发病

不乳儿乳痈:

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发病的

乳痈内治法

1.郁滞期(气滞热壅)

主证:

乳汁分泌不畅,乳房肿胀疼痛,结块或有或无,皮色不红或微红,皮温不高或微高,或有形寒身热,口苦咽干,胸闷不舒,烦躁易怒,食纳不佳。

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

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方药:

瓜蒌牛蒡汤加减。

全瓜蒌15g,柴胡9g,牛蒡子12g,蒲公英15g,橘叶12g,青皮9g,赤芍12g,鹿角霜10g。

2.成脓期(热毒炽盛)

患乳肿块增大,皮肤灼热,疼痛剧烈,拒按,肿块中央渐软,按之应指。

兼见全身壮热憎寒,口干喜饮,烦躁不安,身痛骨楚,溲赤便秘。

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糙,脉滑数或洪。

肿块穿刺有脓。

   

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瓜蒌牛蒡汤合透脓散加减。

黄芪15g,当归9g,赤芍15g,炮山甲12g(先煎),皂角刺15g,牛蒡子12g,银花12g,黄芩10克,蒲公英30g,柴胡9g,全瓜蒌20g,丝瓜络12g

3.溃后期(正虚毒恋)

溃脓后乳房肿痛虽减,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水清稀,收口缓慢,或久不愈合形成乳漏。

伴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

此期辨证属气血两虚,余毒未清。

益气养血,和营托毒。

托里消毒散加减。

黄芪30g,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5g,当归9g,川芎6g,炮山甲10g(先煎),皂角刺30g,白芷9g,甘草6g。

乳癖临床表现:

1、乳房疼痛:

以胀痛为主,程度不一,也有刺痛、灼痛或牵拉痛,疼痛有时可向同侧腋下或肩背部放射,或伴有乳头疼痛或作痒。

疼痛具有周期性,常在月经前加重,经后减轻,或随情绪波动而变化。

2、乳房肿块:

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也可局限于乳房的任何象限或分散于整个乳房。

肿块特点:

四不一好。

肿块形态:

片块型、结节型、混合型、弥漫型。

3、乳头溢液:

约有5%-15%患者可有乳头溢液,多为单侧性,自溢性。

乳头溢液多呈黄绿色、棕色或血性,偶有无色浆液。

4、其他症状:

常可伴有胸闷不舒、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疲乏无力、腰膝酸软、经期紊乱、经量偏少、经量过多或淋漓不尽等表现。

乳癖肿块形态的类型:

片块型、结节型、混合型。

乳癖的治疗要点是止痛与消块

乳癖辨证论治·

内治

1、肝郁气滞

主证——多见于青年妇女,病程短。

乳房疼痛为其突出表现,多为胀痛,肿块和疼痛程度与月经周期或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常伴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此型多见于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症。

治法——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9克、青皮10克、陈皮9克、当归9克、

延胡索12克、茯苓12克、香附9克、郁金12克、

川楝子12克、白芍12克、海藻12克、莪术12克

2、痰瘀互结

主证——单侧或双侧乳房出现边界不清的坚实肿块,质韧或韧硬,肿块可有刺痛,胀痛或无自觉痛,肿块和疼痛与月经变化不甚相关。

部分患者月经愆期,或经潮不畅、色暗有块,或伴痛经。

舌淡暗或暗红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粗张,苔白或腻,脉涩、弦或滑。

此型多见于乳腺腺病、乳腺纤维性变及乳腺硬化性腺病。

治法——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方药——逍遥蒌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0克、柴胡6克、三棱10克、莪术12克、

丹参12克、茯苓15克、浙贝15克、郁金12克、

山慈菇12克、生牡蛎(先煎)30克

3、冲任失调

主证——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韧硬为其特征,乳痛症状相对较轻。

肿块和疼痛程度与月经或情志变化关系不大。

常伴月经不调,如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行经天数短暂或淋沥不绝。

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夜寐多梦,面色晦黯或黄褐斑。

舌淡苔白,脉濡细或沉细。

此型多见于囊肿性乳腺上皮增生病。

治法——温肾助阳,调摄冲任。

方药——二仙汤合加味。

仙茅9克、仙灵脾9克、肉苁蓉12克、女贞子12克、制首乌15克、香附9克、莪术12克、益母草15克、郁金12克、枸杞12克、旱莲草12克

乳癖和乳岩鉴别:

多见于中青年妇女,特点是乳房胀痛呈周期性,月经前明显经后减轻,可引起乳腺腺体局限性增厚或颗粒状、片状结节,边界不清,质地韧而不硬,与皮肤及胸壁无粘连,常为双侧性。

一般无腋窝淋巴结肿大。

乳岩:

乳房肿块,无痛或轻压痛,逐渐增大,质硬固定,表面高低不平,边界不整齐,常与皮肤粘连,活动度差,同侧淋巴结明显肿大,后期溃破呈菜花样。

乳岩的发病机理:

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冲任不调。

气瘿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及地方性甲状腺肿,常见于缺碘环境的内陆和山区。

俗称“大脖子”病。

气瘿肝郁气滞证

疏肝解郁,化痰软坚

四海疏郁丸加减。

怀孕或哺乳期间,加菟丝子、首乌、补骨脂等。

巨大气瘿,临床压迫症状明显者,手术治疗。

肉瘿是瘿病中常见的一种。

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腺瘤或囊肿,属甲状腺的良性肿瘤。

1、气滞痰凝证:

证候:

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不红,不热,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如肿块过大可有呼吸不畅或吞咽不利;

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

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

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2、气阴两虚证:

颈部肿块柔韧,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常伴有急躁易怒、汗出心悸、失眠多梦、消谷善饥、形体消瘦、月经不调、手部震颤等症状;

舌红,苔薄,脉弦。

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组成。

皮肤病是指发生于人体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疾病。

风邪与皮肤病:

常见皮损有风团、丘疹、疣目、脱屑等。

皮肤病自觉症状:

瘙痒、疼痛、灼热感、蚁行感、麻木感。

原发性皮损有:

斑疹、丘疹、水疱、风团、结节、斑块、脓疱、囊肿

斑疹特征:

颜色改变,不高起不凹陷,直径<2cm(直径>2cm为斑片),瘀斑——直径<2mm称瘀点。

红斑是热邪所致,紫斑为气滞血瘀所致,白斑为风邪外搏,气血失和所致,黑斑多为肝郁气滞,肾气不足所致。

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斑。

丘疹:

局限性隆起实质性损害,直径小于0.5cm,色红,多属风热或血热。

疱疹:

内含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

一般由风、湿、热、火、毒所致。

脓疱:

疱内含有脓性分泌物,基底部常有红晕,称为脓疱。

多为热毒、湿毒所致。

继发性皮损有:

鳞屑、浸渍、糜烂、溃疡、痂皮、抓痕、皲裂、瘢痕、苔藓样变、萎缩。

苔藓样变:

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加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外治药的剂型(适应症):

1)散剂:

有清凉止痒、化腐生肌、清热收湿、止血止痛等作用,常用散剂如:

金黄散,颠倒散、二味拔毒散。

2)洗剂(混悬剂):

有清热散风、收湿止痒等作用,常用的有:

三黄洗剂、颠倒散洗剂、炉甘石洗剂。

3)溶液剂(煎剂):

有清热解毒、收湿止痒、去腐除臭、洁肤护肤等作用,常用的有苦参汤、蛇床子汤、黄柏汤。

4)油剂:

有润肤防裂、清热解毒等作用,常用的有:

青黛油、黄连油、甘草油。

5)酊剂:

有杀虫止痒、祛风活血等作用,常用的有:

补骨脂酊、10%金粟兰酊、百部酊。

6)醋剂:

有解毒软坚、杀虫止痒等作用,常用的有藿黄醋剂、诃黄醋剂。

7)软膏:

有润肤止痒、软坚散结、清热消肿等作用,常见软膏剂如硫磺膏、四黄膏、黄连膏。

皮肤病外用药使用原则:

总的原则:

根据皮损表现选择适当剂型和药物。

1)根据病情阶段用药

2)注意控制感染:

有感染时先用清热解毒、抗感染制剂控制感染,然后再针对原来皮损选用药物。

3)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

选用低浓度制剂,根据病情需要再提高浓度。

一般急性皮肤病宜温和安抚,顽固性慢性皮损可用刺激性较强和浓度较高的药物。

4)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

先用性质比较温和的药物。

尤其是儿童或女性患者不宜采用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

面部、阴部皮肤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

一旦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停用,并给于及时处理。

热疮

特点:

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成群的水疱,相互融合,1周痊愈,易于复发。

辨证论治:

1、肺胃热盛疏风清热辛夷清肺饮合竹叶石膏汤

2、湿热下注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阴虚内热养阴清热增液汤加板蓝根、马齿苋、紫草、生薏仁

蛇窜疮(带状疱疹)

诊断:

发病于春秋季节,成年居多。

好发部位:

腰肋部、胸背部或头面部,多发于身体的一侧,不超过前后正中线。

皮损:

红班基础上呈带状分布的成串水疱,严重者可出现血疱或坏死。

自觉症状:

皮肤灼热刺痛,或伴轻度发热,头痛、倦怠,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可伴淋巴结肿大。

病程约2周,老年人约3~4周。

疼痛性随年龄增长而加重。

1.肝经郁热 

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燥易怒,大便干燥,小便色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清肝泻火,解毒止痛。

代表方:

龙胆泻肝汤加减。

2.脾虚湿蕴

红斑色淡,疱壁松驰,疼痛略轻,口粘不渴,食少纳差,大便不爽。

舌淡胖,苔白或白腻、黄腻,脉沉缓或滑。

清脾除湿,解毒和胃。

除湿胃苓汤加减。

3.气滞血瘀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

舌黯,苔白,脉弦细。

理气活血,重镇止痛。

桃红四物汤加制香附、延胡索、莪术、珍珠母、生牡蛎、磁石等。

扁平疣:

好发于面部、手背以扁平丘疹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风热疮:

一种常见的急性炎症性自限性皮肤病,以斑疹色红如玫瑰、脱屑如糠秕为其特征。

初发时多在躯干部先出现玫瑰红色母斑,上有糠粃样鳞屑,继则分批出现较多、形态相仿而较小的子斑。

年龄:

青、中年

季节:

春、秋季

部位:

多发于躯干(胸、背、腹)、四肢近端、颈部,头面部少发。

病程:

有自限性,一般4-6周,亦有极少病例可迁延至3月-1年

不同程度的轻度瘙痒,部分可伴有全身不适、头痛、咽痛。

皮损特点:

母斑:

开始在躯干或四肢出现指盖或稍大的圆形或卵圆形淡红色或黄红色鳞屑斑。

子斑:

1-2周后,成批出现与母斑相同但形态较小、颜色深浅不一,中心略有细微皱纹,边界清楚,表面附有少量糠秕状细小鳞屑。

皮损排列:

皮损长轴与皮纹走行一致。

黄水疮:

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化脓性皮肤病。

皮损主要为浅在性脓疱和脓痂,多发生在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

1、暑湿热蕴清暑利湿解毒清暑汤

2、脾虚湿滞健脾渗湿参苓白术散

白秃疮(白癣)特点:

头顶、枕部

学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白色鳞屑斑片、断发、菌鞘、秃发可再生

瘙痒

肥疮(黄癣)特点:

头部

儿童

黄癣痂、永久性秃发

圆癣(体癣)特点:

多发生于青年的面、躯干、四肢近端,发于股胯、外阴等处,称为阴癣(股癣)。

环形、多环形,边界清楚,中心消退,外围扩张的斑块四周有针帽大小的红色丘疹,自觉瘙痒。

疥疮皮损好发于皮肤薄嫩和皱褶处,皮疹主要是红色小丘疹、丘疱疹、小水疱、结节和结痂。

湿疹(疮)

病因不明、对称分布、多形损害,边界不清、剧烈瘙痒、倾向湿润、反复发作、易成慢性。

慢性湿疹临床表现:

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疮反复发作而成,亦有一开始呈现慢性湿疮。

皮损多对称局限某处,如小腿、手足,肘窝、膝窝、外阴、肛门等处。

肥厚粗糙,呈苔癣样变,色暗红或紫褐色,皮纹显著,暗红斑上有丘疹、抓痕及鳞屑,阵发性瘙痒。

病程可迁延数月或数年,常呈急性或亚急性发作。

1、湿热蕴肤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

2、脾虚湿蕴健脾利湿止痒参苓白术散或除湿胃苓汤

3、血虚风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汤

接触性皮炎:

有明显接触史,有一定潜伏期,第一次在4-5天以上;

再次接触发病时间缩短,多数在数小时到1天。

接触性皮炎与急性湿疹鉴别

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

病因常不明确常发现明显致病外因

损害原发性、皮疹多形皮疹较单一,边界清楚

表现,边界不清

部位对称、泛发局限于接触部位

病程常迁延不愈去除病因后较快痊愈

反复发作

药毒特点:

发病前有用药史,有一定的潜伏期,常突然发病,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对称性,可泛发或局限于局部,自觉瘙痒。

与药物剂量和药理作用无关。

瘾疹

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消,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

1、风寒束表疏风散寒止痒麻黄桂枝各半汤

2、风热犯表疏风清热止痒清风散

3、胃肠湿热疏风解表,通腑泄热疏风通圣散

4、血虚风燥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当归饮子

丘疹性荨麻疹:

多见于小儿,皮疹为散在的风团样丘疹,或风团上有水疱,瘙痒剧烈,数日后才消退,可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牛皮廯

诊断要点:

青、壮年。

夏季加剧,冬天缓解。

慢性经过,时轻时重。

大多数见于颈项部、额部,其次为尾骶、肘窝、腘窝,亦可见于四肢摩擦部位,上眼睑,外阴、腹股沟、肛周。

分布:

常对称分布,可沿皮肤皱折或皮神经分布呈线状排列

扁平丘疹,干燥坚实,皮色正常或淡褐色,表面光泽;

日久融合成片,皮肤增厚干燥成席纹状。

经常搔抓后呈苔藓化。

阵发性奇痒,被衣领摩擦、情绪波动时瘙痒加剧

1、肝经化火

主证:

皮肤干燥、粗糙、增厚。

剧烈瘙痒,搔抓后潮红,血痂多。

伴口干、心烦、失眠、易怒,情绪波动时加重,舌红苔微黄,脉弦或弦数。

疏肝泻火

龙胆泻肝汤加减(丹栀逍遥散合酸枣仁汤加减)

2、血虚风燥

皮肤粗糙、色灰白,抓如枯木,肥厚粗糙似牛皮。

养血祛风润燥

当归饮子加减

3、风湿蕴肤

皮肤呈淡褐色片状,剧烈瘙痒,夜间尤甚,舌红苔薄白,脉濡而缓。

疏风利湿

消风散加减

猫眼疮临床分为:

红斑-丘疹型,水疱-大疱型和重症型三型。

银屑病(白疕)

临床分型:

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红皮病型。

三大主要临床特点:

白色鳞屑、发亮薄膜现象、点状出血。

轻轻刮去寻常型银屑病的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发亮的薄膜,称薄膜现象。

刮去寻常型银屑病的薄膜可见多个小出血点,称为点状出血现象。

同形反应:

皮肤外伤处出现同形的皮疹。

组织病理特征:

1、寻常型银屑病:

①表皮角化不全②角质层中多核白细胞浸润③颗粒层变薄、棘层肥厚,表皮脚延长④真皮乳头部向上延伸⑤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及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2、脓疱型银屑病:

表皮变化与寻常型相似,但海绵体脓疱较大,角化不全和表皮突延伸较轻,真皮炎症浸润较重。

3、红皮病型银屑病:

出银屑病的病理特征外,变化和湿疹相似。

1、血热内蕴清热凉血犀角地黄汤

2、血虚风燥养血和血,祛风润燥当归饮子加减

3、气血瘀滞活血化瘀,解毒通络桃红四物汤

4、湿毒蕴阻清热利湿,解毒通络萆薢渗湿汤

5、火毒炽盛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瘟败毒饮

油风(斑秃)

脱发区皮肤变薄,感觉正常,无自觉症状。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年,男女均可发病。

任何年龄,以青年人多见

头发突然脱落,出现圆或椭圆形脱发斑

无,常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受刺激后发生

自愈,反复发作,病程持续数月或更久

新长出头发多细而柔软,色淡红或灰白,逐渐变为健康毛发

结节性红斑(瓜藤缠)临床表现:

多见于女性,大多数发病年龄在20-40岁。

春、秋季好发。

发疹前可有前驱症状。

皮损突然发生,为对称性结节,色红,自觉疼痛或压痛,皮损逐渐消退(6周),不留痕迹。

皮损多发于小腿伸侧。

盘状红斑狼疮

1、好发年龄:

中、青年女性

2、好发部位:

曝光部位,主要--面颊部其次--鼻梁、口唇、头皮、耳廓、手背

典型皮损:

发于面颊和鼻梁部,呈蝴蝶状。

基本皮疹:

红斑、鳞屑

红斑:

局限性持久性红斑。

初期边界清楚红色或淡红色圆形或不规则型斑片,表面粘有鳞屑,揭去鳞屑可见哆开毛囊口,状如筛孔。

日久中心为萎缩微凹呈盘状损害,可见有毛细血管扩张,有的发生色素减退或脱失。

鳞屑:

粘附在红斑之上,剥下内侧有角质栓,犹如钉板。

粘膜损害者:

灰白色的小片糜烂,绕有紫色红晕

瘙痒或烧灼感,对光敏感。

慢性,夏季日晒后加重,入冬减轻。

转归:

1-5%的DLE可演变成SLE,或继发皮肤癌。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

1、面颊蝶形红斑

2、盘状红斑

3、光敏感

4、口腔溃疡

5、关节炎不伴畸形(关节肌肉疼痛)

6、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

7、肾病(蛋白尿或细胞管型)

8、癫痫(抽搐)或精神症状

9、溶血性贫血或白细胞<

4000/mm3或淋巴细胞直接计数<

1500/mm3或血小板<

10万/mm3

10、ds-DNA抗体或SM抗体(+)或抗磷脂抗体阳性,持续6月以上,并经TPPA证实不是梅毒。

11、ANA(+)

具备以上4项或4项以上者可诊断SLE

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疾病。

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性病。

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也可经血行播散,属于性传播疾病之一。

其特点是以尿频、尿急,尿道刺痛或尿道溢脓,甚至排尿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

梅毒的途径传染:

精化传染(直接传染)、气化传染(间接传染)、胎传染毒。

梅毒分期:

根据传染途径不同,分为先天梅毒和后天梅毒。

先天梅毒又称为胎传梅毒,小于2岁发病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